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高三那段準備學測、指考的時候,偶然在圖書館發現一本《遇見100%的女孩》。標題實在太吸引我想看的衝動,當一個人身處被壓縮、無所釋放的環境下,如加工廠的鮪魚罐頭,等著也許某天被打開的瞬間,而我對村上春樹的興趣,當下那回眸,瀏覽,使然。

 

    從那以後不間斷翻翻村上兄的作品,有些過眼雲煙,有些印象深刻,每次看完都會有一股摸不著邊際的虛無感,可能我對他的作品提及手法的方式無法參透。也許他常藉由概念或是某種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的形式向讀者說明現象,這一現象是普羅大眾會發生的,可是我們很難清楚表達概念是如何?而他,村上春樹,化語言為文字,化抽象為具體,言簡而意賅;相反的,我們讀者從書上化文字為語言,腦海短暫閃過剛剛的場景,開始慢慢浮現冰山底下的意涵,這些需要靠一層層的剝、廣博聯想纔可完成。

 

    村上兄的嗜好在作品中很常出現如對每種酒的認識、鍾情於貓、喜愛聽古典爵士、性愛的詮釋、名著的博學強記等,可是我發現他終其一生實踐的跑步,卻很少刻劃琢磨,直到後來我看了《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這本書的誕生我可以從當中理出一些頭緒。

 

    村上兄把跑步當作人生的課題,甚至是視為生命的另一半也不為過,一般人看似機械無聊個人主義的跑步,對於他可是意義非凡;一種村上式的哲學,投射於跑步好比一直繞著操場,沒有固定的終點、永遠的盡頭,他卻比喻是在跟自己對話,尤其當人生過了某個階段,對過去的執著或想對未來做些什麼,心情顯得沒希望、熱情虛耗冷卻時,跑步是他的救贖,因為跑步至少可以由自己開始,結局由自己終結。

 

    書中描寫他參加大小不一的馬拉松比賽,穿梭各國對手間,彼此提攜、激勵、較勁,其中有一場村上做了十足的準備,模擬現場在市區上跑步測試,加強,沒想到當天跑到中途,頓時覺得身體不是自己的,過了中繼點快撐不下去,沒來由的一種信念支持他跑下去,劃過風的聲音清晰而自然。

 

    看完這本書,人生很多時候有些狀況無法避免,像書中村上做了萬全把握,無預期的還是發生了,面對當下該如何度過,這不是單純跑步本身的問題,擴大來說是人生每次的抉擇,你想成為什麼那就是會是什麼,村上也說:「跑步如果停下來,那就不算是在跑步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