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曾經2次就移交福克蘭群島 和阿根廷進行秘密談判:

1、1966年到1968年,英國在聯合國2065號決議案要求英國和阿根廷和平解決福克蘭群島問題背景下,秘密和阿根廷政府進行談判。1971年雙方就福克蘭群島和大陸的貿易達成了協議。1972年阿根廷在這貿易協議的基礎上,在斯坦利建成了一座臨時機場。1977年,雙方停止了談判。

2、1979年撒切爾夫人當選首相,由於經濟不景氣,需要縮減政府預算,於是英國再次秘密就移交福克蘭群島而和阿根廷進行談判。談判在1981年中止。

福克蘭群島最大的城市——斯坦利港

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為什麼要發動馬島之戰

1、轉移阿根廷人對阿根廷經濟困頓的注意力。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GDP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22.9%,薪金增長只有19.2%。工聯已經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

軍政府總統加爾鐵里,需要一場戰爭轉移人們對糟糕的經濟關注,展現自己的政績。

2、英國因為經濟低迷而做出的退讓行為。1979年,英國因為預算收縮,秘密和阿根廷進行移交福克蘭群島的談判;1981年,英國計劃從福克蘭群島撤軍。

3、福克蘭群島居民對英國的《英國國籍法》不滿。1981年的《英國國籍法》,導致了福克蘭群島居民的英國公民權利受到限制,這引起了居民的不滿。

4、阿根廷的優勢地位。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一些商人在福克蘭群島的南喬治亞島登陸並升起阿根廷國旗;英國皇家海軍堅忍號搭載的一個排皇家海軍陸戰隊,意圖驅離南喬治亞島的阿根廷商人,但被阿根廷海軍5000噸運輸船喜事灣號搶先運來100名阿根廷兵,不得不無功而返。

阿根廷為陣亡士兵在聖馬丁廣場豎立的紀念碑

福克蘭群島歸屬問題:

1、最有明確記錄發現福克蘭群島的人是英國人約翰 斯壯,在1690年發現了福克蘭海峽;

2、第一次明確在福克蘭群島進行人類居住的是1764年法國人路易斯 安東尼 布干維爾在東福克蘭島建立路易港;

3、1766年,英國人約翰 麥克布萊德在西福克蘭島附近的森德爾斯島建立埃格蒙特港;當年,西班牙獲得法國在東福克蘭島的法國定居點;

4、1770年,西班牙發現並佔領了英國人的埃格蒙特港,引發了1770年福克蘭群島危機,最終1771年西班牙將埃格蒙特港歸還給英國;

5、英國和西班牙分布在1774年、1811年從福克蘭群島撤軍;布宜諾斯艾利斯在1816年宣布繼承西班牙在南太平洋的殖民地權利——這是阿根廷最早對福克蘭群島的聲索;

6、1831年美國海軍戰船列剋星敦號攻打福克蘭群島,並宣布結束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福克蘭群島統治的結束;

7、1833年重新回到福克蘭群島並重申英國擁有福克蘭群島主權,但被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根廷聯邦抗議;

8、1840年,福克蘭群島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此後福克蘭群島除了1982年被阿根廷短暫管理之外,都是被英國管理。而阿根廷也沒有放棄1816年宣布擁有的福克蘭群島主權聲索。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阿根廷獨裁者加爾鐵里為何還要發動戰爭?首先桃花石雜談要說明的一點是,題目里關於英國已表態歸還馬島的陳述是不對的。英國當時根本沒有要把馬島歸還阿根廷的意思,只是在當時隨著英國海軍全球裁軍,英國縮減了在馬島的駐軍,同時改變了在馬島的統治方式,但這和歸還阿根廷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那麼馬島之戰到底是為何爆發,爆發前後又發生了什麼呢?
馬爾維納斯群島歸屬爭議的由來

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南大西洋,距離阿根廷東海岸大約有500公里,整個群島由776個小島組成,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這個群島因為距離美洲大陸相對較遠,所以原本是一個無人居住的區域。公元1764年,法國艦長路易斯·布干維爾首先在這個群島上建立定居點,之後,英國和西班牙也先後在此建立定居點。從公元1770年開始,英國和西班牙之間就為爭奪該群島控制權爆發過戰爭,4年之後英國撤出該群島,西班牙人成了這裡的主人。

