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Apple has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public company to be worth $1 trillion on Thursday.

The iPhone makers market capitalisation reached the figure in afternoon trading in New York as its shares rose above $207.

The stock has risen about 9% since Tuesday when it reported better than expected results for the three months to June.

Apples stock has risen more than 50,000% since it first listed in 1980.

That compares with a (mere) 2,000% rise for the SP 500 in the same period. (BBC News)

蘋果公司在周四(8月2日)美東時間中午11點48分左右,股價觸及207.05美元。統計了最新的流通股數之後,市值正式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成為全球歷史上第二家、現階段第一家,也是美國首家突破這一門檻的上市公司。

全球現階段首家!蘋果市值突破萬億美元 - 華爾街見聞?

wallstreetcn.com圖標


看看這個 P/E。

更新:賀喜了。

我就講一點:

如果 Apple 能被華爾街的朋友們和 Amazon、Google、Facebook 等公司一樣看重的話,兩年前股價就該超過 $200 了,哪用等得到今天。Above Avalon 早就點出 Apple 的服務業務被遠遠低估而 iPhone 被遠遠寄予不合邏輯的期望,沒人信。

讓我們再次改寫他們的宣傳語:Apple 是一家設計公司,通過設計領先的數字工具賦予人類以更多創意動能。同時,Apple 藉助 Apple Music、App Store、iCloud 等各種網路服務,為 Apple 產品的用戶提供更多精彩內容。


首先表示祝賀,簡單說幾點看法。

蘋果這幾年一直在被用戶唱衰,無論是果粉還是安卓死忠,都或多或少對蘋果這兩年「換湯不換藥」式創新有一定不滿。

回溯了一下,上一次蘋果股價出現大幅增長也是在今年 5 月份 Q2 財報發布之後。之前傳言 iPhone 銷量大幅下跌,結果那一季是蘋果有史以來表現最好的第二財季。當時媒體給出的評價是,「iPhone 依舊賣得很好,利潤依舊很高,庫克依舊笑得很燦爛」。

蘋果 2018 年 5 月股價表現

再往前追溯,應該就是 2017 年 1 月份巴菲特大幅增持蘋果之後了:

蘋果 2017 年 2 月股價表現

巴菲特當時(直到現在)堅定地將蘋果視為為數不多可投資的「消費品」,在標普全球行業分類標準下,蘋果也是被歸類為「電子消費品」,雖然它帶有濃厚的科技范兒。

也正是因為消費品屬性,蘋果超過亞馬遜、谷歌和臉書得以成為了這個「萬億幸運兒」:多數情況下,用戶是在手機上登錄賬號使用後三者提供的各種服務。賬號是永遠存在於虛擬空間的,且沒有折舊的可能性,但想要使用它就必須通過某種智能終端。

因此,在成為各大公司的用戶之前,所有人的身份都必須是一名忠實的消費者。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華爾街終於打定主意對蘋果重拾信心。除了對 iPhone 常規的期待之外,中國市場(雙卡雙待)、付費服務(Apple Care)和其他配件(可穿戴設備)的巨大前景幾乎完全抵消了 Mac 和 iPad 的表現不佳的問題。

上個月 12 號,蘋果選擇在秋季發布會之前沒有預告地直接發布新款 MacBook Pro,看起來是常規的發布「操作」,實際還多了一層提前向消費者(更多是華爾街)表示誠意,順便試探下消費者需求的意思。畢竟這兩年庫克在基礎辦公設備上投入的精力大大減少,提前發售顯然也是被 Google 的 Chromebook 的市場佔有率所迫,而且再不更新換代,連華為和小米這樣的生態鏈布局者都要分一杯大羹了。

自己國家及周邊地區被老對手打敗,中國市場還要被局外人搶地盤,這顯然是庫克最不願意見到的夾擊局面。

目前看來,蘋果的 Mac 系列未來定價區間將持續拉長,也就是更昂貴+更廉價的搭配。前者主打專業高需求的職業,用質帶量;後者則主打教育市場,用量換質。

至於怎麼理解這個「1 萬億美元」,其實十多年前我們大 A 也出過一支破萬億美元的牛股「中國石油」,上市首日股價就漲了 1 倍多,直接邁入萬億美元大關創下紀錄。兩個交易日後市值開始瘋狂縮水,又創下了歷史紀錄……

