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知道什麼才叫合格。因此,以下答案可能全是錯的。

我認為做科技媒體的記者,可能需要:

1,是一個記者。

2,明白記者的最重要工作是客觀記錄,而不是主觀評論。

3,對科技行業有廣泛的了解,在主攻方向有深入的了解。

4,能夠長時間,堅持閱讀,閱讀同行的報道。

5,能夠對新聞有饑渴感和敏感性。

6,要能夠幫助行業進步和成長。

與生活和其它類記者不同。

首先科技記者太專業,要懂財經,懂科技,懂投資,這裡面任何東西都不是好懂的,想想你要學習多少東西?

而且,科技記者面臨的資訊太寬泛。你要不停地盯著各處科技動態,不停地,意味著你早也刷,晚上刷,醒也刷,睡也刷。不光要刷,關鍵是你得思考,思考規律和聯繫。

而且科技包羅萬象,共享單車ARVR無人駕駛可穿戴物聯網新農業。。。

你的生活全部被它所佔據。

你要不停地讀,不停地思考。

起碼積累一年,你才能對這個行業有感覺,只是有感覺而已。想做到有什麼動態,立馬追熱點成稿一篇,也不是容易的事,更難成爆點稿。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興趣。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興趣。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興趣。

投融資、A輪B輪C輪IPO,跟大部分人生活還是離的比較遠,對這麼專業脫離民生地氣甚至晦澀的東西有興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奇怪的是,像其它任何行業一樣,做科技記者也是女性,不,應該說是女孩多。當然,大部分都寫的很淺。

沒有興趣,這對你就是一種煎熬。

可笑的是,愛寫作的女孩,往往喜歡的是風花雪月,寫這種東西,很痛苦的。我身邊經歷過的同事中,幾乎所有女孩都最後都放棄了。有一個自稱喜歡財經和創投科技,也確實嘴裡講的全是這些東西,但一天天跟人聊,卻幾乎出不來什麼稿子,看看她的朋友圈,更多的還是做飯、小心情、小確幸。


不說空話浪費你時間,本人做科技記者將近十年,個人經驗,科技記者與民生記者的最大不同,在於知識的積累。科技其實不是具體指的哪個行業,醫療、農業、工業……各行業都有科技,並不是只有實驗室的才是科技,實用技術都叫科技,如果不懂起碼的行業知識,你將無從思考、無從發問、無從落筆。連問題都問不出來,怎麼能做合格的記者?例如你去採訪農業專業人士,你連一些化肥農藥的基本作用原理都不知道,那就沒有辦法跟對方對話,也根本不可能聽懂對方的觀點。說簡單點,你要懂最基本的細分行業的知識或常識(比如最基本的農業常識、醫學常識等)。

首先你得有一位合格的老師,相信我,這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決定了你能在科技媒體記者這條路上走多遠,走多久,走到那。

哪裡能找到合格的老師?去各大科技媒體吧,不管你覺得他們的內容怎麼樣,你都要知道能把一個媒體做到有知名度甚至讓你願意去搜它,必然有它的過人之處,裡面也必然有了不起的老師,而作為菜鳥一個媒體能教你的東西是無止境的。

然後其他的什麼臉皮厚,看無數的資料,改無數次稿子,熬夜加班什麼的我覺得都是最基本的,基本到都不值得單獨提出來。

最最重要的是你得有一個合格的老師。

怎麼看一個記者是否有貨?是否有資格當你的老師。


當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和他談,其次才是看他的寫的稿子。談他以前的採訪,談他採訪的趣事,只要是個記者就不可能在採訪中沒有發生過什麼有意思的事。談他的威力處理,談你的想法和困惑,總之什麼都可以談。一個人的深度和厚度通過交談是最快的途徑。當然,前提是你得有東西讓他感興趣,不然有和你吹牛的時間還不如多敲兩個字。這就需要你們在談的時候你把他的資料了解的夠熟悉。了解對方也是一個記者的功課之一。

如果實在聊不了再看稿子吧,一篇稿子是可以完全呈現一個記者的功底的。


理想都是豐滿的,現實永遠骨幹。上學的時候,總以為記者作為「無冕之王」,享有一定的職業權利之外同時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無論行業類別,記者總該是行業的監督者、一定程度上的輿論引導者。然而,看當下的所謂媒體記者。拿上cp的車馬費就可以一頓胡吹。再次的產品也不敢直指要害低評論。只能等牆倒眾人推的時候,才敢悄悄匿名用把力。妙筆著文章好做,鐵肩擔道義難為。正因為喜愛「記者」這樣的職業,才常為其感到悲涼。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