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趙國的胡服騎射肯定不是因為喜好打扮和遊獵才提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看了一些回答,都不夠全面,我這裡就一一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從當時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及背景來分析。當時的趙國在經過簡襄之政後,與韓魏共同擊敗智氏之後瓜分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進入戰國後,由於社會的發展,生產工具的進步(開始使用鐵制工具),原有的社會基礎及制度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整個中國社會處在一個激烈、動蕩、變革的年代。趙國在從趙簡子傳到趙武靈王時已處在戰國中期,當時的中國時事是個什麼情況呢?首先是四戰之地的魏國的魏文侯重用李悝實行變法,並且選賢任能,魏國迅速實現了強大,魏武卒獨步天下。魏文侯時期將三晉(也就是韓趙魏)規劃為一個整體,三晉一致對外,這時趙國因為在大哥魏國的庇護下,日子還是比較安穩的,但是在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且一直到魏惠王(和趙武靈王)就完全摒棄了三晉一體的政策,魏國開始多次對趙國用兵並且有吞併趙國之心,而此時趙國基本上是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所以趙武靈王繼位時,趙國雖還有簡襄之政後的雄風餘韻,但顯然在此時的趙國的實力已不如當年。而於此同時,南方楚國在吳起變法後舊勢力又迅速復辟,楚國是大而不強,已沒有當年和晉國爭霸時的雄風。東邊的齊國在經歷田氏代齊之後,重要孫臏等兵家也實現了國家的富強。作為三晉的小兄弟韓國,在經過申不害變法後,也成為各大國不敢輕視的國家。當然特別是西邊的秦國,在經過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天下第一強國,並且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魏武卒,秦國虎狼之師可謂所向無敵。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強敵環繞,各國還都在變法圖強,這對趙國的統治上層的衝擊不可不深,因此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對趙國來說無異於一次變法圖強。

其次是趙國國內的政治環境使然。趙國是漢胡雜處的國家,其中北方主要是胡人游牧民族,南方主要是中原農耕民族。兩者在服飾、文化及生活方式上是有巨大差異的。作為趙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邯鄲是處在南方的,所以趙國主體上是以華夏農耕民族作為主體的國家,北方游牧民族作為被征服者是有強大的離心力的,一直是國家潛在的分裂的因素。因此這使得趙國當時表面上雖強並稱雄於中國北方,但是由於國家南北的凝聚力弱,內部並不團結,對外擴張受到極大地限制。因此胡服騎射的政策可以極大的改變南方華夏傳統思想(鄙視看不起北方游牧民族),並且最大化的籠絡北方民心。所以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時起初受到國內傳統貴族的巨大阻力(所謂華夏禮儀之邦豈可學習蠻族),但實施之後趙國的國力就迅速增強,這其中的政治作用不可小覷的。

最後當然就是軍事作用了。這一點大多數人都提到這個問題,這也是胡服騎射最直接的一個作用。在戰國中期,也就是在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候時期,在面對中原各國的進攻時雖不至於強勢,但也不落下風。但在面對外敵游牧民族時趙國卻非常頭疼,游牧民族飄忽不定,很難真正打敗他們,你來了他們跑了,你撤了他們卻又回來騷擾你,所以在與中原各國發生戰爭時,趙國的北部邊境上的威脅一直是趙國的軟肋,特別是作為白狄的中山國,一直就是趙國的心腹大患。在實施胡服騎射後,趙國迅速改變了這個局面,首先是滅中山國,其次向北拓疆千里,北部邊境威脅降到了最低,這也使得趙國中後期,趙國是難道可以在軍力上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

因此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不是因為自己喜歡打扮和遊獵。而是對趙國實施了一場從政治到軍事,乃至社會、經濟的變法圖強。


戰國中後期 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逐漸強大 不斷的騷擾我中原北方地區,然而每次與之交戰、由於中原各國的軍隊著重的是戰車的發展從而忽略了騎兵的建設 所以部隊缺少游牧騎兵的靈活機動 所以趙武靈王想出了學胡以制胡的辦法也開始大量組建騎兵 然而中原服飾都比較亂髮 不利於士兵在馬背上彎弓射箭 。 所以 就要借鑒游牧民族的穿戴來修改自己騎兵的服飾。這個跟他各人喜好沒有任何關係的!


胡服是游牧民族專門為了方便騎兵作戰的游牧生活因地制宜發明的,防護性號且輕便。在那個看不起「夷戎」的時代,穿胡服就跟我們現在穿非洲土著的草裙差不多,還全國都這樣子,可想而知他這是為了提高軍隊戰鬥力的改革


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推行的軍事改革的措施,是為了抵禦北方匈奴,模仿游牧民族的起兵訓練和裝備,組建了一支獨立作戰的輕騎部隊。通過這次改革,趙國的武裝力量迅速壯大。


非也,這是一次軍事改革!並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方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