忽必烈派了很多人去勸降文天祥,自己還親自遊說未果,惱怒之下都動了酷刑,文天祥還是誓死不降,不曾屈服。

忽必烈沒辦法了,就問他到底怎麼樣才肯降元,文天祥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意思是,國已亡,我本該以死殉國,如果放了我,能以道士的身份回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那還可以。如果說現在立刻擔任高官,即使是亡國的大夫也不能以此生存。我把平生志向和節氣都拋棄了,你們即使用了我又怎樣呢?

忽必烈聽到後,也猶豫要不要放了他,但有人反對,說如果文天祥跑到南方去鬧事該怎麼辦,忽必烈也就只好繼續關著他。

幾年後,有人假借宋朝皇帝和文天祥名義造反,忽必烈就下令殺了文天祥。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屐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期偉大的民族英雄。

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弱冠之年(20歲)的文天祥中進士,被任為寧海軍節度使判官。1259年,蒙古大軍南下攻打鄂州(今武昌),南宋君臣大為恐慌,有人勸宋理宗趙昀遷都以避蒙軍鋒芒,文天祥上書據理力爭,反對遷都,並提出抗敵之策,宋理宗拒不採納。之後,文天祥先後擔任過刑部郎官、右丞相兼樞密使等職務。

德祐六年(1275),得知蒙軍大舉南下的消息,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兵3萬入衛臨安(今杭州),開始了戎馬生涯。不久被任為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率義兵馳援遭蒙古軍圍攻的常州城。在常州,義兵浴血苦戰,宋將張全卻率官軍隔岸觀火,拒不增援也便罷了,後來又臨陣脫逃,致使500義兵被蒙軍擊殺,壯烈殉國。

同年冬,文天祥奉命率部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還未抵達目的地,就聽說平江守將已獻城投降。接著,又得知獨松關已被蒙軍攻克。

沒辦法,他只得率義兵急返臨安,準備決一死戰,與行在(首都)共存亡,誰知進城後,才發現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武官逃亡殆盡,文官僅剩6人。

1276年正月,執政的謝太后執意投降。元軍統帥伯顏指定必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居然連夜縋城遁逃。文天祥臨危受命,以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的身份,出城議和。談判時,文天祥不懼元軍強大的武力威懾,痛斥伯顏,慷慨表示要抵抗到底,遂被扣押。他被押解乘船北上,初以絕食抗議,到鎮江後才設法虎口脫險。

脫逃後,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歷盡千難萬險,好不容易才抵達溫州。這時,朝廷已經奉表投降,謝太后、宋恭帝趙顯已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人擁立年方7歲的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文天祥聞訊趕往福州,被封樞密使。同時都督各路軍馬,到南平建都督府,派人赴各地招兵籌餉, 號召各地起兵抗元。1276年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逃往海上,乘船漂泊到廣東沿海一帶。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今廣東梅縣)一帶,並挺進江西。

雩都(今江西於都)一戰挫敗元軍,接連收復了興國、贛州十縣、吉州四縣,聲勢大振,江西以及全國各地紛紛舉兵響應。不久,元軍集結主力開始猛攻文天祥興國大營,宋軍寡不敵眾、傷亡慘重,殘部被迫北撤,潰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一帶,文天祥的妻兒都被元軍俘虜。

1278年春,小皇帝趙昰病死,陸秀夫、張世傑等再次擁立6歲的小皇帝趙昺即位,小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50多里的崖門,這是海中的一片彈丸之地,文天祥被封為信國公。這年冬,文天祥率軍撤出潮陽,移往海豐,準備進山據險堅守。

行進到海豐以北的五坡嶺一帶時,元軍大舉追至,並隨之展開激戰,文天祥被俘,部下戰死者難計其數。次年正月,他被轉移到海船上監押,經過珠江口零丁洋時,他吟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不屈之志,成為千古絕唱。

