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の第153篇

文字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01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所以上篇寫的是《年入10萬、20萬、30萬的人,靠什麼賺錢?》。這篇推文統共收到80多條留言,分享自己的職業、行業、城市以及收入情況。

小丫把每條留言都看了一遍,大概統計了下:

年入10萬以內的和年入「10~20」萬之間的,比例相當,合計約佔有效留言的80%。

年入30萬以上的,大約佔有效留言的20%。

貌似也算遵循「二八法則」。因為留言收集的樣本數太少,此外也有些讀者的收入是要看年景和業績的,無法提供準確的數字,所以只能拿來做個大致瞭解。

其實那些年入7、8萬的讀者,要突破10萬的門檻已經不難,再加把勁或開個源就衝過去了。但年入5萬以下的,想在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遠回報更多,真要認真審視下自己的能力和崗位前景。

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

到招聘網站找找同行業/類似企業的類似崗位,看看他們開出的待遇是多少,所要求的崗位職責和能力是什麼。

如果這個崗位原本就是低溢價、低技能崗,小丫還是建議你業餘多學些其他技能,將來可以轉崗。

如果現有崗位有前景,只是個人目前能力不及,也很難騰出時間做專業/技能進修,那小丫建議你認認真真把手上所有工作捋一遍:

重要項目,接手之後先別著急做,可以花點時間和上級溝通清楚任務目標,再研究同行/同事過往執行類似任務的方案。自己形成初步方案後,和上級溝通、優化,並確定內部有哪些資源可以協調,最後纔到執行階段。

每日需要重複做的事情,設定一個固定時間段執行,並設置一套執行標準,化繁為簡,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所謂「努力」,不是一味埋頭苦幹,要有目的、找方法、有技巧地去發力。

所謂「進修」,也不只在業餘做,更要在日常工作中反覆實踐、修鍊、精進。

02

如果想年入50萬甚至100萬,要怎麼突破?

當你想去往更高的平臺、更大的世界,就不能光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選對路,事半功倍。

在較低層級,人與人之間可以拼體力和努力程度,去獲得一個相對好的回報,比如年入30萬;但在更高的層級競爭,最終要拼的還是認知力和思維力,工作、創業、投資都是如此。

網紅,是這幾年越來越熱門的一類職業,雖然比不上明星,但收入遠超工薪族甚至小生意人,活得風光又滋潤。

有幾十萬粉絲的小網紅,年入百萬並非難事。

蠻多人歧視網紅,覺得這類人文化水平低,只要在鏡頭前唱唱歌、化化妝就能賺到錢。

其實這種「歧視」更多是源於心理不平衡:

憑什麼這些人不努力不受苦,就能賺到遠高於普通人的收入。

但換個角度看,所謂「網紅」,也不過是一羣「嗅覺靈敏者」——他們嗅出風口,順應形勢去賺錢。

智能手機的出現,無線網路的普及,使得信息傳播載體不再侷限於紙媒和電視,形式也從圖文升級到了短視頻。恰巧到了90、00後這一代,經濟上寬裕,物質需求得到較大滿足,他們生於互聯網時代,天然對互聯網新鮮事物敏感、好奇,也更追求精神娛樂。有技術變革,有市場需求,供給隨即應運而生,網紅經濟爆發,是一個大勢。

就連以前和小丫一起做電商的小夥伴,如今也改用直播形式銷售服裝,營業額節節攀升。

當你還在刷抖音快手,他們早已透過表象看到背後的商業本質,這就是認知力的差距。

再比如,近幾年在新媒體行業快速致富的文字工作者。

這些人僅兼職碼字,年入10萬問題不大。但認知力強的人有更高明的玩法:

他們把自己的寫作經驗和方法進行提煉、總結,包裝成寫作課,利用微信和各大課程平臺推廣銷售。一門課少則銷售數百套,高則以萬套計算,從年入10萬的碼字者搖身一變成為年入百、千萬的知識紅人、意見領袖。

年入10萬的兼職碼字者,相當於一個內容輸出工人;年入百、千萬的知識紅人,不但是產品經理,更是一個獨立的活品牌,影響力能輻射到更多平臺和羣體當中,變現形式更豐富。

能看清趨勢,順勢而為的人,賺錢就變得相對容易。

(PS:對那些傳播違法違規或挑戰公序良俗的低端內容的網紅,小丫是不認同的。)

03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力,去看清趨勢呢?

