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他爲現代“夸父”,也有人說,這就是現實版“腳踏淤泥指摘星辰”。

有一片自留地讓你的熱愛自由生長,未嘗不是人生的另一種價值。

長江日報評論員楊京

日前,微博“對愛好的堅持”話題下,一個“追星”老漢的故事火了——在湖北十堰的大山裏,70歲的農夫吳世英,一輩子務農,收入微薄,卻深深迷戀天文。他不但建起了自己的“天文臺”,更爲了追逐日食,走遍全國30多個省市,甚至還追出國門……有人稱他爲現代“夸父”,也有人說,這就是現實版“腳踏淤泥指摘星辰”。

天文觀測儘管足夠小衆,“仰望星空”聽起來也足夠浪漫,但這對吳世英來說,其實也僅僅是一種興趣愛好。他所從事的既談不上科學研究,也無助於生活的改善,本質上並不比圍棋、攝影、集郵之類的“高級”。如果以純功利的角度來看,這幾乎是全然無用的。

科普博主@天文在線 曬吳世英的故事

那麼,吳世英在網絡上引發的關注從何而來?這一方面是因爲,“淤泥”與“星辰”間的對比,形成了天然的“反差萌”。更重要的是,吳世英對愛好的這一股堅持與投入,讓廣大網友感佩,更多的還有一份羨慕與嚮往。

在一般的情況下,能靠自己的興趣愛好謀生,或者將職業變成興趣愛好的,往往可遇不可求。當然,某些興趣愛好本身就有陶冶情操、鍛鍊身體、增長知識等作用。但從功利意義上說,大多數人都和吳世英一樣,對愛好的追求都是“無用”的,甚至是影響“正事”的。即使能“玩出名堂”,依然還是在“玩”。

這或許可以解釋,爲什麼很多人往往是在學生時代對興趣愛好最爲投入,因爲這個時期的生活壓力和牽絆相對比較輕。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社會角色的轉變,大家都不得不減少對興趣愛好的投入,轉而把時間精力放在更“有用”的事情上。某種意義上,這個過程是一種成熟,但它依然還是一種“不得不”。

正因爲多數人都不能免俗,像吳世英這樣的“脫俗”者纔能夠引起關注。當然,吳世英並沒有太沉重的生活負擔,且有健康硬朗的身體這一無形財富,這都是他能夠全身心投入天文觀測的基礎。儘管如此,能如他一樣放下對物質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另一種生活,無疑還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更何況,他還致力於傳播和普及天文知識,誰知道在他的影響下,某個嚮往星空的孩子將來會不會成爲一位真正的天文學家?

當然,人各有志,我們並不是要讓大家都過吳世英一樣的生活,更不是鼓勵放棄個人奮鬥和社會角色去“玩物喪志”。不過,無論我們對吳世英的態度是羨慕、嚮往、敬佩還是不可理解,他的故事都可以成爲我們審視當下生活的一面鏡子,照見關於人生意義的更多可能性:有一片自留地讓你的熱愛自由生長,未嘗不是人生的另一種價值。

【編輯:符櫻】(作者:楊京)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