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大師的掃街作品,那種從照片中透露出的人文氣息真的很吸引人,想問掃街用什麼焦段的鏡頭拍比較合適?是定焦鏡頭好,還是變焦鏡頭好?用大光圈拍好,還是小光圈拍好?


謝邀。

這要從你為何會被掃街作品打動說起。按題主自己的說法,是因為「照片中透露出的人文氣息」很吸引人,我翻譯一下就是:照片給人的真實環境人物氛圍,讓人有強烈的代入感。

好,對著這個目標,我們看看如何解答問主的3個問題:

  • 掃街用什麼焦段的鏡頭拍比較合適?

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

」什麼樣的焦段最接近人眼的透視體驗,給人以真實的環境人物氛圍的感覺呢?」

我們知道,人眼焦聚的視角大約是等於135全畫幅相機43焦距左右,加上眼睛餘光感受到的環境氛圍,其實一般和35mm焦距的鏡頭非常接近,放寬一點,就是28-50mm的焦距都是掃街的黃金焦段。

  • 是定焦鏡頭好,還是變焦鏡頭好?

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

」固定焦距和多種不同焦距,哪個更讓人有真實的代入感呢?」

答案是固定焦距,也就是定焦。

因為對一組照片來說,用穩定的同一種透視感的視角去拍攝,會讓人產生跟著攝影師的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的感覺。而不同的透視打亂了這種感覺。差異非常微妙。

除此以外,定焦還有如下優勢:

  1. 定焦鏡頭更為小巧輕便。對掃街來說,小巧輕便不但意味著你可以負擔長距離的攜帶走路觀察,更意味著它不會太引起被攝對象的警惕,這些都對拍攝的成功率至關重要。
  2. 定焦鏡頭在更輕便的同時,往往還提供了更好的畫質,更大的光圈,這些都是錦上添花。
  • 用大光圈拍好,還是小光圈拍好?

拍無定法,選擇光圈,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掃街人文片需要交代環境,所以為了避免景深過淺,我們會用中等或者中小光圈。

但是在光線不足,或者需要淺景深的情況下,我們也會毫不猶豫的使用大光圈。

末了,跳出題主問題的框框,目前已經是9102年了,我認為最好的掃街人文相機是手機

以上。


主要看你自己喜歡拍什麼類型的掃街,掃街也有不同的類別的~

看了其他的回答,有的答主喜歡不打擾被拍對象,用70200遠距離拍,沒問題,這是一種選擇;有的答主喜歡離得近一點,用35,50拍,也沒問題,這是另一種選擇;紐約還有個攝影師喜歡拿閃光燈懟人臉上拍,雖然我很討厭這種操作,但這也是一種選擇。

我入攝影坑開始就喜歡掃街街拍這個題材,因為街上的事物是永遠都在變的,天氣、光線、人、人的動作、著裝等等等等都在變。你看到一張拍得很好的照片,去到同一個機位同一個時間你也很難拍到跟大師作品一樣的照片(可以說幾乎不可能),相信題主應該知道佈列松的決定性瞬間才對街頭攝影感興趣,這裡我就不延展下去了。

我用的是M43的相機,為了避免後續解釋我文中就直接把焦距寫成等效全畫幅焦距了。對於我個人來說,我一開始用的是套機鏡頭,等效24-84餅乾頭,除了畫質一般光圈較小是個嚴重缺點以外,只說焦段的話是非常適合街拍的。

個人認為,對於初學者來說,能不能拍到比能不能拍好更為重要。在千變萬化的街頭,初學者在拍出心得之前是很容易錯過各種瞬間的,以人類的視覺範圍來說,一個範圍稍微大一點的2470變焦鏡頭可能更適合初學者去街拍。

說說我的經歷,我一開始買了等效50的定焦鏡頭,發現我不太能掌握,沒多久又入了等效34(當做35吧)的鏡頭,個人更喜歡35的感覺。但是我發現有時候一些遠距離的我能看到的好畫面等我走過去了已經稍縱即逝了。

於是,我入了個M43神頭,奧林巴斯12-100mm恆定F4光圈,等效24-200mm,全程畫質都很銳(當然畫質不能跟全畫幅比)。想拍啥就拍啥,廣角的街景,中等距離的人像,前面別的答主說的不想打擾到被攝者的遠距離的遠攝,一支鏡頭搞定。

我拍了這樣的:

35mm定焦大光圈拍的,到了晚上12100的F4帶不動了…

100多mm拍小朋友撒嬌,具體焦段多少不記得了

中等焦段抓拍,同樣不記得焦段…

長焦抓拍,拍完這張想調整一下再拍的,結果這對情侶已經不見了,完美詮釋了「瞬間」

用了這支鏡頭拍得比較多了之後我才慢慢發現我更喜歡什麼樣的街拍,我個人更喜歡把場景交代清楚的稍微廣角一點的街拍,所以我入了掃街神器,理光GR2,超級小巧,等效28mm的定焦鏡頭。