這是蘋果和中國石油分別邁向 1 萬億美元的走勢圖,某股有種嗑藥的既視感:

圖片來源:彭博

當然,想要真正理解「1 萬億美元」這個概念, 可能得放在對比中才能深切體會到到它的牛逼。

打個比方吧,2017 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 GDP 的排名顯示,GDP 超過 1 萬億美元的國家一共有 16 個。

圖片來源:網路

當然,我們不能直接說蘋果「富可敵國」(感謝評論區指正)。由於 GDP 和市值的統計時間和類目不同,科技公司和國家政體無法直接對比,因此這裡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萬億美元」的參考坐標系,實際上很多媒體都錯用了「富可敵國」這個表述。

即便如此,從人數上來看,十幾萬員工的蘋果創造出的價值也確實很驚人了。畢竟蘋果的現金持有量十分恐怖(Q3 季報顯示其持有 2437 億美元現金,媒體報道還同時回購了 1000 億美元股票,今年 1 月份蘋果表示將通過最近的減稅釋放的資金,在未來 5 年為美國經濟貢獻 3500 億美元),況且市盈率(不到 19 倍)也並不是很高。

從這一點來看,如果蘋果想買一個小國作為帝國根基也是綽綽有餘,「富可敵國」並不是一句空談。

最後多說一句,每次看到蘋果股價上漲,我都能想到老羅......

任重道遠,這回留給他成為喬幫主唯一傳人的時間,恐怕是真的不多了。


表示祝賀,並且巧了,和Apple突破萬億大關同一天,也是高坂穂乃果的生日(逃

Apple Google Microsoft都很想往一個方向走,就是整合手下所有的產業帶來完整的體驗。在這條道路上,手下最能幹的是Google(Google的雲服務不是Apple能比的),最會打牌的是Apple,抽牌玩砸的是Microsoft(Windows Phone昏招迭出,就算是換一群青眼白龍都不會玩成這樣)

這個戰略的成功就是Apple之所以成為第一家突破萬億市值的科技企業。

Apple的勝利絕不單單的一台 iPhone帶來的,而是Apple在背後的一套體系。

拿到一台電子設備,你首要的目的不是背誦參數,而是使用,內容為王,沒有軟體就算人手一台天河二號你也只能數框框。App Store和iTunes Store和iCloud帶來的完整體驗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媲美,這是Apple取勝的秘訣之一。

同時,我相信不少人從小都被教育,要注意細節。喬布斯他爹也是這麼教育他的,願話大概是你如果是一個木匠,在為自己做一個衣櫃的時候,一定不會選用一塊劣質木料做背板,因為這樣你在夜裡難以入睡。喬布斯本人的精神很大意義上被銘刻在了Apple價值觀里。在Apple II(抑或是Macintosh?)電腦內部機箱上,喬布斯讓團隊的成員在裡面簽上自己的名字,原因是:「藝術家會在自己的傑作上籤上自己的名字」 去年Jobs Theater里喬布斯生前錄音也體現了Apple的價值觀,「你通過你的作品,接觸到了千千萬萬獨特的個體。這是一種對這個世界表達自己最深刻謝意的方式。」 Apple有一種在製造工業藝術品的感覺,而不是一個個沒有感情的機械巨獸【無意冒犯,這種機械巨獸我也挺喜歡的:)】

此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隨手划到Apple網站最下面的那個價值觀。毫不誇張地說,你現在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你的未來投票。

為了減少對自然的需求,我們把這部分需求轉嫁到了自己身上。

我們設立了一個高標準的工作條件,之後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它。

你的App按照你自己的規則來。

這一切都是Apple拿下萬億市值的基礎。也應是所有其他友商應該做的。

(似乎跑題了


無可爭議,實至名歸。

這也意味,讓世界為之瘋狂的公司,還是:Apple。

The best apple-The best iphone

市值是市場決定,不是噴子的鍵盤


謝邀。 關於蘋果的市值,我之前寫過一個回答

蘋果市值憑什麼比谷歌,微軟和三星高??

