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貝因美的承銷模式、營銷不無關係

貝因美:從國產奶粉大佬到預虧10億

馬雲昨天還在吐苦水,說自己不容易,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不容易的。用在貝因美身上真是合適不過了,打敗了美國巨頭,在三聚氰胺事件後扛起中國奶粉業的大旗,卻避免不了遭遇虧損大劫。

1. 國產奶粉的良心

貝因美成立於1992年,創始人謝宏就是食品專業出身的,貝因美剛「出世」不久就憑藉一款全新的嬰幼兒速食米粉,佔領中國市場打敗了美國食品巨頭亨氏。

2004年,安徽阜陽地區爆出嬰幼兒因飲用劣質奶粉而腹瀉,重度營養不良的情況,「大頭娃娃」事件震驚全國,國產奶粉市場迎來大洗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更是將三鹿這樣的巨頭打垮。

貝因美憑藉過硬的品質,存活下來,並且一度領先伊利等競爭對手,成為國產嬰幼兒奶粉產業的領頭羊。

但好景不長2011年貝因美上市不久,創始人謝宏就宣告辭職。此後貝因美一再錯失重回巔峯的機會,甚至連開放「全面二孩」政策的紅利也沒能如預期地刺激貝因美的業績。

2.貝因美的境地:《涼涼》

2011年4月貝因美A股上市,發行價42元,發行當天盤中最高價近51元。2015年中旬貝因美市值曾超300億元,目前總市值跌至60.3億元。兩年市值蒸發過240億元。

雖然貝因美的2017年度報告尚未公開,但公司往年的數據表明業績下滑已經成為定局。為了盤活資產,改善資產結構,提高資產運營效率,貝因美曾三次拋售資產。

另外,政府對貝因美的扶持也是有據可查。2015年報顯示,計入貝因美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達1.24億元,較2014年增加了49%,甚至超過公司1.04億元的凈利潤,其營業外收入更是達1.25億元,佔利潤總額比例為87.18%,主要來源也是當期政府補助款。此外,距離2017年結束還有5天時,貝因美貝因美旗下子公司收到部分搬遷補償款達1億餘元。

1月22日晚,貝因美髮布業績報告修正公告,預計2017年度虧損8—10億元。但是十分有意思的是公司的四位董事表示對這份報告信息存在疑問,表示無法確定真實性。A股段子手的稱號實至名歸。

3.死穴何在

那麼是什麼讓貝因美淪落到如此尷尬的境地呢?

這和貝因美的營銷和承銷模式不無關係,貝因美的廣告宣傳費用率常年在15%左右,即使最近兩年業績不佳,也接近10%,從2008年至2015年,貝因美總的廣告宣傳費用投入接近50億。再加上貝因美創始人謝宏所說的「藉助奶粉新政利好,加大營銷力度」這一法寶來看,貝因美還是非常注重品牌營銷策略的。

後來打造除了高層重視,重金投入的一個「符合80年代審美觀的『LOGO』。不過有網友表示這個LOGO的設計十分「LOW」,雖然貝因美十分積極的回應了網友,但是設計還是沒有改動。

其次貝因美的廣告語:為媽媽的愛加分,貝因美愛+!貝因美,因愛而生!貝因美,媽媽愛的保障!均衡營養,造就冠軍寶貝!等可以看出,貝因美並沒有明確自己的品牌定位。光打感情牌。所以廣告投入雖大但是效果甚微。

銷售策略上貝因美在奶粉新政後推行的總承銷模式是由一個總承銷商將負責一兩個產品品類在全國範圍的渠道規劃、營銷推廣。但是對於貝因美的總承銷模式,行業內卻備受爭議。

因為這種承銷模式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一是承銷商同時代理幾個品牌,不可能把資源集中起來只做貝因美;二是不排除承銷商為開拓市場挖貝因美經銷商牆腳的可能。

而貝因美對此回應稱,總承銷商帶來的是雜牌清退後的增量市場,原有市場依然掌握在公司經營團隊手中,因覆蓋的區域和渠道不同,不存在價格和促銷等方面的衝突。

貝因美一路走來是有諸多不易,但是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公司的前景還是要好好的上點心啊!

如果你覺得答主說的對,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哦~

作者:琪美 出品:懂財帝


怎麼感覺近期一些企業都在出問題!樂視的黑洞、海航系的脆弱資金鏈,現在又輪到貝因美了!

按照公司的最新業績預告,公司2016年加上2017年合計或將虧損15.81億元-17.81億元,而公司2011至2015年的凈利潤合計才18.40億元,兩年虧損將接近上市以來的利潤總和。這應該也算的上是巨虧了吧?這咋一下子虧了這麼多!

