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種植沙姜的人很少?銷量也不大?"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沙姜,是一種調味品,在日常生活之中跟生薑使用是一樣的。此外,沙姜還可以作為一種珍貴藥材在醫用藥物上有很大用途。然而,當前沙姜種植的人少了,是怎麼回事呢?

沙姜種植的人很少的原因分析

現在發展種植業,大多是奔著高利潤去的。一旦有哪個項目可以賺到錢,就會形成跟風種植的現象。而沙姜目前種植的人很少,跟種植效益太低有很大關係。

沙姜的畝產量在2000~3000斤之間,收購價格在1.5元/斤,產值在3000~4500元之間。而一畝沙姜滿打滿算,也需要投入3000元的成本。那麼,如果產量好的話,能夠賺到錢,一畝利潤1500元。如果產量不佳,就沒有利潤了。加上,沙姜收購價格並不穩定,行情不好的時候,幾毛錢一斤,這是要虧本的。

所以,種植沙姜並不怎麼賺錢,種植的人當然就不多了。

沙姜銷量不大的原因分析

種植的人少了,銷量看起來當然不怎麼大了。此外,沙姜銷量不大,跟生薑有關係。怎麼說呢?

都是作為調味品,生薑明顯更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反過來就抑制住沙姜的銷量。說白了,沙姜競爭不過生薑,無法取代生薑的地位,銷量就不大。此外,雖說沙姜是一種珍貴的藥材,但是在醫藥上使用的不多,以沙姜作為藥材原料進行種植,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產業。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正。另外,大家有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


「男怕沙姜,女怕麝香」,雖無依據,但沙姜種植少卻是事實。就如芫荽、芹菜一樣,沙姜因有種特殊的香味,並非大家都能接受,大眾化有點難。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味知識。

沙姜與生薑都是姜科植物,也都可用作烹調和藥材使用。在烹飪方面,用途上又有所不同,沙姜可調味香料,而生薑則可去腥克涼,除用作配料相菜外,還可製作醬菜。

在種植和銷量上,沙姜和生薑雖不存在競爭,但沙姜種植面積小,銷量更是上不去,這究竟是為何呢?

一、種植少的原因

十幾年前,種植沙姜的少,價格還行,但正是因為如此,看到賺錢,越來越多的農民跟風種沙姜,價格自然就跌了下去。這和另一種經濟作物類似。

在刺楸這邊,一些農民在偏遠的小塊地裏種上了「砂仁」,這種經濟作物其實是艷山姜。砂仁果既可作葯,也可做香料。起初砂仁果可賣十幾元一斤,其他農民跟風種植,一些打工的農民也在荒廢的田地裏種上砂仁。由於供應大,砂仁果收購價逐年下跌,從十幾元跌到四五元,又從四五元跌至一兩元,近兩年甚至在一元左右徘徊。刺楸最近聽人說,這其實是一個陽謀,賣苗的人先期投入大量資金種植,而後在市場高價收購,刺激大量的人種植,最後以賣苗賺錢,等到賺夠了錢,種的人多了,價格自然高不起來。收購價一跌,甚至不好出手,就有農民把種植的砂仁挖來丟了。種沙姜很辛苦,雜草可能比沙姜還長得快,種植得越多,除草的活也就越多,收的時候也累更慘,手掉皮都是常有的事。起初收購價高,辛苦點也值得,而當種的人一多,價格回落,種植的人就少了。二、銷量少的原因

作為香料,沙姜就是與八角齊名的山柰。按理說,銷量高才對,但事實卻剛好相反。

1、沙姜做醬料。沙姜深受兩廣人民喜歡,做成蘸水配白切雞,簡直是人間美味。而問題則在於,鮮沙姜除了做白切雞之類的蘸水,其他方面用得少,往往也只是一二兩地買。

2、有特殊的香味。芫荽、芹菜等香菜雖然好喫,但有好些人就是喫不慣,沙姜也是如此。

3、沙姜不宜保鮮。在出土後不久,沙姜就失水變幹,只有買乾的香料。

4、香料用量小。與八角一樣,在烹調食物時,往往只是放幾小塊下去,起到增香提味的作用,沒人會喫它,而老生薑作香料還有人咬來喫。

以上就是刺楸對沙姜種植及銷量都少的分析,如果覺得回答的還行,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