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慈禧這人做個好事沒多少,整個壞事論筐算。

那麼今天這事是咋回事呢?聽老梁細細道來。

1880年,這時間可就過了一多半,眼瞅著就要過中秋了。慈禧蹲在自己家門口,盤算了一下,妹妹家這頭即使不去,也得弄份禮過去,畢竟這光緒的親媽就是這妹妹。

得!這就準備了一份厚禮,滿滿當當的裝了一小車,從太監堆里拔出個伶俐鬼,一腳踹出去,去辦這事。

這太監他叫李三順,這人伶俐到是伶俐,但是屬於那種腦袋長刺的刺頭。這不推著小車這就到了午門的正門。這麼說吧,這午門可是有講究的,他有五個門洞,正門三個,最中間的那個是皇帝專用,只有皇帝大婚的時候,開這門把皇后給迎進來,東邊這提供給文武官員出入用的,西邊這個提供給宗室那些王爺們走的。兩邊還有兩個藏起來的掖門,只有在舉行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

你說這李三順好死不死的就想從正門三個當中的一個通過,守門的禁衛軍理所當然的就把這貨給攔了下來。

人家禁衛軍說的也明白:「按照規矩您這身份是不能從這裡過的,但您要是有內務府的條子,咱也就忍著個腦仁痛,也就放你過去了。」

哎!這李三順仗著屁股後面有個慈禧,腦瓜子一晃悠,就是不出示條子,就想靠著刷臉過去。

李三順這蘭花指一指:「爺們是給老佛爺辦事的,呦!你個小雜碎也配讓爺們出示條子。滾!今個你不讓爺們過,爺們還偏就過了!不然爺們就去老佛爺哪裡告你去!」

呵!李三順那水蛇腰搖的把個禁軍們瞅的好懸沒吐了。這一傢伙下去雙方可就鬥起來了。

這守門的領班瞅見了,這就過來了。眼尖的李三順瞅見了,這就更加的不依不饒。看好門這就是禁軍的職責,而且是皇帝家的大門,有點閃失大傢伙都得吃掛勞,所以禁軍這邊更加的不行。

這李三順可就怒了,指揮一幫子小太監,將小車給掀翻了,跟著拿著個帶花的小手絹,這就邁著小碎步,扭扭捏捏的向慈禧的窩裡跑。

你說這事,趕的巧不巧,慈禧這頭正趕上,氣血不調,腹痛的要命,按照太醫的說法,這要出血崩的徵兆。

本身她就煩著呢?這李三順一哭二鬧三上吊的這麼一折騰,慈禧當時就怒了。

慈禧這就忙不迭的跑到慈安哪裡,要求慈安和自己借著這事整頓一下禁衛軍,他們這幫人也太沒把兩宮放眼裡了。

慈安這人本來就是個清心寡欲的人,掉過頭就讓慈禧自己個處理。

得!這慈禧就把這事上綱上線的弄到了刑部。

刑部大牢尚書潘祖蔭,這一瞅:「你個癟犢子!這叫啥事呢?」

事情是很明白的事情,被這慈禧一攪和,這就成了糊塗賬了。最後潘祖蔭來了個就事論事:按照滿清的規矩,這小太監李三順犯錯在先,而禁軍這邊是他職責所在。禁軍這邊沒事,李三順這邊下次注意!

這就相當於輕輕蓋過,把這事和稀泥一樣,糊弄過去就得了。

不!慈禧一聽,這腦仁蹦起三尺高:「啥玩意?俺親親的小太監受了氣,你們就這麼糊弄鬼?」拿出了看家本領一哭二鬧三上吊的,這就把潘祖蔭給提到了眼跟前:「你這是故意給老太太我添堵是不?你的良心大大的沒有!今天放過這幫子混蛋,俺慈禧還咋在人前混!給我把那幫子禁軍弄死!」

這事把一幫子宗室里的老少爺們也給驚動了,可大傢伙瞅著這案子,拿出滿清的條例,愣是找不到一條符合要求弄是禁軍的條款。

這事一整可就整了三個多月,都沒有結果,眼瞅著這就過大年響大炮嘍!

