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前的帝王將相不僅身前有名,死後亦有稱號,這個稱號就是謚號,屬於對帝王將相身前功過是非的蓋棺定論。謚號一般從周朝古書中選擇一個適當文字來描述,這套制度成熟而完整,相似的帝王用相同的謚號,因此就有了重謚現象發生。不過同名不同姓,同謚不同朝,這樣還是可以區分帝王。謚號就那麼幾十個字,可以單字謚號,也可雙字謚號,反正同朝的帝王不會重謚號,也沒有哪個朝代能把謚號用完還不滅國。

現在女子命名,多數用麗、燕、梅、慧、春等等;男子命名多數用剛、強、兵、軍、雄、海、江等等。古代帝王用的謚號也差不多,比如開國皇帝一般謚號為文,第二代為武,有強國之功的為孝,有乖張行為的為靈,有淫蕩行為的是幽。兩個字的謚號一般沒有單字謚號表達的情感強烈,比如孝文既沒有孝字的強國之功,也沒有文字的開創之功,但是二者都沾一點。

漢武帝劉徹的謚號為武,這有些抬高他的意思,按照漢武帝晚年的昏聵,給他謚號為漢武靈帝比較全面。趙雍是趙國的開拓之君,他死後謚號為趙武靈王,武字表達了他武功赫赫,靈字表達了他晚年乖張昏聵。趙雍身前以胡服騎射為名推行商鞅變法之實,故趙國急劇膨脹,托地三千里,持節雲中!晚年他想把趙國分為南北二趙,分別給他兩位愛子,結果有了沙丘事件!

漢武帝劉徹也一樣,早年雄才大略,用推恩令削弱國內諸侯,用儒家統一思想,用戰爭擊敗匈奴,可謂開拓之雄主強君。晚年漢武帝剛愎自用,好生惡死,用兵過度,追求長生不老,一場巫蠱案讓數萬人橫死。不僅衛皇后一家或自殺或被殺,其他皇族子女也沒有逃過一劫;長安城數十萬人,有好幾萬人被誅殺!所以說給劉徹謚號為漢武靈帝比較適合。


古代帝王、封國君主都有謚號,其實這都是對已經死去的帝王、封國君主的追稱。最王關於謚號的記載見於《史記.周本紀》,是關於西周初期的記載:「後十年而崩,謚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

按照謚法的起源問題,由於缺少相關記載和文物佐證,如今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無非兩種見解:一是認為「謚」同「益」,最初的意義是增益的名號,不一定都是死後追稱;二是為死後追稱的。無論哪種說法,謚號至少是在西周初出現的。

筆者亦認同後一種說法,死後追稱。正如俗話說,「蓋棺定論」。謚號可以理解為某個朝代帝王的後人對其前任帝王、君主一生是非功過的「官方認定」。如說到史上的某位帝王的謚號通常多數了解其善惡,如說周幽王、周厲王,眾人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他們是昏聵、殘暴的君主;如周文王、秦惠文王、漢文帝,都是功德圓滿的君主。古人理解的「文」字是一種美稱,有仁恩、慈愛的意義。

漢朝以後帝王死後除了有謚號以外,還有廟號。廟號的「評價性」就沒有謚號這麼直白,如高祖、太祖、高宗、太宗、中宗、顯宗之類皆是廟號。


這是謚號,死後才封的,對他一生的作為蓋棺定論。

謚號有表示讚揚的,批判的,文武慧孝這幾個都是典型的美謚。

每個謚號都有它的含義。

比如表揚的:

經緯天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

聖聞周達曰昭,聖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照臨四方曰明

闢土服遠曰桓,聰明睿知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義曰穆

批判和同情的:

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

殺戮無辜曰厲,恭仁短折曰哀

在國遭憂曰愍,慈仁短折曰懷

皇帝的謚號是繼位的皇帝議定的,大臣也有謚號,是死後朝廷封賞的。

但還有一些,比如少帝 沖帝,表示幼年皇帝早夭的,這種是後人的俗稱,不是正式的謚號。


文、武、惠,孝是謚號。謚號是什麼?謚號是古代皇帝、皇后、諸侯王、大夫、地位較高的大臣死後用一二個字概括其一生的功過是非、所作所為,也就是蓋棺定論。始於西周早期,據說是周公制定的一套謚號法即《逸周書·謚法解》。

按種類有三種。1有褒揚之意的美謚,比如:文、武、庄、宣、景、襄、明、睿、康。

2有憐惜同情之意的平謚,比如:閔、懷、哀、悼、殤、思。

3有貶義批評之意的惡謚,比如:靈、厲、煬。

分享下《逸周書·謚法解》里的文: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武: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協時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惠: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

自己體會理解吧,詳情《謚法解》


謚號是根據其在位期間所作所為而做的蓋棺定論,西周開始只有國君才能有謚號,但是後來隨著宗法制的瓦解,大夫的權力上升,大夫也有謚號了

經緯天地曰文

闢地油的曰襄

治祿無功曰歷

柔智受克曰惠

睿通克服曰庄

愛民好制曰代

布德執意曰穆

柔智事法曰惠

闢土遠服曰桓

聖善周文曰宣

重情見茂曰穆

甲胄有勞曰襄

慈意短澤曰懷

柄徳不悔曰孝

小心慰籍曰喜

立政安民曰成

慈慧愛民曰文

因事有功曰襄

記過能改曰功

真心大度曰寬

亂而不損曰靈

鍾情見茂曰穆

安民法古曰定

步意形剛曰景


1. 先回答你第一個,古代帝王並沒有都稱:文,武,惠,孝。比如: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明成祖,秦昭襄王等。

2. 秦惠文王,秦孝公,漢武帝,漢文帝的惠,孝,武,文是他們的謚號。

古代的君主死了,就要根據他這一生的作為來作最後的總結報告,算是蓋棺定論。這個總結報告力球簡潔,簡潔到什麼程度,一字概括一生。


這是謚號,即去世後由子孫或群臣為其所上,基本可概括其一生,蓋棺定論。

有美謚,如漢文帝;惡謚,如隋煬帝,還有平謚,多為表同情的,如晉懷帝。此皆為公謚,除此之外,亦有私謚,如陶淵明謚靖節。

值得一提的是漢朝,漢朝除劉邦外的每一個皇帝的謚號中都帶一個「孝」字,如漢孝武帝劉徹,漢孝宣帝劉詢。


古代皇帝被稱為文帝、文宗和武帝、武宗或者慧、孝,這些是他們的廟號,就是他死了之後在太廟裡的稱謂,這是他的大臣們根據他一生的作為和政績給他加上的,文治方面比較突出的就稱為文帝或文宗,武的方面比較出色的就稱武帝或武宗。


這是對帝王一生的總結,即謚號,主要分為三類:

1.表揚性的:例如文、武、景、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獻、康、穆

2.批判性的:靈、厲、煬

3.同情性的:懷、愍、哀


古代帝王死後,後人會根據在位期間的政績、所作所為給予相應的謚號,用來概括他的品德,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樣。其實秦孝公、秦惠文王等都不是他們的真正名字,而是後人加上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