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無法理解一個冷血無情的變態為什麼會流下眼淚?這還得從少年時的漢尼拔說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一羣瘋狂的士兵闖進漢尼拔家將其父母和他至親至愛的妹妹在他面前殺死。一天之中,父母妹妹相繼慘死使漢尼拔的精神受到嚴重打擊。

漢尼拔是一位智商極高、思維敏捷但高度變態的中年男子,並且是個食人狂魔。漢尼拔之所以變得殘忍是因為少年時家庭受到災變的原因,父母和妹妹的死去讓漢尼拔的心裡受到很大的打擊。

特別是漢尼拔最疼愛的妹妹,可以看出漢尼拔內心深處還是有人性的一面。

作為精神科醫生,漢尼拔早已看透人類的貪婪、虛偽和自私。

當她遇到史達琳後,漢尼拔髮現她跟大部分人類不同,史達琳年幼逃離農莊,並不是因為自己受不了痛苦,而是去救那些被殘害的羔羊。

這樣的憐憫之心,是少見的。

史達琳不得不依靠羔羊長大,就像漢尼拔不得不依靠妹妹活下來,對人類早已絕望的漢尼拔,彷彿在黑暗中找到了聖光,漢尼拔被感動了。

史達琳在訪問監獄時被漢尼拔作了心理分析引導她講述了自己童年最痛苦的是父親去世的那一段日子,回想起二戰時期漢尼拔的父親被殺也是在他年幼時去世的,恰恰觸碰了漢尼拔深處的痛,漢尼拔放下食人魔的野性,挖掘了內心人性的一面,使得漢尼拔漸漸的喜歡上了史達琳。

漢尼拔的眼淚,是遇到知己時感動的眼淚,是看到自己相似經歷時激動的眼淚。漢尼拔心中留戀的女孩,除了妹妹還有面前這位和漢尼拔靈魂如此貼近的史達琳,是史達琳人性之美勾起漢尼拔的回憶。

(壹條電影編輯部:雯杉)


《沉默的羔羊》這部電影大家都不陌生。相信看過的人都印象深刻。劇中有很多細節都引人深思。其中一個大的疑問,殺人魔王漢尼拔為什麼聽了史戴琳幼年農場經歷後,流下了眼淚。試分析一二。

漢尼拔如此冷血,流淚不符合常理。

漢尼拔是讓人驚悚的怪物。稍有不慎,他就能置人於死地。而且手段極為殘忍。劃破動脈,喫臉,掏心。就像一隻飢餓的狼在喫人。

漢尼拔精明冷靜深不可測。在沒有窗戶的監獄裡關了八年,依然優雅睿智。他的眼睛彷彿能直達人心,一眼看破你所有的伎倆。他精於精神分析,藝術才華驚人。內心強大的可怕。

漢尼拔尖酸刻薄有仇必報。他總是能抓住你的痛點,然後殘忍的揭開你的傷疤。讓你像大庭廣眾之下被脫光一樣。對於虐待他的醫生護士守衛,一旦有機會,他就用盡手段折磨致死。

這樣一個人因為一個年輕女孩的幼年經歷而流淚,確實很難讓人理解。

性格決定行為,深入瞭解漢尼拔,就會明白流淚絕非偶然。

作為精神科的醫生,漢尼拔看透了人類的貪婪、虛偽和自私。在遇到史戴琳之前,他所遇到的人,在他眼中,都不能稱之為人。

比如第二部中的維傑少爺,是個徹徹底底的變態狂。猥褻幼童,有極度虐待傾向。利用自己的權勢和金錢,殘害無數的善良人。這樣的人剝去他的外表,他的靈魂連畜生都不如。

以漢尼拔的角度而言,既然你連畜生都不如,人類可以喫豬馬牛羊,我當然也可以把你喫了。這是漢尼拔的殺人邏輯。也許在他內心深處,他是地獄的審判官,專門來扼殺這些醜陋的靈魂。

史戴琳區別於大部分自私虛偽的人,漢尼拔從她身上看到了人類的聖潔。

史戴琳逃離農莊,並不是因為自己受不了痛苦。而是去救那些被殘害的羔羊。這種憐憫眾生的慈悲心,世上少有。

本來已對人類絕望的漢尼拔,彷彿在黑夜中看到了一束光。這束光就是人性的光輝,是區別於動物的根本。

漢尼拔感動了。上帝並沒有拋棄人類。人類的身體裏還是有「神」的基因。

其實漢尼拔不是一個不分青紅皁白嗜殺成性的人。他殺的每一個人,都有必死的理由。漢尼拔只不過替上帝出了手。

總結一句話:所有的現象背後都有其內在邏輯,漢尼拔也不例外。


FBI實習探員克麗絲·史達琳受上司克勞福派遣,前去訪問囚禁在精神病院的「食人狂魔」漢尼拔·萊克特,表面上是對連環殺手作變態行為分析,實際上克勞福是想藉助漢尼拔來偵破「水牛比爾」連環殺人剝皮案。

