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聲名鵲起,來自清華大學的豪門。不顯山露水,卻在多個勢力之間遊刃有餘,執掌紫光集團依託工信部、教育部,跟發改委、國資委博弈;成長與北京,卻從CEC、上海發改委手中搶走銳迪科、展訊;還是當前資本追捧的對象。著實神祕。


轉自華商韜略

2016年,中國為進口集成電路付出22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521億),貿易逆差達1657億美元。逆差的背後,是紡織品、工藝品、傢具等數以幾十億計的產品換回來的外匯。

一家中國半導體企業希望改善這一局面,卻被外資和中方資本聯合在背後「捅了一刀」。

1

新中國成立前的1944年,中國成功研製出了青黴素,成為世界僅有七國之一。計劃大規模投產之際,國民黨政府時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卻給研發團隊下了道口諭:「外國進口的盤尼西林(青黴素)用都用不完,中國何必要自己生產?」

時值二戰,中國搭上英美的戰車,大量美國物資滾滾而來,高層的青黴素確實夠用。正是因為這一句話,直接導致了此後的十幾年裡,青黴素這種生產成本極低的藥品,進口到中國賣出了黃金的價格。

上述故事的真實性已難以核實,但不論真假與否,此後至今的時間裡,只重利而輕氣節的財閥及其買辦制度,都是知識分子針砭諷刺的對象。但幾十年後的今天,一批新時代的「買辦」卻換了身行頭、打著與國際接軌的口號捲土重來,還團結了一些「帶路黨」。

6月初,華商韜略(微信號:hstl8888)報道了紫光集團VS高通的暗戰,引發各方輿論的強烈反響。事件簡單說來,就是手機晶元的世界霸主高通,聯合某「有背景」的國內資本方,以及央企大唐電信,在貴州合資創辦了致力於中低端晶元銷售(實際只賣高通最低端晶元系列)的瓴盛科技。

這家合資公司是參與方「三贏」的局面:

大唐電信將手裡連年虧損的負資產(聯芯)轉變為七億多的估值;高通只提供低端驍龍晶元,不拿出什麼真章技術活兒(即使想拿美國政府也不會讓),坐等利潤分成和專利費;中方資本建廣資本等也在做躺著數錢的夢。當然,還順便討好了高通(建廣曾收購恩智浦的部分資產,後高通收購了恩智浦)。

三贏的局,表面上看,喫虧的只有紫光旗下的展訊,後者是如今中國最有實力和潛力的晶元設計公司,2016年在全球移動基帶晶元市場中幾乎與聯發科、高通三分天下,佔據27%的市場份額。

而往深了看,瓴盛這家合資公司則讓人不寒而慄,幾乎是對整個自主手機晶元產業釜底抽薪的殺招。

關於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事件的詳細經過,本文不做詳述,詳情可回顧《他以千億美元徵戰世界,卻在家門口被裡外合擊?》

總之,這麼一家對國產自主晶元幾乎是摧毀性的合資企業,就這麼大張旗鼓地準備登堂入室。

事件曝光後,引發了從業內到普通民眾的強烈質疑,有評論稱這是高通「玩陰的」借刀殺人,「皇協軍」低頭哈腰領進門,居然還有國企收拾好桌子給上菜。

《人民日報》也就此發表評論《自主創新書寫「芯」時代》,直言「這種利用技術合作來釋放低端技術,對立足中低端晶元行業、努力邁向中高端的中國自主晶元企業,可能會帶來巨大的衝擊。」

輿論的強烈抨擊下,瓴盛方也開始採取行動。高通(中國)在水深火熱之際,緊急包裝了一系列新聞,將李克強總理禮節性會見一批外國企業家的事情,描繪成單獨會見高通CEO,暗示總理支持高通,企圖混淆視聽,威脅媒體和官員。這種層級的「假新聞」,居然也通過公關手段得以推廣,令人匪夷所思。