崖山血戰,南宋十餘萬文武精英犧牲殆盡,陸秀夫身背幼帝昺蹈海而亡。史載,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達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對文天祥的事迹早有耳聞,對這位忠貞義烈的漢子抱有好感,於是想招降他。

前南宋丞相留夢炎、被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趙顯,先後奉忽必烈之命勸降,都被文天祥一口拒絕。元權臣阿合馬和丞相孛羅等先後親審並誘降,文天祥慷慨陳詞,義薄雲天,絕不投降。他在大都兵馬司獄中被關押了3年時間。他的夫人和兩個女兒也被拘押在大都。文天祥知道,只要自己一點頭,一屈膝,就能和家人團聚,甚至能飛黃騰達,但仍不改初衷,僅托獄卒轉告家人要「歸之天命」。

《宋史》載,他身陷牢獄,而詩句墨寶卻傳遍大都,被人視作珍寶,在獄中,一些負責看守他的元軍官兵也對他欽佩有加,經常請他講古人事迹。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公元1282年1月8日), 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進行了最後一次勸降。客觀的說,忽必烈對鐵骨錚錚的文天祥是頗有好感的,亦有心保全他,同時還有利用他巨大的影響力招降繼續負隅頑抗的宋軍殘餘方面之考量 ,他耐心說服,想感化、招降他。文天祥還是和往常一樣,硬梆梆地答以:「天祥為大宋狀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不過,他還對忽必烈說了另一番話:「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

啥意思呢?意思是「國家已經滅亡,我本應以身殉國。但假如您能釋放我,我願出家為道,再以道士的身份回到故鄉,之後以一個方外之人(指僧道)的身份為您效力,如何」?

其實,忽必烈完全可以這樣做,釋放文天祥,可以博一個寬宏大量的好名聲,還可以消弭漢人特別是文人士大夫們的反抗情緒,然後再讓他以出家人的身份為自己效力。但他也很清楚,以文天祥一貫剛直不屈的性格,不可能為苟活而乞降,誰知道這是不是他的緩兵之計抑或是詐降呢?放他出去不難,但若是縱虎歸山,豈不是自找麻煩? 憑文天祥的名氣和強大的號召力,假如他獲得自由後再豎抗元義旗,一定會應者雲集,那時局面可就不好收拾了。於是,忽必烈陡起殺機。

次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被處死,死時年僅47歲。史載,文天祥到柴市刑場時,先問明方向,再面朝南方跪拜後,方從容赴死。

【插圖源於網路】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忠烈之臣,他被元軍俘虜後,由於他忠直有氣節,才幹出眾。愛才的忽必烈一直想把他收為己用,經過3年勸降,文天降終於鬆口,提了個小小的要求,可是忽必烈卻馬上就把他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文天祥)

在《宋史》中記載,文天祥生得「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妥妥是個玉面書生。實際上他的確很有才學,在他20歲時便考中進士,並在殿試中,以一篇萬字策論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

文天祥不光長得帥有學問,他還年少志高。他幼時,看到學宮祭拜的歐陽修、胡銓等人的謚號都為「忠」,因此心生羨慕,立下「長大後若不能成為其中一員,就不算男子漢」的志向。

遺憾的是,剛正忠直的文天祥,入仕後,卻因朝中奸臣當道的緣故,多受排擠,在仕途上屢次被斥責外放,並不受皇帝重視。

1274年,文天祥再次外放贛州知州。

此時已拿下大半個大宋江山的元軍,又氣勢洶洶地拿下了建康和兩淮等城池,眼看臨安岌岌可危。主和派和主戰派彼此爭論不休,矛盾重重。宋恭宗只是個幼不更事的小童,萬般無奈之下,謝太后一邊下詔告全國兵馬勤王;另一邊又乞書向元軍投降。

文天祥得到消息後,立刻在當地招募了上萬人馬,準備進京勤王。

當時他的朋友勸他說,元軍兇狠殘暴,攻破京都只是早晚的事情。你現在召集一群凡夫走卒去送死,這不等於羊入虎口嗎?