馬爾維納斯群島

公元19世紀初,拉美獨立戰爭爆發,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陷於崩潰。因此在公元1811年,西班牙完全從馬島撤出。但此時島上還留有一些居民,主要是一些拉美混血游牧民族高喬人和漁民。而在公元1816年,從西班牙獨立出來的前美洲殖民地,也就是阿根廷的前身拉普拉塔聯合省宣布繼承西班牙在此地的主權。但當時,此地的實際控制權卻落入了德國商人韋爾內的手中,他在這個群島上經營捕魚和狩獵生意,逐漸吸引到了更多的定居者移居此地。

在公元1829年,拉普拉塔聯合省任命韋爾內為馬島總督,但同時韋爾內和英國也一直保持著聯繫,希望一旦英國重新佔領這個群島,仍然能繼續讓自己總理當地事務。而同時,美國的海豹捕獵船此時也經常進入該群島海域捕獵,而自視為馬島主人的韋爾內曾幾次扣押並沒收過一些美國船隻,這導致美國軍艦列剋星敦號在公元1831年入侵該群島,推翻了韋爾內的統治。之後拉普拉塔聯合省曾試圖重建對該群島的統治,將該群島作為流放犯人的領地。但在公元1833年,英國派出的艦隊抵達該群島,將阿根廷設在群島上的政府機構驅逐,此後這個群島就始終由英國佔領。

阿根廷為何動了重佔馬島的心思?

雖然英國一直佔領著這個群島,但阿根廷卻一直沒有承認英國對該群島的主權。但在公元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英國超強的軍事能力肯定不是阿根廷能挑戰的,所以阿根廷也只是口頭說說,並沒有針對該群島主權採取什麼實際行動。

現在一般在說馬島戰爭的爆發原因時,都會說是因為阿根廷軍政府獨裁者加爾鐵里為了轉移自己執政不善而在國內造成的政治與經濟危機而發動的。確實加爾鐵里在1981年12月上台之後,在國內推行獨裁統治,屠殺左翼人士,支持大地主和資本集團,使阿根廷本就不好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1981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高達60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1.4%。所以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對其施政的不滿確實是馬島之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阿根廷右翼獨裁者加爾鐵里

但除此之外,二戰結束之後國際形勢的一系列變化可以說也是馬島之戰的間接誘因。首先是英帝國在二戰之後解體,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先後失控,而同時一些前殖民地國家從老牌殖民帝國手裡武裝奪取領土也有了成功的先例。比如在1961年,印度出兵將果阿的葡萄牙勢力完全驅逐。之後雖然一度受到國際制裁,但最終卻以既成事實被國際社會接受。而在1956年,英法兩國曾借中東戰爭的契機出兵埃及蘇伊士運河,試圖重新將其控制,但結果卻招致美蘇的一致反對,蘇聯威脅對兩國運用核武,而美國則在金融市場打壓英鎊,導致其大幅貶值,最終迫使英法兩國灰頭土臉的撤軍了事。

而在當時,阿根廷的情報機構正在幫助美國中情局資助尼加拉瓜的右翼反政府組織,所以加爾鐵里認為自己也在幫助美國做事,如果動武,美國可能會象蘇伊士運河危機時一樣不會站在英國一邊。而在1981年,英國簽署協議同意其在非洲的最後一塊主要殖民地羅得西亞(辛巴威)獨立。而這一切變化,也使加爾鐵里認為即使阿根廷出兵奪回馬島,英國恐怕也會接受現實。

戰爭經過

所以當時阿根廷先在聯合國放出了有意武力奪回馬島的風聲,但英國卻沒有明顯的反應。同時因為英國海軍在1981年進行了全球裁軍,所以英國駐馬島的駐軍也將按計划進行縮減。而英國為了適應全球殖民地所剩無幾的現實,也在1981年通過新國籍法,其中將馬島居民原來享有的完全英國國籍改成了受限的公民權。但這裡要說明的是,英國的這些改變可不是要將馬島歸還給阿根廷,而只是應對當時其國力衰落的現實,想用更低的成本繼續維持對馬島的統治。

阿根廷軍隊佔領馬島主要港口斯坦利港的場景

但這些變化卻被阿根廷解讀成了英國對馬島也沒有太大興趣,所以加爾鐵里認為動武的時機已到,開始採取了實質性的行動。1982年3月19日,一些阿根廷五金商人在距離馬島以東1000多公里的南喬治亞島登陸(之前也由英國控制)並升起阿根廷國旗,英國派出軍艦堅忍號前往驅逐阿根廷人卻被阿根廷軍艦逼退。之後雙方之間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最終阿根廷軍隊在馬島登陸,並在當天經過幾場小規模戰鬥之後將全島佔領。

