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最早可追朔到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前期,距今八千年左右,居住在驪山和灞河之濱,以花作為圖騰的華胥氏族部落,即華胥部落族團,又稱華胥國。就在現在的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

現在華胥鎮孟岩村有中華民族始祖母華胥陵。宋家村華胥溝有「華胥氏履大人之跡,於雷澤,而生伏羲」(山海經.海內東經),居住過的「華胥窯」和華胥渚。

據《竹書記年.前篇》記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大人之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以木德王,為風姓」。現宋家村還保存有明代石碑,碑正中銘刻「古華胥國」四個大字,左邊小字刻著「伏羲肇娠」,右邊刻「皇帝夢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胥窯上方還鑲嵌著一塊灰色古條磚,上書「皇帝夢遊在此」六個字。華胥鎮還有與女媧補天傳說有關的村莊「媧氏庄」「三皇廟」、軒轅祠。藍田與臨潼交界處有紀念龍的傳人、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兄妹的「人宗廟」,「磨合溝」等。

華胥文化是華夏文化,中華文化最早的源頭。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據《華夏考源》考辨「花」是「華」的古體,「花」與「華」同。「胥、雅、疋、夏、鬚」古字相通。華胥氏就是「花鬚氏」、「華夏氏」,花蕊。是以花為圖騰,對花生殖理念的崇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學家分別在藍田洩湖陳家窩、洩湖街、華胥鎮新街等十多處村莊,考古發現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遺址。出土花葉紋陶片、陶罐、陶碗等諸多器物,進一步證實歷史傳說中華胥氏部落的真實存在。

傳說的華胥國中,沒有統治和被統治之分,人民沒有超出必須的慾望,也淡然面對生死。對人對物從一待之,毫不偏廢。既不愛惜什麼,也不畏懼什麼,一切都順其自然。大家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無尊卑,無嗜好,無貪慾,過著人人平等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華胥文化對人類歷史的主要貢獻有:「制嫁娶之禮」,使遠古人類逐漸擺脫亂婚群婚狀態;「造網罟教漁獵」,發明了漁網捕獵,成為畜牧文化的源頭;「作書契以代繩結」,有了簡單的文字;「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律上認識大自然,後被炎黃後裔逐步發展為《易經》;「女媧作笙簧」,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成為中華音樂的起源。

華胥氏出生在華胥國,古文獻記載頗有神話色彩,「蛇身人首,有聖德」。是華胥國末期一位傑出的女部落首領。生男伏羲,女女媧,是炎帝、黃帝的直系遠祖。

隨著華胥部落族團不斷發展壯大,人口越來越多,食物饋乏,華胥氏帶領遠古先民外出遷徙遊獵。有的留居當地,有的向北或向東發展。華胥氏率領一部分西遷,一支居華亭(甘肅慶陽池縣),一支居成紀(天水秦安縣)。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和西山坪,西和、禮縣、徽縣都有新石器時期遺址發現,出土華胥氏人像陶甬,碳14地質測定大體和華胥氏存在年代相符。華胥氏在成紀生伏羲後,隨著年齡變老,沿渭水返回華胥國,死後葬在華胥鎮孟岩村。

她的後裔繼續遷徙,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最後形成兩支大的部落族團,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

炎帝傳說是上古姜姓部落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相傳其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始而孕。生炎帝於烈山,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黃帝傳說遠古華夏民族共主,五帝之首,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號稱軒轅氏,於姬水長成,又姬姓。在有熊建國,稱有熊氏。以土德王,土為黃色,故曰黃帝。

相傳黃帝居黃河上、中游,炎帝居黃河下游,為爭奪地盤在阪泉發生衝突。黃帝部落戰勝炎帝部落,炎、黃部落合併,組成華夏部落聯盟。黃帝任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人們常謂之炎黃子孫的由來。

以後黃帝又和南方蚩尤部落發生戰爭,最終黃帝取得勝利,統一了各個部落。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基礎。所以黃帝被尊為華夏的始祖。

黃帝統一全國各部落後,致力於建立一個和諧社會,以仁治國,用道德規範教化遠古先民。對華胥國無為之治社會十分想往,以至於在軍中白天睡覺夢遊古華胥國。歷史由此增添了黃帝夢遊古華胥的典故。

歷史上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指原始社會中後期,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道教則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楊他們的偉大功績,稱之為三皇五帝。

黃帝實行首領禪讓制,選拔德才兼備人來擔任。黃帝讓位於堯,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禹以後有夏朝,禪讓制被破壞,形成奴隸主世襲制。

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同根同源,血脈相承。華胥是華夏之根,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黃帝是形成統一中華民族之尊,華夏的始祖。


鄙人在前幾天曾發文稱,華夏文明自伏羲始。此說是依據公認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之說,這上五千年加下五千年,即一萬年,即伏羲時代。伏羲是甘肅人,創業來到河南。公認今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即伏羲創業、建都地,距今9000多年至一萬年。該遺址出土了陶藝、骨笛(被國家博物館館長稱之為第一國寶,並有米酒和字元等。更重要的是,伏羲是中華民族的「萬姓之祖"。此「上下五千年"說,也被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2018年8月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肯定。須知,此乃代表國家表態的。