文天祥毅然回答,我也知道帶著這些人去拱衛京都,很難有作用。但國家養育百姓300餘年,現在國家有難,竟沒有一兵一卒願意去保衛國家,這該是多麼讓人沉痛的事。如果我帶著這些人去,就算在戰爭中殉國,天下的仁義志士聽說後,一定會奮勇而起,以忠義自立。人多力量大,自然就能讓國家度過危難了。

隨後,文天祥將豐厚的家資都拿出來捐為軍資,並參與抗元戰爭。

(強大的元軍,圖取其意)

然而,就在他苦戰元軍時,南宋朝廷卻打算投降元軍了。

由於張世傑、陳宜中等人已率軍離開了臨安,宋廷便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讓他去元軍大營議和。

對於元軍的無理要求,文天祥堅決不肯讓步,談判不歡而散,文天祥也因此被拘捕起來。後來,他趁獄卒交班時,才僥倖逃了出來。又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溫州。

此時元軍已攻克臨安,謝太后和宋恭宗都已被俘並押到大都去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文天祥和陸秀夫等人經過商議,最終擁立了才7歲的益王趙昰在福建稱帝,是為宋端宗。

文天祥四處招募兵馬,立誓要與元軍決戰到底。

畢竟兵寡將少,雖有滿腔熱情,但哪裡敵得過元朝的鐵騎大軍呢!

一方面忠勇之士在戰死,另一方面,貪生怕死之輩在投降。因此,文天祥的兵力越來越少,最後只能且戰且退,他的妻女也被元軍俘虜。

公元1278年,宋端宗病逝。8歲的衛王趙昺,又被陸秀夫等人在廣州擁立為帝,同時加封文天祥為信國公。

可憐這一年瘟疫橫行,文天祥的老母親和他的兒子也在戰亂中感染了時疫去世了。但文天祥顧不得悲痛,便率軍進駐潮陽,與元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當時潮陽有個惡匪叫陳懿。不光為當地一害,還數次叛降元軍。文天祥到了潮陽後,本想剿滅他和他的部眾。但在剿滅過程中,讓他給逃脫了。

陳懿為了報仇,暗中勾結元軍將領張弘范,偷襲了文天祥的部隊,文天祥也被俘虜。

(忽必烈)

當時,忽必烈正四處徵召有才學的南宋官員。得知文天祥被俘後,他很敬重文天祥的才學和氣節,於是先後讓張弘范和南宋降臣去勸降文天祥。並表示,只要文天祥答應能夠忠於他像忠於南宋朝廷一樣,就給他中書宰相的職位。但不管誰去勸說文天祥,文天祥都寧死不屈,一心殉國。

忽必烈又讓文天祥的女兒柳娘給他寫信,訴說做俘虜後的苦楚。文天祥看信後,潸然淚下。他深知,只要投降元朝,便能和妻女相見,但他還是沒有改變初衷。

文天祥的舉動,不僅感動了獄吏,還激發了南宋舊民抗元的決心。

忽必烈新朝初建,急需要緩解漢人與蒙古人之間的矛盾。他深知,只要文天祥歸降於他,就能給南宋舊民的反元浪潮以極大的打擊。

因此,文天祥被關在獄中3年,忽必烈不僅沒有責難他,反而對他相當寬容。

忽必烈多次派人前往勸說文天祥,文天祥終於鬆了口,提出了一個要求。《宋史》上記載,文天祥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意思是說,國家亡了,我理當殉國。但如果您願意放我回故鄉,我就出家為道,再以方外之身來為您效命,這樣也不是不可以。

一時不少南宋降臣紛紛請命於忽必烈,希望他能釋放文天祥,並讓他出家為道。忽必烈也覺得雖說換個方式,不光能在漢人中博個賢名,還能在南宋舊民中消除他們對元朝政權的仇恨,所以他也有此心。

可是,南宋降臣留夢炎因為和文天祥有私恨,所以堅決反對。並稱,文天祥一直視死如歸,突然表示願意歸降,但又要求先放他回去,這明顯有陰謀。他若回到江南,他的影響力,很容易召集南宋舊民。到時起兵反元,怎麼辦?

