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

一、馬克思的劃分(傳統劃分)

馬克思從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角度將貨幣職能劃分爲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五個職能。

(一)價值尺度

1.定義: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具有表現和衡量商品價值的功能。

2.特點:使用觀念貨幣。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要求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但並不一定需要真實貨幣存在,人們可以用觀念上的貨幣來衡量商品價值。

(二)流通手段(媒介功能)

1.定義:貨幣的交換媒介職能是指貨幣在商品的交易中充當媒介,解決了商品交換的中介問題。

2.特點:使用現實貨幣。與價值尺度功能不同,流通手段要求必須是現實中的貨幣,但不一定是足值的,因爲人們需要的是貨幣的購買力而不是作爲貨幣的金屬。

3.貨幣需求量: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沒有實際價值的紙幣行使流通職能,流通中貨幣的需求量設爲Md,其由三個因素決定,流通中的商品量Y,商品價格P,貨幣流通速度V:由此可得以下等式:

(三)支付手段

1.定義: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是指貨幣的單方面轉移,而沒有伴隨着商品的運用。它源於商業信用,如償還欠款等行爲。

2.特點:沒有商品在同時同地與之相向運動。

3.發揮作用的領域:大宗交易、國家財政、銀行信用、支付稅賦、租金、工資、清償債務、賒購等。

(四)貯藏手段

1.定義:貨幣的價值貯藏功能是指購買力超越時間的貯藏。履行這一職能時,貨幣退出流通,處於靜止狀態,其發揮是以支付手段職能爲前提的。

2.金屬貨幣與信用貨幣價值貯藏功能的區別:金融貨幣一般是足值的貨幣,是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能夠自發的進出流通領域,調節貨幣流通量。現代社會主要採用銀行存款及儲蓄和直接儲藏紙幣的方式,積累和保存價值。與貴金屬貨幣的儲藏不同,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而言,存款或者儲蓄並不意味着有相應數量的真實價值退出流通過程而靜止不動。

(五)世界貨幣

1.定義:當貨幣在國際市場上行使貨幣的四種職能時,即爲世界貨幣。

2.發揮作用的方式:平衡國際收支差額的支付手段;用以購買外國商品的購買手段;戰爭賠款和輸出貨幣資本等財富轉移手段。

二、新的職能劃分觀點

歸納國內外對貨幣職能的論證,貨幣的主要職能有:(1)賦予交易對象以價格形態;(2)購買和支付手段;(3)積累和保存價值的手段。

凱程提示:

①賦予交易對象以價格形態體現的是馬克思分類中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

②購買和支付手段體現的是馬克思分類中貨幣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的結合

③積累和保存價值的手段體現的是馬克思分類中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

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主要體現在“標價”、“估價”、“值多少錢”等描述中;流通手段職能主要體現的是貨幣在交易中發揮的媒介作用;傳統的貯藏手段職能表現在“貯藏金銀”的過程中,至於現代社會中的存款和儲蓄,則更加適用③的分類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