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後期有兩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一是安慶保衛戰,二是天京保衛戰。這兩場戰役都以太平天國失敗而告終,從而加速了天國的覆滅。在天京保衛戰中,李秀成率領數十萬大軍與駐紮在雨花台的湘軍曾國荃部激戰46天卻始終未能取勝,其中究竟有著什麼原因呢?

天京保衛戰

1861年9月5日,軍事重鎮安慶被湘軍攻陷,天京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無險可守,徹底暴露在湘軍眼前。湘軍水陸聯合,自安慶出發,沿途攻陷蕪湖、無為、和州、東西梁山等地,於1862年5月抵達天京,曾國荃率部在雨花台紮營,梅花將軍彭玉麟率水師控制護城河口,對天京實施合圍。洪秀全聞訊大驚失色,一日內連下三道詔旨,催促正在向上海松江進軍的李秀成回京解圍。李秀成召集諸將商議,認為湘軍攜收復安慶之餘威,不宜正面交鋒,決定暫避鋒芒,多運送糧草返京,待湘軍久屯堅城,師老無功,再實施反包圍計劃。無奈,洪秀全拒而不納,嚴詞斥責李秀成「不遵詔命,意欲何為?若不奉詔,國法難容」。李秀成只好從松江撤軍,調集侍王李世賢、護王陳坤書等13王軍隊,號稱60萬大軍,實際約三十餘萬,兵分兩路直奔雨花台而來。

交戰經過

湘軍曾國荃,綽號「曾鐵桶」,是曾國藩九弟,以堅韌耐戰而聞名,先後收復吉安,安慶等軍事重鎮。這次進抵天京,原本兵力不足,加上疫病肆虐,三萬多湘軍病的病,死的死,真正具備戰鬥力的不足兩萬人。不過,也有一些太平軍所不具備的優勢,湘軍水師封鎖了江面,源源不斷地提供糧草火藥。10月13日,太平軍向湘軍發起進攻,利用人海戰術,一波波如潮水般沖向湘軍陣地。曾國荃知道不能硬拼,下令湘軍上下「縮營自保」,固守營壘,發炮擊敵,不得主動出擊。打了十多天,太平軍毫無進展,於是改變戰術,讓士兵頭頂門板做為掩護向前衝鋒,再令土營挖掘地道直通湘軍營壘底下,上施槍炮,下挖地道,曾國荃苦苦支撐,不得不抽調駐守在大勝關和江東橋的曾貞幹部四千餘人助戰。11月3日,地道挖通,用火藥炸塌湘軍兩處營牆,太平軍殺入湘軍營壘。湘軍見此急紅了眼,心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竟無一人逃跑,全體吶喊迎上,與太平軍展開近身搏戰,最終守住了營壘。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太平軍缺衣少食,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退,激戰46天的這場大戰以太平軍失利而落下帷幕。

戰敗原因

一、湘軍戰鬥力遠勝太平軍

李秀成在自述中說「營濠壘深,木椿疊疊層層,營規分明,甲兵之利,是以連攻數十日未能成效」,意思是說湘軍營壘布置合理,將士嚴守紀律,戰鬥力強悍,導致太平軍失利。李秀成一向不耐苦戰,這次與湘軍正面鏖戰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他所率領的太平軍大多來自蘇浙一帶,在戰鬥力上遠不如湘軍。二、湘軍水師的接濟

開戰之初,李秀成沒有設法斷敵糧道,以至於湘軍能夠源源不斷獲得水師接濟。反觀太平軍,連禦寒的冬衣都沒有,糧食也無從接濟,士氣低落,戰敗也就順理成章了。李秀成在自述中說「亦因八月而來,各未帶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無糧,未能成事者此也」。

儘管太平軍數倍於湘軍,可由於天時(天氣寒冷),地利(據壘固守),人和(士氣低落)都不在太平軍一方,因此失敗在所難免。由於洪秀全的胡亂指揮,天京失去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敲響了政權覆滅的喪鐘。

文/歷史茶坊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首發!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發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李秀成經略江浙,正在下游用兵,分三路東征進攻上海,此時曾國荃從上游大兵壓境,進逼天京,紮營雨花台。天王下詔援京,秀成集諸將會議,決定以物質接濟天京,再過二十四個月後,與曾國荃決戰。天王急了,差官來催,於是秀成被迫歸救,1862年7月親率十三王大軍三十萬號稱六十萬進攻曾國荃,打得湘軍叫苦連天,父子兄弟,不能相顧。傷亡慘重,這次救援是以強擊弱,配大批洋槍洋砲和充足的火力,血戰四十六天,但始終未能攻破湘軍營壘,嚴冬將至,太平軍末備冬衣,各王又不肯齊心合擊,被迫從雨花台戰場撤退,天京解韋戰宣告失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