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培爾結婚時,擔任他的男儐相的,是希特勒。同時,他又被後世稱為「塑造希特勒的人」、「無敵宣傳家」。納粹黨和希特勒能登上權力巔峰,戈培爾高效和深入人心的宣傳機器功不可沒。他對希特勒的影響和對第三帝國的作用,由此可見。

出生於1897年的戈培爾,與希特勒相識於1924年。在讀了希特勒《我的奮鬥》之後,他完全被希特勒的政治藍圖吸引,因他的才華而折服,認為只有希特勒,才能拯救一戰失敗後的德國。在1926年的一次黨內會議上,戈培爾和希特勒都發表了演講。

從此,戈培爾將自己的忠誠完全獻給了希特勒,不但把希特勒當作自己的偶像,還開始在各種場合持續神化希特勒。而希特勒,也無比賞識並信任戈培爾。1928年,希特勒任命他為納粹黨的宣傳部長,從此成為希特勒核心圈子的人物。

戈培爾自己,就是一名演講高手。由於他的演講總是讓聽眾群情激昂,引發街頭械鬥和對猶太人的襲擊,1927年,柏林警察局禁止他在公眾場合發表演講一年。禁令到期後,戈培爾繼續為納粹黨和希特勒不遺餘力地造神。

1930年,納粹黨內,由戈培爾負責全國選舉事務。戈培爾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宣傳、造勢、拉票運動。他以鋪天蓋地又藝術效果極佳的商業廣告,宣傳納粹的政治主張。他安排並陪同希特勒,乘坐印有「全德國的領袖」字樣的飛機,在全國巡迴演講。

他組織的集會、遊行,規模一次比一次大。他要求所有集會、遊行、紀念活動,場地必先布置,路線必須先勘察,必須整齊有秩序,必須有響亮振奮人心的集體演唱和呼口號環節。他還利用電影、廣播劇、話劇等多種手段,宣傳納粹的各項主張。

他是很早意識就到,希特勒發表演講時的聲音,和平時講話的聲音完全不同。他和希特勒一起,探討如何將聲音的魅力發揮到極致。他為自己和希特勒的演講設計一切細節,包括入場的時間和方式、燈光的明暗、牆上的橫幅、演說時的語速、語調、停頓的時間和姿勢。

除了希特勒,戈培爾自己也到處發表演講,還將這些演講灌成唱片、印成小冊子,在各種場合播放、大量散發。他策划了在自己和希特勒的生日,向德國民眾免費發放留聲機和收音機,這些在當時德國屬於奢侈品的東西。

有歷史學家認為,納粹黨從一個不起眼沒有影響力的小黨,僅用10年時間,就打敗了另外68個黨派,成為議會選舉中得票數最多的單一政黨,戈培爾的策劃、希特勒蠱惑人心的演講,功不可沒。在希特勒掌權之前和之後,戈培爾除了神化希特勒,就是將納粹的意識形態裝進每一個德國人的腦子裡,排除其他意識形態。

二戰爆發以後,戈培爾的另一項工作,就是控制信息,讓國內人民知道的,只是納粹希望他們知道的信息。此時的希特勒,已不再醉心於發表演講,也很少在公眾面前露臉。因此,戈培爾成了他的代言人。所以,當戰敗的結局不可避免時,戈培爾和希特勒一樣,只能選擇自殺。


方圓論壇觀點!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德國政治家,演說家。在二戰擔任納粹德國宣傳部長,主要負責宣傳工作,被稱為「宣傳天才」「納粹喉舌」是希特勒的親密戰友。同時也被外界認為是「創造了希特勒的人」。二戰時期德國之所以上下一心一直對外,戈培爾功不可沒。同時戈培爾也對希特勒無比忠誠,直到希特勒生命最後一刻,戈培爾都陪在希特勒身旁。在希特勒自殺後不久,戈培爾就毒死了自己的六個孩子並在希特勒自殺的地下室外面自殺了。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戈培爾效應」就是由戈培爾所提出的。戈培爾認為,謊言也是一種力量。謊言重複一百次之後就會變成真理。戈培爾的這個理論和我國的「三人成虎」的這個道理非常類似。就是通過不停的心理暗示使得對方認同你的觀點意見。

戈培爾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挖掘每一個人的思想最深處,把每一個人的思想轉變成戈培爾需要的思想。他能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是黑的。如果戈培爾沒有遇上希特勒,那麼他肯定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或者心理學家。