忽必烈覺得言之有理,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風險,終於下令處死了文天祥。

(參考史料:《宋史》)


答: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

提問問題的人,就提這麼一句話,竟然錯了好幾個地方。

首先,文天祥「談條件」時是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遇難,是至元十九年(1282年)!

這前後時間相差了四年!

提問題者怎麼不嚴核一下呢?

真是的。

忽必烈下決心殺文天祥的原因,主要是至元十九年(1282年)這年發生了幾件事。

第一件:妖僧妖言惑眾,說該年(至元十九年,1282年)流年不利,會發生土星冒犯帝星異象,天下有變。此說流傳很廣,社會上人心惶惶。忽必烈是出了名的迷信者,信了,疑神疑鬼,看誰都不順眼,殺心大熾。

第二件: 忽必烈最為倚重的左丞相阿合馬在大都遇刺,朝野震驚。

第三件:這年,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糾合起上千人造反,吵吵鬧鬧,說是要救文丞相出苦海,重新恢復趙宋江山。

……

種種事匯合到一起,忽必烈這才決定殺文天祥。

再說迴文天祥這邊。

文天祥有說過要投降元廷嗎?

簡直是無中生有。

文天祥在潮陽五坡嶺被擒,立刻吞食毒藥殉國,惜乎毒性不夠,沒有死成。

元將張弘范三番五次誘降文天祥,文天祥以《過零丁洋》詩相示,末兩句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詩即為文天祥對生命價值取向的明確宣言。

文天祥作《指南錄》,詩中兩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他在生命最後一刻,仍在用最後的行動來踐行:被押上刑場就刑時,由於已經在獄中度過四年暗無天日的時光,分不清南北,不得不向監斬官問清南面方面,然後向南跪拜,從容就義。

這樣的大英雄,怎麼可能投降?

那麼,提問問題的人,為什麼會認為文天祥會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呢?

原來,張弘范在厓山平滅南宋後,押文天祥上元大都。

忽必烈敬重文天祥的名望,派降臣王積翁前去勸降。

文天祥說:「國家已亡,我只有一死而已。但倘若元主不殺,我就以道士的身份回歸故鄉,或者以後可以通過方外之士的身份來噹噹元廷的顧問。但倘若堅持以高官相授,那就一切免談。」

注意哦,文天祥這句話可不是對忽必烈說的,而是對王積翁說的。

那麼,王積翁有沒有把這句話轉達給忽必烈呢?

沒有。

王積翁是想轉達的,他還想聯合留夢炎等十個宋朝降臣聯名向忽必烈申請,懇請釋放文天祥為道士。

留夢炎提醒王積翁,勸他不要中了文天祥的緩兵之計,他說:「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不得不說,留夢炎是最了解文天祥的人。

文天祥一旦出獄,絕不會閑著,一定會到處聯絡義兵反元!

想想看,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大肆南下之時,天下都知道南宋小朝廷危如累卵,一生過慣奢華生活的文天祥卻知難而行,毀家紓難,散盡家財,聚集起兵眾萬人,入衛京師。

當時有人對他說:如今元兵勢如破竹,您這麼做不過是驅群羊而搏猛虎罷了。

文天祥又不是傻子,他當然知道這個形勢,但堅決以身徇之,目的是想激勵天下忠臣義士聞風而起。

所以,文天祥所謂當道士云云,絕不可能是真心話。

最後,再次強調下,文天祥這番話,既不是臨死前說的,忽必烈也沒有聽到。

有人故意偷換概念,說成是文天祥臨死前所說,讓不明就裡的人以為,文天祥是因為快要被殺了,怕了,想求饒了。可惜英明的忽如烈不希罕,像捻臭蟲一樣,把他捻死了。

不得不說,偷換概念者的用意很險惡。


這種說法至少是以訛傳訛。宋史文天祥傳里的記載是這樣的,元世祖派人勸降,文天祥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把這段話掐頭去尾作為文天祥有投降之意的證據,不知是何居心?