緊接著,在一片聲討大潮中,出現了零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智者。一些深藏於市的公眾號站了出來,費盡心思找角度企圖扭轉局面。翻來覆去抓著兩點,一是攻擊紫光以及展訊,其行文不需要任何事實依據,完全是「思想有多遠,文字就有多遠」;另一是強調市場經濟,晶元不應該劃上國家界限。當然,這類來路不明的文章均沒有作者署名。

其中的第二點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針對晶元「國籍」、開放與競爭、合作與共贏,業內展開了一場大辯論,聲勢愈演愈烈。

2

合作與競爭,開放與保護,這是一個過於宏大的命題,雙方的論點都站得住腳。但實際上,事情根本沒那麼複雜,紫光VS高通這件事,開放的是晶元的完整市場,合作拿來的是最低端晶元的銷售權,競爭的著力點是展訊最拿手(佔有率世界第一)、高通可有可無的中低端市場,至於保護,暫時還沒看到。

合資企業出爐後,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表現地出離憤怒,朋友圈的評論中用到了「買辦」、「主子」、「漢奸」等辭彙。

這番言論被瓴盛方拿來做文章,認為身為中國半導體企業界的頭號人物,趙偉國的此番言論有失風度。但聯繫過去幾年紫光/展訊,以及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路徑,趙偉國的心情卻很好理解。

過去兩年,趙偉國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受矚目的角色,也是最心酸的角色。他誓言要在世界半導體領域爭取一席之地,卻在國外遭遇瘋狂打壓。

因為包括「政治」在內的原因,紫光入股力成、收購美光等多項計劃被叫停,投資西部數據更是在最後階段被CFIUS(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緊急終止。東芝出售儲存業務時,日本政府直接點名,如果賣給中國資本,交易會被終止。

一方願買、一方願賣,買賣卻一筆沒成,這就是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

併購不成,紫光默默「發育」,自主攻堅技術,這纔有了包括展訊在內的飛速發展。這家公司立足低端晶元(2G/3G)的強大優勢,在4G上急起直追,5G上更是與高通、聯發科基本保持同一速度,給高通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2016年,展訊實現約7億套的手機晶元出貨,其產品被三星等國際手機品牌廣泛採用。同時,展訊的無線連接晶元也已實現規模商用,其GPS和北斗晶元年出貨量超過2億顆,為中國的北斗定位系統的大規模商用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化基礎。

但這樣一家國內領先的企業,在國際的浪潮中依舊脆弱。叢林法則中,弱小者難以擺脫被分食的命運;IT的競爭中,微小的技術與規模差距就能造成天壤之別的結果,比如三星和臺積電的晶元製程,更何況中國半導體產業從整體上與高通、三星等巨頭仍有很大差距。

最難的是,看到苗頭的外資,根本不給你發育的時間和空間。好比展訊,好不容易殺出了一條路,卻被外資繞道堵在了家門口,頂在最前面的還是本土企業甚至是國企,這樣的局面很諷刺。

3

中國崇尚開放的市場經濟,國內的很多產業都是這麼發展壯大起來的。因此對於瓴盛科技,有觀念說,這只是合理競爭,沒必要上綱上線。

什麼是合理的競爭,這條線很難界定,與其為此爭論不休,不如看看更「開放」的經濟體是怎麼做的。

世界半導體強的區域一共四家,分別是美國、日本、韓國和臺灣。

美國起步最早,隨後開始了持續至今的封鎖計劃。從巴統協定到瓦森納協定,美國和其盟國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打壓從未停止,不僅每隔一兩年就製造所謂的間諜案醜化中國半導體業,還通過禁售等方式豎起重重壁壘。

+

去年年底,美國總統委員會的報告中公開宣稱,要「抑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所謂創新」,「全球的半導體市場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政策制定者應該做一些回應保證國內的產業」,「美國同樣需要調整國土安全的相關協定,預防中國可能帶來的安全威脅」。

相關報道稱,這份報告幕後的推動者,正是美國本土高科技企業巨頭。

日本的起步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在存儲器方面取得突破。剛有了成績,日本便宣佈關閉半導體市場,拒絕從海外進口晶元,並且對所有涉及技術的項目嚴防死打,以保護本土企業。