相信卡梅隆拍攝的電影《泰坦尼克號》大家都看過,即使沒看過也聽說過。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戈培爾領導的德國宣傳部也拍過一部《泰坦尼克號》

戈培爾的本意是要拍設一部嘲諷英國腐敗無能的影片,從而提升國內的士氣。這部電影保留所有泰坦尼克號的必備情節,比如船長收到前面有冰山的警告依舊命令全速前進,船上的救生艇不足,一些收到賄賂的船員帶著富人逃生。不過僅僅如此戈培爾覺得還依舊無法體現英國人的無能。所以德國的編劇隨意添加了一些比如泰坦尼克號是為了打破最快跨越大西洋的記錄才會讓船加速前進,從而導致的車禍。除此之外,還添加了一個「正義凜然」的大副和一些「理性善良」的船員。

就是為了體現血統高貴的德意志人在面對災難時的無所畏懼和英國人的驚慌失措形成對比。最終耗費了400萬馬克,也就是相當於今天差不多1.8億美元才拍攝出來。但該部影片從未在德國上映,總是會在上映的時候遇到各種問題。比如轟炸之類的事件。但在法國和匈牙利卻贏得了一致好評。最後直到二戰結束德國分為東德西德後,大家才發現了這不神奇的電影。

二戰時期與其說是希特勒凝聚了德國,還不如說是希特勒發掘了戈培爾,戈培爾替希特勒凝聚了德國。整個德國國內在戈培爾的宣傳下,士兵一直都是認為,自己在為國家為人民二戰。德國人民對於希特勒更是無比的忠誠。有人說戈培爾在遇到希特勒之後就再也沒有說過真話。戈培爾一輩子說盡了謊言,但有一點他一直沒有說謊:那就是他永遠忠誠於元首。戈培爾一生唯一一次違背希特勒的命令就是在希特勒自殺前要求戈培爾繼續戰鬥,但戈培爾還是選擇帶上家人一同殉葬元首。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戈培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政治不再是可能的藝術,我們相信奇蹟,相信不可能和可望而不可即。在我們看來政治正是不可能的奇蹟。」

戈培爾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之中,還有兩個哥哥。從小也是生活在一個溫順的家庭之中。但是他自己卻是不幸,因為小兒麻痹還有骨髓炎,導致兩條腿不一樣長,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她並沒有做什麼?

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作為一個學霸,他很快就拿到了博士學位,因為受到希特勒演講的鼓舞,義無反顧的跟了希特勒,29歲的時候就成為了納粹黨一個首腦人物。

然而,戈培爾留名歷史,很大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的才華,更多的是因為他特別會忽悠。就像是《鹿鼎記》里的韋小寶一樣,假的可以說成真的,黑的可以說成白的,死的也可以說成活的。

戈培爾還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舉世聞名。「謊言重複千萬遍就是真理。」還有一句「混雜部分真相的謊言比直接說謊更有效。」可見這個謊言大師力量。

但是謊言終究還是謊言,騙得了一時但是騙不了一世。戈培爾利用了當時德國的所有的傳媒手段,去宣傳,去洗腦。但是無論多麼精密的謊言,終究會被歷史拆穿。1945年,隨著納粹黨的示弱,德國戰敗,戈培爾也隨著希特勒去了。


宣傳的本質就是簡要並不斷重複。 ——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

我們無意樹立戈培爾作為批判性思維的典範,但不得不承認,戈培爾正是抓住各種可能的機會,利用「重複」的招數向人們灌輸著他的觀點,並因此取得了許多人的信任。

即使在今天,商業廣告和政治競選中,不斷重複也往往起到了遮蔽、麻痹人們批判性能力的效果。

人們往往僅僅因為某種觀點不絕於耳便不知不覺開始相信。批判性思維者要提醒自己:信念源於證據和論證。

初聽起來並不可信的主張,不會因為千百次的簡單重複而提高其可信性。


分割線


以下是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基本信息:

