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22日,位於美國紐約第五九街的廣場飯店中,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這五個國家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達成了一項協議,利用政府力量幹預匯市,引導美元相對世界幾大主要貨幣(日元、馬克、英鎊、法郎)有序貶值。

廣場協議中,美國的真意

美國主導的美元貶值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為了增加本國相對全球其他國家的貿易順差,為經濟增長注入動力。

在那個時期,眾口一詞的說法是,因為1973年10月爆發的中東戰爭導致石油危機,進而提高了全球工業化發展成本,最終導致各國為了挽救本國企業不得不尋求利潤空間上的突破。

當時,美國對外貿易就已經處於了長期赤字狀態。相對的,德國和日本藉助戰後重建的後發機會,經濟迅猛發展,憑藉出口優勢趕上了發達國家。日本在那個年代是公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非常有機會超越美國。

在很多人看來,廣場協議是美國蓄意謀劃打壓日本的計劃。時至今日,這種觀點依然盛行。實際上,美國那邊真正的訴求是保持自己世界領先的地位,至於其他國家發展怎麼樣是其次的。

這一點可以從美國不同時間的行為中看出,在經濟發展較為平穩、順利的情況下,美國不會向其他國家施壓。2008年金融危機前甚至金融危機後的一段時間內,美國也從沒要求什麼控制匯率、貿易順差之類的訴求。只有當本國經濟發展遲緩的時候,美國才會施壓其他國家,從其他國家搜刮經濟紅利。

按照美國的戰略,從其他國家壓榨經濟效益有很多選擇,而選擇老二下手既有利於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又能在樹立較少敵人的情況下實現收益最大化。所以,廣場協議的目的並非為了搞垮老二,更多的是為了本國能夠更好的發展。

美國希望通過廣場協議增加美國本土產品的海外市場份額。當時,日本產品深受國際市場歡迎,並且,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是爆髮式增長。

另一方面,美國正面臨石油危機帶來的衝擊。石油危機前,國際油價只有3美元/桶,而石油危機後,油價超過了11美元/桶。由於石油是大宗商品行業的上游原材料,油價上漲會帶動全社會通脹。而且,物價與經濟增速的背離說明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這種不符合正常經濟規律的現象背後,原因是市場不足。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什麼WTO,全球貿易往來全靠雙邊談判。而日本享受著對美國不平等貿易的優惠條件,即日本向美國出口的產品關稅低於本國進口關稅,或日本向美國出口的產品根本不允許進口。

如果在經濟景氣年代,美國根本不會介意這種事,可到了經濟困難期,美國勢必要收回特權。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提出,如果對於別國的出口關閉本國市場,就不是自由貿易。里根要求「自由且公平」的貿易。為此,美國開始在貿易方面向日本施壓,謀求更多的海外市場。著名的「301條款」即美國《1974年貿易法》就是在那個時代誕生的。總結那個年代美國對日本發起的301調查,大致有這麼幾次:

1976年,鋼鐵迂迴輸出

1977年,皮革進口限制

1978年,煙草進口限制

1982年,非橡膠鞋類進口限制

1985年,半導體市場開放和香煙進口限制

1988年,柑橘類進口限制和機械、建築、建築服務市場限制

1989年,衛星和木製品限制

1994年,汽車零部件、配件市場開放

1995年,膠捲、相紙市場開放

其中,在《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後,301條款就變成了超級301條款,即1989年開始的301調查所啟用的標準是比之前更嚴厲的標準。

廣場協議後,美元兌日元的匯率也從1985年初的1:260變成:1987年的1:150左右的水平。日元升值帶動了增加了美國向日本的貿易輸出。同時,結合301條款的貿易打壓,降低了日本向美國出口的增速。

從美國方面角度考慮,美國真正關心的是貿易,匯率只是障眼法。美國也沒有刻意追求打壓其他國家經濟發展。在美國眼裡,只要自己的日子過好了,其他人死活與他無關。

廣場協議後,日本的誤判

事後看來,廣場協議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而最大的受害者是日本。但實際上,日本之所以在廣場協議後隕落,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誤判本國經濟形勢,錯把泡沫當基石,身處險境而不自知,最終被迷之自信坑死。

廣場協議前,日本已經遭到美國的貿易打壓,但日本本身無力就此進行對抗,因為雙方貿易關係原本就不對等。日本對於美國市場依賴度較大,1985年,日本對美出口佔所有出口比重的37%,而日本GDP中,貿易的比重接近15%。真要與美國硬碰硬的話,日本根本不是對手。更重要的是,美日貿易關係原本就不平等,這方面日本理虧也沒什麼好主張的。

簽署廣場協議時,日本肯定也不情願,但迫於壓力及自身第二大經濟體的面子,日本也沒有其他選擇。而這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日本經濟的問題是自上而下傳遞下去的全社會問題。政府調控有偏、企業戰略有誤、學界研究不透、家庭盲目樂觀……

廣場協議後,日本政府意識到情況不對了。1985年10月,日本時任首相中曾根組建了專家團要求立即研究對策。1986年4月7日,由日本央行前總裁(央行行長)前川春雄牽頭的《前川報告》問世。