先了解下這家公司,貝因美在1992年成立於杭州,創始人謝宏是食品專業出身。剛出江湖的貝因美就研發出了一款全新的嬰幼兒速食米粉,將當時佔領中國市場的美國食品巨頭亨氏打敗。

貝因美於2011年上市,2016年已經虧損了7.81億元,貝因美在最近兩年業績大幅「跳水」,不僅沒能扛起民族品牌對抗洋奶粉的大旗,反倒是活成了A股市場的跌跌不休的明星股。在公司下調2017年業績預期後公司股價開盤跌停!報6.03元,創復權後歷史最低價,總市值跌至61.7億元。

對於虧損的原因,貝因美在公告中表示,隨著配方註冊制落定以及2018年起正式實施,但其「洗牌」效果未如預期般強烈,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導致行業普遍競相殺價甩貨,整體銷售未達預期,導致當期銷售收入未達預期,同時市場投入費用門檻提高,嚴重影響利潤實現。

而業內人士認為其備受爭議的總承銷模式或許也是其主要因素!

貝因美在奶粉新政後推行的總承銷模式是由一個總承銷商將負責一兩個產品品類在全國範圍的渠道規劃、營銷推廣。但是對於貝因美的總承銷模式,行業內卻備受爭議。

但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承銷模式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一是承銷商同時代理幾個品牌,不可能把資源集中起來只做貝因美;二是不排除承銷商為開拓市場挖貝因美經銷商牆腳的可能。而貝因美把這些稀缺品牌拱手交給承銷商令人匪夷所思。

另外貝因美近年來積極全面推進轉型,但截至目前從財務報表的反映來看,這種轉型不但沒有取得明顯效果反而使得業績呈現出下滑的頹勢。估計這與貝因美庫存積壓過高、渠道利潤太低以及家族企業弊端、機構臃腫等不無關係。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貝因美業績下滑很大程度和行業整體不景氣、產能過剩、競爭加劇等乳業大環境有關,最近兩年是貝因美轉型的陣痛期,因此這種下滑或屬於正常情況,應給予貝因美一定的轉型時間。

看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貝因美要做到扭虧還是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苦功的!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金鼎股戰場期待你的點評!

  


在兩次行業地震都活下來的貝因美(002570),真的要走到退市的邊緣了?在公司公告2017年全年預虧8-10億後,1月22日股價跳空低開並封死在跌停板上,這太超乎投資者的預期了。在三季報中,公司還預計虧損3.5-5億元,期間貝因美還在賣房子賣資產,信誓旦旦地說,要避免虧損,避免被ST,但是僅僅過了3個月,公司不僅沒有扭虧而且虧損額還翻了2-3倍,曾經的「奶粉第一股」到底怎麼了呢?

在公告中,貝因美把主要罪責都推到了「奶粉註冊制」頭上。奶粉註冊制新政是2016年公佈實施的,公佈之後國內奶粉市場就開始進入混戰,根據奶粉新政一張奶粉許可證最多可以申請3個配方系列9個配方。沒有通過註冊的奶粉在2018年1月1日之後全部退出市場,這也導致無法通過配方註冊的中小品牌奶粉紛紛打折出貨,減少庫存。這個局面在2017年更為嚴重。

公司公告說,奶粉市場競爭激烈,行業競相殺價甩貨,導致當期銷售收入沒有達到預期。同時市場投入費用門檻提高,也嚴重影響了利潤。不過,很多人也注意到,公司產品到期報廢致使存貨核銷比預期中的增加,以及應收賬款回收沒有達到預期,計提了更多的壞賬準備從而減少了公司的利潤。綜合這些來看,有理由懷疑是不是貝因美2017年的年報財務數據「洗大澡」?

所謂的「洗大澡」,也就是說讓我一次虧個夠,把所有風險點都做在2017年年報裏了,2018年就可以輕裝上陣了,某些上市公司都這樣幹過。不過,這樣乾的結果是,貝因美不可避免的被ST了,因為它2016年也是巨虧,為-7.81億元。

現在也不是抄底的時候,並不是因為股價跌了就有價值了,因為行業格局還沒有明朗,而且貝因美歷史上頻繁修改業績公告,前後還反差巨大,這反映出公司治理、內控存在嚴重問題,對於這樣的公司,躲避為上。


我就說說吧,個別的人可能不是行業人士,懂的只是皮毛。貝因美,你說是國產的吧,又不是!說國外吧,又是在國內成品。貝因美用的原料都是進口奶源,也就是俗稱的大包粉(熟奶粉)。08年三聚氰胺事件,國產奶粉危機,國內老百姓人心惶惶,對國產奶粉失去信心。這個時候,打著進口奶源的旗號的貝因美出現在公眾的視線。老百姓這個時候買奶粉,啥也不看,只要不是國產的,就買。為啥這幾年貝因美市場縮水那麼多?那是因為原料與配方的差距。和其他國內奶粉的競爭到了白熱化。國內奶粉知恥而後勇,在國家的幹預與引導下,國內奶粉質量現在比國外的好很多。國內人民的覺醒,決定了貝因美的頹勢。貝因美使用的是幹法工藝(也就是海外進口大包粉,再在國內混合攪拌罐裝,不好的是,奶粉營養流失很多,混合攪拌不均勻,造成營養不均衡,喫了幹法工藝生產出來的奶粉孩子容易上火,便祕,免疫力差,營養不均衡),再有大包粉海外價格要比國內大包粉價格便宜很多。進口是奶源,成本就能降低很多。而國內的奶粉普遍生牛乳,濕法工藝。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不懂的自媒體,就只知道皮毛消息。從來不從根本找問題。


貝因美:虧10個億,服不服?

