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完全同意,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不過是世人一廂情願的評判。

我是南風償,如果你也同意我的觀點,歡迎轉發。

這句話按照字面意思去對照,勝利的人擁有王者一般的權利和榮耀,失敗的人任人侮辱,糟蹋甚至被稱為賊寇。

之所以會有如此評判,是因為我們都嚮往勝利者的權勢、利益和地位。所以 我們的眼睛裡也只看到了勝者的權勢和利益。

然而,何為勝者?何時的勝者?

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人在世間不過是滄海一粟,一時的勝利不過是歷史長河中濺起的一點水花。勝者的勝利也不過是曇花一現,過眼雲煙。

那麼勝者勝利之後呢,是一直的勝利還是一時的勝利?

享受王者權勢背後呢?是天災人禍還是安享太平?

秦朝大宦官趙高,可謂是歷史上宦官的最大勝者,也可謂是勝者為王的典範。他可以權勢滔天,為所欲為,把顛倒黑白髮揮到極致,指鹿為馬就是他的代表作。

然而他沒有想到,他最終被自己扶植權利代表的子嬰誅殺,死了他一個也就算了,還被連誅三族,這是何等的勝者?何等的災難?

提到趙高,就不的不說他的好搭檔——秦二世胡亥。胡亥也是勝者為王的代表,一朝掌權胡作非為 ,濫殺無辜,殺死自己兄弟姐妹三十餘人。

可是,他怎麼都想不到,最後死在自己的好搭檔趙高手裡。這個一手操辦他成為王者的王者,親眼結束了他。

在位短短三年的胡亥,做了三年的王者,留下一世的罵名和惡名。

所謂勝者為王,德不配位必有用災秧。

勝者為王,除了我們看到的權勢的影響力,還有我們沒有看到的德行和名聲。

反之,敗者為寇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時的失敗只不過任人宰割,承受一時的磨難和侮辱。只要矢志不移,德行不損,敗者也不會一直為寇。越王勾踐就通過卧薪嘗膽成功轉敗為勝,留下一世美名。

所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只不過是眼前的評判 ,終究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到底誰為王,誰為寇,評判的依據不僅僅是一時的結果,還有個人的德行與品格,是非黑白經過歷史的洗刷,自由後人評判。


感謝悟空的邀請,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大家同不同意這句話?如果從極端利己的角度出發,這段話是沒有什麼錯誤的。但是要記得一句話,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所以人必須有道、有度,做什麼事情都要符合法律法規,這樣才能持久,而不受「天譴」,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仁者無敵。君不見,自古至今,有幾大家世長盛不衰,孔、孟、張、陳等等。

嚴於律己,尤其是勝者,劉備之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君子慎獨,終可行遍千山萬里路,所謂勝者,或者敗者,亦擋不住時間的消磨,天道好輪迴,做好本分,符合天地人三道,就能持續發光發熱,為人民服務就是最好最真誠的勝者之路。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為他人為善的時候,那善不經意間就會也關照自己,暖暖的,沒有勝負的觀念,譬如管鮑之交。鮑子把勝負看淡,而關注於國家、民族的大利大義。讓利,做生意不計較分紅,本利都給了管仲;赴險,打仗不避危險衝鋒,替管仲遮擋危險;讓賢,救管仲讓上卿官位,舉薦管仲給齊桓公。如果從世俗的觀點鮑子都輸了,都敗了。管子得利,得安,得權。可是最後鮑子十世為齊國上卿,而管子終究不得好死。給人遺憾。

所以不以自己的小我而進行的事業才能成就偉大的自我。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偉大的民族復興事業,我們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就是這樣的事業。為國為民族為家鄉為家族為家庭為自己,都應該艱苦樸素,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鬥不息的人,還談什麼成敗?終將會得到人們最真誠的祝福和讚美。君子以自強不息。晏子說以貧為師真實不虛!極端利己終歸要極端害己,仁者待人,人待仁者仁。

地獄者,人人害人;天堂者,人人愛人。給人以害,人還之以害;給人以愛,人還之以愛。

如果您贊同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和轉發,謝謝!