www.zhihu.com圖標

這次想談談我最欣賞蘋果公司的一點

其實,我最欣賞的,不是它所謂的創新精神,也不是出眾的工業設計能力和超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而是它低調、務實的作風:

蘋果喜歡保密,在新品發布會前,從不會透露消息(但無法控制部分供應鏈泄密),不會像某些公司那樣在產品研發階段就讓媒體炒作造勢;

蘋果發布的新品通常都足夠成熟好用,不像某些公司拿不夠成熟,甚至不能量產的半成品出來吹噓,還美其名曰「黑科技」;

蘋果的單品銷量往往是行業最高的,但它從搞不飢餓營銷,即使是在新iPhone剛發布,供應量嚴重不足的時期,蘋果官網也「只排隊,不搶購」;

蘋果不招水軍、不找公眾號發文,更不會收買評測機構和跑分軟體;

蘋果從不請代言人,也不會給第三方賣家的店員高額回扣來促進銷量;

雖然蘋果很注重產品細節,但它從不說自己具有「工匠精神」。即使自己全球市值第一,也從不會嚷嚷著收購誰;

在環境保護上蘋果做了很多努力,經常被評為最環保企業,但它從不會說:「我愛這千瘡百孔的世界」。


絲毫不奇怪吧。縱觀各大互聯網公司,蘋果的硬體總是其中最充滿設計感而又能「接地氣」的。先不論當家花旦iPhone,像AirPods,MacBook Air這樣的經典產品,發布時給人的都是一種ppt里概念圖走出來變成現實的感覺;而除此之外,蘋果所構建的軟體生態亦是其他各家無可匹敵的:幾年前開始,你就可以毫無障礙地在一個設備複製,又在另一設備粘貼,靠著默認設置就能在不同應設備間共享密碼,知道對方是蘋果用戶就能輕而易舉地使用AirDrop共享文件......

幾年來,iPhone的耀眼光環事實上一定程度地遮蓋了整個蘋果生態系統的實力,正如 @Radow所提到的那樣。每當吐槽iPhone外觀電池之類的聲音在發布會響起,AAPL也就應聲而跌,而後又慢慢漲回原狀。花街最終還是更清楚地看到了這個公司的價值,恭喜Apple.


每個人眼中都有不同的蘋果,但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蘋果就是個賣手機的公司,而且實際上,iPhone也是蘋果最主要的營收和利潤來源。

知道多一點的,可能知道蘋果其實也做電腦,而且Macbook和iMac做得都還不錯,價格高了一點,但好看好用。即便架構老舊、工業設計過時的MBA,現在銷量依然很高,其實用著也還行。而實際上,整個PC市場的大部分利潤都被蘋果賺走了。

知道點蘋果歷史的,可能還知道蘋果以前做音樂播放器iPod,也就是我們常說的MP3或MP4,而且shuffle、nano、classic、touch等等系列很全,可能銷量不是最高,但依然賺走了這個行業的大部分利潤。

其他產品線不一一列舉,但可以總結的一點是,蘋果是一家做產品或做硬體的公司。這應該可以代表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對蘋果的認知。

但對IT從業者來說,或者在蘋果的自我定位里,蘋果是一家軟體和服務公司。

任正非不止一次說過,硬體只是蘋果輸出軟體的載體,蘋果真正可怕的是軟體。

其實你從華為手機的發展歷程就能看到,其實華為偷師蘋果最多,而且是全方位的偷師,應該就是源於他們對蘋果的理解和敬畏。

當然國內那些自媒體總喜歡華為重磅發布!華為向全世界宣布!蘋果徹夜無眠!全國人民沸騰了!

