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天生就有房產情結。

在中國文化裏,房子是家、房子是根,房子不僅決定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更承載著無數家庭的悲歡離合。

最近,由Angelababy、鄧倫、朱一龍、許娣領銜主演,一部講述房產中介、講述買房賣房、講述年輕人故事的電視劇《我的真朋友》正火熱上映。

這部劇以房產中介的視角講述地產故事,濤哥追了幾天,說實話真挺好看。

劇情十分接地氣,真實反映了房產中介的酸甜苦辣,以及中國家庭在買房賣房過程中會遇到的艱難決策。其中的幾個買房案例都很實在,能夠引起老百姓的共鳴。

01 年輕人結婚

應該租房還是買房?

劇中一對即將結婚的情侶,男方是碼農,工資收入其實並不低,但是工作幾年,存了一百多萬,在上海依然不夠首付。

小情侶為了結婚,租房子騙父母是買的,結果不小心被戳破,女方的母親說了這樣一段扎心卻現實的話:

我為什麼要讓你買房子啊?就是為了讓我女兒不要受苦。可是你呢,要戶口沒戶口,要房子沒房子,什麼都沒有,我不能讓女兒往火坑裡跳!

而男方也是癡情,把一百多萬的全部存款交給女方,承諾房產證只寫女方名字,貸款自己還,兩人甚至含淚下跪,母親仍然因顧慮女兒未來的幸福遲遲不肯鬆口。

這段劇情真是太現實,可憐天下父母心,長輩都希望孩子有個好歸宿,遮風擋雨的房子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

但一線城市房價確實已經很高,像上海外環90平的房子,基本也都要400萬起。家庭背景一般的年輕人,想靠自己的能力存錢買房難度實在很大。

濤哥覺得,從安居樂業、子女就學的角度看,結婚買房確實是在大城市定居的必要條件。但年輕人也還是要量力而行,比如可以從郊區的小房子起步,未來隨著事業的發展進行置換。

另外,也希望家長能更多的尊重和體諒年輕人的選擇,畢竟,幸福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房裡的笑聲有多甜。

02 對於孩子

學區和健康哪個重要?

一對白領夫妻,為了讓兒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拼著命」也要買下一個好的學區房,夫妻倆辛苦奔波不說,還差點把兒子逼出心理疾病。

其實,父母往往覺得為了孩子好,自己什麼苦都能喫,但卻沒有想過,孩子也是懂事的,可能會把父母的苦都歸罪於自己。

在劇中,孩子有這樣一段感人告白:學區房太貴了,我不想讓爸爸太辛苦,我怕他會像網上說的那樣,工作太多就死了。

後來他們帶孩子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說: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父母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傳導給了孩子,然後給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最終,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們選擇了一套學區一般,但是有籃球場、附近小朋友特別多的房子,希望給孩子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

其實,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好的師資是加分項,但也非絕對因素,家長還是應該根據現有資源和孩子特點,有所堅持,有所放棄。

如果為了一套學區房,你不得不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工作賺錢,對你、對孩子、對家庭而言,可能反而得不償失。

03 家庭買房

意見不合變成冤家?

劇中還有個很典型的故事,小夫妻為了在上海買房,傾盡雙方和父母共六口人的積蓄,因此兩家人都很重視,每個人都提意見和想法。

結果意見多了,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就很難達成一致,一家人去看房,一不小心就會爭吵起來,親家都變冤家了,這也是許多家庭在購房時出現的尷尬場景。

而劇中主人公為客戶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解題思路,就是在房子硬體限制的情況下,通過科學的裝修設計,擴大空間利用率和功能性,從而盡量滿足生活需求。

房子總是沒有十全十美的,對於房產中介以及購房者來說,買房都是在預算限制下去尋找最優解的過程。

房子的事,都是人生大事。

《我的真朋友》這部劇中的例子,都非常典型且真實,中國人對房子有與生俱來的情結,於是便催生了許多的房產問題。

而這部劇以兩位房產中介的成長曆程為主線,其中有親情、有愛情,有職場競爭,更有豐富的買房賣房故事。

據悉,製作方陝文投藝達影視總經理,也是該劇出品人兼總製片人的賈軼羣女士,和編劇梅英菊一起深入真實房產中介產業鏈,收集了大量真實案例,纔打造出這般貼近現實、反映社會熱點的作品。

同時,劇中生動展現房產中介工作的不易,充滿著正能量和對客戶的真誠,我相信會改變人們對中介的刻板印象,真正用心製作,更易出打動人心的精品。

Angelababy扮演的房產中介程真真,在劇中這樣說:

房子不僅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場所,它更是每個人心目中,對家的嚮往。

建議大家都去看看這部熱劇,或許你會在其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濤哥,房企人力資源總監,著有多篇地產職場10萬+熱文,關注地產行業趨勢,解答職業發展困惑,公眾號:濤哥雜談,歡迎交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