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在北宋對西夏的戰爭中湧現出的名將。

元昊在西夏稱帝後,禁軍下級軍官狄青奉令去陝西駐守。

汾州西河人狄青,本領高強,擅長騎馬射箭,北宋從太祖「杯酒釋兵權」後,就缺少陽剛之氣,因此陝西前線大多將士膽小怕死,只有狄青藝高膽大,經常做先鋒。狄青上陣,喜歡披頭散髮、臉罩銅面具,他常常來往沖陣,如初唐秦叔寶、尉遲恭,西夏無人能敵,稱他是天神天將下凡,送他綽號「狄天使"。

狄青智勇雙全。下面先介紹介紹他指揮的宋夏涇原之仗。他只有少數部下,西夏軍人多勢眾,他號令全軍,出戰時不用弓箭,只拿刀槍,以鉦聲(軍中銅質打擊樂器)為號。敲第一次,全軍不動;敲第二次,全軍列陣有序退節;鉦停,全軍轉身向前,狂喊狂殺。全軍演習一遍。

第二天,宋軍依令而行,西夏軍一看捧腹大笑,以為狄青在小孩辦家家。這時鉦聲忽停,宋軍狂喊衝殺過來,西夏軍四散潰逃,死傷無數。

後來陝西有官員與狄青談論軍事,非常賞識,把他推薦給韓琦、范仲淹。韓、范發覺狄青是璞玉,范仲淹開導狄青讀書,併當場送《左氏春秋》,從此狄青像三國時的東吳呂蒙一樣,成為儒將。

狄壽在西北四年,歷二十五仗,中八次箭傷,宋仁宗思念他,因戰事急,只好下詔畫了狄青的像帶回朝廷。

後北宋、西夏和議,臉上刺青塗墨(士兵出生)的狄青擔任了馬軍副都指揮使。

我再介紹一下狄青平定南方儂智高割據政權的戰役。

儂智高是北宋時廣源州的酋長,他起兵反宋,攻佔邕州(廣西南寧),建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連下九州。宋朝官員嚇得尿了褲子,拍屁股走了,可坑苦了百姓,他們有的躲到山谷避難,結果被儂智高燒山燒死。

狄青奉旨任宣撫使,率三萬部卒平叛,第二年,就攻破邕州。儂智高逃到大理,被殺。

狄青憑著軍功,上演了從士兵到樞密使的名將傳奇。

北宋的楊家將,演義的成份居多,真實的楊老令公、楊延昭、楊文廣的軍功遠遜於狄青,史學界有一定評:北宋缺將、南宋缺將,狄青無疑是北宋時代一顆璀璨的將星。


北宋本就是重文輕武,尤其是澶淵之盟後,武官更是凋零。有道是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世人都知,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名者,為英雄。而保家衛國的將士們,則是賊配軍、流民,非英雄,最多算壯士。

狄青代兄受過,發配從軍,正是生長在這個年代。但狄青運氣好,先是遇到了李元昊叛宋,成立了西夏;而後又遇到了南方的儂智高叛亂。文人無用,畏敵如虎,武將一顯身手

四年對夏戰爭,狄青出征二十五次,從一禁軍小兵,成長為一方旅帥指揮使。每戰身先士卒,迎矢而上,四年來中箭八處,略地拔寨,繳獲無算,殺敵無算。又因長相俊美,每每臨敵,皆以銅面覆臉,被西夏兵將稱為狄天使

具體戰績,宋史記載:破金湯城,略宥州,又城橋子谷,築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賊要害

後來交手南方儂智高時,已經是大宋樞密副使,平叛返回,因功升職大宋樞密使。在那個年代,武人皆以狄青為榜樣!

可惜,狄青畢竟是武人出身,大宋文人士大夫當權,畏將如虎,狄青在朝堂很難。終於有一天,被污家中狗狗長角,有謀反之像……宋仁宗本有意保全,但一句太祖黃袍加身,貶狄青為陳州判官……受不了猜忌,狄青鬱鬱而終,年僅49!