文天祥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國家已經滅亡,我的職分就是一死。不過,如果讓我出家為道人回到故鄉,以後以出家人的身份來做顧問,也可以。但如果現在給我官做,一則哪有和亡國之臣商討治理國家的道理?二則我這一輩子的所作所為都要被拋棄,那用我幹啥子咧?這段話不能隨意裁剪,否則就是耍流氓咯。

文天祥在回答中提出的可不是一個條件,而是好幾個,一個是回家,又一個是出家為道人,不做官,再一個是現在不給元朝當顧問,是以後再說。文丞相提這三個條件,對元世祖可有點不地道,純屬忽悠人。他的想法顯然是回江西吉安,招兵買馬,再來討元。此前降元的一些宋臣想建議忽必烈釋放文天祥讓他出家回故鄉,但他們在徵求降元的宋故丞相留夢炎的意見時被留拒絕,留某人看得很清楚,他說「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留不肯為文天祥說項,一個是怕惹禍,一個是文丞相當年在留降元後寫詩罵過他,」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

即便如此,忽必烈還關押了文天祥三年,試圖勸降,直到最後有傳言說有人要營救文天祥,忽必烈才下旨處死文天祥。文天祥要是怕死想投降,在大都關了三年,哪天不能投降?


在宋朝的末年,蒙古的鐵騎將這個漢人的政權所征服,大宋面臨了再一次的亡國之辱,而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大臣很是堅定的想要和蒙古繼續死磕,而這個人便是我們都較為熟知的愛國人士————「文天祥」。

在後來文天祥還是被忽必烈抓住,因為這位皇帝欣賞他的愛國之情,皇帝決定想要勸降他歸順自己,但是文天祥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異常的堅決,他明確了自己生是宋朝的人,死是宋朝鬼的決心。

自古以來,很多朝代的第一位君王,都會想要招降被自己打敗朝代的臣子,因為這樣的人往往在那個時候,對於這個國家的人民起到了一種「表率」的作用,就對一些人而言,自己的國家亡了,但還是有一些前朝的臣子在,他們對於故國的信仰就還在,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清朝年間的朱三太子,可以將這個已經幾乎是穩定下來的朝代,弄的是焦頭爛額,這是因為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還是對前朝擁有相對的感情,這就更別說在當時漢人被蒙古打敗,將要接受被奴役的生活一樣。

所以忽必烈能夠招降他,等於是從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漢人百姓對於故國的思念,對於故國的嚮往,他在招降這個宋朝名士後,一定會在外大肆的宣揚,並且對其提供更多優待的條件,為的就是讓眾人看到,在他元朝做官,比他在宋朝做官要強個千倍萬倍,從而蠱惑和扼殺了一些民眾的反抗之心。

在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後,身為元朝的統治者是一定會料到的,因為如果他很簡單的就被招降,那也就看不出這個人所帶來的價值了,所以忽必烈也在慢慢的和他玩心理戰,他想要從心理上將這個人擊垮,然後再將其籠絡到自己的麾下,因為在他以往的經驗來看,這些文人學者,不過是在利用這樣的方法來捍衛自己的忠心,作為一代文人,他們看重的是氣節,所以一、兩次的推脫是正常的。

於是在忽必烈再一次勸他投降的時候,他害怕自己的死板會惹怒這些人,於是便和他們玩了一玩文字遊戲。他對蒙古統治者說:自己投降可以,但是我投降能不能不在你的朝中做官,讓我剃度出家,為元朝盡一份自己別樣的力量。

其實,就文天祥開出的這樣一個條件,在我看來是值得玩味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出他絕不是一個死板的人,而且也不是那種只會罵侵略者的愚忠,他明白自己性命的作用,他想要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元朝的統治者對自己放鬆警惕,這樣既能保護住自己的命,而且又能從一定程度上保住自己的氣節,更重要的是,一旦他能夠活著出家,他就有了一定的資本去謀他的復國大業。