華為一直沒有學到的,短時間內也很難學到的,也是蘋果最成功的兩個產品,應該是OSX和IOS,這才是蘋果真正壓箱底的東西。因為藉助於這兩個入口,蘋果運營著:

世界上最大的應用市場App Store和開發者生態;

世界上最大的音樂流媒體服務Apple Music(好像剛超過Spotify?)和在線音樂市場iTunes Store;

世界上最大的個人雲存儲服務iCloud。

還有像在線圖書市場iBooks Store、移動支付Apple Pay、蘋果地圖等,用戶量和流量可能就不是第一了,但也都是top級的,我懶得去查數據。

硬體是軟體的載體,軟體是服務的入口,而硬體、軟體、服務這三樣又都可以賺錢,這個就厲害了。

蘋果絕對是最懂用戶,同時又最懂如何從用戶口袋裡掏錢的公司。


熱愛蘋果超過10年,在剛入職一年的情況下160刀價位滿倉蘋果,感覺可以答一波。

蘋果今年超過1T一點兒都不意外,試問市面上有哪家科技巨頭可以保持不足20的市盈率?沒有,一家都沒有!而且蘋果手握3000億現金儲備,算下來凈市值也才7000億,市盈率低至13.3,沒有比這更健康的公司了吧?如果市盈率超200的亞馬遜值9000億,市盈率超70的微軟值8000億,市盈率超50的Google值8000億,蘋果值1T有什麼意外么?如果說有意外,我只意外這一刻來得太晚了。


小更新:抱歉答完之後才發現文不對題……蘋果市值超過萬億,會成為行業的里程碑不假,更深層的影響在於,它樹立了行業的「萬億市值門檻」。每一個接近萬億的科技巨頭,都會被華爾街拿來和現在的蘋果的狀況進行比較:你的市盈率夠不夠啊?你的用戶基數大不大啊?生態環境健不健康啊?社會責任感和品牌忠誠度怎麼樣啊?現金流沖不充足啊?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強不強啊?

由此說來,蘋果設定了一個非常高的行業標杆,投資者會開始反思,蘋果這麼牛逼才萬億,AAM各有各的問題,真值那麼多錢么?一些資本開始冷靜下來,我估計資本會繼續流向蘋果,而AAM的股價可能會回落一些。


相比別的公司,蘋果的優勢不要太明顯:

1. 極其健康的現金流。要知道蘋果年運營支出差不多300億,要燒光近3000億現金儲備要10年。也就是說,10年不賺錢、不貸款都倒不了。雖然這樣說不太嚴謹,但是至少讓我們對這比現金的規模有了個概念。要知道做實業最怕現金流斷裂,這堪比中等國家銀行的現金儲備,把蘋果的金融風險拉到了極低的水平。這是第一層保障。此外,這筆錢的百分之一砸在任何一個行業,都足以顛覆那個行業現有的遊戲規則。我一直信奉:三流公司拼技術,二流公司拼人才,一流公司拼錢。我相信這筆錢絕對是蘋果最堅實的根基。

2. 良好的品牌和社會形象。與亞馬遜整天畫餅,Google天天賣用戶隱私,Facebook和Twitter有意無意插足政治不同,蘋果做的生意就是簡單的我生產、我銷售、我服務。用戶主動「泄漏」隱私都不敢要;為了培養AI收集隱私還得加上「差分隱私」這層殼;政府想開後門不同意,敢問還有比蘋果三觀更正確的科技巨頭么?此外,蘋果還推行無紙化辦公、投資清潔能源技術、投身慈善募捐、主動回收電子垃圾、關注用戶身體健康、主張消除歧視和貿易保護主義、投身小學到大學教育、專註解決就業、剋制地使用AI、抵制假新聞、為醫療研發提供技術支持、為殘障人群開發專屬功能等等。如此正面的品牌形象,會讓政府和用戶天然地信任蘋果公司,即使出現產品缺陷,蘋果也不會陷入大規模的公關危機。

3. 杜絕虛假宣傳,嚴謹務實。如果你對比蘋果的宣傳海報和國內這些手機公司的產品發布海報,你就會發現蘋果的宣傳是最務實而且最精緻的。舉個例子,你在蘋果發布會的視頻上截圖iPhone X,手動測量它的邊框和屏佔比,會發現極其準確。這一點目前沒有一家國產手機企業能夠做到。蘋果宣稱的性能提升,通常是略低於真實值的。而它的移動產品的續航,宣傳值通常都會低於真實值。你在他的官網上都能找到很詳細測試條件讓用戶自行監督。這樣嚴謹務實的風格,也正是用戶和投資人喜歡的。