戈培爾著名的話:謊話說一千遍就是真理。

中文名,保羅·約瑟夫·戈培爾

外文名,Paul Joseph Goebbels

別名,無敵宣傳家

國籍,德國

民族,德意志

出生地,萊茵地區雷特城

出生日期,1897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1945年5月1日

職業,納粹德國宣傳部長,後任納粹德國總理

畢業院校,波恩、慕尼黑等大學

信仰,納粹主義,反猶主義,種族主義

主要成就,宣揚納粹主義,反猶理論,輔佐希特勒統治納粹德國。

代表作品,《邁克爾》《戈培爾日記》

才能,演說

主要罪行,焚書活動,煽動戰爭狂熱

星座,天蠍座。


分割線


希特勒身邊的這一位著名的班底,這傢伙被稱作叫現場活動執行家,他就是納粹的宣傳部部長戈培爾博士。

你不要小看戈培爾,你以為他是個街頭流氓?不是,人家是一個正根的博士,是個作家,一生寫過很多小說和劇本呢!?人家戈培爾最擅長的就是舉辦各種各樣的群眾運動、群眾集會。

在30年代,希特勒競選總統的有一次,他居然有本事在一天,可以在德國各地舉辦3000場群眾集會,你想想,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工作量,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執行力啊?但是戈培爾博士能夠做到。

另外一個,戈培爾自己對軍事或者市政事務是一竅不通的。當時,由於軍事和民事部門之間的許可權劃分得很模糊,這就給軍事和民政領導人帶來了麻煩,而戈培爾的指手畫腳更是在火上澆油。


這個提問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應該是戈培爾對德國的損害有多大,而不是戈培爾對德國的貢獻有多大。

以希特勒為首的一小撮納粹頭領們是發動第2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怎麼還成了對德國有了什麼貢獻呢?希特勒和戈培爾一小撮人給德國帶來的是災難,深重的災難。連他們自己都知道他們給德國造下的罪孽不可饒恕,所以就畏罪自殺了。

戈培爾有句名言:謊話重複多次,就會變成真理。納粹黨這個所謂的德國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宣傳部長戈培爾,打著各種為民族、為國家、為工人、以及社會主義的旗號,用欺騙的手段用謊言煽動民眾,為他們實現個人野心去上戰場當炮灰,屠殺他人和被殺。作為希特勒的左膀右臂的戈培爾,對於第2次世界大戰給德國造成的深重災難和在世界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有目共睹。有什麼貢獻可談?

在納粹黨發動第2次治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出現的一段所謂經濟繁榮期,那是他們一方面搶劫猶太人的財富;另一方面以借貸的方式吸引外國資本的所謂投資拉動(並不打算還貸實質就是騙貸);並拒絕對一戰的部分賠償款進行賠償(違約耍賴)。打著為一戰戰敗雪恥的旗號,以國家社會主義的方式,把德國引向了以發動戰爭為目標的軍事、政治、經濟體制。

在一戰慘敗之後,對於整個德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民眾生活跌入最低谷的幾乎絕望的德國大眾來說,希特勒當了國家元首之後,把用卑劣的手段(搶劫、騙貸、違約耍賴)斂來的資金投入所造成的國家經濟復甦的假象變成了希望的救命稻草,具有極大的迷惑作用。這也成為戈培爾容易煽動民眾圍繞著他們的指揮棒轉的社會情緒基礎。

是戈培爾夥同希特勒用重複多遍的謊言把德國大眾煽動到了用戰爭復仇的狂熱狀態。所以戈培爾是希特勒把德國推入二戰災難深淵的頭號幫凶。

不知那些企圖在二戰的罪魁禍首希特勒及戈培爾這一小攝惡人的所做所為中找出點兒""好""來的人究競是何居心?

什麼""宣傳家""、""演說家"",那是大騙子的代名詞。人世間一切詐騙犯都有宣傳和演說的才能。這才能越大,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就越重。他們所犯的罪孽就越深。凡是以欺騙和謊言謀求私利的政客,沒有好人。


我們要說保羅·約瑟夫·戈培爾對德國的貢獻,我們不如說戈培爾他對第三帝國,德國工人黨,以及對希特勒的貢獻。戈培爾他是第三帝國時期的宣傳部部長,此人口才非常好,並且和希特勒一樣,十分善於演講,因此他大部分工作,都是通過宣傳演講,美化第三帝國,德國工人黨,以及希特勒的相關政治言論和政治政策。他被譽為「宣傳天才」,「納粹喉舌」,由此我們也可以看戈培爾對於第三帝國的重要性。