所以元人統治者們看出了他這樣的把戲,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一個名士,一定不會甘於出家,安安心心的在我們的統治下過活,他之所以這麼說,只是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他之所以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其實就是為了在後來能夠找到機會對付我們。

所以在後來,元人自然就沒有滿足他的這些條件,因為他開出的這些條件,雖然看起來沒有任何威脅和隱患可言,但是卻有著很深的反噬作用。所以放掉了他,饒了他的性命等於是一种放虎歸山,要知道當時即使在宋朝中央已經同意投降了的時候,這位人臣還堅決的想要和他們進行抗爭,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元人只會給他兩個選擇,要麼歸順在朝中為官,要麼就取了他的命。


據說現在流行為大奸大惡之人翻案,流行為民族英雄添加「莫須有」的罪名。據宋史記載,文天祥確實有那麼一個條件。

文天祥被俘後,元朝對於招降他確實用盡手段。他被押往崖山,文天祥拒不叩拜,張弘范也不介意,只以賓主之禮相見。張弘范希望他勸降張世傑,文天祥說道:「我沒能保衛自己的父母已經是很大的過錯了,現在反而要我去勸別人不要保護自己的父母,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然後文天祥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過零丁洋》,所謂詠志,文天祥既然寫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句子,已經註定是不會投效元朝了。

張弘范明白,文天祥明白,可是我們現在有些人不明白,或者是裝不明白,反正只要能為英雄添加「莫須有」的罪名,他們會選擇性遺忘。你不明白不要緊,張弘范明白就好,因為人家沒時間磨嘴皮子,既然勸降不得,又感其忠義,張弘范就派人把他送到了京師。

在京師期間,元人用盡各種手段迫其投降,忽必烈承諾只要他願意投降,以卿相之位待之。文天祥的回答也很簡單:「但求一死」。而最後連十歲的宋恭帝都被派來了,文天祥回答也是很簡單:「乞駕回還」。元人把他的妻女都打入宮中為為奴,他只要願意投降就可以和妻女團聚。但是文天祥回復也很簡單:「希望柳女,環女做個好人,爹爹管不得了」。

我曾經回答另外一個問題,也是關於文天祥的,有很多人評論說文天祥不識時務。令我驚訝的是,沒有人譴責元人殘暴,折辱人妻女,反倒說別人不識時務。假如強盜闖到你的家裡,羞辱你的妻女,殺了你的兒子,然後逼你投降,你不去斥責強盜的殘暴,卻說不投降就是不識時務。人可以再無恥一點嗎?

文天祥是提過一個要求,據宋史記載,文天祥曾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國家已經亡了,我現在只求回家做一個道士,如果國家一亡我就向敵國求官影響不好。我做一個道士也可以為方外顧問。

於是很多好事之人終於找到了文天祥的過錯,用這來說明文天祥其實是貪生怕死的。你們可以這樣想,但是元人和投降的漢奸可不敢這樣想。因為文天祥有前科,他在出使元朝的時候就曾被扣押,結果他輾轉逃了出來,號召人們起兵反元,而且一舉克複了吉州。所以大漢奸留夢炎說道:「天祥出,復召江南,置吾人於何地?」人家不投降,你說人家不識時務,人家假投降,你說人家貪生怕死。好嘛,都是你的理由。人怎麼可以這麼無恥。

文天祥在死前衣服上還有一段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人家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直到臨死做的最後一件事還是面相南方長拜不起。

有人說文天祥對自己的妻女太無情,他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但是他的妻子歐陽氏,聽說他死後說道:「我的丈夫沒有辜負國家,我怎麼能辜負他呢?」於是歐陽氏也自殺了。稱職不稱職,不是你說了算的,而是別人的妻子說了算的。這種事就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總之我對我上次回答的那個問題,下面人的評論有的簡直震驚了我的三觀。我怎麼也想不到具有有那麼多人對文天祥那麼不滿,難道是自己做不到,就用譏笑別人的方法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脆弱?我作為普通人,可以做不到,但是至少能做到懷有敬意,而不是抹黑別人,來顯示自己的高尚。


