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事必圖其效;欲責其效,必盡其方。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方法,論文撰寫也一樣,掌握一套好的方法能讓我們在論文寫作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一、選題

選題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沒有好的選題,即便是洋洋灑灑數萬言乃至數十萬、數百萬言,結果都是無用的廢話。這就不能視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選題之上的。那麼,什麼是成功的選題呢?簡而言之就是選題要有問題意識。那麼問題意識是什麼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標取向。成功的選題應該是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研究的目標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從選題來看就可以知道該問題研究的狀況和可能發展的趨勢。如果選題沒有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而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那麼就意味著該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說前人已經做了比較詳盡的研究,在目前的狀況下已經沒有深入的可能了。這種選題就不應該去選。

二是指研究的具體範圍。成功的選題應該是範圍具體,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選題不能過大,過大的選題會使研究無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點水。另一方面是題目太小,研究就會過於沉迷於瑣碎的細節,從而使研究失去了價值和品位。特別是有的細節並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發展的趨勢,但由於研究者的視野太小,沒法從細節中發現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三是要對一個學術問題產生質疑,或者說要有爭鳴性。學術研究是無止境的,真理更是無止境的。很多學術觀點在當時是對的,或者說是真理,但時間和條件都變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選題一定要敢於質疑,但質疑必須要有理有據,而不是隨便懷疑。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的懷疑,這樣的選題一定是有價值的。

總之,選題是很講究技巧的。選題實際上是積累後的第一次思想井噴,沒有積累就無法進行選題。好的選題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也是論文成功的前提。在選題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題目的表達,即怎樣把這個內容表達出來。

這裡也有幾個講究:

一是題目不宜太長,太長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題目要求精鍊、簡潔,要力求達到多一個字太長、少一個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兩個,最好一個。核心概念超過兩個,論文到底研究什麼就非常難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釋概念,實質性的內容就被沖淡了。

三是表達要精準,題目如果引起歧義,或者模糊不清,那麼論文在寫作是很可能出現跑題現象。

二、文獻梳理和文獻的使用

文獻是寫好論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礎。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沒有文獻,就相當於造房子沒有磚塊一樣;同時,沒有文獻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樣沒有基礎。文獻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尊重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因此,文獻在撰寫論文中至關重要。在撰寫論文之前,一是要對文獻進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於使用文獻。

(一)關於文獻梳理

1、梳理文獻的目的?

選題的問題意識來源於對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二是基於既有的研究而發現問題。梳理文獻的目的在於:

其一,梳理所選問題的歷史發展脈絡。任何問題都有一個發展脈絡,不瞭解學術發展的脈絡就不能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從哪裡來的,然而才能預判這個問題的未來發展方向可能是什麼。不僅要梳理這一問題國內研究是的現狀,而且還有梳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從而全面把握這一問題研究的基本狀況。如果打開電腦就直奔主題,也不去查閱相關文獻,結果可能是低水平的重複。

其二,梳理文獻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學術貢獻。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學術的傳承就是要尊重歷史,不尊重前人的學術貢獻,就難以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也難以對學術研究進行深入研究。不尊重歷史,最終會陷入重複別人已經說過的故事,浪費學術資源。

其三,梳理文獻最根本的目的是發現前人研究中的問題,從而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學術問題大多不是一代學人就能解決的,一代學人只能解決那一代學人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即便如此,也存在著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會因主觀能力的不足而存在著研究的缺陷。因此,後輩學人就是要反覆不斷地閱讀、比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從中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這樣,自己的選題就有可能或者延續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發現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進行彌補,或者在原有的問題領域發現新的研究處女地。這才真正體現了所做選題的研究價值。

2、如何梳理文獻?

不少作者喜歡在引言中一口氣把所有相關的文獻都羅列出來,認為這就叫文獻梳理。但是,把所有相關文獻羅列出來肯定會佔據論文的篇幅,會導致宣兵奪主的論文結構。文獻羅列太多,正文就要騰出篇幅來,結果正文想寫下去但發現篇幅越拉越長而不敢深入下去了。這種文獻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確的文獻梳理方法是:

其一,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即在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和權威論著,這些論文論著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狀況。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羅列出來。

其二,選擇權威學者的論文,或者是活躍在學術界的作者的論文、論著。這些論文論著同樣也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態勢。

其三,選擇研究的視角來梳理文獻,也就是結合你要研究的視角特別是具體的問題來梳理文獻,這樣範圍就大大縮小,也有利於作者把握文獻。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進行文獻梳理,引言可以對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適當闡述,在正文撰寫的過程中,可以對具體的觀點進行文獻追述。這種方法要求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前人的學術觀點十分清楚,對論文的寫作已經有嫻熟的技術。

(二)如何使用文獻?