英國特遣艦隊進軍路線

但因為英國在阿根廷入侵行動之前已經預見到了阿根廷將會動武,因此其實英國的戰爭準備其實早在3月29日就已經開始,在當天英國就已經指示兩艘潛艇向最早被阿根廷佔領的南喬治亞島行進,為收復該島做準備。而在阿根廷佔領馬島之後,美國和北約國家立即站在了英國一邊,宣布對阿根廷實施軍事禁運。而聯合國安理會在第二天就通過了譴責阿根廷的決議。英國政府也在撒切爾的主導下,在3月6日就成立了戰爭內閣,開始籌劃收回馬島的作戰計劃。

英國特遣艦隊旗艦赫爾墨斯號航母

而為了奪回馬島,英國組建了由118艘艦隻(包含兩艘航母)和340多架飛機所組成的特遣艦隊,總兵力3.5萬多人,其中地面部隊9000多人。而阿根廷動用了80多艘艦隻,350餘架飛機,總兵力6.5萬人,其中地面作戰兵力1.3萬人。而英軍從一開始就在海戰中佔據了絕對優勢,在雙方第一個爭奪停戰南喬治亞島戰鬥中,本想偷襲的阿根廷潛艇聖塔菲號因情報不足卻被4艘英軍水面戰艦組成的艦隊圍攻,最終很快喪失戰鬥力,艇員們將嚴重受損的潛艇弄到附近岸上的防波堤後棄艇向英軍投降,之後南喬治亞島上的阿根廷守軍也很快投降。

阿根廷聖塔菲號潛艇

在馬島戰役正式打響之後,英國在馬島周邊劃定了200海里的禁區,即將此區域作為交戰區域。而在初戰知道了英國海軍的實力之後,阿根廷海軍就決定要避免與英國海軍直接交戰。但在5月2日,英國海軍的征服者號潛艇在距離馬島200海里以外區域發現了阿根廷海軍的主力戰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但因為當時這艘戰艦所在位置位於英軍劃定的200海里作戰範圍之外,所以征服者號並沒有馬上行動,其艇長瑞福德-布朗先將這一情況彙報給了艦隊司令伍德沃德,之後伍德沃德又彙報給了英國首相撒切爾,最終撒切爾內閣經過緊急討論,決定將其擊沉,以打擊阿根廷的作戰意志及民心。之後撒切爾直接授權將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擊沉。

正在下沉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當天下午3時57分,征服者號向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發射了三枚魚雷,有兩枚命中目標。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馬上開始進水下沉。4時24分,其艦長邦佐下令棄艦逃生。但因為魚雷威力巨大,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電力系統被破壞,所以無法發出求救信號,最終雖然有770名乘員被趕到的其它艦隻救起,但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還是有323名乘員喪生,此次事件阿根廷軍隊喪生人數佔到整場戰爭其總陣亡人數的一半左右。自此英軍完全掌握了馬島海戰的制海權。

在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戰艦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阿根廷空軍P-2海王星巡邏機

不過阿根廷空軍在後來的戰鬥中曾經打出過一些亮點,在兩天之後就擊沉了英國海軍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而謝菲爾德號被擊沉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為赫爾墨斯號航母擋槍,而如果赫爾墨斯號航母被擊沉,英國這場仗立即就打不下去了,戰爭的結局就會逆轉。而在5月22日和5月25日,阿根廷空軍還先後擊沉了英軍護衛艦熱情號和驅逐艦考文垂號。並曾對集結在布拉夫灣的英軍運輸艦隊發動空襲,導致56名英軍喪生,這也是英軍在整個戰爭中最大的傷亡事件。但阿根廷空軍的幻影、超級軍旗和短劍戰機在與英軍的海鷂等型號戰機在對決中也漸漸落入下風,最終阿根廷空軍有69架戰機被擊落,而英國卻只損失了10架海鷂戰機。

被阿根廷空軍擊沉的英國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而英軍在5月21日在馬島登陸後,在陸戰中也迅速佔據主動,最終在6月13日完全控制了馬島主要港口斯坦利港。馬島阿根廷守軍在無法獲得海空支持的情況下於次日投降。6天之後,英軍奪回另一重要群島南桑威奇群島,馬島戰爭宣告結束。在整個馬島戰爭中,英軍總共陣亡255人,另有775人負傷。而阿軍陣亡數字則達到了649人,另有1657人負傷。此外還有超過1萬人因為投降被俘。