臺灣的半導體同樣是政策全力支持+嚴防死守的典範。將張忠謀請回臺灣後,當局的研究院便提供了無所不包的權利和優惠,由此帶動了臺灣IT產業的全面發展。而在陸資入臺投資半導體產業上,臺灣當局毫不猶豫封死了閘門。

臺聯電前董事長曹興誠,早年因執意投資大陸惹上大麻煩,最後不得不宣佈退休,聯電也從「臺灣雙雄」轉而一蹶不振。即便拖了數年後因市場問題放開閘門,臺灣也實行了嚴格的「法律」制度,臺資在大陸的晶元廠必須和臺灣保持「N-1」代的技術落差,且主導權要由臺灣半導體產業掌控,甚至其廠數量都有三座的嚴格限制。

這樣的國際格局中,中國每年進口的集成電路都超過2000億美元,是工業化產品中的最大支出,為此付出的外匯比石油都多。

4

2016年,中國為進口集成電路付出2271億美元,貿易逆差達1657億美元。如此逆差靠什麼彌補?只能靠紡織品、工藝品、傢具等數以幾十億計的產品換回來的外匯。逆差的背後,是國人用7*10小時的工作,換對方5*6的工作制、高工資以及社會福利。

+

市場是殘酷的,立場不同,利益相悖,中方對此唯有憤慨,因為指責並沒有實際性意義。

但問題在於,如此局面下,國內市場和部分地方政府依舊對外資笑逐顏開,敞開大門放低端合資企業進入,任由其與本土勢力在家門口展開廝殺。

我們崇尚開放,但更崇尚合理開放,一家純銷售型的合資企業,對產業、消費者有什麼好處?更何況還是晶元這種基石產業。龐大的採購需求,最後養肥的僅僅是一批買辦。

在這類合資上,中國已經喫過太多的虧,受損的不止某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甚至是國民。

說難聽點,在某些行業,合資企業已經成了附骨之疽。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代工程師在一窮二白間研發出「運十」,僅較空客的大飛機晚了兩年。但這一成果卻被污衊成了「那幫小子在上海搞了個波音708」,「造船不如買船」的態度隨即而來。

+

「運十」下馬後,國內開始飛機合資項目,投入十幾年,最後因波音的介入戛然而止,虧損幾十億後一無所有。那之後,國內航空公司先後給波音、空客送上了過千億美元的訂單。

大飛機給中國產業帶來了很多教訓,其中最大的一條是:這類戰略性的產業,幻想著以市場換技術、靠國際合作做強自身,其可能性幾乎為零。

同樣的慘痛經歷至今仍困擾著國內車企。汽車工業第二階段的口號是「市場換技術」,但是市場給出去了,技術至今沒見換回來。

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工業也引進西方技術,但他們的方式是「引進技術,保護市場」,而國內的產業卻是一廂情願地讓出市場,指望外資企業會轉讓技術。

這樣的模式裏,研發隊伍和平臺徒有其表,巨額技術轉讓費付了一筆又一筆,昂貴的生產線換了又換,完全淪落為外資企業的加工廠,只有買辦賺得盆滿缽滿。

長而久之,外資方、中方高管和部分官員集成了穩定的利益集團,全力當銷售、賺大錢,不僅毫無動力搞研發,還不遺餘力地打擊國內自主品牌。

中國汽車產業的第三階段,正是開放准入制度,允許大量民間資本進入汽車行業,在短短的時間內帶動產業實現了井噴式地發展。合資企業幾十年沒幹成的事情,比如研發變速箱,民營企業幾年辦完了。

如今,國內一線汽車品牌幾乎都用的自家發動機,這在合資時代是完全無法想像的。發動機等核心部件的自產,使得整車的價格大幅度下降,給了消費者更多選擇的空間,而非完全被外資車企扼住脖子。

5

很多領域裡,所謂的雙贏,只是個美麗的謊言。

合作中,外資在中國表現得相當友善,因為這裡有他們予取予求的空間。不論哪個行業,沒有生產能力,就沒有議價權,一塊交換機裏的導流板賣20萬,一部水泥廠的減速機賣1000萬,在過去,這都是司空見慣之事。