根據《前川報告》的建議,「為了實現國際經濟的相互合作,推進日本國際化,以及促進內需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推動進出口產業結構的根本轉變是必要的。同時,要實現和穩定適當的匯率,進一步放開金融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此外,通過國際合作積極為世界做貢獻也很重要。在實施這些措施時,包括稅收在內的財政政策的作用也很重要,特別需要大幅度審查儲蓄稅收優惠政策。」

《前川報告》給出了5方面改革方案:擴大內需、產業轉型、加大開放、金融改革、深化合作。

《前川報告》一系列建議的核心是消費、資本。從原本的內外需並舉的驅動方式向以內需為主的結構轉型。依靠資本輸出更多的控制海外企業與資源,把單純的日美雙邊貿易順差變為多渠道對美貿易順差,繞開美國的制裁。(註:美國要控制日美貿易順差,但無法控制多國對美貿易順差,日本利用資本輸出控股其他國家企業的方式向沒出口產品,這賬就不會都記到日本頭上。並且,日本也意識到經濟發展不能再以來外部市場,需要積極發展本土市場)

《前川報告》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看到了問題癥結。但是,給出的建議卻存在漏洞,也就是這種漏洞催生了國內資產泡沫。《前川報告》的建議中,對於放開金融、資本所帶啦的潛在風險認識不足,低估了問題傳導效應的可怕。

日本大藏省數據顯示,1980年至1985年,日本企業每年平均貸款金額為38.0兆日元,而在1986年至1989年,這一數字高達81.2兆日元。在資金運用方面,金融資產投資由1985年前的7.9兆日元增至1989年的25.9兆日元,土地投資的比率也上升了2倍以上。

受美國貿易打壓影響,許多企業無心從事原本的生意。就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政府盲目的推出寬鬆政策製造了資本財富效應,企業發現做實業不如做投資賺得錢多,不少企業開始玩起資本運作的遊戲,日本經濟也正是開始從實體經濟為主的市場向虛擬經濟轉變。

1989年,三菱財團以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曼哈頓地標洛克菲勒中心大廈;同年9月份,索尼以60億美元收購了好萊塢哥倫比亞電影公司;1990年,松下以6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環球影業公司……日本企業受惠於寬鬆的金融環境進行莫名其妙的投資。

企業的瘋狂帶動了資產泡沫以及民間消費崛起,可那時還沒人意識到資產泡沫和日本人的過度消費行為。

1989年日本企業交際費用總支出超過4兆日元,近8成流入餐飲酒店行業。1986年日本出境遊遊客是552萬人,1990年激增至1099萬,消費總額12.7兆日元, 人均消費115萬日元。

1987年,日本雜誌《週刊女性》刊登的女孩子最期待男朋友聖誕禮物排行榜上,蒂凡尼的心型鑽墜、卡地亞的三連環戒指、東京赤坂王子酒店法國料理高居榜首,成為當時男性送給女友的聖誕禮物套餐。一般情況下一個平安夜的約會成本是40萬日元。日本三得利社長佐治敬三曾驚呼:「這可是女大學生身價最高的時代啊!」

這種瘋狂的環境中,如果有人給他們澆一盆冷水,說什麼「前方是懸崖請,快減速、快跳車、快換道」之類的話,會有人聽嗎?一車人都沉浸在虛假的繁榮中享受當下。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人根本不相信自己活在泡沫中,整天做著「總有一天超越美國」的白日夢,而本應負責眺望職責的學界和輿論也忘記了本該承擔的責任。

正所謂物極必反,該來的終究會來。1990年,股市較有前瞻性的崩盤了,緊隨而來的是房地產也崩盤了。

無論股市還是樓市,之所以崩盤與廣場協議沒多大關係。在上世紀,匯率僅僅只能影響貿易,在相對封閉的金融環境中,匯率影響不了整個股市(個別板塊會有影響),更不用說根本就不屬於貿易範疇的樓市了。股市與樓市的崩盤還是因為日本國內自身問題所致。

很明顯,所有資產泡沫都是《前川報告》後發生的,因為距離廣場協議時間點較近又不如廣場協議影響力大,《前川報告》被人們忽略了。想必前川春雄領銜的智囊團也沒想到,自己所制定的計劃恰恰引發了之後的悲劇。

日本金融危機發生後,日本政府為了救市付出了極大代價。自1992年危機全面爆發開始,日本財政支出不斷增加,即便遠遠超出了收入也沒有辦法,債務體量更是出現了失控局面。如今的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債務國,而廣場協議時,日本還是全球第一大債權國。

最可怕的是,泡沫時代的拜金、浮躁幾乎毀了日本下一代人。經歷過泡沫經濟的那代人,相比現今巨大的生活落差,很多人變得失落。況且,還看不到改變這種環境的可能,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們心理變化產生的社會低慾望現象。其結果是,人口增長停滯、衰退,結果是整個國家面臨一個民族性興衰的大問題。

歷史不可能重演,但歷史卻會驚人的相似,希望本文會成為一面鏡子。如果只是鏡子的一小片碎片,我也滿足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