4. 目標明確,說的少做得多。蘋果的第一目標從來不是市場佔有率,它從喬布斯時代至今,一直堅持明確的中高端定位,用戶體驗優先。它不走「農村包圍城市,先搶量再洗白」的戰略,做就做用戶體驗最好的產品,要提供就提供最好的服務(雖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你買蘋果的產品,從不用擔心會出現微軟拋棄WP7那種事情發生,不用擔心產品銷量不夠高就被蘋果放棄了的情況。蘋果很清楚:時間和注意力是最寶貴的,一家公司不能浪費自己工程師寶貴的時間在沒有意義的產品上,更不能讓信賴自己的用戶浪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所以我們能看到雖然HomePod賣的不好,蘋果並沒有放棄對它的更新;雖然Siri現在還是個人工智障,蘋果依然在不遺餘力地改進和更新。此外,蘋果很清楚問題的核心在哪裡,自己面臨的風險在哪裡。移動互聯網時代,低功耗處理器是關鍵,那蘋果就自己搞處理器;圖形處理器是用戶體驗的重心,蘋果挖空了imagination的研發團隊;AI時代到來,蘋果又投身於AI晶元的研發;為了保證抗摔性,蘋果栽培了現在如日中天的康寧;為了避免三星壟斷OLED市場,蘋果投資幾十億美元幫LG建廠;生物識別技術是信息安全和用戶體驗的核心,蘋果毫不猶豫地買下了Authentec、realface等一眾公司……你會發現,蘋果把握問題關鍵的能力非常強,這是很多巨頭做到行業頭部之後都喪失了的能力。

如果你讓我列舉信賴蘋果的理由,其實還有很多,不過手機打字確實有點兒累……先寫到這兒吧。


二線城市Apple Store小兵仔一枚。沒見過什麼世面,勉強答一波。

雖然全文沒有什麼涉密內容,但是公司規則挺多的還是匿了。

其實我的觀點和廚子講的觀點一樣,這對於Apple來說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多最多,算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時刻,也就如此而已。

給大家講講故事吧,大家都好這一口。

我所在的這家Apple Store坐落於是整個城市最貴的CBD,沒有之一。

從去年夏天到去年底吧,有一位女士,幾乎每天晚上七八點準時來到零售店,永遠在一個固定的位置玩著一台展示機,她每一次推門進來,走路都是歪歪斜斜的,不說話,不抬頭看我們,衣衫襤褸,隔著一米遠都能聞到一股怪怪的味道,估計是在外以乞討為生的人。而且她一玩就一動不動幾個小時,她捨不得把iPhone拿起來可能是怕摔壞或者弄髒吧,一直弓著腰,一手撐著桌子,另一隻手伸出指頭在iPhone上滑動瀏覽。我也好奇,曾經湊過去看看她到底在幹嘛,好像是一直看一些文字類的東西不知道是小說還是其他。我們店是十點左右關門,每一次她都會提前一點時間離開。生怕給我們添一點麻煩。

我們所有人都形成一種默契,不去打擾她。時間久了,似乎也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甚至顧客,也最多是多看她一眼,也不會去打擾她。

不過最近好像沒怎麼來了。

再接著講一個故事。

我所在的這家店正前方恰好有個噴泉,不時有一些品牌來這個噴泉處做類似展銷的活動。

其中有一次是一個特別特別貴也特別特別出名的英國電器品牌,D打頭那個,在促銷他們家的電吹風。也是超貴的那種。

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大熱天推銷電吹風、那些促銷人員穿著黑色西褲,粉色長袖襯衣,打著黑色領帶,別提有多熱了。我隔著玻璃看著他們在對面就覺得熱浪襲來。

然後他們幹了一個什麼事兒呢,特別有意思。他們會輪番到店裡面來納涼!Apple Store的空調冷氣水平,我相信大家領教過的都懂。他們就這樣靠著我們展示電腦的桌子站成一排玩手機,無聊呢,就撥弄一下Mac展示機。一群人粉粉的,甚是壯觀,隔半天,又會換一撥人來。

我們做了什麼呢?