作為一部相當經典的犯罪驚悚片,《沉默的羔羊》的恐怖元素,卻並不侷限於「喫人」或「剝皮」。

影片巧妙地通過克麗絲這樣一個年輕女性的視角和思考,通過漢尼拔強大的心理操控和心理壓迫,營造出緊張、壓抑、窒息的氣氛,赤祼祼地揭示出人性之惡。

漢尼拔曾是一位非常出名的心理醫生。他洞悉世事、練達人性,善於剖析他人的靈魂、操縱他人的思想。

漢尼拔殺人、喫人,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凌駕於人類之上,擁有終極「審判權」,在他眼裡,人類和牲畜沒什麼區別,就象女人在水牛比爾眼裡如同衣服料子一般。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兇狠撕咬、剖開人體,更能摧毀人們的心理。比如漢尼拔從鐵籠逃脫那段,當蜂擁而至的警察看到同行被剖開被吊起的血腥場面,心理受到極大震撼,以至於忽視了蓋著他人臉皮的「傷者」。

而克麗絲,母親早逝,相依為命的警察父親在她十歲那年,死於兩個劫匪的槍擊;從小在孤兒院長大,自尊、敏感、上進,習慣用堅強的外表掩蓋著自卑的內心;雖然勤奮優秀,卻仍然在警界的男人圈中受到另眼相待。

不斷測試人性,不斷印證人的「貪圖」;象上帝一樣俯視人類弱點,這是漢尼拔的樂趣。而克麗絲,則是他最佳的研究對象,他讓克麗絲以個人信息來交換案件信息。對他而言,這是一個遊戲。

在漢尼拔眼裡,一個小鎮女子,穿著廉價鞋卻拿著高級皮包,極力想擺脫口音,不外乎是一個在職場上很有野心的年輕人。

然而,克麗絲說起「尖叫羔羊」的經歷,卻讓自信滿滿的漢尼拔猝不及防,一下子被擊中了心底裏塵封多年的地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克麗絲成為孤兒後,曾在親戚的牧場住了兩個月。一天清晨,她聽到待宰羔羊發出的尖叫聲,於是打開閘門,想放它們逃走,它們卻呆立不動。於是克麗絲抱著一隻羔羊跑掉,卻半路被截住。牧場主人很生氣,將克麗絲送進孤兒院,而羔羊仍沒逃脫被宰殺的命運。

父親被槍擊,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幾個月,終究離她而去;想拯救待宰的羔羊,也失敗。深深的脆弱感和無助感,一直包圍著克麗絲。

直到現在,雖已成為FBI實習生,只因是漂亮女人,仍不時會被懷疑、甚至不懷好意的眼神所圍繞。所以克麗絲仍然會在黑暗中醒來,聽到羔羊的尖叫聲。

而漢尼拔,則是在幼年時期經受過人之大惡,對人性完全失望。

二戰時,父母在炮火中喪生,年幼的漢尼拔和妹妹相依為命。幾個納粹佔據了他們的家,在食物短缺後,納粹將妹妹殘忍殺害並分食。漢尼拔也被他們灌食了肉湯。

漢尼拔無法保護自己的妹妹,這種痛苦、自責和深深的無力感一直折磨著他。因此,克麗絲的心情,他感同身受。很容易想像,漢尼拔也會經常在黑暗中醒來,聽到妹妹的尖叫聲。

漢尼拔篤信人性之惡,他以殺人、喫人的方式來結束他人罪惡的一生。但他卻發現自己始終無法得到平靜。

而從克麗絲身上,她對生命的悲憫和拯救,讓漢尼拔看到了久違的聖潔人性光芒。所以漢尼拔會眼含熱淚,由衷地對她說,「克麗絲,謝謝你。」

漢尼拔決定幫助克麗絲,拯救被水牛比爾綁架的凱瑟琳;而克麗絲最終讓內心得到平靜,卻是在水牛比爾的黑暗地牢裏,她直面自己的恐懼膽怯和脆弱無助,最終戰勝了對手。

「勇敢的克麗絲,那些羔羊停止尖叫時,你會告訴我的,是嗎?」這是漢尼拔的期許。


謝邀。提到漢尼拔,不得不說到《沉默的羔羊》系列電影《少年漢尼拔》,這部影片也屬於《沉默的羔羊》前傳,講到了漢尼拔,一個殺人狂魔是如何誕生的,這為漢尼拔流下眼淚埋下了伏筆。

