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封面

同人·御宅文化史(80年代前半篇

不知何時,信仰著anime parody教的人們出現在了CM王國

他們有著不輸GURAKON教信徒們的熱情,不光信奉著ANIME,也信奉著漫畫 作為後來者他們也在積極地建設著CM王國 隨著歲月的洗禮,CM王國的國土在一天天擴張著

但伴隨繁榮的是原始GURAKON信仰的薄弱化,人們將當年TEZUKA國王的故事當做了戲言

神官HARADA感覺到了一些違和感,最終選擇了離去 神官ANIWA為了延續純粹的GURAKON信仰,也離開了CM國,建立了新的國家MGM 建國的神官們相繼離去,教會最後的神官YONEYAN被不斷增加的信眾們給予著祝福與信仰 CM王國人潮湧動,熙熙攘攘

這期的《可米說》是同人·御宅文化史的80年代前半篇。

在日本有,一個俗語叫做「本歌取」(本歌取り),誕生於一千年前,意思是「從古和歌中借用一部分詞,來創作新的和歌」。這種思維,正是日本的同人文化、以及所謂的OTAKU文化的基礎。也就是戲仿、致敬、再創造。

上集我們談到了早期的動、漫愛好者生態。最初在SF圈、動畫圈、漫畫圈活躍的深度愛好者整體數量較少,互有交融也有分離,但因為整體數量的原因,這個分離並不特別明顯。

這一時期,純粹的動畫深度愛好者數量會更少一些,一方面動畫的表現力尚未發展到一定階段。另一方面當時的動畫還沒有特別的去意識「為特定的年齡層」去製作。1970年代前後,TV動畫變得多樣化,像《虎假面》這樣相當社會派的硬核作品,媒體對其的看法其實非常公平公正,沒有說TV動畫是小孩看的,也沒有說因為其反映了社會問題就捧為不是小孩子看的。

這一時期動畫製作技術有了一個重大的革新,也就是動畫描線機(トレスマシン,暫未有確定的中文譯名)的登場。簡單來說,最早的賽璐璐動畫是需要專人手工將動畫的線描到賽璐璐片上,這導致早期動畫的主線粗細會比較均一順滑。而描線機登場後,能將這部分人工省去,並且還能最大程度地還原動畫師原來的筆觸。

由於技術上的革新,動畫師可以通過粗野奔放的線條來實現當時風行的劇畫調。而這種技術上的進步客觀上導致了動畫從「符合兒童審美」的固定觀念上脫離。

另外作為スポ根作品代表的《明日之丈》本身也就吸引了學生運動時代的熱血青年們的關注。在作中人物力石徹死亡的時候,寺山修司帶頭為他舉辦了葬禮。魯邦三世第一季的動畫版最初的意向是面向大人,不過播放後轉變了路線導致腰斬,之後才受到了好評。總之,這些作品因為種種原因受到了部分成年人們的關注,但並沒有人跑出來刻意去強調「動畫這個東西不是給小孩子看的」或者「即使是成為了青年或社會人,我看這個也不會感到害羞」。

到上集我們說到《海王子》播放後悄悄掀起了第二次TV動畫熱潮的序幕。接著就是大和號和高達,這兩部作品讓動畫愛好者和SF文化急速結合,加上當時並行的怪獸、特攝熱潮,正式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盛況。有意思的是,這兩部作品都是最初沒有獲得很大反響,而是靜悄悄地積蓄著什麼能量,到再播放以及劇場版之後再獲得了極高的人氣。

雖然很難去把握這種「能量」是什麼,但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動畫系專門雜誌的出現(1977月刊OUT、1978アニメック&アニメージュ、1980Fanroad、1981アニメディア、1985月刊ニュータイプ)。當動畫情報本身變得有價值的時候,由此誕生出一些「特別」的愛好者也是可以預想的了。

1977年,傳說中的雜誌《月刊OUT》創刊,最初只是普通的次文化系雜誌。在第二期(1977年 6月號)中登載了《宇宙戰艦大和號》的特輯獲得了相當的好評。之後在大和號劇場版上映前夕,以大和號的企劃書為中心再次展開了特輯。1980年3月號,OUT編輯部在沒有經過日升的許可下登載了名為「悩ましのアルテイシア」的塞拉裸體插畫,再一次引發了巨大的關注。