在文獻的使用上,相當多的作者以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獻。但是,論文究竟使用了什麼文獻?還有就是所用文獻是否與所引用觀點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獻上有以下幾種錯誤傾向:

1、為文獻而文獻,也即是在文獻上湊數。用一大堆文獻來嚇唬讀者,顯示作者是閱讀了大量文獻的,但仔細看後,會發現文獻與論文的觀點關聯度不高。

2、文獻與所引用的觀點屬於張冠李戴,引用的觀點本來是張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願意去查對,只是在二手文獻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該觀點,於是就以為這個觀點就是李四的。

3、絕大多數是自引文獻,完全迴避其他學者的研究。這種情形體現作者的是自傲,以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超過自己,因此不願意引用他人的觀點。

因此,使用文獻不能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法,必須老老實實。使用文獻體現了一個學者治學是否嚴謹,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在使用文獻時:

1、切忌文獻堆砌,使用文獻的價值在於體現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嚴謹性,而不是通過堆砌文獻來炫耀自己的專業知識多麼廣博。如果是這樣,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2、切勿張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獻的源頭,如果是經典著作的文獻,就更加需要去閱讀和查對。切記要查閱文獻,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國文獻有的作者不願意閱讀,而別人引用之後,自己在沒有閱讀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還想用外文形式來冒充。

3、切勿用網路文獻、報紙文獻。學術的浮躁與否,學術的嚴謹與否,從文獻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獻都是網路文獻或者是報紙文獻,這樣的論文無論如何都是不深入的。因為,網路文獻和報紙文獻並非是學術觀點,也並非是經過嚴格論爭的學術觀點。或者說,這樣的觀點沒有學術底蘊。因而,這些文獻不能支撐一篇學術論文。當然,網路文獻、報紙文獻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數據必須通過網路來發布,如一些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調查數據等都是從網路上發布的。簡而言之,權威機構的網站、權威學術機構的學術網站、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網站等,這些網路文獻完全可以用。

4、切勿想當然地使用文獻,包括弄錯出版時間、引用內容錯誤、頁碼錯誤、作者和譯者錯誤等。這些會導致論文出現嚴重的硬傷。

三、論證的邏輯

研究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思維論證過程。然而,當前眾多的論文缺乏這種思維,大多數用發散性思維來寫論文,因而導致論文缺乏深度。論文的邏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層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論證邏輯一定是立體的、有層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論文的論證邏輯是立體感的,這是一個剛性的現實要求。好的論證邏輯就像博洋蔥,一層一層撥到中心,最後才知道洋蔥中心究竟是什麼。而平面性的論證邏輯缺乏新奇感,就像攤大餅,一開始就知道大餅中是什麼內容了,所以這樣的論證不會給人遐想,也不會帶來新奇。好的論文,同樣要給讀者帶來出人意料的結果。

2、縝密性,而不是一盤散沙

論證的縝密性體現的是作者的思維能力,也體現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專業基礎紮實的,其邏輯思維能力肯定要強。相反,沒有紮實的專業根基,那麼其論證肯定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專業知識,只能導致碎片化的論證邏輯。因此,如果專業基礎不紮實,在撰寫論文時,就容易缺乏縝密的邏輯推理和邏輯證明,很難成為治學嚴謹、有深厚學術底蘊的學者、思想者。

3、科學性,而不是宣傳性

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求真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事實或史料經過邏輯論證之後才能得出結論。正是這樣,學術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應在閱讀了大量文獻之後形成新的觀點,然後再回到材料通過更多的材料來證明你觀點的科學性。

4、學理性,而不是口語化

學術論文肯定是學術性很強的,它必須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語化表達。口語強調是能讓讀者聽得懂,所以具有隨意性。而學術論文並不是要大眾聽得懂,而是要有專業背景的人才能懂。如果學術論文都聽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專業學術論文而是日常的講話了,學術論文肯定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學術論文傳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個民族的核心文化,這種文化是民族發展最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響是戰略性的,而不是當前的普羅大眾能不能看得懂和聽得明。當然,學術的思想肯定要進行大眾傳播,這時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語化方式轉換,進而來跟大眾交流。