戈培爾不像隆美爾,戈林等人,具有十分卓越的軍事才能,但是,他對希特勒所領導的德國工人黨,奪取德國政權,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正因為有戈培爾的輔佐才成就了希特勒,才成就了德國工人黨,也正因為戈培爾才讓德國工人黨,在短短五年時間內,迅速崛起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並贏得了大選,讓希特勒如願在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

戈培爾,他是在1924年時認識希特勒的。戈培爾他是在一次無意間,聽到了希特勒的演講後,深受感染,而加入了德國工人黨。希特勒是個演講天才,他的演講常以德國和德國民眾,所面臨的各種困境為切入點,煽動民眾情緒,引發他們的共鳴,從而獲得民眾的支持。戈培爾也是在聽到希特勒演講後,和他產生共鳴的人之一。

在這之前,戈培爾也是比較信奉民族主義思想的青年,特別是德國在一戰之後陷入困境,這更是激起了很多德國普通民眾,對當時政府的不滿,希特勒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一步步開始奪取政權,戈培爾加入了德國工人黨之後,開始在魯爾區負責宣傳工作,戈培爾非常聰明,他在德國工人黨宣傳時,常常能抓住能迎合民眾的話題。站在德國為數眾多的小企業家,工人群體的立場上,去為他們發言。也因此戈培爾的宣傳活動,很快就獲得了很多民眾的支持。

雖然戈培爾他是受希特勒演講的影響,而加入了德國工人黨的,但在最初,他和希特勒的政見並不相同,一直到1926年,戈培爾被引薦給希特勒,希特勒在聽完戈培爾的一段演講後,非常的欣賞他,並將自己在監獄中所寫的《我的奮鬥》贈送給了他,還邀請戈培爾前往慕尼黑演講,戈培爾也在這期間,閱讀了希特勒的著作《我的奮鬥》,其中很多政治藍圖和戈培爾不謀而合。

戈培爾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全力支持希特勒的。1929年,戈培爾被任命為德國工人黨宣傳部部長,開始為希特勒參與國會選舉造勢,拉票。戈培爾非常會煽動民眾的情緒,他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他常會走入酒館,街頭和的中下階層人士交談,了解他們對國家的不滿和他們的需求,並將這些消息匯總起來,作為德國工人黨去贏得選舉的籌碼,所以希特勒很受德國中下階層人的歡迎。

在1928年時,德國工人党參與第一次國會選舉時,只獲得了81萬票,在當時得票率僅佔2.6%,戈培爾開始擔任德國工人黨宣傳部部長之後,短短5年,到了1933年的國會選舉中,德國工人黨便獲得了1727萬張選票,得票率高達43.9%,希特勒也如願成為了德國總理,而為希特勒謀劃這幾次國會選舉的,正是戈培爾。

在戈培爾的策划下,德國工人黨得到了大多數城市的中小資產階級,德國工人,以及貧困的知識分子,小企業家和中小農戶的擁護。希特勒獲得1933年德國國會大選之後,戈培爾開始進一步幫助希特勒實現他的政治藍圖。

首先是從德國國內殘害猶太人開始,同時為了讓德國工人黨,在國會之中站穩腳跟,戈培爾策划了一系列的政治陰謀,就比如說著名的國會縱火案,焚書運動等。戈培爾非常懂得宣傳,他不僅是自己的演講非常感染人。他還試圖通過各種傳播媒介來加大對德國工人黨的宣傳,其中就包括了報刊,廣播,他還別出心裁的運用當時還不是非常先進的電影技術,來為德國工人党進行宣傳。同時,又制定了相關的政策來打壓其他和德國工人黨政見不合的新聞傳播媒體。

如果當時有德國的民眾,仔細的翻閱從德國工人黨上台後,到這之後一兩年的報刊雜誌,他們就會發覺德國工人黨的宣傳佔了大多數的版面,漸漸的對其他黨派,政治主張的宣傳,就在德國的相關報刊上面銷聲匿跡了。戈培爾對貫徹希特勒的相關主張,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比如說他組織貫徹了希特勒殘害猶太人的相關行動。

在希特勒準備發動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開始在德國的相關報刊中,煽動德國將面臨敵國入侵的威脅,讓普通的民眾一同準備對抗外來的入侵,給希特勒發動戰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在戰爭前期,德國一度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從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軍相繼失敗後,德軍在東線開始節節敗退,即便在此時戈培爾仍然在鼓動德軍,德國民眾要不惜一切和盟軍決一死戰。