對此,富野由悠季做出了以下評論(官方認可)。

「你們既然要放這個,好歹給我畫的好看點嘛!你們畫的不好看大叔我根本興奮不起來啊!」

1980年7月號,OUT編輯部做了「anime parody」也就是動畫戲仿特輯,最終確定了《月刊OUT》作為動畫系戲仿專門志的傳說地位。anime parody這個詞就是從這部雜誌中開始被人們認知、擴散的。

戲仿,也就是用吐槽的方式對原作素材的再創造,雖然這時就有一些成人向(包括男男同性愛)內容的戲仿二創,不過這些內容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大體上都是偏「搞笑」的。《月刊OUT》有著相當多的讀者投稿部分,動畫戲仿二創文化就在雜誌上火熱了起來。

《月刊OUT》之後也有著1980年的《Fanroad》,更是加速了anime parody文化的發展。對比《月刊OUT》,《Fanroad》在「讀者投稿」上做的更為徹底,這部雜誌90%的內容,甚至包括封面,都是由讀者投稿作品編輯而成。這一時期同人映像文化,比如自作動畫,自作特攝劇等自主映像作品開始有了比較明顯的增長。

大和號、高達的大火,以及急速膨脹的anime parody文化多方位結合,才是我們聽到不厭其煩的,所謂「第二次TV動畫熱潮」的真實面貌。大和號豐富的SF要素、前所未見的艦隊戰,高達中的扎古不再是龍套機器人,更為複雜多樣的人間悲喜劇,新人類理念的提倡……這確實讓一些10多歲正值青春期的人們產生了「差別意識」與「身份認同」。

這種差別意識很大程度上不光是受眾覺得動畫不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了,製作方也開始意識著十幾歲的青春期人群製作作品。這時,他們認為動畫的稱呼應該脫離舊時代的「電視漫畫」,而轉變為ANIME。1981年高達劇場版上映前的動畫新世紀宣言更是加速了這種意識。(和我國一些人說「動畫」是給小孩看的,「動漫」不是給小孩看的類似)

之後1982年的《超時空要塞》大量的融合了當時的青年流行文化。接著,當年看著大和號成長起來的青年愛好者們以堪稱變態級作畫的劇場版《可曾記得愛》完成了進入業界的成人禮。

其實一些新入的愛好者們並不知道,在之前就有著一些並沒有對動畫產生特別認識的愛好者群體。有些人甚至不知道還有「同人志」這種可以表達自己趣味和愛好的形式。非常幸運的是,他們遇上了一個好時代,前有早期漫畫愛好者們做出的「COMIC MARKET」,後有月刊OUT和Fanroad這樣的讀者投稿雜誌,加之其他的動畫情報雜誌,這為他們的身份認同以及妄想和慾望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作為早期和新入愛好者分離的事件我們在序章中提到了一個克拉里斯同人志事件,另外還有一件事可以說一下。這就是當時鬧的沸沸揚揚的「高達是否是科幻爭論」。簡單說就是知名SF作家高千穂遙(永井豪FC初代事務局長)在月刊OUT上登載了表達「高達不科幻」的專欄,被新入動畫愛好者們批評為高達黑。然而高千穂遙的真意並不是說高達做的不好,而是和當初的企劃案(戰鬥用強化防護服)相差甚遠,變成了巨大機器人動畫。之後高千穂遙多少被新入動畫愛好者們當做了頑固的SF守舊論者。而從老一代的SF愛好者看來,當時因為大和號、高達就時常在嘴邊上掛著「SF」的新人們儲備量確實也太少。

大和號、高達熱潮暫時說到這裡。

另外一邊,蘿莉控風潮開始盛行。來由大概是70年代開始的少女裸體寫真集熱潮,之後經過漫畫家蛭児神建、吾妻日出夫、內山亞紀等人的蘿莉控同人志,再加《魯邦三世 卡城》、《明琪桃子》等動畫的共同影響,少女嗜好的作品開始有了一個明顯的熱潮,不過當時也有不少女性愛好者也參與了這個風潮。

1981年,戀愛喜劇動畫《福星小子》開始播放,1983年左右也引爆了同人界。穿著拉姆服裝的COSPLAY人群變多,這其中也有著一本木蠻這樣的女性漫畫家,引發了話題。男性愛好者,特別是消費者正式開始抬頭。

