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幾場音樂會, 分別是 6/14 NSO的法蘭西系列<海之詩>(同時也是NSO年度的樂季結束壓軸音樂會), 6/22英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以及7/1 & 7/2一連二天的三冠王伽佛利佑克演奏-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全集(由長榮交響樂團合奏), 原本只想寫最後一場的觀後心得, 結果在最後一天的節目過程中, 跑出了一個完整的感想, 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比較這幾檔節目之前, 先說明一下這幾場音樂會幾個觀賞元素:

首先, 我的位置都在國家音樂廳的3F正中央第一排(音樂廳的聽眾席在2F/3F/4F, 1F僅為入口及服務台)

第二, 我帶了望遠鏡並大量使用它

 

7/1, 7/2的節目, 先介紹演奏家: [引用自兩廳院節目售票網的節目介紹]

霍洛維茲、濱松、魯賓斯坦三大鋼琴大賽冠軍伽佛利佑克,在青少年時期就被日本樂評比喻為「二十世紀末期最傑出的16歲鋼琴家」;2010年,年僅25歲的伽佛利佑克,與知名指揮暨鋼琴大師阿胥肯納吉合作,與雪梨交響樂團灌錄了普羅高菲夫第一號至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全集,為古典樂壇少數完成普羅高菲夫鋼琴協奏曲全集的名家,這項壯舉被日本唱片界評為「以明晰輝煌的音色觸摸到曲子的輪廓;用鋪天蓋地的技巧柔順地征服曲子的艱澀」。

老實說我聽他的演奏並沒有太大感覺, 但伽佛利佑克的手還真大!

7/1的第二首安可曲是知名的 "大黃蜂", 由於這一曲的彈奏速度非常快, 所以演奏家一下音, 我就開始使用施華洛世奇8X20的望遠鏡在觀看,  最後引起我想寫心得的原因並不是音樂家的演奏, 而是透過望遠鏡, 我發現--在鋼琴旁那幾位長榮交大提琴家的反應非常有趣, 先說伽佛利佑克左後方的氣質美女, 她如果不是會彈鋼琴, 就一定是有濃厚的好奇心, 由於視角被演奏家的背部阻擋, 所以她很明顯的把身體往前傾斜, 嚴肅而非常專注的盯著伽佛利佑克的無影手瞧著, 而且在演奏之後, 給於速度不亞於演奏者的鼓掌, 像個小粉絲般的十足表情, 光是這點就比大黃蜂的演奏還有吸引力, 再說伽佛利佑克左前方的那位, 她也是很好奇, 但她的視角被鋼琴擋住, 所以她是上半身明顯往右傾斜, 大大的眼睛盯著演奏家的手直瞧, 而這2位中間還有另一位大提琴家, 她的視野最好, 但卻完全不屑一顧, 連看都不看一眼, 光是這四位的互動就令人拍案叫絕, 太有意思了.

來說說7/2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演奏, 我必須要點出兩個非常主觀而且未必專業的問題: 第一是鋼琴的音質, 在某些音域的共鳴上實在糟透了, 像是玩具鋼琴的聲音, 很難跟高價的史坦威做聯想, 第二是在知名的演奏段落上, 很明顯的樂團跟鋼琴家的拍子沒形成甜美的共嗚, 以長榮交的水準而言, 我想指揮該負很大的責任, 當然, 我得再次聲明: 這是非常主觀而且未必專業的不負責評論, 完全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 [長榮交在7/1 & 7/2的樂團編制超過60人]

現在來說說6/22英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的演出,

我真的要說: 這場音樂會聽到賺到, 並給予非常高的評價, 超過90人以上的編制, 非常優雅柔美的曲風詮釋, 給了聽眾真正高水準的一場演出, 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其中的一首演出曲目: 德布西 -- 海

之所以會拿海來作文章, 是因為非常湊巧的, 同一首曲目也是 6/14 NSO的演出項目, NSO當天以超過80人的編制進行樂季末的壓軸演出, 但很可惜的是, 當天所有的曲目都令我聽得非常格格難入, 一直到我再聽了英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演奏同一首曲目時, 我才驚覺: 原來不同的樂團在詮釋同一首曲目時, 其間的差異可以大到像是兩首完全不同南轅北轍的樂曲, 當然, 我沒白目到要批評NSO的音樂家們搞砸了一場重要的音樂會, 這次的事件反而令我做了一次更深沈的思考: 以呂大師及NSO之能, 他們想表達及展現出的樂曲風格, 是否會因為聽眾的藝術涵養不足以至於無法領略, 或是真的就是很單純的砸鍋?

簡單的說, 同一首德布西的海, 英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就把海洋演繹的光彩斑斕, 哲哲生輝, 溫暖和旬, NSO的海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生澀, 難以親近.

我非常喜歡台灣的樂團, 無論是NSO, 長榮交, 台灣省交, 北市交, 我認為他們都非常傑出, 但我也非常高興, 經過多年的磨練之後, 我終於可以分辨, 台灣的樂團其實離國際一線的表演團體還是有段明顯的差距, 其實這差距也是我在最近半年1年的時間才漸漸體會出來, 很希望台灣的樂團能再加快腳步, 躋身國際一線演奏水準的樂團.

最後, 我要把NSO, 長榮交, 英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在這三場演出中, 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差異點出來:

我們或許可以把樂團的演繹風格及水準, 很簡略的歸類於指揮者個人的詮釋, 每位參與演出音樂家個人細微的差異, 導致整個樂團所呈現出更大的差異化, 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

長榮交的演出, 沒有人在看指揮(包括首席), 全部的人死盯著樂譜在演奏

NSO的演出, 很多人在重要時刻會看指揮, 同時也看樂譜

英國皇家愛樂管絃樂團的成員: 他們眼中, 只有指揮!

 

最後這三條結論, 也是我要花這麼長時間寫這篇心得的最重要原因及動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