死了的狄青才是好狄青,追封中書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謚號「武襄」,天下傳唱


狄青是宋仁宗時代的名將。他的軍旅生涯是從一名普通士兵開始的,他一步一個腳印,實現從士兵到統帥的人生飛躍。

他是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脫穎而出,在四年多的戰爭中,他總共參加了二十五次戰鬥,身負八處箭傷,但都大難不死。他以無所畏懼的英勇表現以及拚命三郎的頑強作風,為自己贏得了未來。

由於戰功卓著,狄青被提拔為延州指使。經略判官尹洙把他推薦給了經略使韓琦、范仲淹,推薦詞是:「此良將材也。」狄青雖有軍事天賦,文化知識水平卻比較低。范仲淹送給他一本《春秋左傳》,從此之後,狄青發憤讀書,軍事理論水平也得到極大提高。

奠定狄青一代名將地位的一戰,是平定儂智高之役。

當時西南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已經脫離中原政權的統治,在交趾與大宋邕州(廣西南寧)之間,有一個廣源州,其首領就是儂智高。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儂智高出兵佔據安德州,建立「南天國」。1053年率五千精兵,攻破邕州,改國號為「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之後連續佔領橫州、貴州、藤州、梧州、封州等,一路向東,直逼廣州城。儂智高圍困廣州五十七日不克,遂解圍攻破昭州。一時間,南方局勢惡化。

已經升任樞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奮勇,上書皇帝說:「臣起自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願得蕃落騎數百,益以禁軍,羈賊首致闕下。」仁宗皇帝任命狄青為荊湖南北路宣撫使,討伐儂智高。

狄青抵達前線後,下令所有將領不得輕舉妄動。陳曙擅自發兵八千出戰,大敗而還。狄青毫不客氣地將他斬首示眾,所有人無不大驚失色。

儂智高發現新來的宋軍統帥按兵不動,不由得譏笑大宋帝國的將軍都是些貪生怕死之輩罷了,等了十來日沒發現動靜,稍有鬆懈。狄青正是故意示弱於敵,在敵人鬆懈之時,宋軍急行軍一晝夜,越過天險崑崙關,出其不意地出現在邕州東北的歸仁鋪(廣西南寧東北)。儂智高緊忙出動大軍應戰,狄青正面以步兵接敵,將蕃落騎兵作為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儂智高大敗,是役損失數千人。

吃了敗仗後,儂智高退回邕州城內。狄青緊追不捨,推進五十餘里,儂智高精銳盡失,自知不是狄青對手,遂縱火燒了邕州城,在夜色的掩護下,倉惶出逃。據史料所記,儂智高逃到了大理(今雲南),不過其軍閥生涯就此結束。

狄青平定儂智高之役,其規模是比不上宋遼戰爭或宋夏戰爭。然而儂智高憑藉廣源州區區一塊地盤與數千蠻兵,居然能蹂躪兩廣,從邕州一路殺到廣州,可見宋朝國防力量之孱弱。這次勝利對兵事不振的大宋帝國來說,乃是莫大的慰藉。


作為大宋朝為一個武將出身做了樞密副使的大將,狄青可以說真的是格外的與眾不同,出身於行伍之間的他本是一介草民,也沒有參加過什麼武舉考試,就是從小兵一步一步爬上去的。而且當兵也是因為犯罪被罰充軍,臉上還有代表罪犯身份的刺青。

狄青之所以能立下赫赫戰功,並且身居高位,一方面是他作戰勇猛,帶頭衝鋒,可以積極調動士兵們的氣勢。還有就是他確實是個軍事天才,當時韓琦、范仲淹都評價他為「軍事奇才」,也就是自帶「李雲龍天賦點」。此外,狄青還為人謙遜,除了個別小人,它基本上是不惹人煩的,沒有表現出一副大老粗的樣子,就是宋仁宗,對狄青也是喜愛有加。

那麼狄青都立過哪些功績呢?

大破西夏

不得不說,西夏反宋,對於大宋來說是件壞事,但是對於狄青來說,可就是一個大機會了。由於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

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

又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著敵方要害之地。

安遠一戰,狄青以重傷的身軀,仍然帶頭衝鋒,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

平定儂智高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嶺外一帶騷動不安。宋廷先後派遣楊畋、孫沔、余靖前去平叛,但是沒什麼效果。於是狄青主動向仁宗請戰,征討儂智高。

到了廣西之後,狄青先是重振軍威軍紀。然後迷惑敵人,隨後上演了一場「雨夜奪崑崙」,隨後在第二天的決戰中,面對氣勢洶洶的叛軍,狄青手舉白旗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衝出,出於叛軍意料之外。大敗叛軍,追擊了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儂智高同黨黃師宓、儂建中、儂智中以及偽官僚吏屬被殺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賊五百多人。

可見當時諾大個北宋王朝,真英雄者,只狄青一人耳。


除了打儂智高這個水貨土蠻,沒啥很出色的戰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