什麼也沒做,就讓他們在店裡納涼。同樣是銷售,想想其實他們是真的辛苦。

好了,我的故事講完了。

要說意義,大道理我不懂,Apple Store也不能完全代表Apple,至多也就一個縮影而已,答案有些牽強附會希望大家別見怪。

但我相信在一個城市裡,不是所有人都是安定富足的,去Apple Store買個iPhone就像樓下超市買瓶礦泉水一樣。總還是有一些顛沛流離、艱難生活的人,對於他們來說,這裡可能是他們去過最自在的地方吧。如果Apple Store都不能讓他們來,這個城市可能對於他們來說真的是無處可去了。就沖這一點,我也希望Apple能一直好下去。


一點都不奇怪

蘋果從晶元一路往上,它什麼都可以造

也許有些部件造得不好,會先跟其他廠商合作,比如mbp的cpu

但是蘋果從骨子裡就是一家技術公司,而且還是製造業的公司

它不同於其他那種眼睛老是瞟著互聯網的那些所謂製造業公司

蘋果可從來不標榜自己是互聯網公司,實際上蘋果的互聯網產品做得也很一般

這一波大跌和大漲,兩極分化,明顯是泡沫破滅後潮水退去後的表現

越是虛擬經濟的公司,跌得越厲害,比如fb和企鵝

越是實實在在造產品的公司,財報越好看,比如蘋果,希望蘋果能開一個好頭

人總是會低估堅持帶來的收益,而高估投機帶來的回報


淺薄的提一點自己的想法吧,此回答來自蘋果iPad pro。

不談科技不談互聯網不談情懷和理想,就說賣東西。一般賣東西,兩條路子,大眾消費品和小眾奢侈品。大眾消費品低價走量,會為了價格妥協很多,談不上什麼特點,泯然眾人。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利潤低下,經常是銷售額不少,利潤不高。比如說小米手機,普通餐飲業服裝業,我們周圍大多數產品品牌都是這樣。小眾奢侈品呢,富人太少而且要求高,所以奢侈品量低價高。而且品牌要立起來,讓富人願意給你買單很不容易,奢侈品容易賣不出去。lv Amani vertu就是奢侈品,牌子很響,但是生活周圍沒見過多少。大眾消費品要的是東西質量差不多,要便宜,要走量。小眾奢侈品要的是設計文化出眾,要貴的有道理,量不多但是逼格高。

然後你看看蘋果。便宜嗎?便宜,這可能是你唯一和王思聰同款的東西。貴嗎?貴,看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iPhone Mac價格就知道確實貴。蘋果裝逼嗎?裝逼,比例上看買得起蘋果的還是少數。蘋果走量嗎?走量,高價位銷量top1。質量好嗎?好,蘋果的做工用料沒的說。設計獨特嗎?出眾,別家都在抄蘋果。設計平庸嗎?平庸,還是別家都在抄蘋果。蘋果極致嗎?極致,不服和iPhone跑個分和Macbook比續航。蘋果妥協嗎?妥協,蘋果產品各方面很均衡不會嘩眾取寵。蘋果摳門嗎?摳門,蘋果成本控制一美分一美分的摳。蘋果大方嗎?大方,要什麼技術直接收購整個公司。

所以你會發現,蘋果同時是小眾奢侈品和大眾消費品。蘋果既像奢侈品一樣講究設計和文化,相對稀有,做工棒棒,極致,高利潤率,也像消費品一樣量大,不太貴,平庸,實用。富人覺得蘋果好會買,窮人為了裝逼也能攢錢買的起。蘋果高低階層通吃,大眾小眾市場通吃,賣的既像奢侈品一樣貴,又像消費品一樣多。

然後就一萬億了。

看看蘋果的高雅廣告和華為小米的噁心水軍,看看蘋果的直營店服務態度和OV的洗腦推銷,看看蘋果發布會講的內容。你就知道,蘋果和他們骨子裡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公司。老大到底還是老大,別不服,人家一萬億不是白來的。