斯坦利港被俘的阿根廷軍隊

戰爭之後

在馬島戰爭之後,阿根廷軍政府在一年後垮台,而撒切爾則在國內贏得空前聲譽,最終連續三次當選英國首相。但阿根廷人對英國的怒火卻延續了很久。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發生在4年之後的墨西哥世界盃足球賽上。當時在1/4決賽中,阿根廷遭遇英格蘭,後來被公認為世界球王的馬拉多納在比賽中上演「上帝之手」,並打進一個經典進球,幫助阿根廷戰勝英格蘭進入世界盃四強並最終奪冠。而在賽後,馬拉多納對全球記者表示:

儘管我們在賽前說這場比賽與馬島之戰無關,但我們知道他們在那殺死了許多阿根廷小夥子,象殺鳥一樣殺害了他們。而這場比賽就是我們的復仇。


直到今天,阿根廷仍然不承認英國對馬島的主權,而馬島周邊海域近年又發現了大量石油,因此馬島的未來恐怕仍然有著相當的不確定性存在。

英國什麼時候「已表態歸還馬島」?

馬島最早有記載的被人類發現是1690年,發現者是英國航海家約翰.斯特朗,當時這裡無人居住,因此雖然馬島離阿根廷更近,但的確是英國人首先發現了這裡。

最早在馬島定居的既不是阿根廷人也不是英國人,而是法國人布甘維爾(1764年),兩年後英國和西班牙先後開始在馬島建立殖民點。1774年英國人暫時放棄,島上只剩西班牙人。1816年阿根廷從西班牙獨立,宣布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但1833年英國人就捲土重來,並在1840年宣布這裡是英國殖民地。

1960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無約束力的第1514(15)號決議,即《關於准許殖民地國家及民族獨立之宣言》,當時阿根廷庇隆政府認為這有利於其爭奪馬島主權,就正式向聯合國提出主權要求。1965年,通過第2065號決議案,呼籲兩國展開雙邊談判,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當時英國工黨執政,對外採取收縮政策,因此1966-1968年的確和阿根廷政府進行了談判,有意將「勞民傷財、沒有價值」的馬島交給阿根廷人,1971年英阿就雙邊貿易協定達成協議,1972年甚至允許阿根廷在馬島修機場。

但這個秘密談判被馬島居民所得知,這些居民幾乎都是英裔,完全不能接受變成阿根廷人的假定,他們想方設法在倫敦製造輿論,在英國國會說服許多議員相信「拋棄馬島居民是不道德的」。1977年英阿關於馬島主權的秘密談判告一段落。

撒切爾夫人保守黨政府上台之初,因為冷戰壓力吃緊、經濟形勢不佳,加上英國工會大罷工曠日持久,內閣一度考慮將馬島的包袱甩給阿根廷人,因此在美國斡旋下和阿根廷恢復了談判,但到了1981年,英國大罷工以撒切爾夫人勝利告終,英國內外形勢大有好轉,加上英阿總也談不妥,主權談判實際上已宣告破裂——阿根廷正是看到談判拿回主權已無可能,才冒險發動戰爭的。

當然,當時軍政府領導人加爾鐵裡面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一籌莫展,而國內一度被壓制的反對派又躍躍欲試,希望借「收復失地」刺激民族主義情緒,為自己穩住大局,又判斷英國不至於、也無力萬里遠征,才發動了這場戰爭,戰爭是1982年4月打響的,此時距談判破裂已過去半年——且這次談判總的趨勢是英國越來越強硬,即便不怎麼強硬的階段也從未「表態歸還馬島」,僅做了「遵循聯大2065號決議和平解決問題」的表態。這個表態阿根廷也作了,當然,那時加爾鐵里已準備動武,這樣表態是一種戰術欺騙行為。


馬島的全稱是馬爾維納斯群島,是南大西洋上的一個群島。其中包含了700餘個小島,目前馬島是英國的海外領導領土,以自治的方式進行統治的。據說是英國的航海家戴維斯最早發現了馬島,但在大海行到航海時代,最先在馬島上建立定居點的卻是法國人。

英國是怎麼佔領了馬島的

之後英國人和西班牙人紛紛在馬島上建立的定居點,不久西班牙人便購買了整個島嶼上的所有的居住點。但英國,想將馬島作為探索南美洲的前哨戰,所以就以主權問題和西班牙產生了爭議。當時西班牙人,在整個南美洲上,佔領著大片的土地。

19世紀初,阿根廷獨立,因為之前阿根廷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阿根廷也宣布,對馬島具有主權。1883年。英國軍隊驅逐了馬島上,所有的阿根廷官員,並佔領了馬島,阿根廷政府和英國政府,關於馬島領土主權的爭議,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阿根廷政府從19世紀末到現在為止,一直都堅持自己對馬島擁有主權。到了20世紀下半葉,聯合國介入。想要讓英國和阿根廷,對於馬島紛爭,尋找一個可以和平解決領土爭議的辦法。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法國等一系列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逐漸沒落,它們的海外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由於經濟也不太景氣,所以對於英國,馬島這些遠隔萬里的殖民地,並不是政治上的強勢,反而變成了英國的負擔。

