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倡天性,我們也提倡教養,這兩者是否矛盾,如果有矛盾在哪裡?

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能接受熊孩子,是因為我們或許會去欣賞那種稚嫩的不講理,那我們能接受熊老頭,熊青年嗎?是不是任由天性發展,就不會發展出我們人所需要的適應社會的特質?對於擁有一定社會教養的那些高官貪污犯,性騷擾者來說,他們的這種教養是如何評判的?金魚在經過人工培育可以變異成四尾的形態,如果任其生長,會出現返祖現象,果樹也是經過人工選擇才能使其可口,而野生生長的李樹的果實大多澀口不能食,類比到我們自己,是否說教育孩子培養其教養是一種使其儘快適應社會的做法,而儘快適應社會的這種做法是否妥當?有什麼特例?

我是一名高中生,想問題難免有所漏洞,希望大家可以給出好的想法和批評意見。


謝邀。

答題之前我們先來明確一下教養和天性的定義: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屬性,具有外界難以改變的卻可以引導善惡的趨向。具體表現為:1、好奇心(探索欲)2、佔有慾(控制慾)3、食慾4、性慾5、敵意(警覺心)6、善意

7、創造欲

8、破壞欲9、表現欲10、嫉妒心11、保護欲(使命感)12、依賴感(安全感)13、恐懼感14、崇拜感15、孤獨感16、懶惰

教養呢,是指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 禮貌是指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Generally speaking,我覺得教養和天性並不矛盾,他們並不是典型的對立面啊,如定義所說,在善的領導下的天性,與部分有教養的行為是一致的。反之,惡趨向的這種天性,也可以說是劣根性,有時就體現為無教養。老實說我們提倡天性,其實是在善的道德觀念範圍內的提倡。

我們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熊孩子的行為,是基於我們的年歲閱歷比熊孩子豐富,先生而為人,讀的書喫的鹽走的橋多孩子一些,所以給予他們包容。當然比包容更重要的是引導與教育。屢教之後就該嚴格對待了啊。更不用說熊老頭……是倚老賣老為老不尊,是白喫糧食空有年歲,不能因為年紀大了就混淆是非觀念。

至於什麼是社會需要的品質呢…這個問題太泛了。

看過雌雄大盜嗎…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搶劫銀行的犯罪者被尊為英雄,而把他們打成馬蜂窩的警察是惡。文革的時候,有人加入紅衛兵 跟在打砸搶掠的大隊後面撿文物漏,你說他是保護文物呢?還是偷兒?時代需要什麼品質,不是講教養這麼簡單的。

高官貪污犯,性騷擾者是好聽點說呢,叫表面教養,換句話呢,是他媽衣、冠、禽、獸。

教育孩子 培養其教養是一種使其儘快適應社會的做法…這種說法…沒毛病,我覺得是作為教育目的的其中之一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啊。】適應社會…有那裡不妥當???想不出來啊。

題主你好 我也是高中生我也要漏洞求原諒kekeke


天性與教養不是一個維度的問題。除非你覺得「所有符合天性的,都是沒教養的」。

比如小孩子喜歡蹦蹦跳跳東跑西顛,但是如果你在飯店裡這樣做就會影響到上菜員或者其他顧客,但這是可以協調的,可以給孩子講,什麼環境下可以自由地玩耍、「放飛自我」;什麼環境下要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影響到他人。

因此,我們不必為了保護天性,而讓孩子肆無忌憚地「放飛自我」、不分場合;也不必為了讓孩子「有教養」,而徹底剝奪他蹦蹦跳跳的權利。二者是可以和睦共處的,只是家長需要對孩子耐心引導,而且很可能會有多次「失敗」的經歷。
這個問題的背後含義是: 你覺得孩子性本惡。孩子的天性是不一樣的,相比天性更重要的,是成長環境的影響,薰陶。縱然不去教育和引導,大人和環境也會很大程度影響孩子性格發展養成。不過說回來,是否該引導?當然是該的,不好的事,得教育孩子,但並非無故的強制阻止,而是幫助孩子知道後果。好的事,也得引導,幫助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想像力和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不會,人之初,性本惡
教養本身沒錯。在教的過程中,只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就是抑制。如果告訴什麼情況下可以做非教養的事,就不是。
培養有好處的不過得有針對性的,每個人潛力不同有些人適合做商人,有些人天生不適合

每個孩子的天性都不同,培養方式也不同,其實不管早晚,家長能做好正確的引導纔是關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