說個有趣的事情:

世界上第一個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是中石油,蘋果是第二個,蘋果只是首個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美國公司。


本文由老虎證券社區用戶「柳胖胖」提供,不代表老虎證券觀點。

在通常是表現最弱的一個財季,蘋果卻交出了有史以來收入最好的財報,這主要是得益於對高端iPhone手機的需求仍很強勁,而且App Store等服務的銷售額創下了紀錄。$(AAPL)$

從蘋果本次財報的表現中,我們可以找到這家手機製造商是如何在困擾所有人的不斷萎縮的智能手機市場中,設法找到增長之路的。

我曾經說過,蘋果的增長將日益依賴於對現有客戶更好的貨幣化,其手段包括提供更貴的iPhone手機,和增加iPhone上的服務收入,以及增強iPhone的周邊設備。

而這些正是CEO 庫克在昨天的財報會開場白時說的東西:「今天我們要自豪地向各位報告,我們這個季度的營收創下了歷史最佳,這主要是因為iPhone、服務與可穿戴設備的強勁表現。我們獲得了533億美元的收入,這是一個新的紀錄,同比增長17%,而這已經是我們連續7個季度實現增長加速,也是連續4個季度實現兩位數的增長,而且增長率還創下了過去11個季度以來的新高。」

從財務的角度來說,這確實是極其出色的表現,而這主要得益於蘋果對高端市場的堅守,只要智能手機仍然是主流的移動設備,這3塊收入都仍將暢通無阻:

1)智能手機永遠會老化、丟失或者損壞,而且高端市場的用戶總是希望升級手機以獲得最新功能;

2)服務性收入幾乎都是消耗類產品和訂購制的,這意味著永遠都不會停止;

3)周邊設備不僅會磨損或丟失,而且還是從一個比iPhone低端得多的角度開發的,但是從硬體相關的角度來說,這些周邊設備進軍市場的前景依然同樣廣闊。

總之,蘋果當得起1萬億美元的市值。

ASP(平均銷售價格)和「全新」的iPhone之間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iPhone ASP,服務以及周邊設備這三塊收入,其實都是來自於同一個產品(iPhone),因此,其實密切關注iPhone這一個東西就行了,而這個季度的表現之所以那麼令人印象深刻正在於iPhone比大多數人認為得還要強大。

首先看看下面這張iPhone的銷量、收入以及平均銷售價格(ASP,TTM)的表,這種觀察角度很有幫助,因為季度性的指標不利於觀察iPhone的長期趨勢。

在iPhone X之前,有3個比較重要的階段:

1、在小屏iPhone時代,手機銷量的增長推動了收入增長。在此期間,ASP下降並不奇怪。因為銷量增長意味著賣給此前沒有蘋果手機的人。如果這些此前沒有iPhone的話,他們對iPhone的渴望自然就要相對小點,這意味著其價格敏感度會更高。因此,銷售相對低價的舊iPhone可以推動銷量的顯著增長。

2、然後就到了iPhone 6的爆發,這也是蘋果第一次跟中國移動合作推出蘋果手機。此舉不僅讓蘋果獲得了海量優先考慮大屏的客戶,同時也推動了一批升級客戶。其結果是:銷量和ASP同步增長。

3、然後,由於那些升級過快的顧客,iPhone 6S時代蘋果的銷量和ASP均同步下降,因為那幫傢伙買得太快了,他們短期內不會再買更貴的iPhone 6 Plus。此後,銷量和ASP保持著相對穩定水平:沒有增長,但也沒有下降。

然後iPhone X出現了,儘管銷量基本不變,但依然拉動了ASP(包括iPhone 8漲價的50美元)的增長,這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在小屏時代,ASP和銷量的走勢一般是正好相反的,但是iPhone X的不同在於,它不像舊iPhone那樣,把對價格更加敏感的人拉進來購買,而是瞄準了蘋果的高端客戶,這幫人證明自己對價格一點都不敏感。

