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翻篇了好不啦。還問過去時嗎?


個人觀點:很好的一部電影。


以當下的普世價值觀回望當年的人性與社會。轉折斷裂的觀念產生了無家可歸的精神流浪漢。


謝謝邀請。在對越反擊戰和三點紅題材嚴重受限的年代。芳華算是一個勇敢的嘗試。那個年代,是多少50、60後的青春回憶,雖然有很多荒唐和不堪,但是也有很多純真和美好,也有很多人的熱血。《芳華》格局並不高,遠遠遜於《高山下的花環》,一個小文工團和一羣小人物的命運,比起那場戰爭的起因、結果、影響微不足道。但是芳華畢竟是現代電影技術的產物,其色彩、構圖、音樂都是老片子不可企及的。因此芳華也是一部經典的片子,不管導演陷於怎樣的紛爭,片子本身也是經典。片尾韓紅版《絨花》唱響的時候,我提前離場了,因為不想燈光亮起的時候,人們看到一個淚流滿面的老男人。那個時代,荒唐的是大局,而每個小人物都讓人唏噓。命運就是這樣,每個片段,都是一部電影。


看到最後,難過中有點安慰,他們終於可以過點普通人生活了。怎麼說,還是一樣的,要有背景,沒有背景,無論哪個時代,都是犧牲品。社會很殘酷,都加油!


一部電影《芳華》,確實值得一看。 雖然「此片無大錯,不要求全責備」,但若象被某些人稱為所謂的二十年來少有的優秀影片,「太過份了!」 個人認為:藝術上秀做出來的深沉和細節上活生生的失真是「芳華」最致命的硬傷,累累啊! 比如「偷」軍裝,比如不「配舞」…… 前者,嚴重些,可以上升到政治高度,所以,作為小萍,絕不會也不敢有此勇氣,更不會拒不承認……所以,「借」(那怕是先斬後奏的藉口)更合理些;至於後者嘛,既然,革命軍人個個都忘記,那麼,毛主席的教導該讓誰牢記?分明顯然應該是把八十年代後的故事「藝術穿越」了……夠了,真懷疑: 編和導是不是同屬八零後?(在此,特向八零後致歉!) 但言未盡,故此,謹將難以消化的失真處曬曬,與同我芳華輩共勉: 一個又臭又硬的「偷」, 一個不被容忍的「抱」, 一個象狗咬一樣的臭美「胸罩」, 一羣「革命軍人」的醜陋做造…… 雞肋樣的「三角戀愛」莫名其妙, 欠狠批的「不願配舞」小資情調, 「戰爭中」「我」竟先知的英雄「愛情廣告」, 「送戰友」時最不該的兩個「被惡忘掉」…… 總之,缺乏真正震憾人心的力量,充滿了莫名其妙的矯柔做情…… 呵呵!既然要比較,鑒別吧: 「芳華」,矯做的「情春」祭禮; 「花環」,浩蕩的家國情懷!


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但芳華讓我淚流滿面……。


話到口邊留半句……

《芳華》,對青蔥歲月渴望而不可求的追憶或憑弔,彷彿多年以後驀然回首再品初戀:有點兒朝花夕拾的遺韻。《方華》,如果和《這兒的黎明靜悄悄》比起來,其藝術之美,有如小家碧玉的高貴丫鬟仰望大家閨秀!

聊以為是馮導有點兒人性味的力作……

僅此而已。


芳華是馮小剛最爛的一部電影,也是從此部電影,馮小剛開始失去了他的導演神話,因為他和編劇把觀眾當傻瓜,胡編亂造不說,還嚴重詆毀那一代人的青春芳華,他和編劇把自己在文工團的生活中的齷齪心理按在角色身上,看的讓人噁心。

馮小剛在這部電影裏和張藝謀比爛,對人性惡的肆意演繹,已經脫離了人們的忍受度,所以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噁心


和馮小剛其他現實題材電影一樣,充滿人文關懷,是一部有思想、有內涵、敢表達的好片。當然,好片並非一定要和誰比,每一部作品都只是通過一個局部來對整體進行表述,如果你覺得它不夠完美或者全面,那就再看一部。致敬《芳華》,致敬馮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