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結束後,中國與日本之間巨大差距就已經被證實了,日本意識到,曾經的老大哥已經是人儘可欺的落後國家。於是,日本以朝鮮半島爲跳板,開始了以侵略中國爲主的東亞擴張戰略。那麼,爲什麼那麼多日本人願意服從天皇的命令,前僕後繼往中國開去呢?

魯思·本尼迪克特在通覽日本文化後著成的《菊與刀》中有一段“大東亞”的文字翻譯可以解釋他們的想法:“日本應該扶持落後的中國弟弟”。也就是說,日本人是真心覺得他們是去幫助我們中國人的,他們是來帶領亞洲的黃種人崛起,將所謂的外來侵略者驅逐出去的。只不過爲了實現他們這種“偉大”的抱負,需要犧牲許許多多的人罷了。

東北淪陷後,日本馬上着手開始建設工作,其重點就是在僞滿洲國的首都,今天的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市位於吉林省南部,東接白山市,西與遼寧省的本溪、撫順、丹東等市相鄰,南與今天朝鮮的慈江道隔鴨綠江相望,北連遼源市、吉林市。雖然名字不是很響亮,但通化實實在在是吉林省東南部中心城市,是東北東部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

問題是,比通化地理位置更好,交通更加便利,經濟狀況更佳的城市有的是,日本扶持的僞滿洲國爲何偏偏定都於此呢?在戰爭初期,日本需要依靠朝鮮半島源源不斷地往中國大陸輸送兵力,通化市就是保障後勤的軍事重鎮。在上海淪陷之前,日本需要在這裏建立一箇中轉站,以此來強化日本對東北的控制。再者,通化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城市,用於囤積軍事物資十分合適。

而到了戰爭後期,通化的戰略地位又改變了。日本島嶼頻發的地震、資源匱乏等問題一直困擾着日本人,所以在美軍逼近的時候,日軍高層是打算放棄島嶼,向中國東北轉移的。他們計劃將人口通過朝鮮半島遷徙到東北,將日本這個國家重現建立起來。依託東北豐富的資源,日本人可以很好地恢復元氣。而通化這個地方周圍山區衆多,可以很好地抵禦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進攻,所以日本軍方甚至有過把裕仁天皇遷到通化,組成新的流亡首都繼續抵抗的計劃。

然而,蘇聯紅軍沒有給日本實現計劃的機會。1945年8月8日晚,蘇聯根據雅爾塔會議精神,忠於同盟國義務,宣佈從次日起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150萬剛剛結束了歐洲旅程的紅軍即刻來到了中國東北,關東軍本就對蘇軍有心理畏懼,結果日本軍方根本沒來得及調動部隊,日軍就都成了蘇聯的俘虜。大遷徙計劃破產後,日本也只好堅持他們的本土決戰。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