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研究顯示是一種腦生理功能發展延遲的問題,ADHD病患的大腦一半區域發展速度明顯較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花了10年追蹤ADHD兒童及正常兒童大腦發展影像學差異,發現ADHD兒童大腦皮質發展比正常兒童慢3年。部分童年時期的ADHD會持續到青春期(60~80%),或到成年期(40%)。因此ADHD是一件長期的困境。

嘉義長庚精神科陳錦宏醫師表示,臺灣ADHD盛行率為7.5-9%(國外4~12%),據臺灣健保資料研究顯示,臺灣只有近2%的孩子尋求診斷,只有1%接受完整治療;因此ADHD在臺灣整體而言處在低度診斷與治療不足的現況。超過70%的ADHD青少年具有其他合併症狀,包括50%具有學習障礙、40%感到焦慮、30%發生物質濫用行為、20%有憂鬱情形,在學業、工作、身體意外傷害、家庭關係、車禍、藥酒癮的負面影響機率均為一般人2~3倍;專業治療可降低這些意外及藥酒癮50%的風險。

早期診斷ADHD相當重要,頂尖的Lancet期刊在2015年指出,ADHD有78%屬非自然死亡;青春期17歲前診斷出來,死亡率為4.3/10000人年,青春期後診斷出來,死亡率即高達22.3/10000人年,增加死亡率近5倍,顯示越晚診斷越危險。

全球ADHD治療指引均建議採三合一治療模式,包括家庭、學校與醫療專業。依年齡、症狀嚴重度為考慮治療選擇的參考。治療模式主要以藥物治療、家長與老師執行之行為治療及學校特殊方案為主;整體治療改善率達80-90%。陳錦宏醫師2017年曾發表一篇研究顯示,臺灣ADHD孩子用藥累積超過3個月者,比不用藥者,降低約50%頭部撞傷危險,每一年用藥者估計減少超過1000個孩子頭部撞傷。

陳錦宏教授指出,照護ADHD的核心困難為:ADHD照護需照顧者長期的心力,但一方面家長又因ADHD孩子症狀對家庭學校的負面影響而有長期負擔。由於ADHD各種後續發展(如藥酒癮、犯罪、自殺、車禍、意外傷害等)都可以被防止,是國家社會值得投入照顧的族羣。

「共同行動模式」(SharedActionModel),適用於精神心理健康這種須長期照護的議題,尤其是照顧者須扮演某種程度治療者的領域。

(記者鍾佩芳)

圖說:ADHD孩子在共同行動模式的照護支持下逐漸改變,解開封印的天分,表現令所有人驚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