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提到素麵皮具的裝飾,大多人首先想到的是 「層次」、「結構」、「色彩」。但是除了這些燃以大的設計為核心的裝飾手段之外,以工藝為核心的「邊線」 裝飾也是素麵皮具的中必不可少的經典元素。

增加皮具本身的線條,從而增加線條的美感,讓皮具的成品在工藝上顯得更有條理和整齊劃一,這種由多重規律排列線條帶來的視覺美感,是素麵皮具裝飾中極具特色的經典手法。

邊線在手工皮具當中,不僅僅是承擔裝飾的作用。不同的邊線樣式、組合,不同的工具帶來的不同效果,同時也對應著不同的手工皮具的風格流派,傳達作者的審美,表現作者的態度。

邊線器/燙邊機/整形器,塑形棒/挖槽器/壓槽器(溝捻)/壓捻(邊捻)等其他配合類工具,這些均能作為邊線、修飾線的工具,做出不同風格的邊線,其裝飾效果也是風格迥異而豐富多彩的。

而其中應用最多、最為廣泛的工具則是邊線器,按照材質我們可以將這些工具大體分為金屬材質非金屬材質。由於材質的不同,其用法、效果、特性都有著非常大的差別,所應用的風格更是千差萬別。

「 非 金 屬 邊 線 器 」

先簡單說說非金屬類的邊線器,非金屬類邊線工具主要包括木製、尼龍、獸骨制三大類。其中木製和獸骨的邊線工具其核心用意在於,其本身所含有的油脂。在經年累月的使用過後,表面所形成的氧化層,可使得壓成後的邊線更為圓潤,壓槽內也能增加油亮的感覺,同時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易劃傷皮子的粒面層(尼龍邊線工具也具備此項優點)。

木製邊線器

但受限於材料本身,非金屬類邊線工具幾乎無法加熱,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應用範圍,同時也在製作效果上略顯單一。但這也並不影響無數喜歡這種風格邊線的匠人,對於非金屬類邊線工具的熱情及喜愛。

牛骨塑形棒

「 金 屬 邊 線 器 」

相對而言金屬材質邊線器的使用範圍則更為寬泛,無論是可調節邊線器,還是固定邊距的高低腳邊線器,又或是獨樹一幟的淺槽邊線器(日式玉捻),都能在現在世界三大主流手工皮具風格當中找到一席之地,擁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位置。

可調邊線器
淺槽邊線器

世界三大主流——美式,日式,美式其特色的邊線各是什麼樣子的呢?又是如何使用金屬邊線器來體現其風格呢?


「 美 式 風 格 」

@zaak

傳統美式風格的手工皮藝技法,大多傳承與馬鞍的製作手法。風格偏向粗曠紮實,由各類馬鞍革及油蠟皮所組成的厚重感,就是美式皮具風格的精髓。美式皮具的邊線沒有精巧細緻的多線條組合,卻有圓潤粗線條的邊緣塑形及壓槽,簡單粗實的一條邊線,極有力量感的勾勒出整個皮具的外輪廓。粗曠的麻線,大尺寸的邊距,以及邊距內側粗粗的一條邊線,毫不掩飾得反映出極具男性化色彩的美國 60-70 年代審美。粗曠中不失細節,細節中透露粗曠,「美式皮具特有的美學感,越是簡單就越有力量」即是這個道理。在製作美式工藝時,可以選擇淺槽邊線器、整形器、及壓槽挖槽的配合使用。

@hollowslleather
@hollowslleather
@hollowslleather
@freddiematara
@freddiematara

在這裡簡單的給大家列舉幾條比較常見的做法:

圓邊 + 寬線

用淺槽邊線器塑出邊緣圓鼓的形態後,再用整形器沿著淺槽壓出的邊線進行修整,加粗線條,達到更加粗曠的效果。

挖槽裝飾

非常多的美式大神會用挖槽器直接在皮面挖出裝飾線,被挖的部分露出茶心皮淺色的內芯,既增加了線條又增加了色彩對比。

挖槽 + 壓槽

用挖槽器在背部挖出要縫線的圓槽,再用壓槽器從正面壓下去,就可以得到一個非常深的線槽。邊緣也可以選擇用淺槽邊線器製作,或者不製作圓潤的邊緣。


「 日 式 風 格 」

@鷲見太郎

日式手工皮藝風格非常多的元素是繼承於美式風格,特別的美式風格當中的印第安元素,在高橋、鷲見太郎、紅月等等非常多的日本皮具及銀飾匠人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印第安設計元素加入到了日式手工皮具的風格當中。在美式和日式文化的不斷碰撞下,創造出了今天的日式手工皮具,粗曠中不失細膩,層次豐富,元素語言鮮明,獨樹一幟的風格。

@高橋吾郎

在這裡簡單的給大家列舉幾條比較常見的日式做法:

日式封邊配邊線

提起日式風格,可能讓大家最先想到就是日式特有的斜角寬封邊,是利用兩個型號號數差距比較大的削邊器(直削),削出一個基本的形狀後,再逐漸打磨出一個非常大的斜坡封邊,這裡可以直接運用可調邊線器在斜坡的內邊緣划出一條裝飾線,既作為打磨的基準線,也起到裝飾的作用,靠近邊緣的一側因為皮子本身的油脂,會被打磨出深於皮面的色彩,形成更強烈的層次感。也有喜歡顏色對比更強烈的匠人,把線到邊緣的部分染成其他顏色,使其更加明顯。