海潤:不服,我是你的三倍……

樂視:你靠邊站,我在後面加個零...

保千里:那算啥,我虧的數都數不清了

*ST吉恩:嗨,老哥都虧到退市了

近日貝因美髮布公告稱,2017年公司業績虧損9.6億,賣了29套房產依然沒能填補虧空。按照深交所相關規定,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 。

美贊臣的日子就要滋潤得多了。去年,美贊臣中國銷售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電商、AR、人工智慧、快閃店等多維度、創新的銷售形式,成為全年增長亮點。

同樣賣個奶粉,差別咋怎麼大?

恆天然對貝因美的表現極其失望。

恆天然何許人也?——全球最大的乳製品出口商,佔有著全球乳品貿易1/3的市場份額。

3年前,恆天然以18元/股的價格,耗資34.64億元收購貝因美1.92億股,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全球乳業巨頭聯手國內奶粉領頭羊,這些年奶粉價格也在不斷攀升,強強聯合下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除了各位金融大佬分析的股東間的裂隙等原因外,奶價不斷攀升的背後,一個惡性競爭的市場早已存在多年。

1995年開始,就不斷有國際乳業巨頭進入我國市場。到2014年,雀巢、卡夫、達能、帕瑪拉特等全球前20的乳業品牌全部擠在我國市場中。

一是因為國際上奶類普遍過剩;(直到2016年的《澳大利亞人報》上,恆天然董事長威爾森(John Wilson)才告訴大家,全球奶製品供應過剩,尤其是歐洲的供應過剩,壓低了世界乳製品的價格)

二是我國人口眾多,是各大奶企轉移其剩餘價值的風水寶地。

都說一山不容二虎,更何況現在是20隻,還不算上本地品種,沒辦法,只有肉搏。

有秀營銷經驗的。

比如雀巢推行的原料本地化,降低生產和運輸成本;達能玩田忌賽馬,依靠中低端奶粉的低價格PK國內高端奶粉。

有的選擇聯姻。

比如全球最大的液態奶加工跨國公司帕瑪拉特就與南京奶業集團組成了中意合資帕瑪拉特,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恆天然入股貝因美。

憑藉著品牌、質量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外企讓本地乳企輸在了起跑線上。

在外企橫行的日子裡,他們又發現——我國的奶牛奶水不夠。

我國成年母牛年平均產奶3516kg,美國為7412kg,丹麥為6471kg,荷蘭為6378kg。進口奶源到岸的成本,都比我國的平均生產成本低,而且,進口奶粉銷量的不斷攀升,讓外企開始各顯身手,大量採用自己的渠道來獲取奶源。

奶製品市場被佔有,奶源市場被擠壓,讓我國的奶企和奶農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引發了諸多慘劇,三聚氰胺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廣東、廣西、海南、四川、甘肅、江蘇、河北等地出現的倒奶事件,企業為了保住奶源,左手買右手倒,就是為了不讓別人搶走,更有甚者直接把牛殺了。

當然,生產一份奶製品花了兩份奶源,羊毛最終還是出在羊身上,奶製品漲價也就不奇怪了。

但每隔3-4年就會週期性地出現一次奶源過剩,總倒也不是辦法,以前加工企業通過收鮮奶加工成奶粉來緩解壓力,現在被進口奶粉一衝擊,這條路也走不通了。

窮則思變,又有企業偷偷用價廉質高的進口奶粉還原液態奶,但這無異於飲鴆止渴,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

多年的惡性循環中,國產品牌不時曝出的奶製品質量問題,更是一次又一次地傷了大夥兒的心,導致進口奶粉市場愈發火熱。

發展至今,貝因美巨虧而美贊臣卻賺錢,只不過是國產和進口奶業角逐的冰山一角罷了。


伊利奶粉質量早就遠遠超過澳洲和西歐的大品牌了。伊利紐西蘭奶粉工廠被公認遠超恆天然的工廠,伊利收購美國著名奶粉品牌企業的工廠,發現完全達不到在內蒙的工廠標準,全部折除重建了。西歐的奶粉適合歐州嬰兒,完全不適閤中國寶寶。伊利,貝因美,飛鶴,雅士利等更適閤中國寶寶。


貝因美因業務單一,管理又不思進取,顯然經不起考驗,造成虧損累累。而作為中國乳企代表的伊利不僅產品豐富,

其產品涵蓋了奶粉 純牛奶以及酸奶等等,其銷量多年來穩居同行第一位

現在的中國乳企業早已經不是08年那時候的形象了。

中國乳企已經開始走向世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