而這些謊言,竟然在戈培爾的宣傳下,希特勒所領導的德國工人黨,仍然得到很多民眾的支持,甚至在蘇聯即將攻入德國時,戈培爾還在運用這些宣傳工具,向民眾宣稱德國要麼就贏得最後的勝利,要麼就走向滅亡,想要把普通的民眾也一起綁上德國這艘即將沉沒的賊船之上。

由此也可以看出,戈培爾對德國的貢獻,便在於通過社會輿論,政治宣傳成就了德國工人黨和希特勒。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妄圖征服世界,德國訓練有素的軍隊是第三帝國的一把利劍。但是單靠這把劍要支撐起二戰時期強大的德國,顯然是不夠的。那麼希特勒另一把利劍,就是戈培爾所指揮著的德國宣傳部,他幫助希特勒和德國工人黨奪下了政權,煽動德國民眾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讓這些狂熱的德國民眾,全力支持希特勒發動的二次世界大戰,和對希特勒的盲目崇拜,並推動著這場戰爭讓第三帝國一步步走入了戰爭毀滅的深淵。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戈培爾對納粹黨的發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或許這樣問更好一點吧。戈培爾是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名副其實的洗腦毒瘤,文化忽悠部部長。

戈培爾1897年出生於萊茵蘭的一個紡織中心,家裡還算是比較殷實。在1921年獲得了海德爾堡大學哲學博士的學位,還專修了歷史,文學,藝術,兼修了拉丁文和希臘文。

戈培爾最初不是希特勒派系的,他起先追隨施特拉塞,其加入希特勒派系後首先被任命為柏林的納粹黨區領袖,任務是從柏林選民中為納粹黨爭取到更多的選票,而當時柏林市民更傾向於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在此過程中,戈培爾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利用自己的報紙——《進攻報》大肆煽動群眾,同時也對希特勒競選總統以及打敗競爭對手接任總理的過程提供了助力。

在希特勒接任總理後,戈培爾的職權和任務也都擴大了,多了很重要的媒體封殺和文化獨裁,因為此時的他在希特勒支持了已經有了這樣的權力,比如副總理巴本1934年6月17日的馬爾堡演講,由於提出新聞自由,反對納粹恐怖統治的觀點,因此被戈培爾迅速封殺,禁止廣播演講的錄音,也禁止報紙提及。

文化獨裁就是納粹化,因此焚燒了不少作家的書籍,德國文化被局限於納粹文化了,在其指導下1933年9月22日成立了德國文化協會,規定如下——為了推行德國文化的政策,必須使各方面的創造性藝術家都集合在國家領導下的一個統一的組織中。不僅必須由國家決定思想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發展路線,而且還必須由國家組織和領導各種專業。

同時作為宣傳部長的戈培爾,不僅僅負責對內宣傳,同時也負責對外宣傳,比如1936年柏林運動會期間。戈培爾就負責組織了一場「義大利之夜」的宴會,目的是給外賓展現德意志民族在納粹領導下團結快樂,健康友善的形象。

電台和電影也是作為納粹政權的宣傳媒介,用來給人民洗腦。

戈培爾對納粹德國的影響是深遠的。

比如德國潛艇官兵只允許收聽英國娛樂節目廣播,比如獲得騎士鐵十字勳章的人會在國內宣揚其事迹,並被做成明信片,比如給德國軍人和人民消遣的電影——往往是宣揚納粹軍人的,比如隆美爾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希望不久後影院中播放的影片是——隆美爾征服埃及。

這些規定和文化宣傳都是在戈培爾的指導下完成的。


問題提很奇葩,接爾對德國有巨大貢獻同時,那必是對世界人民的巨大犯罪,大待600萬猶太人也因此而死!

保羅.得瑟夫.戈培爾,德國政治家,演說家,希特勒上台,他擔任德國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長,被稱"納粹喉舌"希特勒用對了人,他協助希特勒開始吞併和侵略別國,希特勒的罪惡,他也要分一半!他以鐵腕維護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的體制。1923年法國比利時佔領德魯爾區時,1924年,他聽到希特勒的演講,加後入納粹黨,可以說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出現,應歸功於英法協約國給德國人造成的傷害一一一《凡爾賽和約》!正如福煦元帥所講,那只是暫時的休戰!1933年,在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百分之四三點五,成為第一大黨,希特勒交給他第一個任務一一反猶。戈培爾制定《公民服務法》禁止猶太人從事教師,公務員,銀行等高端行業,建立猶太人區,然後將他們送們集中營威毒氣室,將他們的財物存進一瑞士蘇黎士銀行,洗白後從國際市場購買武器設備!