5、嚴謹性,而不是隨意性

學術研究是一個求真的過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須在論文寫作中要有嚴謹的態度。研究的嚴謹性可以從使用文獻中體現出來。有的叢書文獻出版時間是不一樣的,而引者可能會想當然地就整套叢書都是同一出版時間,這也是論文的嚴重硬傷。關於調查的可靠性在於,調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樣的方法,以及統計的方法等。

6、圍繞核心問題展開論證

學術論文肯定有一個核心觀點,因而在論證過程中就必須是圍繞這個核心觀點展開,所有的材料的目標都是指向這個核心觀點的,而不是從核心觀點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離主題。

四、論文的修改與查證

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研究的一種態度,體現了對學術研究的認真和嚴謹性。

一,對文章的總體結構進行斟酌。主要看是否在結構上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如虎頭蛇尾;或者是結構上的不相稱性(把沒有直接關係的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討論);

二,對文章的邏輯進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邏輯上的不連貫性;

三,對文句進行斟酌,看錶達是否存在問題;

四,對文獻進行查證,是否存在文獻錯誤;

五,對數據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數據錯誤;

六,對注釋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差錯。

五、論文的結尾

論文的結尾既是整篇論文的點睛之處,也是揭示學術在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因而,結尾一定要氣勢磅礴,往往能夠凸顯論文的整體品質。從當前的學術論文來看,結尾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

一,論文根本就沒有結尾,當論證完畢後,論文就嘎然而止。這是典型的虎頭蛇尾。

二,沒有對前面的研究進行總結,而是離開前面的研究談體會,故未體現結束語的作用。

三,對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談,沒有集中到觀點上來,從而顯得太平淡。

四,太簡單,有結尾與沒有結尾沒什麼區別,這樣的結尾就沒有意義。

那麼,什麼樣的結尾纔是好的結尾呢?至少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能從宏觀上對論文進行觀點性的總結。前面主要是論證,證實或者證偽,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結尾來提煉作者的觀點,使讀者更清楚作者的觀點。

二是要有大氣磅礴之勢,有行雲流水之氣。前面的論證是一個小心求證的過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筆,但在結尾部分,可以放開手腳,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來歸納和抽象論文的要義。

三是結尾除了歸納觀點外,也可以對該問題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以及對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一、選題

選題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沒有好的選題,即便是洋洋灑灑數萬言乃至數十萬、數百萬言,結果都是無用的廢話。這就不能視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選題之上的。那麼,什麼是成功的選題呢?簡而言之就是選題要有問題意識。那麼問題意識是什麼呢?

一是指研究的目標取向。成功的選題應該是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研究的目標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從選題來看就可以知道該問題研究的狀況和可能發展的趨勢。如果選題沒有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而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那麼就意味著該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說前人已經做了比較詳盡的研究,在目前的狀況下已經沒有深入的可能了。這種選題就不應該去選。

二是指研究的具體範圍。成功的選題應該是範圍具體,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選題不能過大,過大的選題會使研究無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點水。另一方面是題目太小,研究就會過於沉迷於瑣碎的細節,從而使研究失去了價值和品位。特別是有的細節並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發展的趨勢,但由於研究者的視野太小,沒法從細節中發現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三是要對一個學術問題產生質疑,或者說要有爭鳴性。學術研究是無止境的,真理更是無止境的。很多學術觀點在當時是對的,或者說是真理,但時間和條件都變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選題一定要敢於質疑,但質疑必須要有理有據,而不是隨便懷疑。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的懷疑,這樣的選題一定是有價值的。

總之,選題是很講究技巧的。選題實際上是積累後的第一次思想井噴,沒有積累就無法進行選題。好的選題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也是論文成功的前提。在選題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題目的表達,即怎樣把這個內容表達出來。

這裡也有幾個講究:

一是題目不宜太長,太長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題目要求精鍊、簡潔,要力求達到多一個字太長、少一個字太短的水平。

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兩個,最好一個。核心概念超過兩個,論文到底研究什麼就非常難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釋概念,實質性的內容就被沖淡了。

三是表達要精準,題目如果引起歧義,或者模糊不清,那麼論文在寫作是很可能出現跑題現象。

二、文獻梳理和文獻的使用

文獻是寫好論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礎。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能力。沒有文獻,就相當於造房子沒有磚塊一樣;同時,沒有文獻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樣沒有基礎。文獻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尊重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獻,也體現了學術發展的脈絡。因此,文獻在撰寫論文中至關重要。在撰寫論文之前,一是要對文獻進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於使用文獻。

(一)關於文獻梳理

1、梳理文獻的目的?