文天祥兵敗,被元軍俘虜。

文天祥作為民族英雄,依然忠心宋朝,但忽必烈欣賞他的才能,渴望文天祥作為自己的賢臣,於是開始各種招降計劃。

首先,忽必烈親自出馬,表示如果文天祥願意輔佐自己,就可以赦免他,並且將左丞相的高官位置讓給他。

但文天祥不為所動,堅持忠於宋朝,表示如果投降元朝之後,立馬就獲得高官爵位,怎麼能面對滅亡的宋朝?自己作為有操守的士大夫,一生信仰孔孟之道,如何能侍奉二主?(())(文天祥劇照)

此外,還表示,如果忽必烈願意放了自己,文天祥願意在江湖做一名道士,不接受元朝高官,只是給忽必烈提提建議,輔佐他。

忽必烈勸降失敗,此時已經有人建議,殺掉文天祥,但忽必烈仍然愛惜他的才能;

但忽必烈也不敢放了他, 只怕文天祥一出監獄,又要在江南舉兵反元了。

宋朝降臣王積翁,十分欣賞文天祥,向忽必烈力保他。同時,與其他十名降臣聯名,準備請求忽必烈放了文天祥,讓他去做個道士。

這時,南宋末代宰相留夢言極力反抗,認為文天祥出獄之後,必定起兵反元,到時候我們極力保護他,那我們這十個人不要在文天祥起兵的時候、陪葬嗎?

最後,宋朝降臣無一人再敢保護他了,這也是宋朝文人的氣節啊。

此時,忽必烈已經有了想法,想要釋放文天祥,准他去做個道士,畢竟有才之人,如此殺了,的確可惜;而文天祥本人在宋人心目中,也有很高聲望,留他一命,也可以籠絡宋人啊。

於是,忽必烈與大臣商議,但群臣都不敢擔保文天祥,怕他出獄造反會牽連自己,紛紛請求殺了他。

無奈,忽必烈下旨殺了他。(文天祥慷慨赴刑場 劇照)

但不久,忽必烈感覺很可惜,想要救他一命,又下旨,刑場的劊子手,刀下留人。可是,時間太晚了,文天祥已經走了。

實際上,文天祥出獄做道士的請求,忽必烈是想同意的,但宋朝降臣的私心,不顧民族氣節,反而陷害文天祥,生怕文天祥出獄造反、害了自己。

有時候,可怕的人,並不是敵人,而是自家人背後下黑手啊。


這件事情倒是聽說過,只不過說實話。文天祥的這句話有點兒讓大家感覺十分意外。

當時呢忽必烈就特別欣賞文天祥,覺得這個人是個人才,而且這個人是南方抵抗政府的精神領袖,一旦這個人投降了,那南方的政權相會不戰而相對於忽必烈來講,招降這個人遠比殺了他獲得的利益更大。

所以好說歹說,忽必烈都快把嘴皮子都給磨破了。這個時候文天祥說了一句話,說我投降,我現在投降的話,猶如我的人格,你不如先放著我讓我回家做一個道士,做道士以後我可以以一個道士的身份來幫你這樣的話不算侮辱了我原先宰相的那個身份。

忽必烈覺得,誒,這裡面有戲,所以就詢問一下群臣的意見,大家都覺得文天祥作為精神領袖,肯定言出必行啊,所以要麼就直接放了文天祥就好了。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反對了,這個人名字叫做留夢炎,他和忽必烈說你先別急著高興,文天祥什麼脾氣,大家心裡都清楚,你這要是真放了他,他萬一逃到南方去,再次組織起反抗政府的軍隊,你怎麼辦?

