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的《Stand By Me》和《IT》(上)

6 人贊了文章

我的觀看順序是先看《小丑回魂》,再看的原著《IT》,再看的《Stand By Me》。

上篇重點在於比較《Stand By Me》和《IT》的異同,以及三個作品的關聯。

下篇主要單獨說說《IT》原著一些值得思考的細節。

綜合說下三部作品的關聯和背景:

《小丑回魂》2017上映的電影,導演安德斯·穆斯切蒂,沒有看過他其他作品,不太了解。小丑回魂電影本身可圈可點,使用兩台ArriAlexaXTPlus攝影機拍攝,配合一系列變形寬銀幕鏡頭和球面鏡頭,畫面在恐怖片里應該算非常精緻了,影片開頭小孩雨中去放紙船的長鏡頭非常驚艷,小丑的造型,以及6個小夥伴跳水和戲水那段都美的不像恐怖片,所以全片恐怖氛圍不是很濃,反正對我一個膽子特別小,只敢在指縫裡看恐怖片的人來說非常能接受,覺得不咋嚇人就是了。

《小丑回魂》是在原著《IT》上截取了主角們小時候的一段劇情拍的,肯定還會拍續集,也就是主角們長大後的事情。原著的敘事方式是小時和長大之間的不斷切換的插敘方式,懸念鋪的非常足。斯蒂芬金寫作特點就是故事性很強(特別是it小說可以說是斯蒂芬金集大成的作品,裡面可以看到很多恐怖小說的借鑒原型),細節刻畫多到爆炸,這也導致文章非常的啰嗦..可能斯蒂芬金打字速度和思路都太快了..收不住,會因為要還原當時的場景而刻畫一些不太重要的細節(請腦補閃靈里瘋狂打字的那個作家,感覺斯蒂芬金還挺喜歡在電影里刻畫自己不停打字形象的)。當然這也可能是他想說的,故事不需要刻意去描述社會和judge社會,故事本身把故事講好就可以了,而好故事本身就會去還原所處的社會樣態。

《IT》如果說是部分斯蒂芬金的童年原型疊加各種恐怖情節,那《Stand By Me》就更像是斯蒂芬金的自傳回憶錄,《Stand By Me》講了4個小孩的一次探險故事,一起結伴順著鐵道走20-30英里去看一個被火車撞死的小孩的屍體。和《IT》一樣,組隊的4個小孩來自不同的問題家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心事,在探險的旅途中去表現每個小孩的性格,他們的軟弱和堅強。《Stand By Me》和《小丑回魂》都非常好的刻畫了每個小孩的人物性格,特別是《小丑回魂》,在有限的電影篇幅里能刻畫好7個小孩的性格,讓每個人物都很飽滿,很厲害了不起。

因為覺得《Stand By Me》《IT》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就結合這一起來講。

「相同點」

1)第一個相同點,兩部作品都是講了一群小孩的故事,《Stand By Me》是4個小孩的集體,《IT》是7個小孩的集體。講述了集體的力量,以及集體帶來的歡樂。即使是在小丑回魂這種恐怖設定下,集體在一起也能是陽光燦爛明媚的。

《Stand By Me》里,小男孩在一起的活動,扔石頭,比賽吐口水誰吐的遠,聊女孩子的發育。《IT》里的那場跳水和扔石頭大戰,小集體因為彼此心意相通帶來的巨大滿足和開心。他們分開的時候都是loser,都是nobody,都是被欺負的那群人,但當他們組成了一個集體,他們可以戰勝任何人。

「vern didnt just mean being off-limit inside the junkyard or fudging on our folks or going on a hike up the railroad tracks to harlow.he meant those things,but it seems to me now there was more,and that we all knew it . everything was there and around us, we knew exactly who we were and exactly where we were going,it was grand.」

因為在一個集體中,才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在能確認自己就是自己,這是《Stand By Me》和《IT》共同表達的,集體對小孩的意義。

2)第二個相同點是在主角設定上極為相似。

主角的父母因為另一個兒子的死而變得沉默和對主角漠不關心,沉浸在喪子之痛里。

《IT》有一個非常細膩的描述,文中描述他對弟弟的愛,雖然非常害怕,但仍然會去弟弟的房間,忍受恐懼。把忍受恐懼看成是對自己的懲罰。在最近的日劇《非自然死亡》里,有提到一種倖存者心理,當你親密的愛著的人死去時,你會懷疑,以及對自己仍然存活這件事情抱有罪惡感,而這種罪惡感會讓你去想辦法懲戒自己,並認為自己不應該得到幸福,理因悲痛。