選題的問題意識來源於對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二是基於既有的研究而發現問題。梳理文獻的目的在於:

其一,梳理所選問題的歷史發展脈絡。任何問題都有一個發展脈絡,不瞭解學術發展的脈絡就不能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從哪裡來的,然而才能預判這個問題的未來發展方向可能是什麼。不僅要梳理這一問題國內研究是的現狀,而且還有梳理國際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從而全面把握這一問題研究的基本狀況。如果打開電腦就直奔主題,也不去查閱相關文獻,結果可能是低水平的重複。

其二,梳理文獻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學術貢獻。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學術的傳承就是要尊重歷史,不尊重前人的學術貢獻,就難以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也難以對學術研究進行深入研究。不尊重歷史,最終會陷入重複別人已經說過的故事,浪費學術資源。

其三,梳理文獻最根本的目的是發現前人研究中的問題,從而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學術問題大多不是一代學人就能解決的,一代學人只能解決那一代學人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即便如此,也存在著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會因主觀能力的不足而存在著研究的缺陷。因此,後輩學人就是要反覆不斷地閱讀、比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從中發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這樣,自己的選題就有可能或者延續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發現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進行彌補,或者在原有的問題領域發現新的研究處女地。這才真正體現了所做選題的研究價值。

2、如何梳理文獻?

不少作者喜歡在引言中一口氣把所有相關的文獻都羅列出來,認為這就叫文獻梳理。但是,把所有相關文獻羅列出來肯定會佔據論文的篇幅,會導致宣兵奪主的論文結構。文獻羅列太多,正文就要騰出篇幅來,結果正文想寫下去但發現篇幅越拉越長而不敢深入下去了。這種文獻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確的文獻梳理方法是:

其一,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即在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和權威論著,這些論文論著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狀況。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羅列出來。

其二,選擇權威學者的論文,或者是活躍在學術界的作者的論文、論著。這些論文論著同樣也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態勢。

其三,選擇研究的視角來梳理文獻,也就是結合你要研究的視角特別是具體的問題來梳理文獻,這樣範圍就大大縮小,也有利於作者把握文獻。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進行文獻梳理,引言可以對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適當闡述,在正文撰寫的過程中,可以對具體的觀點進行文獻追述。這種方法要求作者對學術史特別是前人的學術觀點十分清楚,對論文的寫作已經有嫻熟的技術。

(二)如何使用文獻?

在文獻的使用上,相當多的作者以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獻。但是,論文究竟使用了什麼文獻?還有就是所用文獻是否與所引用觀點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獻上有以下幾種錯誤傾向:

1、為文獻而文獻,也即是在文獻上湊數。用一大堆文獻來嚇唬讀者,顯示作者是閱讀了大量文獻的,但仔細看後,會發現文獻與論文的觀點關聯度不高。

2、文獻與所引用的觀點屬於張冠李戴,引用的觀點本來是張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願意去查對,只是在二手文獻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該觀點,於是就以為這個觀點就是李四的。

3、絕大多數是自引文獻,完全迴避其他學者的研究。這種情形體現作者的是自傲,以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超過自己,因此不願意引用他人的觀點。

因此,使用文獻不能有任何投機取巧的方法,必須老老實實。使用文獻體現了一個學者治學是否嚴謹,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在使用文獻時:

1、切忌文獻堆砌,使用文獻的價值在於體現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嚴謹性,而不是通過堆砌文獻來炫耀自己的專業知識多麼廣博。如果是這樣,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

2、切勿張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獻的源頭,如果是經典著作的文獻,就更加需要去閱讀和查對。切記要查閱文獻,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國文獻有的作者不願意閱讀,而別人引用之後,自己在沒有閱讀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還想用外文形式來冒充。

3、切勿用網路文獻、報紙文獻。學術的浮躁與否,學術的嚴謹與否,從文獻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獻都是網路文獻或者是報紙文獻,這樣的論文無論如何都是不深入的。因為,網路文獻和報紙文獻並非是學術觀點,也並非是經過嚴格論爭的學術觀點。或者說,這樣的觀點沒有學術底蘊。因而,這些文獻不能支撐一篇學術論文。當然,網路文獻、報紙文獻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數據必須通過網路來發布,如一些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調查數據等都是從網路上發布的。簡而言之,權威機構的網站、權威學術機構的學術網站、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網站等,這些網路文獻完全可以用。

