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一家製造手機的公司,他來製造電動汽車,顯得有點跨專業領域過大,有點不靠譜了。

手機行業整合難度相對還是比較低的,核心零部件只有手機CPU和屏幕兩項較難,其他產業鏈中國境內都配套齊全。

中國南方這樣的產業鏈基礎很穩定紮實,以深圳為首有大量的代工產業。

電動汽車就不是這樣玩法了。

他有兩項比較難的核心觀點,首先是鋰電池,其次是電動機,如果電驅也算一下難度較大的系統工程,那麼是名副其實的鐵人三項賽。

中國本地首先在零電池方面並不佔優勢。鋰電池技術最優的是日本,其次是韓國、美國、以色列。

中國本地新能源產業短期真的想追上日本還是有比較大的難度的。

寧德新能源是一個特例,因為他前身是寶德國寶馬的代工廠。他的所有的鋰電池的配套,是以寶馬標準進行建設的。

電機部分,中國相對落後也較大,本地領導廠商有精進動力,其實是美國通用的電機技術標準。

由此看來,電動車的玩法要比手機的玩法難度大門檻高。米粉有多大的接受程度呢?十幾萬的電動車可謂是低端產品,可能米粉的經濟實力還不一定能承受呢。

我個人認為小米還是做好手機,為要務。進軍其他領域暫緩。

股價目前壓力太大,進入新領域,動不動要產生虧損,其實沒有這個必要。


汽車這個技術門檻不低啊,小米的策略應該是找代工廠組裝,在打上小米的商標,這就要看小米選擇的廠商了,汽車三大件怎麼樣,口碑決定很多。


感謝邀請,我會買賬不過不會買。因為還在讀書,就這麼簡單了。


我覺得會,性價比的東西大家都會追捧


博士解答:

就像當時騰訊方式推遊戲一樣,QQ用戶有幾億人,那樣的話,騰訊推遊戲有用戶資源,自然能火起來,同理,小米手機的粉也挺多的,大多都是中年人,對於這個羣體,推廣小米汽車還是比較客觀的!(個人觀點)


以後汽車是一個大市場


最終看產品啊~

客戶其實最終還是用腳投票的不是嗎?


不會,不在一個價格體系裡面,就比如說看女明星的電影可以喜歡哪個看哪個,但是找老婆就不是這樣,需要精打細算。


手機還行,汽車就是一個熱度吧


很多人應該考慮購買,價格因素是一方面,更多的原因是信賴產品質量,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不喜勿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