乖乖交錢是朋友,一旦中方企圖染指市場,對方則立刻翻臉,最近的蘋果VS騰訊,紫光VS高通,本質上都是如此。

外資的領先者有一個屢試不爽的套路:一旦落後者表現出了能力,他們隨即讓利,「100萬的東西,我現在50萬就賣了,你就別出來搶市場了」;亦或者是「我們合資辦,技術『共享』,市場通喫」。

但所謂的通喫,實際是一種變相剝削。很多時候,中國力量是迫於巨大的進口成本壓力而被迫反擊。中國先後攻克的很多行業,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老外賺了多麼驚人的利潤。這類中國企業企圖的不是掌控權,而僅僅是作為一種平衡的力量,讓市場有更多選擇。

不管產品好壞,沒有產品,就沒有議價權。膠捲時代,柯達一統天下,全球沒幾家有成熟的彩膠技術,但中國有個樂凱,雖然質量不如柯達,但樂凱賣15,柯達就只能賣30。而在沒有相關產品的俄羅斯,柯達的價格是70。

+

這樣的例子見於各行各業,華為、中興起步後,思科、愛立信的產品價格直接腰斬,在很多領域,取得突破的國內企業,更是以價格優勢直接將長年賺大錢的外資排擠出局。

類似案例越來越多,令「友邦」心憂不已。那些掌控業內源頭技術的企業,希望緊緊把持住大門,讓世界淪為其工廠,並對要分一杯羹的新來者各種圍追堵截。

很長時間內,面對這種「圍剿」,中國企業只能隱忍。落後就要捱打,很多國內企業已經習慣了;在捱打與隱忍中默默發育成長,中國也很擅長,我們的北斗系統、國際空間站,都是這麼挺過來的。

但瓴盛科技的誕生,從某種程度上表明,外資現在連你偷偷發育的空間都不給了。這樣的局面下,還討論什麼晶元「國籍」、合理競爭,有什麼意義?

汽車合資企業還好歹虛以委蛇,承諾「有條件」轉讓技術,也裝模作樣設立了研究院,高通的合資卻表明了只賣低端晶元,這叫什麼事兒?

6

存在技術壁壘、面臨封鎖的產業,想要成功突圍是非常困難的。國內很多新興產業的突破,都是走鋼絲,一不小心就是千夫所指、萬劫不復。

近幾年,國內彩電價格急降,40英寸的智能電視不足2000元。從21英寸動輒數幾千元起步,到如今賣白菜價,變化的背後並不是行業整體成本有質的突破,而是國內的核心部件有了質的突破。

+

說到彩電,不得不提兩家面板企業,一是京東方,一是TCL旗下的華星光電,這兩家企業當年都是燒錢的典型。頂著虧損持續經營期間,周遭的質疑和諷刺從未斷過。

TCL的李東升一年瘦了20斤,京東方的王東升更是直言:有時候自己在天台上走,感覺隨時會掉下去……

這些昔日的虧損大戶,給國內的面板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期間,企業平均每塊面板虧損1塊錢,國內液晶顯示器和電視機企業的成本就會下降10-20塊錢。

經過幾年的奮鬥,如今的成績有目共睹:中國的面板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出貨量已經世界第一。從這一角度看,國內消費者理應對這些曾在虧損中頑強前進的企業道一聲感謝。

有統計稱,中國政府在面板行業的投入大約是1000億元,因為這筆投資,受惠企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在全面實現突破後的2014年,中國液晶電視的產量為1.4億臺,有評論稱,國家多少年的投入,電視機行業一年就掙回來了。

把錢投給「自己人」,或許比傾斜外資更靠譜,在這一點上,中國已經開始自上而下的變化。2014年11月,國務院向地方政府提出,要求評估並取消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提供給跨國出口商的補貼和稅收減免政策。中國不再滿足於做「世界工廠」,紫光、華為這類本土科技巨頭們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扶持。外企曾經唾手可得的地方補貼,如今被北京要求嚴格審查。

