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對李定國的邀請置之不理就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私心作祟,因為在趕走滿清後他割據自雄的局面或難以維持下去。

我為什麼說是鄭成功的私心在作祟呢?或許不是因為鄭成功的私心,明朝或許就復興了。

1652年這一年是南明能否復興的關鍵一年,李定國積極與孫可望并力恢復湖廣然後東進的計劃,通過孫可望、李定國的合作進一步重創湖南屯齊所統清軍,結果卻因為孫可望的私心使得這個本來完全可以實現的計劃變得不可能實現。


李定國不願意看到南明內耗,滿清坐收漁翁之利,於是避開孫可望,制定新的復興戰略計劃,也就是聯絡鄭成功共圖復興大明的大業。

李定國當時的戰略主要是同鄭成功會師,收復廣東,進而合兵進軍奪取福建、江西、浙江、江蘇等省,到時候擁戴明朝的抗清武裝力量將控制整個江南,然後向北推進,到時候形勢大為改觀,反清復明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顯然鄭成功不可能看不到李、鄭會師廣東是中興大明王朝的關鍵一著,然而是鄭成功並沒有以大局為重,卻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鄭成功對於李定國的多次書信苦心相邀置之不理。

我們細細分析其實鄭成功並不怕與滿清打戰,鄭成功也不是看不到李、鄭會師對當時的情況起到的巨大影響。

而正是因為看到如果李、鄭會師後勢必會收復廣東和沿海的各個省份,趕走滿清之後鄭氏集團的割據一方的局面將難以維持下去。所以置之不理,這就是鄭成功的私心在作祟。最終也導致了李定國功敗垂成,悲呼!!!

我是「像素說歷史」,專註歷史領域創作,有觀點,敢說話,喜歡就關注我和點個讚唄,我們一起去撥開歷史的迷霧,解答歷史的謎團。


李定國幾次率軍突入廣東,求爺爺告奶奶地約請鄭成功軍隊響應,共同襄舉復明大業,可國姓爺只是書面答應,千年不賴賬,萬年不動窩。還軟禁了對方使者,使李定國孤掌難鳴,大好形勢下收復兩廣的計劃落空。

鄭成功不是只回絕李定國一家的合兵計劃,魯監國的張煌言,張名振部在長江水面縱橫時高懸的是大明的旗幟,隊伍就是缺錢缺糧,急需鄭成功的支持增援。但鄭成功視若不見,最後二張實在挺不下去了只好黯然收場。

鄭成功為什麼面對「反清復明」的有利條件視若無睹,決不是出於戰術本身考慮,而是因為在這些事發生前後,他正在和清廷談判議和價碼。一方面為了能在清政府面前擺個姿態,對所有抗清隊伍都不給予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仗著和清廷談判期間,清政府對其暫時遷就的態度,到處招兵買馬要錢要糧,就因為他有皇帝親封的「海澄公」大印。

至少在順治十一年,鄭成功的利益天平左右著他的行動,清廷如果開出的價碼足夠大,他將何去何從呢(如果真的給類似將來吳三桂裂土封疆的待遇,鄭成功還是歷史上的鄭成功么)。是配合大好局勢光復大明江山重要,還是他私人坐觀朝廷的優待條件能否滿足他胃口要緊。優先考慮本集團的利益所在,這是包括鄭成功在內的南明各色政權通病,不是他一家獨有。

軍事上更是如此,擅長的就是內訌,懶的就是協同配合,誰腰桿硬膀子粗誰就自以為是低看別人一眼。

順治十五年鄭成功十多萬軍隊圍困南京城,在各方面都比守軍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卻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雖然兵敗石頭城下,但未傷元氣。張煌言原本在長江上游地帶蘇州,常熟地區有盤踞勢力,希望鄭成功和自己聯兵在上游擴大戰果。可能鄭成功覺得憑張煌言烏合之眾在長江里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他棄之不顧率軍順流東下而去,來了個徹底總退卻,東南半壁的抗清局面付之一炬。

南明各政權沒有例外,都有私心雜念,但畢竟國姓爺有收復台灣的千秋偉業,保大明衣冠的數十年功德,算得上是個不事二朝的英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南明政府包括南明後期的各種地方實力派,都是各自為戰,誰都想當朱元璋,而不想做陳友諒,當年大西軍,大順軍包括李定國都進行過北伐反擊,都差點要了滿清的命,如果說,東南一隅的鄭成功他們支持的話,晚清王朝早就滅亡了,還有一個,當年鄭成功進行北伐的時候,他對張耀言,張明振,也不完全支持,如果要聽他們的,滿清這次也滅亡了,如果是精誠團結,也就沒有滿清餘孽的反動政府。如果要是這樣,也就沒有中華民族近300年來的屈辱史,也就沒有滿清政府打斷中國人的脊樑,斷代了中華文明,奴化了人民的心智。滿清反動政府,最大的餘毒就是奴化了人民。這種餘毒一直影響至今。當今中國社會很多亂象,都是因為滿清反動政府,奴化宣傳文化教育,篡改歷史有關。2019-3-11:21:28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