慈禧坐不住了,這就發了一道懿旨,要求把領頭的玉林,忠和革了八旗的旗籍一腳踹到寧古塔當奴隸,至於管事的那個統領,下大牢等著刑部給個說法。

這事真要是按照慈禧的意思辦了,這是要動搖滿清國本的節奏,你沒道理的事,你還弄這麼重的罪!這也不像話啊!

這個時候,張之洞就站了出來,他認為太后的面子不能不給,但朝廷的制度不能不堅持。所以上了這麼一道摺子:老佛爺您有一顆慈愛的心,但太監們用您這顆慈愛的心,胡作非為。

當年嘉慶帝的時候,有亂党進攻皇宮,居然還有一個神經病衝進了皇宮,行刺嘉慶帝。這些個事都是有太監在裡面做內應的。如果太監們不照章辦事,嘉慶帝的事可就沒完沒了,請太后好好想想。

這話說到了慈禧的心坎上了,這就減了禁衛軍的處罰,玉林被揍了一百下木板子,流放二千里,忠和被揍了一百木板子,至於統領沒事放了。

當然還有那太監李三順,被揍了三十大板,太監那最大的頭罰了三個月的銀子,了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做皇室的手下,需要的不僅僅是忠心,許多時候一味的忠心帶給自己的反而是滅亡。有的臣子敢於直言,面對皇帝的怒火,他們不懂退讓,只知道一心前行,這樣的下場就是身死名滅。

而有些人卻能夠在亂世中活出自己的樣子,既能夠指出帝王的過錯,又不損傷帝王的顏面,只有這樣的臣子才是好臣子。

張之洞就是這樣的一位臣子,面對慈禧的怒火,他想的從來都不是如何與對方爭辯,靠著自己的高情商,他將慈禧的怒火平息了下去,還了案件雙方一個公平。

當時慈禧非常生氣,朝廷上下也都很緊張,盛怒之中許多朝臣直接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要求慈禧不要做出懲處護軍的懲罰,要明辨是非,看到太監在這件事中的錯誤。

但是慈禧就是不聽,張之洞就是個明白人了,他沒有直接在這時候上書發表自己的意見,反而是等著事情結束,等待一舉將慈禧打醒的機會。

他們爭辯的,自然就是前幾天朝中發生的那件事,太監行至午門,因為沒有文書,與守門的護軍爭鬥了起來,結果卻是太監屁事沒有,護軍被嚴厲的懲罰了一通。

當時慈禧的妹妹要過生日,為了表達自己的祝福,慈禧專門挑選了讓自己很滿意的壽禮,讓宮裡的小太監給自己的妹妹送過去,本來高高興興的一件事,卻因為小太監沒有帶過午關的文書吵了起來。

原來宮中的所有侍從,只要是出宮辦事的,都需要領一道手續,證明自己要出去做什麼,表明自己是為公事還是為私事出宮,這次給慈禧送壽禮的小太監就忘記帶這道手續了,狗仗人勢,他可沒有閑心思回到宮裡重新辦手續,沒有任何忍讓對方的意思,護軍也是新來不久的,不懂事,雙方便打了起來。

本來這時候不管是太監回去補一下文書,還是護軍看對方勢大放他們一馬,這件事都不會發生,誰讓太監背後站的人護軍惹不起呢,護軍也因為看不起太監沒打算放他們出宮。

被打了的太監跑回宮裡告訴了慈禧這件事,護軍也知道自己得罪了宮裡的貴人,立馬書寫了事情的詳細過程。

慈禧召集了大臣討論這件事,直接表示要將護軍查辦,狠狠的處罰一次,護軍雖然上書陳述了事情的經過,卻得不到重視,打狗也要看主人,更何況主人還是像這樣搬弄是非的慈禧。

朝中許多權臣都狠狠的抨擊了太監的過失,為護軍求情,但慈禧就是不滿意,畢竟是她的人,不管做得對還是錯,都不應該受到懲罰,護軍沒有靠山,雖然做的不錯,卻也應該接受懲罰,只有張之洞一直在等待時機。