戈培爾說:沒有祖國,你什麼都不是。戈培爾為獨裁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人類所有獨裁國家貢獻是巨大的。


《希特勒是如何讓群眾點贊的》

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面臨著許多共同問題:比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思想文化與道德衝突,邪惡專制與民主正義。只有對比過去,才不會讓歷史悲劇再次發生。

法西斯宣傳部長戈培爾有句名言:「宣傳只有一個目標:征服群眾。所有一切為這個目標服務的手段都是好的。」

而在宣傳征服群眾前,得先個征服宣傳者。

1933年9月22日,成立德國文化協會,總部設在柏林,戈培爾任協會主席。該協會下設德國美術協會、德國音樂協會、德國戲劇協會、德國文學協會、德國新聞協會、德國廣播協會、德國電影協會。凡是在相關領域中工作的人,都必須加入相關協會,並且這些協會的決定和指示具有法律效力。不聽話者不得食。對於「政治上不可靠」的人,協會可以拒絕接受他們為會員,已經取得會員資格的,可以開除他們。這樣,通過德國文化協會對整個文化活動的集中控制,就可以「純潔」出一支效命於納粹政權的文化隊伍。這支隊伍不能不充當納粹政權宣傳的主力軍,不能不充當納粹政權有組織的忽悠事業的馬前卒。

文化藝術成了權力的婢女。幾千萬德國人能夠看到什麼樣的美術作品,可以欣賞到什麼樣的文學作品,可以觀賞到什麼樣的戲劇電影,能夠收聽到什麼樣的廣播,看到什麼樣的新聞等等,這一切都取決於納粹黨的好惡。馬克·吐溫可以在美國經濟騰飛之際出版《鍍金時代》,可托馬斯·曼這些人在納粹德國沒有容身之地。現實題材中,滿是荊棘和陷阱,那就寫點歷史吧,第三帝國的歷史題材作品一枝獨秀。俗話說,太陽底下無新事。歷史題材的作品照樣會觸犯納粹的禁區。1933年柏林焚書,為什麼要把艾米?·路德維格和沃納·黑格曼的作品付之一炬,堂而皇之的旗號就是:「反對偽造我們的歷史,玷污歷史偉人,捍衛我們往昔的尊嚴!」

一旦文藝成為政權的附庸和工具,退化就不可避免。不過,希特勒、戈培爾們並不是笨蛋,他們也不想德國的文化藝術「退化」得無人問津。相反,他們希望藝術性和納粹化能完美結合,不僅德國人喜聞樂見,就是全世界也喝彩。希特勒親自邀請德國著名女導演里芬施塔爾出馬,就是例子。里芬施塔爾拍攝的《意志的勝利》,成功地將納粹政治藝術化。戈培爾稱讚它「成功地擺脫了陷入簡單宣傳的危險」,將偉大時代的激越旋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

「各家報紙都受到指示」

納粹德國常常被人貶為極權國家。何謂極權?最通俗的詮釋就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換言之,權利無所不管,一切事務都要以權力意志為轉移。

不過,就媒體而言,納粹政權的無所不管,並不意味著第三帝國的文化事業都是國營或黨有。恰恰相反,報刊電影等等,都可以私人經營。私有不見得就等於自由。納粹政權可以利用私人的錢為自己的事業服務。

比如對於私營電影公司而言,一切投資都是民間的,可是是否可以公映,審查權卻牢牢地攥在戈培爾的「教化與宣傳部」手裡,不是有錢而是有權才是大爺,這樣一來,不僅國庫的錢可以直接供納粹政權使用,就是民間資本,也間接地為納粹當局所用。至於是否叫座,用不著納粹黨操什麼心,因為它沒有自個掏錢賠本賺吆喝的風險。

自然,因為這種管制,難免會有納粹電影上映觀眾未必買賬的情況發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納粹德國的電影業一片蕭條。畢竟,投資者在商言商。為了利潤,他們會竭力在納粹當局容許的框框內發揮自己的才幹,儘可能地迎合觀眾的欣賞口味,換言之,會有管制之下的畸形繁榮,畸形創造。