結合80年代日本經濟的景氣,實在是一片興興向榮的景象。

然而這種動畫愛好者爆髮式的增長,卻給CM的主辦「迷宮」的核心成員們帶來了困惑。

CM舉辦的最初目的僅僅只是繼承《COM》,為了想做原創漫畫的愛好者們提供一個自主發表的場所。雖然也有著一些戲仿二創作品,但根本上還是為原創漫畫準備的。在原田央男主導的CM中(1975 CM1 - 1979 CM12),尚未到動畫愛好者大量增長的時期,且一直秉承著「人人平等」、「參加者總體活動」的精神。現在CM二大原則的「人人平等」以及「表現自由」中的前一條,正是原田時代奠定下的基礎。

然而,面對急速擴張的動畫愛好者以及動畫戲仿二創,原田終於還是感覺到了某種違和感。

這不是他想要的CM。

在一片挽留聲中,原田在CM12之後辭去了總代表,CM迎來了沒有總代表的CM13,參展人數4000人,高達區域的場面一度十分混亂。CM14起,米澤嘉博接任CM總代表。為了對應日益擴大的參展人群,準備會開始劃分了接待、警備、救護班。

幾乎是在同時,亞庭純也感受到了一些異樣的氛圍。作為對CM的補足以及「萬一出現狀況後還能有一個保險」的思路下,他創辦了原創漫畫為主的同人即賣活動「MANGA MINI MARKET」(まんが?ミニ?マーケット)。然而這個「補足」關係並沒有維持太久。1981年該活動改稱「Manga Gallery and Market」簡稱MGM,和CM徹底分離。

1981年的CM18,參展人數終於突破1萬人大關。然而人一多必然會發生各種問題,這時新入的動畫愛好者和既有的少年漫畫、少女漫畫愛好者們產生了一些摩擦,隊列崩壞時有發生。對崩壞隊列的參與者警備組採取了強硬態度。此外還有不良青年文化混入後的通宵排隊問題,露出度過高的COSPLAY帶來的投訴問題等等,在我國同人展的發展史上,幾乎也都經歷過類似的事件。警備組的強硬態度讓準備會的古參們回憶起了當年漫畫大會時代的問題,因此準備會指責了警備組。這則直接造成了警備組的暴動,他們以「改革派」自稱,CM分裂騷動由此開始。

事件的過程並不是我們的重點,本次騷動的結果就是改革派以及希望將CM變成邀請聲優、職業作家的綜合型活動的人們分離出去搞了其他活動,然而主打嘉賓的這個展會並沒有活多久就自滅了。

米澤嘉博則重新強調了CM的「人人平等」以及「表現自由」原則,在CM19的場館轉移到晴海(東京國際貿易中心)後,他接受了一切「自主創作」的事物,不光是漫畫。從此,CM變成了以自作漫畫為主,輔以其他一切自主表現形式的「盛會」。這次CM上男性參加者首次過半。

1983年4月CM23,針對露出度過高的COSPLAY問題有了對策,COSER們被禁止穿著COS服外出。5月,蘿莉控漫畫雜誌《漫畫ブリッコ》6月號上,評論家中森明夫稱呼那些令他不快的動漫文化愛好者,以及在CM上集結的年輕人們為【OTAKU】,「御宅族」作為第三人稱正式誕生。這樣的地圖炮(大範圍無差別攻擊)導致了既有的科幻愛好者、漫畫愛好者、新老動畫愛好者之間長年的內鬥,以及之後各路評論家、文人學者們對「OTAKU」這個人群主觀上的各種歸納、總結、定性、劃分。

1984年,CM從一年3屆改為一年兩屆,社團們的創作周期從此被定為了半年。這時,米澤設立了法人組織「株式會社COMIKET」,原田CM時代的「非商業性」變得曖昧起來。當初作為「運動體」的同人社團「迷宮」事實上已從CM消失,被亞庭純的原創系活動MGM單獨繼承。這一年CM26上社團數一口氣增長了800個以上,總數達到了2400個,這導致了之後的「社團機會均等化」問題的產生。

動畫映像表現技術以及營收手段的急速發展,各種硬體設備的發達與普及,新入動畫愛好者的爆髮式增長,男性消費者與愛好者的抬頭,泡沫景氣下文化的開放,正在慢慢成長中的遊戲、電子樂文化,小貓俱樂部之後的偶像宅文化,CM一般參加者以及社團數量的急速膨脹……這一切的一切都將80年代的日本次文化裝扮的令人眼花繚亂。

無限制的自由之下促進了次文化的發展也埋下了不少隱患,80年代後半,同人以及愛好者文化又將迎來另一個轉變。

這期《可米說》就到這裡,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