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細菌性褐斑病也是對水稻危害較為嚴重的病害,葉片、葉鞘、枝梗上都能發病。在我們東三省以及內蒙古地區發病較為普遍。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病斑和胡麻斑病有些類似,葉片上呈現橢圓形的褐色病斑,病斑數量較多時會在葉片上形成大量的「麻點」;葉鞘上發病就是細菌性鞘腐病了,對於尚未抽穗的植株來說,只要感染了鞘腐病,抽穗之後必然會是黑色不健康穗,很容易出現大量的空殼粒;在枝梗上發病的幾率相對低一些,一旦出現病斑,養分供給的通道就中斷了,會影響最終的籽粒形成。

細菌性褐斑病的危害並不止於此,更嚴重的是通過植株上形成的病斑,也很容易被稻瘟病孢子侵染。可以說,感染細菌性褐斑病的植株,在感染稻瘟病的幾率也是成倍增加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稻田本來沒有稻瘟病,但是出現了細菌性褐斑病之後很快就會感染穗頸瘟的原因。就是因為細菌性褐斑病的病斑是稻瘟病孢子侵染水稻的一個通道。

對於細菌性褐斑病的防治其實和防治稻瘟病基本是一樣的,曬田、控制水層、合理施用氮肥以及及時防病。間隔7-10天噴施防病藥劑,比如春雷黴素、多菌靈、加收米等藥劑。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是什麼病?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也叫細菌性鞘腐病,是一種水稻生產上的常見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葉片、葉鞘、莖、穗及小枝梗。

葉片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呈現褐色水浸狀小斑點,隨著發病的嚴重,逐漸擴大,變成紡錘形或者是不規則形的條斑,病斑顏色為赤褐色,有水浸狀黃色暈圈,病斑的中心變成灰褐色,病斑能夠融合形成大條斑,導致葉片局部壞死。而且由於病害從葉尖部發展,所以整體觀察,會呈現出水稻普遍紅尖的現象。

葉鞘發病多發生在劍葉葉鞘之上,發病初期為赤色的短條狀病斑,後期也可融合成不規則形的大病斑,病斑的中心也會變成灰褐色。如果水稻抽穗前劍葉葉鞘發病嚴重的話,會導致水稻抽不出穗。如果已經抽穗的話,病害多表現在新抽穗的穎殼上,病斑為褐色圓形斑,嚴重時會深入米粒,病狀與稻胡麻葉枯病相似,但會有菌膿出現。

防治方法:

1、對水稻種子做好檢疫,選用無病的品種和抗病性比較好的品種。

2、做好肥水管理措施,平衡施肥,避免氮肥過多過晚,施行淺水灌溉。並結合管理措施將稻田周邊的雜草清理,減少致病菌的來源。

3、藥劑防治: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25~50克/畝兌水30公斤均勻噴施、40%三氯異氰脲酸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均勻噴施、25%葉枯寧可濕性粉劑、30%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

駿景——殷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又稱細菌性鞘腐病,由假丁香單胞桿菌引起的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發生於黑龍江、吉林等水稻主產區,在長江流域也可見,近些年由偶發性局部危害變成了常發性病害。下面與大家聊聊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發病癥狀及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發病癥狀

主要發生於水稻葉片、葉鞘和穗部,不同部分癥狀有所差異,整體上都可看到褐色的病斑。

葉片發病有紅褐色水漬狀的小斑線,隨著病害擴展,病斑常呈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侵染部位會幹枯壞死。

葉鞘發病多見於劍葉葉鞘,病斑呈赤褐色,水漬狀,短條形或不規則形,後期葉鞘枯死,嚴重至稻穗不能抽穗。

在抽穗之前發病後不注意防治,抽穗後在稻穀的穎殼上有近似深褐色的斑點,形成褐變穗或褐變粒。

病害多發生於遇強風、大雨後,稻葉受傷細菌性病害易侵染,病菌可借風、雨水傳播,灌溉水也可傳播,導致發病後若不及時治療,發病速度快,傳染面積大。一般氮肥偏大、栽植密度大或選用易感病品種,容易發病重。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要重視該病的發生後及時治療,在大風大雨後注意到田間觀察,一旦發現病斑,應及時選用噻菌銅、春雷黴素、噻唑鋅、氯溴異氰尿酸等防治細菌性病害的藥劑,打葯時要注意先噴發病區域的外圍,逐漸向發病中心包圍,發病中心要重噴,發生一片打一片,隔用-7天防一次,連續防治2-3次。另外需要注意發病後禁止串灌、大水漫灌,防止病情擴展。

除做好防治外,還應採取以下幾個措施預防該病的發生:

1、選用較為抗病的品種,不同品種對細菌性褐斑病的抗性不同,品種要做好消毒浸種處理。

2、合肥肥水管理,忌偏施氮肥,合理增施磷鉀肥和硅鋅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適時曬田,孕穗至抽穗灌漿期保持淺水層。

3、在大風大雨來臨前,重視水稻抽穗破口期用藥預防,可降低稻瘟病、細菌性褐斑病等病害的發生流行。

雲眾地服務宗旨: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細菌性褐斑病主要發生於黑龍江、吉林、浙江等水稻產區,由於劍葉葉鞘亦有發生,故有細菌性鞘腐病之稱。在黑龍江省各稻區均有發生,近幾年此病的危害呈上升趨勢,尤其在抽穗期遇低溫或陰雨連綿時,高產栽培田塊危害往往嚴重,侵入米粒產生病斑,影響稻米品質。此病還常與葉鞘腐敗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