所以,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英國人逐漸和阿根廷人商議關於馬島的主權問題。其中就包括了馬島的自然資源,逐步轉交給阿根廷政府,並最終完全移交給阿根廷政府,英國政府還試圖說服島上的居民,接受阿根廷政府的統治,並和阿根廷政府,商議關於馬島主權,歸還給阿根廷政府的具體事宜。

就這樣看來,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的話,用不了多久,英國和阿根廷政府,將逐步的順利移交馬島的所有主權,及其相關的事宜。那麼領土爭議的問題,基本上就可以實現和平談判來解決,完全可以避免之後的馬島戰爭。

馬島戰爭,這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戰爭,為何最後還是爆發了?

這場戰爭最後還是爆發了,還真不是因為英國政府,當時阿根廷的統治者叫做加爾鐵里。阿根廷的政體是軍政府,加爾鐵里是阿根廷的獨裁者。當時不僅是阿根廷政府如此,南美很多國家也同樣是軍政府獨裁。

這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特點是高度的集權。但缺少相應的民主制度,經濟制度,或由於獨裁者個人眼界的限制,軍政府統治的地區,一般經濟不會特別發達。加爾鐵里統治阿根廷時,阿根廷的經濟就非常落後,雖然相對南美這個區域,阿根廷的軍事力量,還是能算強大的,這也體現出一個國家發展的不平衡。

軍政府統治導致的經濟下滑,和嚴重的通貨膨脹,工業和經濟發展的下滑,失業率自然也就上升了。一個國家裡失業率不斷上升,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引發民變,阿根廷民眾對軍政府統治極為不滿,到處都是民眾遊行反抗軍政府統治,反抗加爾鐵里的獨裁統治。

怎麼才能應對這種危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國內的矛盾向國外轉移。二戰前,希特勒就用過這招,很明顯加爾鐵里也想要效仿。而將國內矛盾向國外轉移,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動戰爭。加爾鐵里鑒於之前阿根廷府和英國政府的談判,他理所當然的認為,英國本來就不想要馬島,那麼就算出兵佔領了馬島。只要不發生大規模摩擦,英國政府也不會做出太激烈的反應。

英國政府頂多也就是抗議一下,但並不會為這個遠隔萬里的群島而大動干戈,然後加爾鐵里就可以憑著出兵奪回馬島這件事,提高自己在國內的支持率,將國內的矛盾向國外轉移,暫時穩定住國內的局勢。

於是加爾鐵里聯合阿根廷軍隊策划了佔領馬島的軍事行動。這種對外軍事行動,在歷史上也曾多次發生過,在初步取得進展後,統治者在國內的支持率一定會上升。但是加爾鐵里明顯打錯了算盤,雖然阿根廷奪下了馬島後,在一段時間裡,加爾鐵里在阿根廷國內的支持率的確上升了,但是國外,他顯然忽略了英國隊,保護自己領土的決心。

英國這次出兵,原因有兩個,第一英國好歹也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怎麼可能就讓阿根廷蹬鼻子上臉呢,第二個當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上台不久,她不可能眼睜睜看著馬島就這樣被佔了,這樣她就不用想著連任了。

於是在撒切爾夫人的強硬的表態,推動了英國政府出兵收復馬島的軍事行為。英國出兵顯然是加爾鐵里沒有想到的,雖然英國已經遠不如從前那麼囂張,但是英國軍隊的戰鬥力並未減弱,很快就把阿根廷軍隊收拾了。這場戰爭並沒有像加爾鐵里預期那樣,馬島很快又被英軍佔領了,馬島問題的爭議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而加爾鐵里隨著阿根廷戰敗,很快就被反對者趕下了台,阿根廷的軍政府,也就此倒台了。加爾鐵里倒台之後,阿根廷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期都處於低谷的狀態,這當然也是因為加爾鐵里的無腦行為而造成的,畢竟為了一己之私,而導致國家陷入這樣的狀況,這種獨裁者也是可恥的。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從1966年開始,其實英國方面就同阿根廷有過私底下的秘密談判,當時是出於對聯合國提案的履行,阿根廷對此是抱有很大希望的。