  肯定同意,這句話說的是事實。

  此語似濫觴於《莊子·盜跖》,「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故書曰: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往下演變著就成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也有「者「字為」則「,也有」成者為王,敗者為賊「的。

  大體上說,這句話指的的是朝代更迭時的戰爭。勝利的一方是「王」,失敗者一方是「寇」,話語權、生殺大權在王手中,王是刀俎,寇只能做任王宰割的魚肉。

  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戰爭作為一種人為的災難,勝敗經常決定著朝代的更替、生產關係的變革、社會制度的進步。世界歷史如此,中國歷史也如此。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戰爭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因武器的升級換代日益精良,殺傷力增大,導致更多的生靈塗炭。戰爭分國與國之間、區域和區域之間、一國內信仰不同、派別不同的種族之間等多種。很多時候,戰勝方未必是正義方,失敗方未必是賊寇,但是,勝者為王,打贏了就掌握了一切權利,對失敗方是殺是剮全由「王」說了算。

   所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古時如此,當今如此,以後也如此。如果有一天人類能杜絕戰爭,可能這句話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謝題主邀。成王敗寇,千古一轍。是說成功王侯敗者賊寇,古往今來盡皆如此。


史書是為記實,倘若不符史實,必然為後人所垢病。就成王敗寇言,一般來說,字面意義無法打破,概莫能外的是已經成功的一方無須爭辯,失敗的一方爭辯了也於事無補。


然而,我們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道自在人心,正因為如此,正義的、為天下蒼生的事業,應是永恆的事業。而在歷史的某一階段,儘管失利、儘管烏雲密布,也不能歸納為失敗。


宜將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楚漢爭霸,項羽應是值得同情的。大凡代表了歷史進步的潮流,總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後世的肯定。


有鑒於此,故成王敗寇的理論,也只是相對而言,並不是絕對的。最明顯的例子辟如工農革命時期,白色恐怖甚囂塵上,工農紅軍不也被反動派稱為赤匪么?


所以,成王敗寇、千古一轍,是相對的。具體要看是什麼人、處於什麼立場、在什麼時間段,去談論這句話的,並由此得出中肯的、客觀的結論。


人生沒有永遠的失敗!

也許你在你目前工作的領域已經相當成功,也許好不客氣地說,你已經是王者風範了。可你還想插足更廣闊的領域,可能你沒有協調好各種關係,你的貴人被你弄丟了;可能你操之過急,可能你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可能你自己真的某些方面不合社會的規範,不能按正常人才提拔的程序,一下實現心中的理想。

因此,針對你急於為王的心理,給你開出如下藥方:

第一、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為王的,人生要活得舒坦,就得進入無名狀態,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先不論在過度追求中你丟失許多該享受的人生,單只說功名帶來的困擾就讓你無法安生!舉目古今中外,幾多盛名之下的人活得累死的!因此作一個勝負綜合評估,你會心裡坦然接受還不夠完美的現實!

第二、世間的法則其實不只是人道,還有天道,你所以為的不公,其實不完全是人為的,很多時候是社會的一股綜合勢力在實行天道!所以,要反思自己:你過去有沒有違反天道?先思己過,再察人非,當己過勝於人非,那就得好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自己的憤青心理,改變自己的的行為主張!

第三、世間的榮辱皆為雲煙,榮從何來?去向何方?辱自何起?止於何時?不必過於焦慮,一切都會過去,好好珍惜當下,積極把握好機會,你才有翻盤的機會!

第四、你所受的苦難,也許是你攀登更高人生境界的必經歷練!安心接受這些考驗,反觀自身!

第五、人生的意義其實你比誰都懂,只是你太在意於急切想抓住想要的,可是你忽視了:雙手只能捉一條魚!

綜上,克服你的貪念和邪惡的根子,種下陽光,你將收穫明媚的春天!

願你的生活和工作都遊刃有餘!


勝者為王,亦或者直接就可以說成,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敗者為寇,到也不盡然,中國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同情弱者的傾向,項羽兵敗垓下,沒有得到天下,卻也沒有影響後人把他稱之為英雄,有詩為證。

包括項羽自己的《垓下歌》,(唐)杜牧、於季子,(宋)王安石,還有某個朝代(無名)作者等等。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首詩: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由此可見,某種程度上,歷史雖然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在民間、在人們的心中,自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標準。勝利者是否完全贏得了民心?是否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又或者將來會不會成為失敗者?歷史又將會由誰繼續來書寫?我們不妨再用一首詞來做一個了結。

《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

作者:(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勝者王敗者寇!事是這個事理是這個理!

