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上分析,先驗是否在邏輯層面就不可能存在。


謝邀……

我不知道當時的康德是怎麼想的……不過這裡或許有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就是證明一個東西的存在性不需要找出它是什麼……我們只需要證明得出某些判斷僅憑經驗是不夠的,便可以證明先驗的存在……但是我們或許找不出來它究竟都有哪些內容……

先驗存在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應該被視為一個認識論問題,而不是一個形而上學問題,因此這跟進化論八竿子都打不著……前面那個反駁進化論的傢伙請不要誤導……

另外……康德的認識論的黑點不是強行把先驗和必然捆綁在一起而把經驗和偶然捆綁在一起嗎……放著這麼明顯一個黑點不黑反倒去繞那麼大一圈打這麼一場費力不討好的仗算怎麼回事?……


受邀而來。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問題中所描述的確實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悖論。而康德所在的年代,人們還沒有研究過生物本能,更不可能有計算機存儲程序的概念。年代太久,自然科學的侷限性,限制了當年哲學家康德的眼界。現代人理解所謂先驗是非常容易的,它可以理解為生物的本能,蜜蜂天生會築六邊形的窩,刻印在它們基因密碼和記憶裏的;而計算機硬碟裏實現存儲好的數據資料(如操作系統軟體,應用軟體等),有這些事先存儲好的數據資料,指令序列,以及事先準備好的硬體系統,人們纔可啟動它們。科幻作家王晉康有一本微型小說《論本能》講的大致就是他對人類及其他低等動物本能的思考。

看過康德的三大批判的一些部分,覺得他的先驗說法有些牽強附會。

先驗這個詞本身就說明其先於實踐中經驗此事的過程,但何為先,何為後,時間是否實在,本身無法從先驗一詞中解答。而若先驗是客觀實在的,則必須建立在時間是客觀實在的基礎之上。西方哲學史上,各種流派著書立說,許多東西是雞同鴨講,還有人常愛發明各種新概念,新描述。另一些則是循環論證,以及各種假名符號的文字遊戲,說不到問題的本質上。

此外,任何一句話說死的斷言,全稱命題,本身就有問題,說話者常會因此忽略某些反例。至於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更是可以破掉各種形式系統。許多東西一牽涉到自指,立刻就會產生悖論。

康德所在的年代,最流行的時空觀是建立在牛頓力學基礎上的,牛頓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客觀實在的,是永恆不變的靜態框架。然而將時間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以及空間這種究竟是關係,還是實在都難以弄明白的東西,主觀預設成客觀實在的,本身就可能有嚴重的問題。

而康德的所謂先驗和經驗,本身是建立在所謂「時間是客觀實在的」這個假設基礎上的。先驗和後驗本身,無非是建立在兩個公理一般的主觀預設的基礎上的(康德本人默認它們為不證自明的公理):【1】時間是一種(客觀)實在,而非一種關係。或者時間僅是表示物體運動的先後關係,但基於此有先有後。先和後的關係是存在的。【2】先驗先於經驗發生。由【1】和【2】,推出:【3】先驗先於經驗發生,而且是存在的。(或:存在的先驗先於經驗發生。或:存在(先驗先於經驗發生)這個事實。)

要使他所說的先驗成立,只需證實【1】,【2】,即可推出【3】。

但要證實【1】和【2】,談何容易。

於是人們又會把問題丟給更老的經院哲學觀點,如因果鏈。

其他一些問題,則丟給了具體科學,如物理學等,研究時間和空間是否客觀實在。

而康德本人的觀點要想成立,也並非無懈可擊的,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否認客觀實在,否認物自體,而認為事物依賴於人的意識對它的解讀,而歸根結底,在他看來的事物,無非是被人腦的意識歪曲反映後的部分主觀反映罷了。但如我前述,康德的所謂先驗後驗概念中的論證過程【1】(他默認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的部分),其實他已經假定了時間的客觀實在,唯有絕對客觀實在的時間,才能定義他心目中絕對的先與後,然後才能定義什麼是先驗,什麼是經驗。