只不過談判陷入了一種僵持之中,也就是說由於英國方面的各種推脫,使得談判無實質性的進展。

英國曾經提議將馬島主權還給阿根廷,但是行政權不還給阿根廷,變相的讓阿根廷承認馬島自治權,可馬島上幾乎全是英國人。

換作誰也不會同意,而英國也就咬著一些法理權力的分配的問題,一直同阿根廷糾纏,顯然是沒有誠意的。

到了1971年,談判正式停止,阿根廷方面受不了英國的陽奉陰違,因為當時英國開始在馬島附近探明資源儲量。

這就相當於根本沒打算歸還馬島,這讓阿根廷方面十分惱火,從而阿根廷宣布中止談判,同時宣布馬島是阿根廷固有領土,不容英國侵犯。

真正的衝突爆發就是因為英國探明馬島的資源,馬島海域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戰略位置也很重要,英國加建了空軍基地,還打算部署防空導彈。

此時的阿根廷真可謂是別無選擇,阿根廷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馬島被英國人完全控制,他們必須要趁早下手。

其實1966年阿根廷就應該下手,可是偏偏阿根廷相信了虛假的談判,一直讓英國完成了對馬島的鞏固。

而到了馬島戰爭爆發,英國軍力也已經上了一個台階。此時阿根廷再度開戰,壓力已經比1966年要大,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國家主權方面,即便是小國和窮國,也勢必會據理力爭,何況阿根廷當時軍力還算不錯。

所以加爾鐵里發動馬島戰爭,一點都不是個錯誤,相反這是一個愛國領導人最該做的事情,即便是戰敗了,可好歹也讓英國看到了阿根廷的決心。

即便是今日,英國也不敢再輕言直接將馬島併入英國,並且英國當局也已經開始考慮同阿根廷合作開發馬島的資源。這一戰阿根廷打的值不值,估計再過個幾十年會有定論。


多數人難以接受,英國還有放棄馬島的時候嗎?事實上確有此事!上世紀的大英帝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再無力控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了。到70年代英國幾乎放棄了所有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加拿大、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也在拚命增加自治權,可以說大英帝國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也正是在這時候阿根廷開始於英國交涉,希望獲得近在咫尺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德維奇群島。

當時的英國工黨政府全面放棄大國政策,連海軍的航母計劃都被砍掉了,後來在馬島戰爭中稱雄天下的無敵級航母都只能搭載直升機。工黨執政期間的大英帝國是全球勢力萎縮最嚴重的時代,也是唯一有意向阿根廷妥協的政府,但是隨著撒切爾夫人上台這種態度發生了轉變,這位鐵娘子一心要恢復大英帝國往日的榮光!她極力反對讓出馬爾維納斯群島,因此阿根廷到了只能用戰爭解決問題的時候。

碰巧這時候阿根廷是軍政府執政期,原本的民選政府被加爾鐵里的軍政府取代,但這位強人沒能給阿根廷帶來繁榮,反而是經濟動蕩和生產力滑坡這讓阿根廷民怨沸騰,為了挽救統治,加爾鐵里急需要外交勝利來確立威信!既然英國的撒切爾不肯讓步,他就只能選擇武力奪取馬爾維納斯群島。因此說,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之前是想過用和平手段獲得領土的,而且英國的糟糕狀況允許它想入非非,但是隨著撒切爾上台、阿根廷國內危機加深,加爾鐵里只能選擇武力爭奪馬島。


三十七年前,時任阿根廷總統的加爾鐵里下令出兵佔領馬爾維納斯群島,英阿馬島戰爭正式爆發。這場戰爭歷時74天,是一場未經正式宣戰的戰爭,是上世紀的一場現代化戰爭。最終以英軍重新佔領馬島而告終。

(中為加爾鐵里)

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爭議歷程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由南太平洋上三百多個島礁組成,面積約有一萬五千八百平方公里。其中有人常住的島嶼有十五個,主要島嶼有東島(索萊達島)、西島(西福克蘭島)和附屬南島(南喬治亞島)。

島上約有三千多英國移民後裔。馬島距麥哲倫海峽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國本土7000海里。島上資源貧乏,但戰略地位重要,是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英國在南大西洋的重要的基地。

馬島除了戰略位置重要外,它還是開發南極的前沿基地,而且馬島附近海底發現了大量的石油,這些都加劇了英阿對馬島主權的爭奪。英阿對馬島主權的爭奪歷史,既漫長又複雜。1592年英國人戴維斯發現該島。

但阿根廷並不認可,他們認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於1520年發現的。一百年後,英國人斯特朗發現了東西兩島之間的海峽,將其命名為福克蘭海峽。十八世紀,法國人到來後,將其名稱轉化為西語的馬爾維納斯群島。

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建立定居點,次年英國人在西島建立定居點。第三年西班牙以二十五萬英鎊從法國手裡買下東島,四年後西班牙武力佔領西島。1816年阿根廷獨立,對外宣稱其繼承了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

十六年後,英國先後佔領西、東兩島。此後英阿對馬島的主權進行過多次談判。1982年雙方在紐約的談判又宣告破裂。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準備以武力收復馬島,並制訂出軍事行動計劃,加爾鐵里表現的勢在必得。

加爾鐵里為何要挑起馬島戰爭?