4、切勿想當然地使用文獻,包括弄錯出版時間、引用內容錯誤、頁碼錯誤、作者和譯者錯誤等。這些會導致論文出現嚴重的硬傷。

三、論證的邏輯

研究是一個嚴密的邏輯思維論證過程。然而,當前眾多的論文缺乏這種思維,大多數用發散性思維來寫論文,因而導致論文缺乏深度。論文的邏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層次感,而不是平面感

好的論證邏輯一定是立體的、有層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論文的論證邏輯是立體感的,這是一個剛性的現實要求。好的論證邏輯就像博洋蔥,一層一層撥到中心,最後才知道洋蔥中心究竟是什麼。而平面性的論證邏輯缺乏新奇感,就像攤大餅,一開始就知道大餅中是什麼內容了,所以這樣的論證不會給人遐想,也不會帶來新奇。好的論文,同樣要給讀者帶來出人意料的結果。

2、縝密性,而不是一盤散沙

論證的縝密性體現的是作者的思維能力,也體現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專業基礎紮實的,其邏輯思維能力肯定要強。相反,沒有紮實的專業根基,那麼其論證肯定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專業知識,只能導致碎片化的論證邏輯。因此,如果專業基礎不紮實,在撰寫論文時,就容易缺乏縝密的邏輯推理和邏輯證明,很難成為治學嚴謹、有深厚學術底蘊的學者、思想者。

3、科學性,而不是宣傳性

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求真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通過大量的事實或史料經過邏輯論證之後才能得出結論。正是這樣,學術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學性。應在閱讀了大量文獻之後形成新的觀點,然後再回到材料通過更多的材料來證明你觀點的科學性。

4、學理性,而不是口語化

學術論文肯定是學術性很強的,它必須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語化表達。口語強調是能讓讀者聽得懂,所以具有隨意性。而學術論文並不是要大眾聽得懂,而是要有專業背景的人才能懂。如果學術論文都聽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專業學術論文而是日常的講話了,學術論文肯定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學術論文傳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個民族的核心文化,這種文化是民族發展最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響是戰略性的,而不是當前的普羅大眾能不能看得懂和聽得明。當然,學術的思想肯定要進行大眾傳播,這時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語化方式轉換,進而來跟大眾交流。

5、嚴謹性,而不是隨意性

學術研究是一個求真的過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須在論文寫作中要有嚴謹的態度。研究的嚴謹性可以從使用文獻中體現出來。有的叢書文獻出版時間是不一樣的,而引者可能會想當然地就整套叢書都是同一出版時間,這也是論文的嚴重硬傷。關於調查的可靠性在於,調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樣的方法,以及統計的方法等。

6、圍繞核心問題展開論證

學術論文肯定有一個核心觀點,因而在論證過程中就必須是圍繞這個核心觀點展開,所有的材料的目標都是指向這個核心觀點的,而不是從核心觀點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離主題。

四、論文的修改與查證

文章不厭百回改。這是研究的一種態度,體現了對學術研究的認真和嚴謹性。

一,對文章的總體結構進行斟酌。主要看是否在結構上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如虎頭蛇尾;或者是結構上的不相稱性(把沒有直接關係的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討論);

二,對文章的邏輯進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邏輯上的不連貫性;

三,對文句進行斟酌,看錶達是否存在問題;

四,對文獻進行查證,是否存在文獻錯誤;

五,對數據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數據錯誤;

六,對注釋進行核對,看是否存在差錯。

五、論文的結尾

論文的結尾既是整篇論文的點睛之處,也是揭示學術在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因而,結尾一定要氣勢磅礴,往往能夠凸顯論文的整體品質。從當前的學術論文來看,結尾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

一,論文根本就沒有結尾,當論證完畢後,論文就嘎然而止。這是典型的虎頭蛇尾。

二,沒有對前面的研究進行總結,而是離開前面的研究談體會,故未體現結束語的作用。

三,對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談,沒有集中到觀點上來,從而顯得太平淡。

四,太簡單,有結尾與沒有結尾沒什麼區別,這樣的結尾就沒有意義。

那麼,什麼樣的結尾纔是好的結尾呢?至少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能從宏觀上對論文進行觀點性的總結。前面主要是論證,證實或者證偽,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結尾來提煉作者的觀點,使讀者更清楚作者的觀點。

二是要有大氣磅礴之勢,有行雲流水之氣。前面的論證是一個小心求證的過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筆,但在結尾部分,可以放開手腳,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來歸納和抽象論文的要義。

三是結尾除了歸納觀點外,也可以對該問題研究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以及對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