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裡面有一句台詞我記得很清楚:「槍在手,跟我走!」。歷史故事裡也好,現實生活中也罷,勝利者春風得意高高在上,成了任人打扮的君王;失敗者銷聲匿跡身首異處,成了任人踩踏的賊寇。服還是不服,幾乎都是鐵一樣的事實不容辯解。

不過歷史上卻有一個人即使勝利了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也遭人恥笑,有一個人即使失敗了趕下了君王的椅子,也被人尊重。前者是「兒皇帝」石敬瑭,後者是「君王死社稷」的朱由檢。

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本來也有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的本事,卻做出了一件利欲熏心厚顏無恥的醜事:公元936年起兵造反時被後唐兵馬圍困於太原,向契丹求援答應割讓幽雲十六州,並心甘情願做」兒皇帝「。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親信劉知遠都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石敬瑭此後對契丹百依百順恭恭敬敬。書信都稱遼太宗為「父皇帝」,自稱「臣」,為「兒皇帝」。丟失幽雲十六州使中原百姓深受其害,石敬瑭也成了千古笑柄。

明朝的亡國之君朱由檢剛愎自用謹慎多疑,但是誅殺宦官魏忠賢剷除閹黨之禍,澄清吏治整頓朝綱,在李自成內亂、後金外患、文官集團把持朝政的環境下,17年的時間裡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意圖挽救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雖然功虧一簣最終國破家亡自縊於煤山。對於這個「君王死社稷」的失敗者,即使是滿清朝廷也沒有在他身上踏上一腳。

我們必須承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歷史的潮流,是勝利者選擇順應民心民意的獎賞,是失敗者違背民心民意的懲罰。但是如果勝利者走上罔顧百姓的路,最終也是遭人唾棄拋棄的賊寇。


謝邀!

成者為王敗者寇,自古至今成古訓,不論你是誰誰誰,尤其顯在戰爭中,勝利就是好證明,不論你耍啥手腕,蠃得勝利是根本,反之就是喪家犬,夾著尾巴到處竄,到哪都是要挨打,不論它有多可憐,裡面有多少委曲,都得搖尾祈人憐。遇上善主賞口食,反人挨揣又挨打,嗥嗥痛叫沒人憐。

秦皇統一六國時,始皇何等的威武,他的話語誰敢違?無論是對還是錯,照章辦事得賞賜,反之就會遭殺戮。可是沒落秦二世,被宦官趙高轄制,趙高握權輕君主,指鹿為馬試眾臣,明明是鹿說是馬,胡亥疑惑不解意,笑問左右是馬也,大臣都懼怕趙高,隨聲附和是馬也。皇帝無權臣無恐,一個宦官傾朝野。

指鹿為馬傳至今,其中之意深又深。成王敗寇是古訓,例子例子多又多,略舉此例說分明,千古定律勿置疑。??

.


感謝邀請!

回答這問題先搞清楚什麼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這話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句俗語。古代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勝利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為賊寇。含有勝利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對於這句話,本人不認可這句話,但事實上中國很多歷史都按這俗語在執行。

一、這句話把道德踏在腳下,一個沒有道德尊敬的思想,很容易造成人的混亂和動蕩,不尊重人權,會造成社會動蕩。

二、這句話不尊重誠信,一個不尊重誠信的思想,很容易造成人的不傳承和文化的不傳承。

三、這句話是對制度的無視,無規矩不成方圓。

四、但是在歷史上,中國很多時代執行該語言,包括很多人認可該思想,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出五代十國、春秋戰國、三國等,對人民而言是傷害,因為人民永遠都是渴望祖國的統一。

綜合以上。本人是不認同這觀點。謝謝大家指正。


古往今來,成王敗寇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不管哪一行哪一派,這個定律永遠存在。

不管是司馬昭篡奪曹家的天下,還是李世民為奪得皇位而殺死自己的哥哥,這無一不是證明了這一點。不管你以前是做什麼的,也不管你用的是什麼手段,只能你成功了,你就是王者,你就可以主宰一切。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你勝利了就可以把對手貶低的一文不值,把自己書寫的是如何的高尚威猛,後人也只會看到你所授意的文字記錄,再也聽不到別的聲音。

同樣,在今天只要你能掙到大錢,而且還不違法犯罪,那你放個屁都是香的。普通人只看得到成功人士的輝煌,不會去過問他是如何成功的。特別在農村,一些小混混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變得富裕起來,很多人都對他們羨慕無比,不會去在乎之前那些人都做了哪些缺德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