加爾鐵里之所以用武力佔領馬島,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加爾鐵里對英國維護馬島主權的決心產生了誤判;二是他準備以一場乾淨利落的戰爭來轉移民眾目光,用以緩解國內日益爆發的各種尖銳矛盾。

加爾鐵里的職業是一名軍人,他因支持軍隊發動的軍事政變而被軍政府重用。馬島戰爭的前一年,他擔任阿根廷軍政府總統。加爾鐵里執政期間,實行獨裁政策,禁止罷工和抗議,屠殺民主人士,支持資本家。

執政的當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就發生飆升,國內生產總值、製造業產量等都不同程度的下降了十幾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國內民眾準備發動長期大罷工,他的反動統治引起人民不滿,軍政府也遭到唾棄。

面對嚴重的經濟和人權問題,加爾鐵里想到了馬島主權問題,以發動戰爭來緩解執政壓力,轉移公眾焦點。於是加爾鐵里決定試探英國態度,他故意在聯合國放出佔領馬島的話,奇怪的是英國沒做任何反應。

與此同時,當年英國國防大臣正好計劃要從馬島撤回一艘軍艦,這些都讓加爾鐵里產生了誤判,他認為英國撤艦行為是在向他暗示,英國不再保護馬島領土。於是阿根廷軍政府認為,武力奪取馬島時機已到。

其實在1971年和1979年,英國先後兩次與阿根廷進行秘密談判,雙方達成了一些貿易協定,而且阿根廷還在島上修建了臨時機場。當時英國財政難以應付海外預算,準備向阿根交馬島,但兩年後談判被終止。

馬島戰爭的最終結果如何?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僱傭了一群商人強行登上南島並升起了阿根廷國旗,隨後一百名軍人登島。英國破冰船前去驅趕未果,接著兩國的外交斡旋失敗。七天後,加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羅薩里奧」計劃。

阿根廷以8艘艦艇和2個營的海軍陸戰隊前往收復馬島,以2艘艦船令2個排的兵力前往收復南島,以一個航母編隊提供戰役掩護。半個月後,四千名阿軍佔領馬島,守島的百餘名英軍投降,隨後南島也被佔領。

阿軍以傷亡7人,損失2架直升機的代價,佔領了整個馬島。阿軍收復馬島的消息令數十萬阿根廷人為之歡慶,加爾鐵里的威望達到頂峰。英國獲悉後,立即與阿斷交並成立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

就在阿軍佔領馬島的當天,英國國會以全票贊成通過以武力收復馬島的決議,伍德沃德海軍少將被任命為特混艦隊司令。英軍是以兩艘航母為核心的包括41艘艦艇在內的特混艦隊,有78架飛機及3500名陸戰隊。

隨後英軍41艘艦艇及5000名陸戰隊員,分兩個梯隊前往馬島支援。接著英國宣布對馬島周圍200海里實施全面海空封鎖,英軍進行了實彈校準射擊。英國內閣提出把戰爭控制在馬島地區,原則上不進攻阿本土。

英阿經過74天的戰鬥,英軍佔領整個馬島。馬島戰爭失敗後,加爾鐵里被迫辭職。英軍傷亡一千人,被俘兩百人,損失飛機三十七架、艦船六艘。阿根廷傷亡兩千人,被俘一萬人,損失飛機一百架、艦船六艘。


首先,英國在馬島戰爭爆發之前從來沒有表態要將其歸還給阿根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島歸屬問題被上交至聯合國,但英國和阿根廷就該問題的商討一直從六十年代討論到八十年代仍無定論。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軍人出身的列奧波爾多-加爾鐵里積极參与了軍政府推翻民主政府的政變,並在1981年正式成為阿根廷總統兼陸軍司令。

但與此同時,阿根廷自進入八十年代後國內經濟就一路走低、通貨膨脹日趨嚴重、產出效能急速下降、工資待遇毫無起色......這也直接導致阿根廷工人階層開始醞釀大規模的罷工,以此來控訴加爾鐵里政府的無能。