但是上面的政策,下面卻未必全力執行,畢竟地方政府也有政績的壓力,招商引資的口號長期存在,這纔有了瓴盛這樣的合資企業。

瓴盛之戰,實際上已經不是紫光和高通的戰爭。曾有人給紫光出主意:你們併購展訊和銳迪科一共27億美元,現在的估值至少75億美元,以這個價格賣給高通,紫光賺個200億人民幣都不成問題,與其這樣腹背受敵,不如直接出售。而高通以這個價格收穫27%的全球份額,也是一筆極為合算的買賣。

如果單純牽涉紫光和高通,出售展訊未嘗不可。但如果真這麼操作,中國半導體每年過萬億人民幣的進口要持續到何年何月?

在晶元領域,國家和企業持續投入力量,專門組建的「大基金」近年間亦是大動作頻頻。如此聲勢浩大的背景下,就這麼被高通以「上門圍剿」的方式給阻斷,那其他半導體企業、甚至其他有志於突圍的企業/企業家,仍否維持過往的信心?一旦這些企業在家門口被外資擊垮,員工如何安置、銀行的貸款誰來還?

「瓴盛」一詞,取自「高屋建瓴,盛世大唐」,高屋建瓴地賣低端晶元,通過銷售和繳納專利費建立盛世大唐,這樣的合作與開放,不要也罷。


這是摺疊區被屏蔽的回答,覺得有些道理,不應就此消失,發上來百家爭鳴吧,以下是原回答。

這貨智商一般吧。

基本套路是收購市場上比較成功的企業然後維持領導層不變, 注資。

玩內存可能要麻煩了, 因為手下沒有能行的, 自己也不懂。 估計要蒙菜。

喜歡吹牛皮, 什麼700億都出來了, 就瞎吹。

另外展訊看消息可能也要麻煩, 董事會不行, CEO 沒人制約開始瞎搞。

過一段看看是不是要嗝屁。

內存這塊瞎搞騙錢的成分要大於實幹的成分, 幾個標誌:

1. 企業管理混亂, 亂加班, 上級欺壓下級, 大量人才流失無人關注。 xmc 之初忽悠了一批人過來, 後來很多人不堪凌辱有再次出國的, 有投奔外企的。公司對此置之不理, 因為研發反正主要靠cypress, 另外董事長本身是個白癡。

2. 詐騙國家, 謊稱人才短缺, 內存這塊國外大陸人才積累深厚, 有大批vp, fellow 級別的高端人才, xxx為了滿足個人小團體利益棄之不顧。 寧可啟用simon yang, 這樣的外行及其利益小團體, yang 是業內公認的人品有問題的人物出來當ceo也不願意去聯繫招聘國外senior vp 級的人才。即便是高啟全其實也沒有任何先進位程研發管理經驗,上任後對於如何建立起研發體系也是頭腦空空 。

3. 瘋狂竊取外企ip, 盜用外企ip 無恥程度已經令人髮指, 自己沒有研發實力就從外企身上打主意。 西安三星已經從15年起不在大陸招聘甚至是工程師級別的大陸人才就是這種情況的一個寫照。

4. 公司內部拉幫結派利益勾結。 以某所某院等為首的利益集團把公司變成 了內部分贓平臺, 打擊異己, 扶持關係戶。 一些頭目優先安排對待關係戶的畢業生, 一些本來基礎很差就業競爭力很弱的學生在這裡被照顧安置, 幫關係戶導師解憂。

5. 用人方式匪夷所思,浪費人才, 重用庸才。 放著國際專家不用,寧可重用一些三流貨色。

例如胡正明, 在國內掛了個兼職教授頭銜, 但是隻是搞點講座,談話, 刷點熱度。 胡在國外受到重用,輔以實權,sandisk 曾經長期聘為董事會成員。

這種搞法能整好才成了怪事。 浪費人才, 重用庸才。白癡當道。

胡正明(Chenming Hu),微電子學家。美國國籍。祖籍江蘇省金壇市城西馬乾村[1] 。1947年7月出生於中國北京。1968年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獲學士學位。1969年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1970年獲碩士學位。1973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傑出講座教授、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榮譽教授、臺灣交通大學(新竹)微電子器件榮譽教授、1991-1994年任清華大學(北京)微電子學研究所榮譽教授。1997年當選為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2] 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5年12月獲得美國國家技術和創新獎。[3]