本來是想做日常隨身帶的口袋機的,結果我現在掃街都不用M43了,用 @張千里 老師的話說,理光就像一把匕首,看見一個好畫面悄聲無息地走上前去悄聲無息地拍完就走。

我還喜歡盲拍,理光的snap shot模式真是街拍神功能,一定範圍內的所有東西都是清晰的。具體我就不多說了,題主感興趣可以去看看相關視頻。盲拍構圖不好可以剪裁重新構圖,反正在這個手機分享的時代,1600萬像素的APSC殘幅cmos對我來說夠用了。

最後貼幾張用理光GR2拍的吧,拍得不好,請見諒

這張是我跟他們對視一笑相機放在胸口那裡盲拍的,參數也沒來得及調,所以糊了

這張是對著屏幕取景的,現實中他們的手就牽了一秒鐘,下一秒就分開了

夜景也可以拍,昨天在香港剛拍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題主,以上。


看個人習慣咯,我28,35,40,50,85都用,不過用得最多的是35,沒那麼多虛化,可以拍帶場景的畫面,想要虛化就走近點,想要場景就退遠點,而且35的工作距離比較接近人眼看東西的距離,28也經常用,主要是因為GR這個機器方便,50就開始有虛化了,所以乍一看出片很容易,大不了拍一特寫,帶虛化,出好片就難,85用得最少,適合拍一些純特寫,拍一些街上好看的小娘子。上一些圖,有全畫幅拍的,M43拍的,GR拍的,適馬DPQ拍的,甚至手機拍的,掃街這事情,主要是自己願意出去,鏡頭不是主要的,好用小巧就行。

瀏覽量那麼多,那我再上一些16年拍的片子和最近拍的片子。

下面是昨天拍的片子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每個人/每個階段觀察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喜歡長焦大光圈突出人物主體,有人喜歡廣角小光圈交代環境背景,對於他們來說目前使用的就是最適合的焦段。

我平時掃街會用到的焦段在28~50這個範圍,而這個範圍裏最適合表現人物主體的無疑是50mm,28和35更多的是把人物當作是環境的點綴。

其實這和國內的「人文」有關係,在民眾觀念中,盯著陌生人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我也這麼覺得),而將鏡頭對著人(臉)也同樣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儘管攝影師可以厚著臉皮去懟臉,但我認為如果你不是在進行街頭行為藝術,請盡量不要對他人造成困擾。與國內情況相似甚至過猶不及的如霓虹國更要收斂。

而與國內情況相反的如印度、東南亞諸國等地,和陌生人擦肩而過可以相視一笑(在國內基本沒可能了),人們不僅不會對鏡頭抵觸,有時甚至還會搶著上鏡,那時用廣角才能較為真切的感受那種氛圍。

我始終堅持的觀點是:

當你拿起相機的時候,請牢記自己是一名攝影師,代表了攝影師這個集體,不要給這個集體抹黑。

不要讓人民羣眾一看到拿相機的就心生厭煩。

就如出國即代表中國人。


我都不推薦單反微單。

曾經用過R2+ s35.4掃街,太顯眼,失敗率特別高(停止交談,伸手擋鏡頭,撇過臉,叫停,罵人)

遂換成三陽35/2.8餅乾頭,失敗率還是很高,主要是這個焦段拍攝,離主體基本在2-4米,一眼就看見,依然不行。

還試過GOPRO,完全不行。

後來反思了一下

首先,掃街是最不注重畫質的,核心是「拍到」

其次,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被你拍,換位思考一下,多少會有所抵觸(像猴子一樣被圍觀拍照)。脾氣差點的,直接指著你的鼻子罵「拍什麼拍啊!」「拍我幹什麼啊!」之類的經常碰到,動手的倒是還沒有過。被罵也是很影響心情的。

第三,個人認為,掃街的精髓,在於抓拍真實場景。拍攝者儘可能保持上帝視角,不要被發現

所以,我個人總結的掃街設備三要素:

1.設備要小,便攜且不招搖。

2.焦段夠廣,為了拍的到。

3.最好能快門靜音。

最後,選定了曾經主打「旅遊相機」的sx50(同類型的尼康,索尼都有類似大變焦卡片機),鹹魚二手入的,三位數的價格,只比鐵痰盂貴兩三百。24-1200mm變焦,防抖超強,夜景手無壓力。

快門調靜音,對焦調靜音,長焦拉出來,現在習慣隔街隔馬路掃對面,方圓二十米以內輕鬆抓拍,畫質很ok(起碼比一般手機強多了)還支持RAW導出,簡直神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