《Stand By Me》和《IT》的主角都有這種倖存者心理。他們對死去兄弟不只是愛和懷念,而是更為複雜的感情。

兩片中,父母似乎都更喜歡死去的那個孩子,《IT》裡面是因為是小兒子更偏愛,而《Stand By Me》里是因為大兒子更優秀,所以主角的落寞和痛楚除了對死去的兄弟的愛和懷戀外,還有對自己無能的自責,自我厭棄。

《IT》小說里,有一段威廉坐在沉默的看電視的父母的中間,覺得空氣快要讓他窒息和凝固,他想弟弟在的時候就不會如此,弟弟在的時候是熱鬧、溫暖、歡快的。《Stand By Me》里相似的細節如gordon從哥哥房間里出來,父親說的:你為什麼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樣結交一些正常的朋友,gordon的表情。以及他做夢夢到他爸跟他說死的應該是你。以及他看到被火車撞死的小孩的屍體時崩潰的說:為什麼死的不是我,我一無是處,他(父親)恨我。

真的 非常 讓人 痛心。

另一個感嘆:故事裡父親在小孩心裡太重要了,故事每一個小孩身上都能看出,不管他們的父親對待他們是如何的惡劣,但是父親給他們的影響比他們的母親要重要的多的多,他們都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以及不管別人怎麼看,父親在他們的心中都有審判的能力和無限的權威。

主角還有一個共同點是從小就非常會講故事,以及以後會成為一個作家,like斯蒂芬金自己。所以不知道主角的這種相似性是不是因為都取材於斯蒂芬金的真實生活。斯蒂芬金在兩部作品裡,都不止一次提到他之後的寫作靈感來源就是他的童年生活,《IT》里威廉成為了一個暢銷恐怖小說家,並把他們的童年遭遇寫進了後期的恐怖小說里。

3)兩部作品另一個一致的地方是都隱含了對小孩們成長所處社會環境的控訴。

在《Stand By Me》裡面是藉由chris的口說出來,gordon讓chris跟他一樣選擇念大學預備班考大學,而chris說不可能,原因是:這個小鎮的其他人不會樂於見到這一點。他們因為chris的哥哥是一個混蛋所以認定chris也一定是一個混蛋,所以即使chris把偷的錢又放回去後,他的老師西蒙斯小姐會因為大家都默認chris是小偷而敢又把錢偷走去買中意的裙子,因為大家都會相信就是chris偷走了錢。

而《IT》中的小丑潘尼歪思,他和德里鎮相伴而生,是小丑影響而使德里變的冷漠無情,還是冷漠無情的德里餵養了小丑,殺死那些小孩的是小丑,還是德里冷漠甚至惡毒的居民呢?

文中有很多處描述,如本被亨利他們追殺時,有汽車經過並發現了他,但沒有停留徑直開走了;貝弗利被亨利追時,看到的居民沉默的收起報紙走回屋中,以及很多次德里的大規模殺戮事件,德里居民要麼冷眼旁觀,要麼集體參與殺戮本身。

《IT》中小孩能看到小丑,因為小孩還沒有定性,而留在德里的人慢慢長大後,「選擇」對小丑無視,也許因為他們已經變成了小丑的一部分。

惡魔吞噬弱者,惡魔就是不公正社會的化身。

「不同點」

《Stand By Me》最後四個小孩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童年玩伴只是童年玩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去了不同地方,過著不再有交集的人生。而《IT》里,6個人因為童年的誓言和小丑的復活又重新聚回了德里,並且雖然他們都有非常大的變化,但回到德里,回到朋友身邊後,他們又從心理上變回了當年的小孩(7個人少了一個,斯坦利自殺了)。斯蒂芬金在《Stand By Me》的最後說:i never had any friends later on like the ones i had when i was twelve. jesus, dose anyone?不知道it的創作來源,是不是就是因為這個遺憾,而讓童年玩伴在27年後再聚首在德里。

上篇完,公眾號:GOTTISTOT,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