後來慈禧的行宮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老人,據手下說是一個小太監領進宮裡見世面的,護軍不敢攔著。借著這件事,張之洞告訴了慈禧太監仗著她的威勢做的有點過分了。見狀,慈禧也不再猶豫,不僅救回了護軍,還將太監狠狠從懲罰了一次,張之洞的情商著實是高。


這是指午門護軍案。

光緒六年八月十二,太監李三順奉旨給醇親王福晉送中秋節禮,行至午門時與午門護軍爭執,護軍將太監李三順打傷,所攜物品損毀。慈禧因此責怪護軍,非要殺之而後快。此事引發朝野輿論大嘩,刑部、內務府、步軍統領衙門、軍機處、上書房一片混戰,慈禧不依不饒,遷延幾個月沒有定論。

據清人林紓的筆記《鐵笛亭瑣記》載,當天清晨,太監李三順奉慈禧太后懿旨,給慈禧的妹妹,也是醇親王福晉送中秋節禮,計有兩千兩銀子和針線活計、月餅等。李三順將所有的東西放在兩個圓形的禮盒裡,上面加蓋,命一個蘇拉挑著跟在他後面。

行至午門,被當值護軍忠禾、常禾攔住,依例查驗,同時,按規定太監出宮必須得有內務府的放行條,忠禾、常禾要求李三順出示。

李三順耍賴,不僅不允許查驗物事,還拒不出示放行條。口口聲聲說,我是奉懿旨出宮,要條子你們找太后要去。

護軍當然不許,攔住不讓走。李三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硬闖。護軍無奈伸手攔擋,李三順索性故意打翻所攜物品,將之撒在地上,還聲稱他被護軍忠禾、常禾打傷了。

這個時候護軍領班玉林聽到爭執的聲音也趕到現場,他看太監李三順有意將事情鬧大,趕緊勸解,想息事寧人。李三順看到護軍示弱,越發得寸進尺,自己將身上的衣服弄亂,用腳把地上的東西踢翻,一溜煙跑回宮裡告狀去了。

玉林一看事情不可收拾,馬上採取措施,自己先動手,將忠禾、常禾兄弟二人看管起來,然後上折自陳管理不善,與太監衝突,請求處分。

慈禧太后那幾天正在生病,病情很嚴重,是婦科病中的大規模經血不調,民間稱之為崩漏。她已經病得不能視朝,每天只由慈安太后一個人與軍機大臣見面。

為此,直隸總督李鴻章和山西巡撫曾國荃分別舉薦了山東濟東泰武臨道薛福臣、山西陽曲知縣汪守正二位名醫進京請脈。兩個人通力合作,用藥得當,眼看慈禧快要痊癒了,卻又因為護軍案而大動肝火,口口聲聲說不想活了,非要殺了那幾個護軍。

實話說,護軍沒有什麼錯,錯都在太監身上。李三順是個十五六歲的半大孩子,在慈禧身邊辦差,平時嬌縱慣了。他不守規定在先,胡攪蠻纏在後,又惡人先告狀,實在是仗勢欺人。

而護軍阻攔李三順是終於職守的行為,皇宮大內的護軍也有他們的驕傲,讓一個小太監騎在頭上拉屎,簡直欺人太甚。所以護軍同仇敵愾,而他們的頂頭上司步軍統領衙門也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這件事處理不好會極大傷害護軍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又得罪了慈禧皇太后,是糟的不能再糟的局面。

