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是一九四九年兩岸分裂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在四十多天之內,雙方的陸海空三軍都投入戰鬥,但有趣的是,陸海空彼此各打各的,完全沒有「交集」。學者指出,毛澤東發動這場戰爭,其實是一場政治博弈,一方面測試美國對金馬外島的態度,同時也促成華府繼續與北京保持大使級的政治接觸。

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表示,毛澤東雖然動用了大量砲兵,但並沒有動員兩棲兵力的跡象,其主要目的應該是測試一九五四年美國與臺北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因為其中不包含外島,如果共軍對其攻擊,到底美國會作何反應?在砲戰之前,毛澤東還問共軍將領葉飛:「能否不打到美國顧問?」雖然葉飛回答「做不到」,但也顯示從一開始,毛就只打算打一場有限戰爭。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指出,毛澤東在發動砲擊之前,並沒有請示蘇聯,當時中共宣稱砲擊理由,是針對美軍出兵黎巴嫩,然而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軍事層面牽制效果。重點應該是在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繼任之後,毛已經不甘於全面臣服蘇聯。

黃介正說,對毛澤東來說,發動砲戰包括測試美方的態度,也測試國府防衛金馬的決心。另外,在中共建政之後,就與美方在日內瓦展開外交接觸。美方一度打算把談判等級,由大使降為參事,但隨著砲戰,迫使美方繼續大使級接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