控制報業,也並不需要所有的報刊都是納粹黨辦。即使是報刊為私人創辦和所有,但是,通過購買、清洗、控制股份、審查、停刊等手段,都可以有效地達到操控的目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納粹黨或黨內個人擁有或控制的報紙,只佔全部報紙銷量2500萬份中的三分之二。伏斯日報》是德國最主要的報紙,地位有如《泰晤士報》之於英國,《紐約時報》之於美國,它創刊於1704年,可是在1934年4月1日,這家發行了230年的自由主義報紙,被迫停刊。另一份世界馳名的自由主義報紙《柏林日報》,雖然不像《伏斯日報》那樣被直接要了老命,可是它的老闆在1933年春被迫出讓自己在這家報紙的股份。《法蘭克福日報》是德國第三大自由主義報紙,它在清除了猶太老闆和編輯後繼續出版。軀殼尚在,魂魄已散。

那些在納粹淫威中倖存下來的報紙,知道小命捏在納粹當局手裡,它們為納粹黨服務的忠心程度,甚至比納粹黨黨有的報紙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一來,納粹黨不用大包大攬就把所有的報刊都一手統到自己的名下,無須為所有的報紙的虧盈付費,就能夠讓所有的編輯記者都得先當納粹黨的文奴,所有的報刊都得跟納粹黨保持一致,否則編輯記者就沒法在新聞出版這個行當里幹下去,報刊就沒法存活。

戈培爾對新聞的管制,細緻入微。當過駐德記者的夏伊勒這樣寫道:「每天早晨,柏林各日報的編輯以及德國其他地方的報紙的記者,都聚集在宣傳部里,由戈培爾博士或者他的一個助手告訴他們:什麼新聞該發布,什麼新聞要扣下,什麼新聞怎麼寫和怎麼擬標題,什麼運動該取消,什麼運動要開展,當天需要什麼樣的社論。為了防止誤解,除了口頭訓令外,每天還有一篇書面指示。對於小地方的報紙和期刊,則用電報或信件發出指示。」

納粹當局自己也心知肚明,這種指令見不得人。於是,堂堂第三帝國的教化和宣傳部就如黑幫一樣偷偷行事,把每天規定的這也不能報道那也不能評論的指令,當成納粹黨國的秘密。按照納粹德國刑法典的規定,「泄露國家機密者,處死刑」;「以泄露為目的,而著手取得國家機密者,處死刑或無期重懲役」。

納粹當局的這兩項規定,可不是個虛張聲勢的稻草人。1936年,夏伊勒在日記里就提到,因為偶爾把戈培爾每天向新聞界下達的一些密令副本給過外國記者,德國《波森日報》的一位先生被判處死刑,後來又被減為無期徒刑。

在這樣嚴厲的新聞管制下,一份份報紙勢必變得索然寡味。戈培爾和德國新聞協會主席阿曼曾要求,編輯們不要把報紙編得那麼單調劃一。可那是誰之過呢?《格魯恩郵報》的編輯埃姆·韋爾克指責說,報刊之所以變得乾巴巴,是因為宣傳部的官僚主義和高壓手段。韋爾克這下可摸了老虎屁股。這份周刊受到停刊三個月的處罰,而韋爾克自己不僅被戈培爾撤了職,還被送進了集中營。

「灌輸納粹黨學說比生產重要」

納粹上台之初,德國的收音機普及率不高,一時間也沒法讓家家戶戶都很快擁有一台收音機。於是當局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下達了集體收聽廣播的命令。大夥在一起收聽廣播,誰也不能把耳朵塞了起來。因此,國民們連耳根清凈的自由都沒了。而且,許多廣播節目被安排在上班時間播出,在播出的時候,人們必須放下手頭的工作收聽廣播。

即使廣播的時候你是在咖啡廳或者餐館,那也不會成為漏網之魚,因為像餐廳、咖啡館之類的所有公共場所,都必須配備收音機。而對於行人來說,街頭的揚聲器照樣會把納粹黨的聲音傳送到你的耳朵里。從這個角度而言,納粹政權確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在當時,沒有哪個國家有德國那麼密集的無線電覆蓋度。

要命的是,這種廣播往往不是一兩分鐘就能夠完事,希特勒這些人的演說,動不動就長達兩三個小時。如果把全國的人因此花費的時間累計起來,那會相當於浪費多少個工時!