少年漢尼拔背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生於貴族的漢尼拔,過著快樂無比的生活。然而,這一切在一天內都化為烏有,漢尼拔也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妹妹被殘忍的殺害,那種無能為力與垂死的絕望深深地紮在了漢尼拔的心中。

探員史達琳某種程度上和漢尼拔有著同樣的童年經歷,所以,他們之間有著共同語言。

當史達琳對漢尼拔講述自己過去的時候,漢尼拔有著深深的代入感,這不正是過去的自己嗎?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漢尼拔彷彿看到了過去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內心的善良被觸動,他也不想如此,是悔恨自己?是同情史達琳?還是被堅強善良的史達琳感動?無論如何,能讓一個不把生命放在眼裡的殺人狂魔流下眼淚,可想而知他受到了多麼大的觸動。愛情,自古以來就是純潔而又複雜的,漢尼拔和史達琳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我作為看客,只能說是模糊的,漢尼拔聽完史達琳的農場經歷流下眼淚,其中是否有愛情的成分,只能仁者見仁。《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情節複雜,並且具有激烈戲劇衝突的影片,漢尼拔和史達琳那種來自精神上的對抗,那種「魔鬼和天使」的鮮明對比,給影迷留下了驚心動魄的觀影體驗,也具有一種深刻的社會意義與哲學上的探索,值得觀看。

上映於1991年萬聖節的《沉默的羔羊》,觀眾們對它的期待值本來並不高,本以為就是一部借著節日氣氛轉一波票房的低成本血漿加尖叫的驚悚B級片。

但是沒想到上映之後便引起了轟動,並且依據拿下了第64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和女主、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共五項大獎。

也開闢了驚悚類影片問鼎奧斯卡寶座的先河。

下面來說說史達琳史達林自述的童年經歷。這段自述實際上是整部影片最為核心的關鍵性內容,而且還關涉到影片命名的由來。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有一本著作名叫《少女杜拉的故事:一個癔症案例分析的片斷》。這本書以一名叫做杜拉的少女的童年經歷為對象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心神分析。

杜拉的故事是這樣的:少女杜拉居住在一個農場主家中,早上被羔羊的尖叫所吵醒。杜拉打開羊圈想讓羔羊們逃走,但羔羊卻一動不動。

杜拉抱起羊圈中的一隻羊羔逃跑,但杜拉只有十多歲,而羊羔也很重,所以她沒跑多遠就被農場主抓了回來。在那一個早晨。

當著杜拉的面將那隻小羊羔殺死了。而那隻羊羔的尖叫永遠縈繞在杜拉的頭腦中成為她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

這個故事同史達林探員的童年自述一模一樣。而片名「沉默的羔羊」也由此而來。

那麼為什麼漢尼拔教授在聽完史達林探員的故事之後會留下眼淚呢。首先是感動,因為即使他是一個殺人無數,甚至做出食人的變態行徑的精神病患者,但是他也是有常人的情感的。

留下眼淚,表明他對史達林的內心創傷感同身受。

同時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他在經過幾次短暫的接觸後逐漸喜歡上了史達林探員,這通過他和史達林探員之間微妙的肢體接觸可以察覺出來。

第二個原因,則是喜悅。

你可能覺得這兩個原因相互矛盾,但是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變化複雜無比、瞬息萬變,更何況漢尼拔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心理醫生,因此他的內心情感肯定更為豐富。

史達林探員對他的自述,讓他徹底瞭解了她的內心世界,代表著史達林對他敞開了心扉。

同時他也判斷出史達林是一個內心纖細敏感的女性,儘管外表再強悍也仍舊以感性為主導。

所以他可以利用她的這一便利順利出逃。因此這同時是喜悅的淚水。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漸變畫)


電影中史達琳所講的故事來自於一個心理學家故事的原型。

其實是在告訴大家,一個弱者是無法保護自己和自己心愛的東西的。每當遭受到欺辱和殺戮,只能選擇像羔羊一般的沉默,但是人的自尊又同時讓羔羊一樣的人們羞於承認這一點。這也就是在史達琳講出自己童年的故事以後漢尼拔轉變了對她的態度,由不屑變成了欣賞的主要因素。

很多年前看過原著,時間太久都忘記了,我記憶中史達琳最後和漢尼拔相愛,一起殺人作案,一起窺視人性中最軟弱的地方然後晚上在壁爐旁喝著紅酒討論和爭執,原著中有大段的對話和心理描寫,現在都記不清了。