完成效果

日式複合邊線

在日式風格里我們還經常會看到複合型邊線(尤其是在鷲見太郎的作品當中),相較於一般的日式風格更加華麗,也更加複雜。複合型邊線本質上就是運用多種的邊線器結合,在同一條邊上可以做出粗細、邊距、層次關係各不相同的幾條邊線。卡位邊緣可以用 1.0mm 的淺槽邊線器,配合 2.0mm 的可調邊線器或者壓槽器,做出平行的兩條邊線,甚至是粗細不同的兩條邊線,讓邊緣的層次更加豐富,華麗。另一種常見的複合邊線和日式的線跡相配合的。在壓槽埋線的線跡外側划出清晰的邊線後,再從線跡的內側額外增加一條裝飾線,從而增加更多的線條層次感。

@谷月
完成效果

燙蠟工藝

燙蠟是一項單獨的工藝,即可以配合日式普通邊線,也可以配合複合邊線使用,使得作品除了線條的增加之外,更在色彩上有個更多的變化,提高了整個作品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先用淺槽邊線器在要做燙蠟工藝的皮邊上划出相應的邊線,之後加熱淺槽邊線器,使其達到可以融化固體蠟,但又不至於燙壞皮革的溫度,將淺槽邊線器輕輕接觸邊蠟,使其微微融化於淺槽的槽內。用淺槽邊線器一邊燙壓之前壓槽的邊線,一邊將蠟反覆的塗勻在邊緣表面。可以多次補蠟和反覆燙壓,以保證燙蠟均勻。最後再用砂紙的背面或者面部將邊緣拋光。


「 歐 式 風 格 」

@simaprague

歐式手工皮具風格一直是精緻精細的代言詞,而少為人知的是,歐式風格也可以細分為法式工藝和意式工藝

法式工藝當中邊緣的處理手法極為豐富,從各類的折邊、翻邊、滾邊、包邊,到各種邊線的冷壓熱燙,法式工藝的風格精髓都是簡單而又精細。相比美式風格,法式的邊距要小很多,總共 2mm 的邊距內又可以細分出兩到三個層次。邊線與縫線的配合更加多樣化,精細化。

意式工藝則比法式工藝多了幾分繁複妖嬈的美感,華麗的邊角裝飾以及各類邊緣的花型,邊線在其中則是起到了穩定、勾勒、化繁為簡的作用。

從皮革的選用上來說,法式工藝單中幾乎清一色只有鉻鞣革,而意式工藝中則是植鞣鉻鞣兼有,粗曠華麗兼容,不愧為皮革的發源地,其製作風格也是叫人嘆為觀止。

@eatsleeply
@simaprague

在製作歐式風格的手工皮具時,既可以選擇用普通的金屬邊線器,用酒精燈加熱,也可以選擇用燙邊機來製作。但由於酒精燈溫度不夠穩定,每種皮料的耐熱程度也不同,所以一般更多的會選擇燙邊機對皮革進行邊線的壓制。

燙邊機的燙頭有很多種,可以適用於不同間距,不同線條。通常歐式工藝的裝飾線相對美式來說線條較細,擁有更多的直線裝飾,同時也需要配合更多的邊緣處理工藝,如法翻、滾邊等。相比日式來說更加簡潔,大多都是以平行皮邊以及縫線的一條邊線為主。

@eatsleeply

在這裡給大家列舉幾種比較常見的做法:

配合外輪廓線

用 F3 燙頭,或者用可調邊線器挑到 2.5mm 邊距的位置,調節到皮革適當的對應溫度,燙壓打斬線,再用 F2、Fn2 燙頭,或者淺槽邊線器 1.5mm 規格,燙壓裝飾線。

完成效果

卡位邊緣

用 E1 燙頭,或者 1mm 淺槽邊線器,調節到皮革適當溫度後,在折邊後的卡位正反面進行燙壓,先壓正面,再壓反面,最後再回到正面進行二次強調。

完成效果

歐式壓槽裝飾線

用 F2.5 和 F4 分別沿著邊緣壓出平行的兩道裝飾線,再用 S1.5 慢速的沿兩道平行裝飾線之間壓過,壓出線槽。之後還可以用 Fn2 繼續在外側壓出裝飾線。

右側邊線為完成效果

最後,素麵手工皮具的裝飾方式並不像皮雕擁有種類繁雜、自由度極高的題材和選擇,但如果對於每種風格有著足夠的認識,對於手頭的工具有詳細的了解,依然可以做出非常豐富多彩的效果。色彩、紋理、層次、線條,無數的組合方式,給了無數匠人無限的可能性。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才是匠人精神的真正精髓。

不冒進,不拘泥,終將達到自己內心嚮往的境界。

尾聲

在寫關於手工工具的帖子的時候,經常聽到有人說,手藝人磨練手藝就好了,手藝好了,工具不重要。但我認為手藝工藝的精湛固然重要,若是擁有一件趁手的工具,同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朽蠹不勝刀鋸力,匠人雖巧欲何如。」

提升手藝的同時也要選對工具,此文謹獻,願拋磚而引玉,以一得之見獻諸位共論。

Ps:就算這篇文章這麼嚴肅,我還是想偷偷比個心。邊線器正在售賣,點擊閱讀原文跳轉淘寶店鋪,或者淘寶搜索 Since 手工皮藝,祝你邊線畫的穩得一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