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理論上是看不懂的,大約能根據上下文猜一點意思。

音讀替換:

因為日語的漢字意思不一定跟中文一樣,比較著名的《萬葉集》,將日語的詩歌借用漢字來記錄,其中漢字表音居多,和本來的意思會有差別。

比如:

秋の田の穂の上に 霧らふ朝霞いつへの方に 我が戀やまむ

寫成漢字就是:

秋田之穂上尓霧相 朝霞何時邊乃方二 我戀將息

翻譯回來是:

秋日田穗 霧籠朝霞 霞有霽時 戀心無晴

近義替換:

把能用漢字寫的全都用漢字寫,保留助詞。

(包括把慣常用假名錶示的改回漢字、把慣用語改成用漢字詞來表示兩種)

基本上日文的新聞、比較偏理論學科的文章都是這樣的。

比如日本的漢字檢定的例題:

やよい時代の土器。→ 彌生時代の土器。

消毒のために水を沸かす。→ 消毒のために水をしゃふつ(煮沸)する。

魚が川をさかのぼってる。→ →魚が河川をそじょう(遡上)する。

依靠中間的漢字大約都能看懂,會猜錯一般是因為看不懂助詞是肯定還是否定。

其實看日語書的時候我也主要靠漢字來腦補2333,看了漢檢的題我都懷疑自己讀了假的九年義務教育了......

結論就是音讀替換是一頭霧水,近義替換使用儘可能多的漢字詞,則比較容易猜出來意思。


除了漢文,應該基本上是看不懂的。


好不容易遇到個我能回答的問題,非常開心。下面很長,不願看請跳過,關鍵答案在最後。

對應的漢字,這是個有歧義的概念。

我可以做兩種理解:1、由於現在假名的寫法全都是漢字演變過來的,對應的漢字是指假名寫法的來源。比如え對應之。

這種用法本來就有,叫萬葉假名,拿漢字當表音文字書寫日語,現在的假名發明之後就廢棄了,漢字在其中表音不表意,中國人肯定看不懂。但我覺得樓主稍微懂點日語就不會問這個。

2、其次就是今天字典、輸入法中那種漢字假名轉換了。

——科普內容請自由跳過——————————當今日語,漢字表意為主,假名錶發音。漢語辭彙與假名的對應關係勉強分為音讀、訓讀、熟字訓吧。

音讀:模仿古代中國讀音。相對來說固定且明確。

訓讀:「訓」即解釋,早期日本人用本土辭彙對漢字的翻譯,後來固定化,演變成漢字的讀音,今天的日本人絕對不會覺得這是一種翻譯,雖然實質上是。

熟字訓:本質上仍然是翻譯,但並非一字一字的翻譯,而是好幾個漢字加起來對應某幾個假名,卻不能拆開,不是具體每個漢字對應某個假名。沒學過日語的肯定不好理解。我可以舉個人人都知道卻不注意的例子:全世界都訓讀阿拉伯數字,其中在中國1讀一,0讀零,這是訓讀,10卻不讀一零而是十,這就是熟字訓。

這裡有一個問題是一個詞拿假名寫還是漢字寫是寫的人自己決定的,就算一個詞普遍用漢字寫我也可以非要用假名寫,或者反之。

重點-不要以為日語中假名與漢字有萬無一失的嚴格的對應關係。

音讀本來就是先有漢字後有假名模仿中國發音,所以肯定是固定的,但訓讀是約定俗成的東西,中央已經決定了由你來當這個詞的漢字表記,這種感覺。

———————科普結束,鑽牛角尖時間開始,請自由跳過————————————————

因此,存在日語本土辭彙 無漢字表記/ 漢字表記不統一/漢字表記不被廣泛使用 的情況。由以上可知,並非所有假名都能精確地替換成漢字。

比如文言文中無實義的詞:而。它也有對應的訓讀,是て形的中的て。但是日本人極少有把て用漢字「而」來表記的(也不是沒有),字典上也查不到。文言文裏的「者」也訓讀作は。

這種1億個日本人裏都沒一個人用的漢字表記,按你的要求,到底要不要轉換成漢字呢。如果從古至今只有一個日本人把這個詞寫作這個漢字,這個漢字到底算不算跟這個假名對應呢?到底多少人用纔算是正式的漢字表記呢?這是個禿頭悖論的問題。在此我默認助詞不寫作漢字。

————最終答案—————————————

有時候能看懂有時候不能看懂。

①わたしは李ともうします。翻譯:我叫李。

這句話可以轉寫成

私は李と申します 。中國人還是看不懂。

因為「私」和「申」的意思當代中國人不懂。這是由於兩國用詞的不同。這種不同既可能是中國的用法發生了變遷也可能是日本的用法發生了變遷。那麼用詞一樣了就能理解嗎?我們改成現代漢語用詞試試:我は李と叫します依然看不太明白,因為語序不同。但是已經大體能猜出來了。我們再試幾個:②わたしはあした學校に行きます=私は明日學校に行きます。我明天去學校。明白語序的不同,再回想一下文言文的用詞,就能猜出這是什麼意思,沒錯,不懂日語想猜就靠這個。要是沒有國學素養只會現代漢語,猜對的可能性就會下降。

③私はコンビニに行きます。

這個誰也猜不到,因為コンビ二是英語音譯詞,沒有漢字。那麼存在音譯詞就一定看不懂嗎?④私はアメリカに行きます⑤私はクラブに行きます轉成全漢字:④私は亜米利加に行きます⑤私は倶楽部に行きます 能看懂了吧。亞美利加和俱樂部這兩個音譯詞是有漢字寫法的。至於哪些音譯詞有漢字寫法哪些沒有,還是那句話,禿頭悖論,用的人多了就算正式寫法,但具體多少人用過纔行 沒人規定。你也可以規定コンビニ的漢字寫法是「便利店」,只要日本人都認可,以後中國人就能看懂了。

另外日本人翻譯文言文的時候用的文體,如果漢字都寫出來,是非常容易看懂的

例:苟も國家に利すれば生死を以てす、豈禍福に因りて之を避趨するや

學びて時に之を習う 亦悅ばしからずや?


未學過日語的人不能。

現在日語中已經用了漢字,但不代表這是中文。漢字是表意文字,但其意不一定與漢語完全一致。

有的假名不能變成漢字比如表示否定的ません,不認識這個假名則意思全反。

另外,把日語辭彙強行寫成對應漢字會導致漢語母語的人和日語母語的人都看不明白。

不會的。快醒醒。

學日語的應該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做「娘不是娘,丈夫不是丈夫」(TεT)


比起有假名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對中國人的辨識度更難。因為,一般日語句子主要是名詞和動詞是漢字形式,通過這些辭彙,中國人比較容易判斷句子的意思,完全猜也能八九不離十,但是全部換成漢字呢,沒學過日語的就無法分別哪個漢字有實際意義,哪些是替代漢字,反而辨識度更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