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有很多。

徐家匯地鐵站1號線的1號口,有「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塑像,按照我們課本上的插圖塑造的形象,手裡托著一隻天球,象徵著他為中西方天文學交流,編製《崇禎曆書》的偉大貢獻。

從這個地鐵口出來就是南丹路(漕溪路),是上海市氣象局所在地(北邊是徐家匯天主教堂)。路口向西走,下一個路口是文定路,這個路口上是上海天文台和光啟公園。

光啟公園裡除了徐光啟的墓地,還有徐光啟紀念館。

我想這個地鐵口設置為1號線1號口。正是因為它通向了光啟公園。而徐光啟的後人在此聚居,就是徐家匯得名的原因。

總結一下,以上所提到的種種,其實都跟徐光啟有非常密切而直接的關係。

第一,徐家匯地鐵站1號線1號口的塑像。

第二,光啟公園,這裡是徐光啟的墓地。

第三,徐光啟紀念館,就位於光啟公園的角落。

第四,文定路,因為文定是徐光啟的謚號(死後由朝廷給予的評價性的稱號)。

第五,徐家匯天主教堂,法國傳教士在1840年後再度來到中國,因為徐光啟的原因首選徐家匯落腳開始建設,從而令徐家匯成為現在上海之源。

第六,氣象局和天文台。傳教士在上海開始了中國第一份氣象預報和現代天文觀測工作。天文學家是徐光啟作出重要貢獻的領域。

當然了,在上海其他地方還有跟徐光啟相關的遺迹。比如喬家柵的徐光啟故居,梧桐路137號的敬一堂(之前的名稱叫世春堂),等。


徐光啟就是徐家匯的歷史源頭。徐家匯初名徐家庫,因徐光啟後裔在此繁衍而得名,後因肇家浜和李樅涇二水匯合而改作徐家匯。如今在徐家匯一隅的光啟公園中,不僅可以看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光啟墓,還有一座由異地遷建民居改造而來的徐光啟紀念館。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病逝後崇禎帝贈太子太保、少保,謚文定。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研究,譯有《幾何原本》,另有《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作。

徐光啟墓原佔地20畝,共有墓穴10個,葬徐光啟及其夫人吳氏,左右是四個孫子夫婦。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馬、華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額題「文武元勛」,右題「熙朝元輔」,左題「王佐儒宗」,正中額下題:「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贈少保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墓闕」。石牌坊鐫有對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墓地為紀念徐光啟逝世270周年而修繕一新,不僅重建石羊、石馬、華表、牌坊等物,天主教上海教區還在墓道前豎大理石十字架一座,正面刻拉丁碑文,餘三面刻馬相伯撰「徐文定公墓前十字記」。不過因為文革期間的破壞,現在看到的華表、神道、牌坊、石羊、石虎、石馬、翁仲、十字架以及托山等都是2000年所復建。墓為橢圓形,高2.2米。墓前有十字架,上刻「十字聖架,百世瞻依」字樣。墓碑有蘇步青手書「明徐光啟墓」。墓東側是徐氏手跡碑廊,有徐光啟的畫像、手跡和傳記石刻12塊,其中包括《幾何原本序》、《葩經嫡證序》等5篇手跡碑石。墓前不遠處還擺放著出土於徐光啟墓的六塊文物殘件,其中有珍貴的拉丁文墓志銘。墓左側設有碑廊,全長12米,廊壁嵌有徐光啟著《幾何原本序》、《葩經嫡證序》、《簡平儀說序》、《勾股義序》、《農遺雜疏序》等5篇手跡碑石,以及程十發臨摹的徐氏肖像。

徐光啟紀念館所在的南春華堂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原位於徐匯區梅隴路南春華堂5號,建於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南春華堂原名「裕德堂」,因其北面有明代詩人黃瑾別墅春華堂,故後稱之為「南春華堂」。南春華堂原有三進,頭進大門兩側伏有石獅4座,二進為七開間的「裕德堂」正廳,三進是五開間的起居廳。南春華堂文革中遭受破壞,2003年整體遷至光啟公園並按原貌修復,作為徐光啟紀念館使用。紀念館分為二進,按明式風格布置,內有徐光啟生平、《農政全書》與《幾何原本》、《崇禎曆書》與《徐氏庖言》、徐光啟與上海等四項陳列,原墓前的徐光啟雕像也移至院中。土山灣畫館1913年所作的徐光啟、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人物水彩畫,南京博物館製作的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複製品等,均是其中的珍貴展品。

本文文字及照片除註明外均為司圖博行原創,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