於是,加爾鐵里就企圖在馬島問題上大做文章,以此來轉移日漸嚴峻的國內形勢。隨即,阿根廷政府開始對外釋放有意強佔馬島的計劃;但英國政府對此卻並沒有表現出過於激烈的反應。

而且另一方面,英國為了緩解自身的經濟負擔,開始制定包括馬島在內的英屬海外領地的裁軍計劃;此舉也讓阿根廷政府認為:這或許就是武力收復馬島的最佳時機。1982年4月2號,先發制人的阿根廷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所以,無論是從當時的國際環境還是英阿雙方的態度,都沒有顯現出英國要主動歸還馬島的意思。至於當時的英國準備實施的裁軍計劃,也僅僅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身的負擔。

反觀加爾鐵里,當時其毅然決然發動戰爭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1.純粹就是為了轉移民眾視線,減輕國內對工人階層與軍政府對立的矛盾;2.誤判了英國的舉動,投機的認為勢在必得。

我是軍武最前哨!

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帶來精彩內容!


英國同意談判,但是從來沒表態同意歸還馬島。加爾鐵路發動戰爭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維護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

發生在南大西洋上英阿馬島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近40載,但是直至今日馬島的主權歸屬仍未決定。而很多軍迷仍對那場遙遠的戰爭頗感興趣,圍繞著荒涼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仍有很多話題。

但是,英國從來沒有同意過歸還馬島,只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就馬島主權歸屬問題與阿根廷展開了持續的談判。

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歷史上曾經被西班牙、法國佔據,19世紀後最終落入英國人之手,但是阿根廷從來沒有放棄過對馬島的主權要求。二戰結束後,方興未艾的反殖民解放運動同樣影響到了馬島,而英國在二戰後出於整體收縮態勢,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在這種大環境下,,經聯合國介入,1966年開始英阿之間就馬島問題開始談判。

但是,由於雙方實力差距懸殊,英阿之間的談判一直久拖未決,雙方各說各話、立場懸殊。在阿根廷方面看來,英國方面的表現就是企圖將談判無限期拖延下去。英阿之間的談判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戰場上打不贏的,談判桌上也拿不回來。

從1966年時斷時續的談判一直談到1981年,阿根廷方面對談判失去了信心,他們的領導人加爾鐵里決定用軍事手段奪回馬島。

加爾鐵里出人出身,通過軍事政變上台,這在南美洲司空見慣。此君政變有方,但是治國無法,把阿根廷經濟搞的一團遭。在馬島戰爭爆發前,阿根廷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通貨膨脹率超過100%,跟目前的委內瑞拉如出一轍。

對於國內經濟情況的不滿,彼時的阿根廷人民開始將矛頭對準無能的阿根廷軍政府,加爾鐵里的統治搖搖欲墜(上圖不是加爾鐵里時期)。在這種情況下,以軍事手段奪回馬島就成為一個選項。

加爾鐵里的判斷非常準確,阿根廷收復馬島的消息傳回國內後,加爾鐵里的個人聲望達到頂峰。可惜的是,加爾鐵里的判斷只對了一半。

另外,英國當時在馬島海域自行削減軍事力量的行為也讓阿根廷高層產生了誤判,認為英國已經事實上放棄了馬島。1981年,英國將唯一一艘在該區域巡航的軍艦撤回國內,使得馬島防守空虛,更是讓阿根廷方面產生了戰略誤判。

於是,一場悲情的戰爭就這樣發動了。


馬島,也叫馬爾維納斯群島,是阿根廷的固有領土,被英國殖民佔領後一直沒有歸還。阿根廷和英國圍繞馬島歸屬和歸還事宜談判了很多年,直到1982年前。

要知道,讓一個老牌殖民地把它嘴裡的肉吐出來是多麼的難!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光輝,耀武揚威世界二百年,何等瀟洒輝煌!然後上個世紀80年代,整個世界分為東西兩個陣營,阿根廷是西方陣營的一員,包括美國都在鼓勵通過談判解決英阿領土爭端。

然而,當時世界經濟形勢正處在深刻變革期,阿根廷統治階層沒有解決發展本國經濟的能力,軍事獨裁政府就想起了通過戰爭解決國內問題,順便鞏固自己統治地位。可是,當時英國首相鐵娘子薩祺爾夫人也要尋找一個台階化解國內政治矛盾,於是乎就出現了英阿馬島之戰!

結果不用多問,以阿根廷大敗而收場。英國戰勝阿根廷更加鞏固其殖民者地位,當地居民更加不喜歡回歸阿根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