可是,長期以來,從官方到民間,上上下下異口同聲都承認,我們是炎黃子孫,黃帝是華夏文明的始祖,但也說炎帝是華夏文明的始祖。還有稱,「伏義創造了中華(華夏)文明。注意:不可忽視的是,也有古今書籍,尊稱蚩尤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但沒有稱是「華夏文明始祖「。

「蚩尤"好理解,只是華夏民族始祖,而沒有冠以「文明"二字。

對伏羲,可理解「遠古文明之起點",但由於其文明程度不高,且單一,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完成華夏民族的融合統一,故沒有被公認為是「華夏文明的始祖」。

至於炎帝,雖然其文明程度比伏羲時代提高了不少,但因其部落被黃帝部族兼并,處於被動、受制於黃帝等原因,故沒有黃帝貢獻大,影響大(吾本炎帝之血脈,無意貶低炎帝),故通常情況下難以與黃帝平起平坐。

行文至此,把黃帝尊稱為「華夏文明始祖"就容易理解了。顯而易見:黃帝自陝西順渭、黃二河東遷,坂泉之戰打敗了炎帝,逐鹿之戰後又消除了蚩尤,進而來到河南中部休養生息,融合了炎帝、蚩尤及九黎等部族,正式形成了統一的華夏民族,從而進入快步發展期,全面文明建設正式啟動了。

可見,黃帝對華夏民族的發展與文明建設,可謂功高蓋世,之前無人能比。稱其為「華夏文明始祖」就順理成章了。

儘管如此,華夏文明至伏羲時代(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起,是不能否定的。


華夏文明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是伏羲與妹妹女媧結合創造了華夏最初的人類。

黃帝文化源遠流長,在海內外中華兒女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黃帝是中國歷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他姓公孫,號軒轅氐、有熊氐,是少典部族的子孫。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期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透徹,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很多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黃帝娶古蜀國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今四川綿陽鹽亭縣境內)。據著名專家楊雲生考證,黃帝與嫘祖在今四川廣元市境內旺蒼縣結婚(見鳳凰網)。傳說養蠶就是嫘祖發明的。黃帝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之後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世界華人中世代傳承,經久不衰。

黃帝文化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就在於它培育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傳承和發展。歷史的認同,主要表現在血緣、地理和治統觀念等幾個方面;文化認同則主要表現在心理、制度、道統觀念等幾個方面。

黃帝的魅力在於他決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血緣,而且是個兼容並包的血緣,由於他的開拓決定了中華民族需要一個統一的領土,為了這個需要,他當時不得不戰勝他本身也很佩服的本族另一個部落首領炎帝,統一了華夏民族,使中華民族一直保持著統一的結構。今天所說的五湖四海、三山五嶽就是黃帝在那麼遙遠的年代為中華民族所描畫的一個雄偉的基本藍圖。我們生活於中華大地,建設"錦繡中華",我們還要繼續把這個結果往前推,使黃帝所留下的這種統一的強盛的多元並包的民族生命力,開出更加燦爛的生命之花。中華文明走到現在不是偶然,也不是幸運,我們的先輩們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付出了鮮血和生命。所以任何局部的分裂我們都是不同意的,一直以來我們都堅持和平統一。中華文明是一個不走極端、很講秩序的文明,它提倡融合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它要良性競爭而不是殘酷爭鬥,它的任愛孝悌內涵意義深遠,漢字更是中華文明皇冠上的明珠。內斂、平衡、和諧的理念使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由於這些原因,從皇帝起源的中華文明成為了世界上唯一沒有潰散、沒有中斷的古文明。


一萬年前,全球龍脈起於黃河流域,祖龍伏羲女媧作為神族從外星系經時空隧道來到黃河流域繁衍生息,祖龍生九子,為九個龍種分封九州,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稱為神州,成為上古八大姓即三皇五帝,妘姒媯姜贏子姞姬妊姓,女媧摶土造人,將神性賦予造出的凡人,成為龍鳳之種種。炎帝人首牛身,女媧人首蛇身,伏羲黃帝人首龍身,少昊人首鳳身。


漢民族起源於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一帶,這是考古界權威論證,比如天水的炎帝陵,和女媧廟都是佐證,河南省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了漢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有一點要強調一下,現在的河南人與上古時期的河南人壓根就不是一脈相承的關係,現在的河南人都是從北邊趁虛而入,然後長出了一副橡皮臉,四處吹噓的最終目的就是自己的假河南的身份被其他省的人們接受


河南(中原)才是中華文明發源地的真正核心之地、正統之地,別的地方可能才是真正的「欺師盜名之徒」!他們確不明事非的,說河南是「造假」,中原文化是中國幾千年的傳承,沒事去查查真正的歷史資料去,別盲目的只靠現在版本形式的那點「磨愣不清」的,考古資料的片面性的去「段章取意」去盲目的去妄下結論!

……


這是從血脈上來的,中國有明確史實記載從商開始,商湯就是軒帝的子孫,而周的姬姓也是軒轅的直系血脈,所以漢民族一般都認為自己是軒轅黃帝的後代,而神話中黃帝和炎帝進行過一次部族融合,所以最終漢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

至於民族崛起是從黃河中下游開始的。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


因為軒轅黃帝是最後的贏家,而且也讓部落有了文明的發展。神農氏和軒轅氏都是我們的祖先,要不然也不會有炎黃子孫這麼一說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