可納粹當局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在戈培爾看來,「灌輸納粹黨學說比工人們的生產更重要」。否則,即使德國財富再多,人民再怎麼幸福,可要是政治跟納粹黨毫不相干,這對戈培爾這些納粹領袖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無線電波跟報刊不同,一份外國報紙或雜誌禁止在德國發行,一般人是無法看到的,而電台就不一樣了,如果不能進行有效地技術干擾,一家英國電台的廣播,柏林人也可以收聽到。為此,第三帝國就把收聽外國電台視為一種嚴重的刑事犯罪。

夏伊勒在1940年2月的日記里提到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一名德軍飛行員的母親接到通知,說她的兒子已經失蹤並被認定死亡。可是幾天後,英國廣播公司公布的德國戰俘名單里卻有她的兒子。次日,有八個朋友和熟人來信告訴她這個消息。可是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這位母親向警察告發了這些人收聽敵台,於是他們全都被捕了。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里,還有幾個人敢輕易接受和傳播戈培爾們不喜歡的信息?在恐懼中自我收斂,就會自然地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如此一來,戈培爾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隨意操縱輿論了,而他的西洋鏡永遠不用擔心被人公開戳破。國外到底是怎麼回事,比如人家是怎麼看待希特勒德國的,這類的信息是否可以傳播,以怎樣的形式傳播等等,都是納粹當局說了算。

相比戈培爾部長心裡也清楚,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會成為真理,但謊言如果重複一千遍而又不許別人戳穿,許多人就會把它當成真理。因為謊言的陷阱到處都是,人們不掉進這個陷阱,就會掉進那個陷阱。極權政治之下,只存在掉進陷阱的次數多少和深淺問題,而不存在百毒不侵之人。

不過,第三帝國宣傳部炮製的那些政治謊言,到底真正征服了多少德國人的內心世界,只有天知道。因為在政府欺騙人民的地方,人民往往也會用欺騙政府來保全自己。在極權政治里,有時候很難分清到底是誰在騙誰。1943年2月8日,戈培爾在玻璃體育館的演講,贏得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可是在第三帝國,大人物對黨徒或百姓講什麼不會贏得熱烈的掌聲呢?領導人放個屁都是重要講話。

當戈培爾對聽眾說:「你們願意打一場總體戰嗎?如果有必要的話,你們願意打一場比我們今天所能想像得到的更為全民化更為極端化的總體戰嗎?」聽眾報以狂熱的回應:「願意!」在這種場合,不想進集中營就不會說「不願意」。可在離開講台時,戈培爾卻對心腹說:這些聽眾真是一群白痴,「假如我對這幫傢伙發問,是否願意從哥倫布大廈的樓頂上往下跳的話,他們也同樣會吼『願意』的。」

其實,對戈培爾的演說,何嘗就不可能也有聽眾在心裡譏笑他:真是個白痴!我們一鼓掌他就以為我們真的支持他!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必須歡呼雀躍,一副十足的腦殘模樣。

為了更好地蒙人,納粹德國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辭。比如,對於隱瞞和掩蓋真相的一個理由就是,如果如實地公開披露,會損害國家的威望,為英法等西方國家提供了攻擊德國的口實。

這種是非顛倒的邏輯,卻為一些對「德國」情意綿綿的忠誠國民所接受。他們認為,對納粹的抨擊就是對德國的抨擊,作為一個德國人,他們感情上接受不了,揭露何批評德國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是傷害他們的感情。結果,被當局當猴耍了還覺得自己是愛國呢。

這樣的國家,不瘋,那才怪呢。

註:在1945年4月蘇聯軍隊進逼柏林時,儘管戈培爾依舊在柏林捍衛首都,但他也清楚帝國的覆滅馬上就要來臨了。4月30日,希特勒自殺,戈培爾也在不久後和妻子一起自盡,也許是由於忘我的宣傳工作,戈培爾在自盡前毒死了自己的六個孩子,他認為孩子如果淪落蘇聯人的手裡,將會受到思想上的毒害。據說給這個六個孩子注射毒藥的醫生,在完成這項「工作」後,幾近昏倒。

縱觀戈培爾的一生,他利用德國一戰失敗的消極思想,成功的把整個民族引上了一條不歸路,也毀滅了自己的家庭,一生得意洋洋煽動別人的他,何嘗不也是騙了自己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