小丫沒有具體的方案可提供。

本身「認知力」就是一個極為抽象的概念,它代表一個人「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能把事物的「外部規律」和「內部規律」都抓取到,和個人經歷、學習能力、思考方式等都有關係。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喬哈里窗」:

名詞概念不提,大概就是「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它把人的內心世界分為4個區域:

我知道+你也知道=開放區域

我知道+你不知道=隱私區域

我不知道+你知道=盲點區域

我不知道+你不知道=潛藏區域

喬哈里窗通常運用在人際溝通當中,但今天小丫想借用喬哈里窗的四個象限來談談認知提升:

如果我們要提高認知力,應該把「我不知道」的事情努力變成「我知道」。

也就是,我們應該減少自己的盲點區和潛藏區。

盲點區——我不知道,你知道——想縮小這個區域,我們可以通過「多接受反饋」的方式來做到。

比如:

(1)親身體驗某個產品、事物、情境

很多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失真,造成「以訛傳訛」的現象。親自體驗獲得第一手信息,意義重大。

(2)不斷提問,善於提問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聰明人常用的做事方法。

通過不斷提問,可以幫助我們深化對問題的認知,抽絲剝繭中,不斷接近問題的最終答案。

(3)主動向更牛的人尋求溝通和幫助

牛人擁有的不僅僅是經驗,還有比我們更高級的認知力和思維力。主動尋求與牛人溝通的機會,哪怕只是做名普通聽眾,也能受益匪淺。

(4)大量學習牛人的經典著作

很多人把自己在某個領域甚至一生中所學的本事,都總結輸出在書本上。善讀書,愛讀書無疑是提高我們認知力的好方法,書不但要讀,還要融會貫通並運用在實際當中,變成自己認知力當中的一部分。

通過以上方法不斷「接受反饋」,我們可以把「我不知道」變成「我知道」,讓我們的盲點區逐步減少。

潛藏區——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那如何讓自己比別人知道的更多?即挖掘自己的潛能?

實際上,在減少「盲點區」的同時,我們正在努力使得自己的認知水平向更優秀的人靠攏。想要在認知上超越大多數人,以上的步驟也必不可少。

要有突破性的進展,我們還需要構建起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型(方法論)」。

牛人的經驗和方法,相當於一套他們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框架,這在學科教育中更是常見。比如我們很熟悉的「馬斯洛需求理論金字塔」,還有「標準普爾家庭理財四象限」。

我們接受的外界反饋越多,越要加以篩選、甄別,從吸收到實踐,從改進到總結,從發散到聚焦——直至找到自己的問題解決框架(即方法論)——這個框架可以用在多數重複性事件當中,讓我們事半功倍。

一套框架,可以解決同類型的問題,代表你在某個領域,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如果要跨界解決問題,又要怎麼做?

《窮查理寶典》中,查理.芒格特別看重跨學科的能力——即你需要多瞭解不同學科中的思維模型,以此避免自己犯下愚蠢的錯誤。

比如小丫之前提到的,被高價保健品騙局欺騙的老人,有的甚至是退休的大學教授。為什麼看似「高知」的大學教授,也會被這麼簡單的騙術騙去上百萬呢?

因為他的思維模型基本定勢在自己的教學領域,對新興學科、領域等了解得少之又少,淪為被收割的對象也就不出奇了。

一個具備高認知能力的人和一門成熟的學科一樣,應當具有「多重思維模型」,以解決不同的問題。

當然,我們不可能什麼學科都瞭解,什麼思維模型都知道——但「生有涯而知無涯」,認知力的提升是無止境的。這就要求我們走出舒適區,直面成長路上的各種困境,耐心尋求解決困境的有效方法,不停成長迭代。

努力或許能讓你生存得更容易,但高認知能讓你過上真正舒適的生活。

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本文某些思考及心得,也受小丫過往所看過的案例、書籍等影響,感謝那些為我們提供經驗、方法的牛人們!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