註: 下面兩位是在sandisk 的大陸籍高管, 隨便拿出一個都比現在的紫光高層強, 但是紫光假裝看不見,寧可和某所一起狼狽為奸謊稱人才匱乏, 啟用自己的親信和利益集團。

(註: 西安三星招聘頁面, 這麼大的公司只招操作員。。。)

5. 我共向來龜毛,捨不得花錢聘請像樣點的專家指導。 目前科研顧問主要仰仗下面這樣的人才。這些人才多在各種會議上發表各種邊緣領域論文, 平時灌水湊數就罷了, 關鍵投資的時候拉出來諮詢出主意就完了。所以我共的科技投資方面多半方案荒謬, 缺乏實質性競爭性。

(註: 不是歧視女性。 確實是學歷水, 成就水。 而且玩的是不入主流的MRAM, 拿國家天價儀器砸論文的套路。 照這院士的名頭沒個IEEE fellow 也好意思出來混。)

找二三流人才來擔當重要科研項目負責人, 顧問是不可能有好結果的。 例如搞原子彈不請鄧稼先, 錢三強這樣的人, 請些何祚庥這樣的混混, 搞導彈不請錢學森, 找些水貨來負責。 最終什麼結果很容易想像。

晶元項目同樣,

劉明,1964年4月出生於江西豐城,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專家。1985年本科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1988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98年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博士學位。2000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和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主任。2008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現任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微電子器件與集成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明研究員長期致力於微電子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究,在存儲器模型機理、材料結構、核心共性技術和集成電路的微納加工等方面做出了系統、創造性貢獻。代表性成果包括:建立了阻變存儲器(RRAM)物理模型,提出並實現高性能RRAM和集成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方法,產生重要國際影響。拓展了新型快閃記憶體材料和結構體系,提出新的可靠性表徵技術、失效模型和物理機理,為存儲器產業發展提供關鍵理論和技術基礎。她發表SCI收錄論文250多篇,SCI他引(劉明或合作者均視為自引)超過2800次,6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榜,兩項工作列入2013年ITRS(國際半導體發展路線圖)、多項工作作為典型進展被寫入15本著作和40篇綜述中。在本領域重要國際會議做邀請報告30多次。授權發明專利180件(含美國授權專利7件),主要專利轉讓/許可到多家重要集成電路企業。

劉明研究員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2013年(排名第1)、2007年(排名第2)、2005年(排名第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9年(排名第4))、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2015年(排名第1))、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2010年(排名第1)、2003年(排名第10))、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2014年(排名第1)、2002年(排名第3))、中國真空科技成就獎(2012年)和中科院傑出成就獎(2014年(排名第8))等獎項。

6. 正確的打開方式

首先需要一個專業, 頂尖的戰略委員會。 委員級別應該是在業界有公認的成功經驗和背景的。 例如chen jian 這樣的, 而不是liu ming 這種沒有像樣的工業背景的三流人才。 戰略指導方面的失誤對於後面的發展將會是致命性的, 而且會浪費寶貴的資源和時間。現在我共奇缺這方面的人才, 一些如莫大康之流實際為外資設備商的代言人, 老妖則又缺乏專業性。 如何鑒別真正有真才實學和經營頭腦的人才是成敗關鍵。


展銳拿英特爾錢,給英特爾20%股份,就是愛國;

瓴盛拿高通技術,給高通24%股份,就是漢奸?

某人放炮還能要點臉嗎?

瓴盛快1年還沒推出產品,展銳怎麼虧得連leo都混不下去了?這也能怪到瓴盛頭上?