軍機處秉承慈禧的旨意,命刑部議罪。當時的刑部尚書是全慶、文昱和潘祖蔭,三人中前兩個是滿人,卻不大好說話,因為他們當時已經熬成了文壇大佬,士林領袖。後一個潘祖蔭是名士范兒,上書房師傅,更不想屈服於慈禧的淫威。所以,第一輪議完了是秉公辦事,刑部認為護軍沒什麼罪,頂多是罰俸和撤差。

而內務府總管大臣恩承、廣壽等人卻不懷好意,推波助瀾,曲意維護太監。他們故意在慈禧面前裝作委屈,挑撥慈禧的情緒,說盡了護軍和刑部的壞話。

慈禧又一輪大動肝火,在朝堂上破口大罵,像個鄉野村婦。軍機大臣自恭親王奕訢以下,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陣勢,完全手足無措。如果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男人,比如皇帝,還可以曉之以理,甚至犯顏直諫。但如今面對的是一個潑婦,這些飽讀詩書的朝廷要員哪見過這等場面,只有面面相覷,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就連一向溫厚的慈安太后也聲色俱厲,指責軍機大臣們沒有良心,不體諒病中的慈禧太后,讓她的病情加劇,尤其是還暗示恭親王奕訢對他嫂子不敬,不拿老嫂當回事。

沒辦法,恭親王奕訢一干人等只好再去做刑部的工作。刑部第二次呈報,護軍玉林等人杖責,充軍。但太監李三順也要杖責。

慈禧怎能甘休,又是大鬧,不依不饒,甚至絕食,不吃不喝了。她就想讓刑部殺了護軍,而不能責罰太監。她那幾天簡直像吃錯了葯,把李三順當成自己兒子來袒護了。

恭親王奕訢一籌莫展,為這一件小事,總不能召集王公和大臣廷議吧。無奈他只好找他無話不談的密友、軍機大臣寶鋆商量,讓他鼓動清流想想辦法。

寶鋆從同治初年起,就長期擔任左都御史,又多次執掌文衡,儼然士林領袖了。雖然他自己也覺得不是那塊料,但翰林院里他的門生很多,此時大多都在當言官,找個把人上個摺子還是很方便的。

於是,剛剛從翰林院散館的兩個從五品小官,司經局冼馬張之洞和日講起居注官陳寶琛分別上折,剖陳厲害,條分縷析。

誰也想不到,這兩個摺子竟然說動了慈禧,最後竟然放棄殺護軍的念頭,同意了刑部的處置方案。一場遷延四個月、轟動朝野的公案,滿朝文武誰也勸不了的一件麻煩事,總算是了結了。

兩人的摺子一公布,朝野普遍認為張之洞的摺子寫得好,一支筆竟然讓已經完全失去理智的慈禧放棄成見,令人佩服。

其實這其中是另有隱情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宮裡發生了兩起嚴重的案子,一起是縱火未遂案,另一起是一個精神病人混進了深宮,驚動了慈禧太后。

這兩起案子是有關聯的。太監們看到因為午門護軍案慈禧與大臣們在朝堂上爭執不下,案件呈膠著狀態,跟著著急。為了坐實護軍監察不利、門禁不嚴的罪名,故意在離慈禧寢宮不遠的房子里的頂棚放了黑色火藥、當時還很稀罕的火柴以及引火之物。

同時,他們在外面找了一個叫劉振生的人,是個精神不正常的人,讓他從太監們私自打開的通道中進宮,來到長春宮的院子里,在慈禧午睡時大聲喧嘩,故意吵醒慈禧。

這兩件事做過了,太監的眼界畢竟很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嫁禍護軍,因而越發顯得太監可惡。由此推論,午門護軍案中的誰是誰非已經很清楚了。而李蓮英辦案神速,讓慎刑司一頓皮巴掌就知道誰是主謀了。他給了那個幾個主謀一些錢,讓他們趕緊跑路,越遠越好,永遠不要回來了。