漢尼拔流淚的情節在電影中有,一是感同身受。漢尼拔想起了自己的妹妹,童年時妹妹遭受虐殺在他的心裡一直是個揮之不去的陰影,他覺得那時候的他就是一個任人宰割的羔羊,還是就是感情使然。他因史達琳對自己的尊重和直白而產生的情感,這也是為什麼同獄的人對史達琳做出齷齪的舉動之後他運用心理暗示殺死對方作為回報的原因。

最主要的不是人們如同羔羊的沉默,而是人們心裡的羔羊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喊叫?用什麼方式來停止喊叫。


史戴琳講述的是一個隱喻,晦澀、陰暗。到底在羊圈裡面發生了什麼?是她救小羊羔嗎?死去的到底是誰?漢尼拔聽懂了,是農場主親戚傷害了(強暴)史黛琳,將曾經善良溫順的小女孩變成孤僻堅韌的女警,當時死在史黛琳懷裡的不是小羔羊而是那個弱小的自己。史黛琳通過讓羊羔在懷裡死去的故事隱喻,賦予自己新的人生價值(拯救者)達成了自我救贖。漢尼拔因史黛琳能夠有勇氣煎熬的扒開自己的皮,並使自己獲得重生而感動,所以流下眼淚。


漢尼拔教授是影史塑造最成功的殺人魔之一。相關的影視作品有《沉默的羔羊》,《少年漢尼拔》,《紅龍》,《漢尼拔Ⅱ》,以及美劇版本的《漢尼拔》,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漢尼拔教授有幾個突出的特質:

1,優雅,這個不必贅言,文學,繪畫,歷史,美食,奢侈品,正是這種優雅與邪惡的對比,才造就了漢尼拔迷人的魅力。

2,原則,漢尼拔不是濫殺無辜的,牙仙,野牛之所以被漢尼拔所鄙視,正是由於他們選擇的都是滿足內在需求的目標。我之所以沒有用「善良」或者「正直」形容漢尼拔,是因為他會因為提琴手的糟糕而喫掉他,但這恰是他原則性的體現:冒犯或者妨礙他的,會死。

3,好奇,如果漢尼拔是一個低級殺手,那麼以他的睿智,可能威爾和傑克一輩子也抓不到他。但恰恰漢尼拔是一個好奇心很足的人,他會好奇威爾會黑化成怎樣,也會好奇史黛林探員的過去和未來。這也導致他老人家一次又一次被抓。

4,敏感,這是在少年漢尼拔裏造就的性格,自己妹妹被德軍像鹿一樣喫掉,自己卻無力反抗,這也是為何美劇版裏頻繁出現馴鹿這一意象的原因,後來在紫夫人的幫助下,漢尼拔逐漸擁有了復仇的能力,但年少時的無力感依然會像噩夢一樣纏繞他,史黛林的回憶正是喚醒這段記憶的鑰匙。

最後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漢尼拔喜不喜歡史黛林的問題,小說裏他倆逃亡,成了睡眠關係。沉默的羔羊裏,應該只是一種欣賞和喜愛,史黛林對漢尼拔是一種對強者的崇拜,漢尼拔對史黛林是性格里的原則性互相吸引。到漢尼拔二裡面,教授直接砍了自己的手,而不是傷害史黛林,恐怕已經是可以為對方犧牲的愛了。只不過導演處理的很舒服,沒有捅破,這種朦朧的感覺反而更加誘人。


2007年一部法國電影《少年漢尼拔》又名《紅龍》上映,影片講述了二戰末期,失去了父母的少年漢尼拔與妹妹相依為命,期間遭遇了德國士兵,妹妹被他們殺害並殘忍的烹飪喫掉,長大後的漢尼拔找到了當年的士兵並為妹妹報仇的故事。

報仇過程中漢尼拔的喫當年自己也喫了妹妹的肉,這應該和後來他喫人肉有關係。

《沉默的羔羊》中,在聽了女主少年時期的古時候,想起了自己當年的遭遇,對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引起了共鳴,孤獨的他認為遇到了一樣的人,就像找到了當年的自己。


其實這個問題沒人能真正的回答出來,除非是另一個優雅睿智又殘暴的食人狂魔,我們普通人能理解的可能就是心疼,感同身受,但我覺得漢尼拔可能已經上升到人性的層次了,他不是為史達琳流淚,而是為麻木,冷漠,又自私到殘忍的人民流淚。大家是怎麼覺得的,請留言和我分享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