高通給中國低端技術怎麼就用心歹毒了?給技術難道不比不給好?如果真給的是垃圾,展銳怎麼連垃圾都害怕?如果給的技術比展銳好,難道不是幫助中國進步?誰規定只准展銳有中國最好的技術?貌似海思營業額是展銳3倍,展銳憑 什麼代表中國ic國家隊?難道因為拿了國家最多錢沒幹成事,反而坐穩了老大位置?

無論真合資,假合資,犯法嗎?別人罵了展銳半個字嗎?別人拿了國家300億補貼嗎?現在展銳年年巨額虧損,2013年從nasdaq被紫光收購時可是有巨額盈利的!某人花了國家幾百億,就搞成這個樣子,還打算欺上瞞下多久呢???

來源:內容來自「日經亞洲」,謝謝。

日經亞洲報道表示,據知情人士透露,紫光集團的移動晶元公司紫光展銳延遲了其上市計劃,新的IPO時間將會在2019年年底。而根據之前的資料,紫光展銳原本計劃在今年上市的。

據知情人士透露,雖然清華紫光集團計劃在今年將紫光展銳推上市,以募集更多的資金,但是一些政府高級官員對這個事件安排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當然,這只是紫光展銳推辭上市的一個關鍵因素,另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造成了這個結果。

該消息認識還指出,雖然目前紫光展銳內部已經將上市時間推遲到了2019年年底,但未來仍然存在很大的變數。

日經表示,紫光集團的股東包括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該基金作為中國晶元產業最重要的融資機構。他們還指出,紫光展銳在中國晶元產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擺脫中國對國外晶元依賴的一個重要依仗。在他們旗下還擁有一家叫板Toshiba的快閃記憶體公司長江存儲。

但在過去幾個月,這家晶元公司進入了動蕩的管理重組。他們在去年推舉ZTE的曾學忠擔任公司的CEO,前CEO李力遊則留任展訊董事長併兼任紫光集團聯席總裁,但日前的消息表示,李力遊已經離開了紫光集團,並將於下個月擔任Imagination全球CEO一職。

知情人士對日經表示,從去年年到現在,展銳有三分之一的VP被重新調整了崗位,領導不同的團隊。在他看來,紫光展銳如果想要上市,需要面對的一大挑戰就是盈利能力。

日經表示,他們曾就IPO事宜向紫光發起了採訪邀請,但他們並沒有回應。

其實在紫光展銳成立以前,他們的前身展訊和RDA都曾經在納斯達克大可上市,前幾年,清華紫光分別以17.8億美元和9.07億美元的價格將其私有化並收歸名下。

2016年,展訊和RDA透露,他們當年的營收達到了125億元,約合19.8億美元,但2017年的營收狀況尚未披露。儘管這家公司並沒有披露相關數據,但是據知情人士透露,紫光展銳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虧損了3億和5億美元,這主要是移動晶元市場劇烈的價格市場競爭,加上漸增的研發費用所導致的。

據瞭解,紫光展銳為三星的入門級手機提供晶元組,另外包括聯想集團、TCL和LAVA、Micromax等印度品牌都是其客戶。

研究機構Gartner的數據顯示,紫光展銳晶元2017年的出貨量全球佔比為11%,而競爭對手高通和聯發科的份額則分別為36%和24%。

為了在5G上追趕競爭對手,在今年2月,紫光展銳宣佈和英特爾合作,後者將於2019年下半年推出其5G modem,屆時展銳會將其晶元與Intel 的5G modem捆綁,向客戶提供極具競爭力的整體解決方案。日經表示,這將縮短展銳和競爭對手的差距,但尚未清楚紫光展銳在這個合作中是否需要向Intel支付相關授權費,因為在2014年,Intel曾經斥資15億美元收購了紫光展銳20%的股份。

原文鏈接: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AC/Tsinghua-Unigroup-postpones-mobile-chip-unit-IPO?page=2



就他那些言論,人品不咋地
據說古月公子和他同學
厲害嘛,這個軟廣告打得不錯,就服你了。不提這個問題,我還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呢。營銷高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