慈禧不想丟面子,她讓李蓮英傳話下去,誰要是多說一句就立馬打死。

可是沒有不透風的牆。風言風語很快傳到外面了。張之洞的摺子開篇就拿精神病患劉振生說事,他剖析了宮裡嚴峻的安全形勢後說:

惟是兩次諭旨俱無戒責太監之文,竊恐皇太后、皇上裁抑太監之心,臣能喻之,而太監等未必喻之,各門護軍等未必喻之,天下臣民未必喻之。太監不喻聖心,恐將有藉此案恫嚇朝列妄作威福之患;護軍等不喻聖心,恐將有揣摩近習諂事貂璫之事。

事情到了這一步,慈禧再鬧就沒意思了。雖然可以藉助女人的身份繼續撒潑打滾,但現在已經讓大臣們抓住了把柄,她畢竟是垂簾聽政的君上,鬧大了,影響威信。

張之洞的確是高人。

宮裡的那些事,內務府從來也沒有承認過,自己關起門來偷偷處理的,認真起來,刑部和大理寺是無法追究的,因為沒有證據。

可是御史和言官聞風言事是有清一代的傳統,只要有傳言就可以拿來說事,不需要證實。在這個問題上清朝的規矩是舉證責任倒置,御史言官聞風言事,當事人要自證清白。

慈禧臉皮再厚,也不能顛倒黑白,因為知情人太多了,根本瞞不住。

於是,十二月初七,兩宮太后諭令軍機,玉林革去護軍之職,仗一百,流三千里。忠禾、常禾兄弟因為是宗室覺羅,加恩從寬,仗一百,圈禁三年。而太監李三順則直接送到慎刑司,哭天喊地地仗了一百。長春宮總管大太監劉玉祥罰俸半年。

雖然慈禧讓步了,但畢竟是委屈了忠於職守的護軍。沒辦法,誰讓人家是太后呢。

午門護軍案是晚清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是晚清清流群體崛起的象徵。從那時起,清流風光無限,一時無兩,湧現出張佩倫、黃體芳、寶廷、何金壽等「翰林四諫」,以及文廷式、盛昱等清流健將。

不過他們的好日子也沒有幾天了。再過三年就是甲申異樞,那以後,醇親王奕譞的心腹、工於心計的孫毓汶請君入甕,將給恭親王奕訢找了無數麻煩的清流黨收拾得一乾二淨,最後碩果僅存的只有一個張之洞。

至於那時被無數人看好的陳寶琛則被徹底雪藏,直到末代皇帝溥儀丟了江山,才混了個帝師的名號。


1880年中秋節前,慈禧太后派自己的親信太監李三順給自己的親妹妹醇親王的福晉送中秋節禮物。福晉也是光緒皇帝的親媽媽,幾層關係加在一塊兒親上加親,禮品自然比較豐厚,裝了滿滿一車。

當李三順走到午門的時候,就被禁衛軍給攔了下來。理由很簡單,午門是正門,像太監這種低賤身份的人根本不可以從這個門進出。護衛忠和的說法很直按:既沒有看到內務府的放行條,也沒有接到放行的通知,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不能隨便進出。

李三順仗著自己是慈禧太后的狗奴才,拒絕出示放行條,更是不允許護衛查看隨身攜帶物品。並且他公開咆哮,奴才是奉主子的旨意辦事,你要放行條,找太后去要。

禁衛軍領班玉林聽見吵鬧聲連忙趕了過來,原本他有意說和。怎奈這李三順看到禁衛軍想息事寧人,就更加不講理了。禁衛軍職責所在,自然不能隨便放行。這李三順一怒之下,命令太監推翻了車子,直接回宮告狀去了。

話說這時慈禧太后已經守寡多年,缺少男人的滋潤,氣血不調,月經就不正常了,按照癥狀分析,大概就出現了血崩。本來聘請了幾位名醫,已經調理的差不多了,再加上中秋喜慶,慈禧的病症已經大大好轉。

