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法國的盧浮宮

作爲西方最著名的文物收藏與展覽基地,不僅收藏着西方的文化瑰寶,還保藏有大量的戰爭掠奪文物。儘管在二戰之後,國際法庭和聯合國均做出了“必須歸還戰爭掠奪文物”的判決,但抱着“搶到了就是我的”心態的英法等西方國家,卻始終對國際法庭和聯合國的公文視而不見。

(被侵略者洗劫的圓明園)

據悉,在西方收藏有中國文物的博物館多達數十個,而這其中最多的便是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僅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就高達23000件,長期陳列在大英博物館裏展示的也有2000餘件。

而因爲長期霸佔着戰爭掠奪文物,不僅不歸還,還拒不道歉,甚至是理直氣壯,所以以大英博物館爲首的西方戰爭文物收藏館長期以來都飽受詬病,也屢屢成爲國際輿論攻擊的對向。不過,面對指責和批評,比起其他幾家博物館的“默不作聲”,更看重面子的英國人顯得有些坐不住,不僅頻頻與譴責的聲音對抗,還數次舉行活動爲自己“洗白”。而最近他們更是爲了洗白自己,大聲地喊出了“不是每一件藏品都是搶來的”口號。

據西方媒體報道,針對英國等國對戰爭掠奪品“拒不歸還”的態度,今年早些時候西方藝術史學者艾莉斯·普羅克特舉辦了名爲“不舒服的藝術(Uncomfortable Art )”的巡迴展覽,意在揭露西方國家將他國文物佔爲己有的醜陋行爲,諷刺各國“拒不歸還”的“西方人文精神”。

而艾莉斯·普羅克特先生此舉,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迫使大英博物館、盧浮宮等西方文物單位飽受譴責。不過,一向態度強硬的英國人可不喫這一套,他們針對艾莉斯·普羅克特的批評與諷刺,專門啓動了主題爲“收集歷史”的講座活動,以示對諷刺事件的“強硬回擊”。

英國主流媒體對這一場“現代文明”與“掠奪精神”之間的戰爭展開了重點報道。在10月13日的報道中,《衛報》寫到:大英博物館於12日啓動了“收集歷史”的月度講座,講述一些藏品進入大英博物館的“合理歷史語境”,試圖辯解“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來的”。

報道還曝光了大英博物館亞洲展區負責人的現場發言:“亞洲國家的各種歷史故事都只講述殖民主義的醜陋一面,導致了人們對我們憤怒和誤解,我們想平衡一下這樣的思想。我們很多藏品不是殖民掠奪來的,西方人獲得的這些東西,不是每件都是搶來的。”

此番言論一經流出,不僅引發了西方輿論的冷嘲熱諷,中國網友也十分不滿:

@大漠刀客:不是每一件都是搶來的,但是大部分是。

@西冷冰醋:強盜是沒有邏輯的。

@翻滾醬:搶了別人的東西擱自己家,還引以爲傲什麼貴族紳士教養的體面。

@蝙蝠俠是我的超人:一個強盜小偷身上有101塊錢,被抓之後辯解,你看這1塊錢是我自己的,不是每樣東西都是搶來的,你們怎麼能給我定性爲強盜。他們那些國家最喜歡做的事情是雙標:寬於律己、嚴以待人。

@我是Si的古靈精怪:西方形式主義遊戲,開這個會意義如何,都是白人主導,肯定是不支持歸還,給自己的強盜邏輯辯解並且耍賴不還東西。

相關鏈接:態度強硬的西方“收藏家”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到2017年,歐美各國拍賣的中國國寶多達數十件,其中包括中國圓明園的十二生肖獸首。而還有很多地下交易不爲人知,所以這一數據可能更加龐大。不過每一次被曝光之後,面對社會上的譴責,西方收藏家和拍賣行給出的解釋均是:私人收藏品,憑什麼歸還。

(西方拍賣行拍賣中國文物現場)

各大拍賣行和掠奪主義的西方收藏家之所以理直氣壯,也是有其社會原因的。一是西方政府不可能爲了歸還他國文物而向私人支付贖金,所以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拍賣他國的戰爭掠奪文物成爲了光明正大的事情。

其次,是在西方“搶到的就屬於我”的社會風氣,連本國的政府主管單位也在帶頭。據悉,針對國際法庭的裁決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公約,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超過18家西方著名博物館聯合簽署了所謂的《環球博物館價值宣言》,並在“宣言”中強調:文物是國家的,更是世界的,既然是世界的,那保存在哪,都是人類共享的。所以,“我們”反對把包括戰爭掠奪文物等非正常獲得的文物歸還給原屬國。

看到這裏,想必不少人百感交集,不知大家對這樣的“邏輯”有何見解?

(本文爲原創首發文 來源:郎言志)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