看到這裡,我們發現,康德的論證方法早已自己打自己耳光了。我們可以想像,康德用力提著自己的頭髮,用力試圖把自己提離地面的景象。康德給力的地方,在於認識到人類意識,經驗等,和物自體,客觀世界本體等之間有無法跨越的障礙,以及超限超驗的事物因為超出人類感官極限而無法理解,人類理性又試圖去理解它們,產生的矛盾。用現在計算機上常碰到的事例看,康德所說的二律背反(自相矛盾)就是計算機程序的死循環。或者換個比喻,精神病患者或一根筋的傢伙,想一件事無數次想不通的痛苦狀態。康德在哲學史上非常給力,推動了哲學發展,他的理論有許多推動哲學發展的進步一面,也有許多侷限性。關於他的爭論有很多,一言難盡。有的人認為他推動了哲學界的發展,還有的人認為他變亂了人們的思想。

但有一點,康德的許多理論,都能用後來計算機科學中的存儲程序來代替,如理性,道德等,都能用計算機裏實現存儲的操作系統軟體,驅動軟體,應用軟體來代替。這些都是軟體,而我們的大腦就是運作意識的這臺計算機。


謝邀,驗證先驗論跟先驗論本身的定義在邏輯上並沒有什麼矛盾之處。

題主你首先要理解先驗論的整個論證邏輯,在邏輯上至今沒有人推翻它。

我們如何判斷康德的先驗論是正確的呢?

康德為了證明有些知識並非靠經驗而獲得,他舉了數學的綜合性知識,幾何的綜合性知識並非靠經驗獲得,數是什麼?是一種自然物嗎?不是,你在自然物找不到數、幾何圖形、你的思維必須具有抽象的能力,才能理解數和幾何。很多人以為數是老師教的,還是一種經驗的傳承。但是我告訴你,如果你的思維裡頭沒有抽象能力,即使別人怎麼說,你是理解不了的。所以,思維本身這種抽象能力,就是一種先驗的預設,就是在你接受信息之前,你的思維就具有一些抽象的直觀形式,這種形式康德叫感性直觀,他還舉證了兩個必不可少的感性直觀——空間和時間。注意,這裡的空間和時間是指思維裏的邏輯框架,跟宇宙的空間和時間是有區別的,我們把思維裏的空間和時間通過數學來表示出來就是坐標系,它用各種軸將宇宙的時空影射在我們的大腦裏。這種知識成為思維捕獲物質世界也就是現象的先決條件,沒有它們我們無法通過知覺感受到空間裏的物體(廣延)和時間(運動變化的直觀)的流逝。

我們常常說空間感和時間感,前者往往指物體佔據的空間和位置,後者是物體的物理運動變化。你的思維如果沒有這種直觀形式,它就無法給出內容來,比如你無法想像出沒有空間的物體和沒有時間的運動。

以上就是康德的論證邏輯,由此得出先驗要素是存在的,否則你無法經驗任何的事情。

我個人再補充一點,可能這樣舉證你就更加明白:

人的感官能感受刺激必須有一套預設的條件和機制存在於思維之中,為證明這套東西是存在,我們不妨以眼睛和大腦之間的關係來證明,人的眼球根據物理知識來說它就是一部攝像機的鏡頭,我們的大腦相當於菲林,但是不同的是,相機成像是倒立的,眼睛的視網膜在傳給大腦思維那一刻,將影像糾正過來,我們看到的就是正立的影像,這樣世界纔不會顛倒過來,儘管我們說不出來這種形式叫什麼,但是我們知道它是先天的,而且先於一切經驗的。

所以,先驗要素在邏輯上是成立的,在現實中是可以被證明的,它並不是康德胡編亂造忽悠人的狡辯,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


瀉藥,先驗指的是先於經驗,構成經驗先決條件的東西。他不是指的檢驗的那個「驗」


先驗是指:七擒孟獲,是要經過三的。

也就是說,七和三的關係是不可動搖的,是經驗的基礎。可以認為,這個概念是不必要的,因為日常生活確實並不需要這個概念。
謝邀。德國佬的書沒有讀得下去的,早當廢紙賣掉了,抱歉我答不上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