忽必烈這才想起來,這是完全被文天祥給陰了一招,所以趕緊命令處死文天祥。

我故事講到這裡,大家肯定就覺得文天祥不如歷史上面寫的那麼忠心嗎?什麼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假的,人家還不是到臨死的時候跪地求饒,但是忽必烈在最後,文天祥臨死的時候還在那裡勸降文天祥。

文天祥義正言辭的告訴忽必烈要我投降,不可能!其實,文天祥最後的表態已經證明了這個人的猜測是正確的,文天祥本身就沒打算要頭像,他只不過想一個辦法金蟬脫殼,想回去,且這一招差一點點就成功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最後用自己的死來證明了自己的志願,也給人留下來了一個疑問,說當時忽必烈如果真的把文天祥給放回去,文天祥是否會回心轉意?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證明了文天祥在整個一個抗元的事業上面,一直都是孤苦伶仃的一個人,他辛辛苦苦支撐著大葉,但是最後呢,還不是落入敵手,還不是生死由他人決斷,無人敢救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如果這個時候站出來一個無條件相信他的人那是否能夠成就一番美談呢?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最終忽必烈用自己的殘忍,成就了文天祥的忠肝義膽,成就了她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一定道理上來講,忽必烈成就了自己的大元王朝兒,文天祥成就了自己的忠誠美名,沒有人會說這兩個人的不是,兩個人都是人中豪傑,都踐行著自己所能堅持的原則和正義,說這個要求完全就可以看做二人之間鬥智斗勇的一個小插曲罷了。


我是劉忙觀點,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在讀文天祥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他是南宋的文狀元,最後被忽必烈處死,還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其實,文天祥還有一首詩很有名,就是《正氣歌》 我們往往容易忽視,能看懂《正氣歌》,我們就會明白他為啥會從容就義,置生死於度外,他完全洞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包括佛家、儒家、道家的。

《正氣歌》開篇就有一句: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幾句話里,有幾個問題要思考,這個正氣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能生出河嶽山川來?為什麼又能生出人來?這個宇宙生命的根根到底是什麼?所謂浩然,其實就是孟子所講的浩然正氣,常充塞於天地之間,就是我們常說的道義和理想。中國共產黨建國之前,很多先烈做了犧牲,比如趙一曼、方誌敏等,就是有這股浩然正氣,為了理想可以放棄生命。正如那首詩所寫: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這就是中國人的脊樑,義所當為,赴湯蹈火,生命早已置之度外。因此《正氣歌》的最後一句便說: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那種大義凜然的悲壯,讓人看了很受觸動。

文天祥在獄中經歷了三年,只要稍微認個錯,稍微低個頭,忽必烈一定會給他高官厚祿。換作我們一般人,肯定會受誘惑,要知道,他在南宋,只是一個虛頭宰相,沒有實權,不受皇帝重視,如果帶著情緒,帶著那股不服輸的勁兒,我們還能誓死如歸嗎?肯定不可能。以我所見,即便在職場,如果上一任老闆對你不重視,你一定會心生不滿,然後帶著情緒工作,最後跳槽到一個新的地方,說上一任的不好。

而文天祥呢?完全把這些個人得失拋之腦後。坐在牢里,面對著牛糞馬尿、蒼蠅蚊蟲,但他就是硬不投降。最後一次,忽必烈到牢里看他,他非常感謝忽必烈對他的賞識,兩人還互稱知己。但是他仍然不頭像,還請求忽必烈成全自己。這需要何等高的修養呢?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說的這個境界,我們現代人也很難做到。比如托六尺之孤,假如朋友死掉了,你還能盡心儘力照顧他的孩子,別人肯定會認為你是瘋子。我的生活中,還真的見到過這樣一個企業家。他本人和妻子都信佛,一輩子都在做善事,企業也做的很大。他有兩個孩子,同時還收養了另外一個朋友的孩子。起因是這個朋友在一次工作中因公殉職,他覺得孩子們可憐,沒有了父親,於是擔起了照顧孩子的重任,一下來就是十幾年,現在的兩個孩子都要高考了。他們之間的關係相處的也非常融洽,絲毫看不出來生疏感。

所以我們看故事,不要只看情節,要看到背後的精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