聽到這個消息的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她馬上去找慈安太后,要求她為自己做主,懲辦這些不聽話的狗奴才。慈安太后一向是個不大愛惹事的主,自然就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要求刑部嚴辦。

既然兩宮皇太后都開了口,刑部尚書潘祖蔭自然不敢怠慢。馬上召集相關人等開堂審理,本來這個案情就不複雜,三下五除二也就搞清楚了。

潘祖蔭迅速定論:依據宮中和朝廷制度,太監李三順犯錯在先,禁衛軍職責所系,阻攔在後。因此當堂宣判護衛無罪,太監以後務必按照宮中和朝廷章程辦事。

到這裡好像案件可以結束了,其實不然這只是一個開頭。慈禧太后聽到刑部的這個判決,馬上就展現出一個農村老太太的蠻橫無理勁頭,就差沒有撒潑打滾了。她馬上要求潘祖蔭進宮覲見,當場質問他:是站在太后的立場上說話,還是故意給老太太添堵,良心何在?那些不把太后放在眼裡的人讓他們活著幹嗎?

因為案情過於簡單,刑部尚書潘祖蔭又是一個老牌的律法專家,他實在找不到可以給玉林等人判處死刑的理由。在慈禧太后的強烈要求下,恭親王奕訢、李蓮英、軍機處、內務府、宗人府都開始過問這個案件,要求儘快結案,還太后一個清靜。

就這樣一來二去折騰了三個多月,中秋節前的事,現在馬上又要過春節了。慈禧太后表示可以讓步,這些人不用判死刑,但是必須從重處罰。老佛爺認為:把玉林、忠和革除旗籍,發往黑龍江充當苦差。統領岳林管教不力,交刑部嚴加議處。

刑部尚書潘祖蔭也非常為難,他把慈禧太后的這個意見轉給了一些朝廷重臣,讓大家共同商議。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議的,但是正像李鴻章說的那樣,太后的事沒有小事。無奈朝廷自有法度在,如果照這樣宣判,依法治國的精神就蕩然無存。

這時作為朝廷清流的領袖張之洞站出來解決了問題,在這裡他就顯示出了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政治手腕兒,這也是他能混跡於清政府高層幾十年不倒的根本原因。

在歷史上,中國人治國的理念是以忠孝為本。光緒皇帝對慈禧太后要盡孝道,大臣們對慈禧太后要忠孝兩全,要向兒女們對父親那樣盡孝,不能有任何違背,否則就是泯滅天倫。實際上就是一句話,太后的話不能反駁,只能照辦。

當然從心理學上來說,大臣們是在按照朝廷的法度和規矩來辦事,和慈禧太后的理解是相反的。因為慈禧太后是女人,她更看重的是關係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而不是事實和法律。大臣們的眼中則相反。

就這樣,大臣們越是堅持,慈禧太后越憤怒。慈禧太后就覺得他們像當初被自己除掉的八大臣一樣,欺負自己孤兒寡母,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在這樣的情況下,她根本就聽不進去任何勸諫,會更加堅持自己的主張。

有人這樣評價晚清四大巨頭:李鴻章太聰明,左宗棠太剛直,曾國藩太執著,張之洞太滑頭。他們各自憑藉自己的優點,成就了一番事業,屹立於大清朝堂幾十年不倒。

張之洞認為,朝廷的制度自然要堅持,太后的面子也不能不給。於是他就給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奏摺,翻譯成現在的白話就是:我也知道太后和皇上對於天下臣民的一片愛護之心,對於宮中太監和宮外之民都是一樣。但今天太后的這顆心,恐怕天下的臣民就不一定知道了,太監們就更加不會知道了。這些太監恐怕以後會更加膽大妄為,順著桿兒向上爬,進一步做出傷天害理之事。

