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插花藝術從先秦的原始階段到漢魏南北朝漸趨成熟,隋唐開始昌盛,宋代轉入精雅,明朝達到高峰,清代開始漸微,至今日再度復甦,大致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先秦的原始階段

  約於公元前200多年,中國民間早已有用花祭掃、惜花傳情和插花裝飾儀容的習俗。當時形式較簡單,並沒有技藝的加工。形式有手拿的秉花、插於頭上或襟前的佩花以及放置在神座前成束集把的花束等,男女互贈花朵(束)和折取花枝贈友以表思念已成人們的雅舉風尚。這些在《詩經》、《楚辭》等書中都有記載。

  這時期,孔子的儒家學說已形成,它對中國的文化影響極深,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導作用。講究花的形色香德,以花的生長習性或特點喻意人的品性之風開始流行。如孔子說:「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勸戒人們向松柏學習歲寒不凋的永恆精神。奠下了中國花文化的基礎和對花的審美情趣!屈原也常以蘭惠的潔身自愛、孤芳自賞感懷身世,這種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的觀念主導了中國近3 000年的花藝文化觀。

   二、漢魏南北朝的初級階段

  約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00多年期間,中國插花步入初級階段,漸趨成熟。漢代園藝事業開始興旺,人們玩賞花木風甚盛。形式除了秉花、佩花和花束外,還有用盤盛果和花的形式,到了魏晉南北朝,更有用器皿盛水養花,以保持不萎的記載,花枝的插置也略有安排,漸趨成熟了。所插的花材也很廣泛,梅花、杏花、石榴花、蓮花及各色百花都有。古詩十九首中有:「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晉詩清商曲辭·孟珠》有:「揚州石榴花,摘插雙襟中」。《南史》中「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北周應信的「金盤襯紅瓊」(古人稱銅為金,金盤即銅盤)和「新盤待摘荷」的詩句都是用盤插花。現存藏於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的一具北周時期的觀音像,觀音手中持一瓶花,枝葉、花、苞俱全,比例勻稱。可見當時,文士、道家、佛家都有插花的嗜好。人們的瑞祥觀念也較濃,常以花的枯榮預兆凶吉,如子懋以蓮畢竟齋不萎預示其母病癒。或以象徵、諧音的技巧,聯結數種花材,以取吉祥之兆,使花文化兼具了教化、倫理的功能。

   三、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隋唐時代(581-907年),是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盛時期。政局穩定,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藝術成就輝煌,插花藝術也進入了黃金時代。   愛花之風盛極一時。每年六月二十五日定為「華朝」,即百花的生日,常舉行大規模的盛會。 牡丹處於國花地位。人們競相買花、賞花成為時尚。白居易《買花》:帝城春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淺淺五束素。……家家習為常,人人迷不悟。   宮廷舉行牡丹插花盛會,程序嚴格,排場豪華。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幄(障風)、金錯刀(剪斷)、甘泉(浸)、玉缸(貯)、雕紋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餚(欣賞)、新詩(詠)。

  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政局動蕩,文人雅士多避亂隱居。民間插花風格有很大轉變。突破唐代講求莊重和排場的舊風,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均可使用,插花容器更加廣泛,出現了弔掛、壁掛形式。郭江洲還發明了占景盤。

   四、宋元的精雅期   公元960-1368年。宋代是中國又一次從封建割據到統一的時期,賞花插花的習俗雖仍沿襲唐代,但不象唐代那樣富麗堂皇。宋人多喜愛梅花,講求高雅韻致,以清雅素淡為美,從而使插花藝術進入精雅期,走上更高的台階。   花器研究有新進展。繼五代占景盤後,又有三十一孔磁花盆、六孔花瓶等。

  宋代籃花也極盛行。   以花擬人,特重花德,宋代中期「理念花」盛行。理念花:以花的品格寓意人倫教化的插花花型。多以松、柏、竹、蘭、梅、桂等素雅的花材為主,結構較為清、疏。或影射人格,或解說教義,表現理學之理。並有許多論及花材的著作問世。   對梅花的論述:林逋(967-1028年)的「疏影橫斜」、「暗香浮動」;范成大(1126-1193)的「梅以韻勝,以格高,古以橫、斜、疏、瘦於老枝怪奇者為貴」   周頓頤的《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民間好尚,插花進入社交禮儀活動。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   吳自牧《夢梁錄》: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稱為「四藝」,為宋時流行的民間社交禮儀規範。   元代出現「心象花」和「自由花」形式。不以花材的品格理念為內容,而從個人的感性出發,追求借花傳情,表達作者個人的思想感情。常利用花材的寓意和諧音表達主題。如元人繪製的「平安連年」、吊籃式插花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