他進一步的說道:當年嘉慶年間亂黨林清敢於進攻皇宮,前不久有一個瘋子闖進皇宮,都是因為有太監在做內應。如果太監們總是這樣,不按法度辦事,遲早會生出更大的禍患。前朝太監干政之事歷歷在目,請太后查之慎之。

這時皇帝的老師陳寶琛也非常老辣的說道:皇上和天下臣民對太后的一片孝心天日可鑒,當然他們可以嚴辦。但這就有傷太后的一片寬厚愛民之心,讓老百姓誤解太后刻薄寡恩、坦護包庇太監,這就有損太后的英明。

這才讓慈禧太后打消了自己心中的憤怒,減輕了對護衛們的廚房。最終判決如下:玉林杖100,流2000里。忠和杖100。護衛統領統林免於處罰。太監李三順重大30大板,首領太監劉玉祥罰銀六個月。

在專制獨裁年代,掌握絕對權力的人隨時都有可能任性胡為。像張之洞這樣的名臣,能以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辦法把政治的權力關進牢籠里,這是非常難得的。


清光緒六年(1880)發生了一起著名的案件,即庚辰午門案。這一年的農曆八月十二日,慈禧太后命身邊的小太監李三順帶著一包東西出宮,送給自己的親妹妹醇王福晉作為中秋節禮物。李三順行至午門,守衛的護軍以未得到宮裡通知為由不予放行。李三順自命是皇差,自然不買賬,於是與門衛發生口角,接著又有了肢體衝突,李三順賭氣之下耍賴將禮物扔掉,回去稟報慈禧太后說護軍強行搜身以致禮品丟失。正在病中的慈禧太后本身心情相當不好,於是大怒之下要求慈安太后殺了護軍給自己出氣。慈安太后為了撫慰自己這個生氣的『妹妹』,也主張嚴辦,但是刑部等按照慣例擬出的處理意見兩宮太后都不滿意,因此最後以皇帝的名義下旨:將涉事護軍玉林、祥福革去護軍職位,銷除旗檔(剝奪其旗人的身份),發往黑龍江充苦役,遇赦不赦;護軍忠和革去護軍職位,圈禁5年;護軍統領岳林交刑部嚴加議處。

這個處罰說到底其實是顛倒黑白,超越法律規定從重處罰了盡忠職守的護軍,卻對有過錯的太監不置一詞,因此一出來就引起臣僚的強烈反彈,但是他們的反對很難扭轉兩位太后的想法,直到當時著名的清流台諫之臣張之洞和陳寶琛出面遞交奏疏。

張之洞勸諫的措辭非常巧妙,並沒有一上來就將矛頭指向太監的跋扈狂妄,這不就是暗示慈禧太后不顧祖宗家法過度寵信太監嗎?聽了自然會惱羞成怒,對事情的解決不利。因此,張之洞不從這個問題說起,首先舉了不久前有個與宮中太監相熟的名叫劉振生的精神病患者闖進皇宮差點釀成大禍的例子,同時引嘉慶帝時林清事件(天理教起義者由太監嚮導分兩路攻入皇城)作為前車之鑒,說明嚴格執行宮門護衛制度的必要性,張之洞還委婉地陳述:

皇太后、皇上裁抑太監的心思我們臣下能夠明白,但是太監等未必明白,紫禁城各門的護軍等也未必明白,天下臣民更未必明白。太監不理解太后的苦心,恐怕以後有藉此案的結果妄作威福的禍患麻煩;護軍不理解太后的苦心,恐怕以後有揣摩上面的意思阿諛逢迎太監的事情。

這麼說起來,太后是最聖明的,沒有錯,只是這麼處理會引起不明真相的太監護軍的誤解,最終影響的是太后皇上的自身安全。

這麼措辭立言,兩宮太后聽了既很舒服,也明白了張之洞等人的真實意圖,最終太后有了台階下,護軍的處罰得以減輕,本來絲毫未受牽連的涉事太監李三順等也受到了懲罰,算是有了一個各方都相對滿意的結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