大部分非價格敏感的客戶,都會儘快購買新的蘋果手機,所以預計隨著接下來蘋果財財報的不斷發布,ASP會出現顯著的下降。上個季度就表明如此了,ASP下降了9%,這個數字比之前的年份要高得多。

但是!本季度非常令人吃驚的是,這個趨勢徹底逆轉了:ASP僅僅比上季度下降了1%

這張表有點令人誤解:iPhone X的情況看起來似乎特別好,因為上季度是那麼的糟糕。

下面這張是第1到第3財季ASP的變化情況。

最後,這是前面發的第一張圖,不過是按照季度而不是TTM的時間單位統計,從中你可以看出ASP是如何的逐年變化的,其中iPhone 6是最大的異類。

上面張圖看起來有點眼花繚亂,從這張圖裡,究竟能看出點什麼來呢?大概有下面3點:

1、首先我認為,早期購買者對價格不那麼敏感這一觀點的確是對的。跟這個季度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ASP方面這並沒有浮現上個季度幅度比以往更高的下挫。

2、其次,就像前面提到過一樣,大部分人認為,邊緣型客戶會在發布新款手機的較後期才去購買,而ASP的下降說明,他們買的其實是老款的手機。

3、儘管ASP的年同比是增長的,但這一點並不奇怪,iPhone 8也提價了,但是ASP的增長率其實也在增長:FYQ1是15%,FYE2是11%,FYQ3是20%;按照絕對值計算的話是FYQ1增長101.85美元,FYQ2增長73.36美元,FYQ3增長118.40美元。

最後一點最關鍵,唯一表現出這種增長模式的其他蘋果手機,只有iPhone 6。

在我看來,這說明iPhone X就像iPhone 6一樣正在吸引新的iPhone客戶加入iOS的生態體系,或者至少推動他們購買旗艦型號,而不是樣子看起來沒有變化的老款蘋果手機。每隔一年,那些新客戶要麼不買蘋果手機了,要麼就是買老款的蘋果手機。

這的確跟我之前的假設一致,我強烈認為手機的外觀非常重要,因此蘋果多年來堅持同樣的外觀設計限制了它的發展,尤其是在中國的增長。

但是我得出這個結論卻只有兩個數據:iPhone 6和iPhone X,所以我必須很警覺自己的認知偏見。因此更早期的蘋果手機型號銷量的可比性不強,當時iPhone的增長是受限於渠道的匱乏,而還看不出外觀的影響。

不過,「新」的東西更好賣,這有什麼奇怪的嗎?

喬布斯會怎麼看App Store?

上周,在App Store10周年之際,《華爾街日報》和《The Information》都推出了一篇此前未公開的對喬布斯的採訪,那是在App Store推出後不久錄製的。毫無疑問,這次採訪值得通讀多遍。

不過我想強調的是,其中跟收入相關的兩個部分。

首先,三星本周也公布了財報,智能手機收入下降了22%;其中大部分是因為ASP的下降,IDC估計,三星銷量其實只降了2.5%。

喬布斯對此應該不會感到奇怪:「關於iPhone我們的理論是,手機差異化過去一般在於無線和天線之類的東西,而我們認為將來的手機差異化會是在軟體上。這是我們的市場進入理論,也就是說我們相當擅長開發創新性軟體,我們可以把過去10年一直在做的大規模軟體弄到移動設備上。」

三星的高端手機,如果跑的軟體跟競爭對手一樣的話,就值不了那麼高的價錢,而蘋果由於軟體差異化,則可以收更高的價格。

其次,顯然喬布斯沒想到的是,10年之後,蘋果的服務業務已經成為其第二大收入來源,而實際上服務板塊 95億美元的收入已經幾乎是Mac 53億美元與iPad 47億美元的收入之和。

他一定會對App的下載量感到震驚,尤其是相比較iTunes的下載量來說, 但是他其實很早就表達過對這一塊收入潛能的預期:「App Store的潛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iTunes推出已經有5年了,而全球用戶在30天內從App Store上下載的app數量就達到了人們從iTunes下載的歌曲數量的30%。」

同時,他還說:「我們每年在音樂方面可以有25億美元的收入,我對App Store3.6億美元的年收入感到興奮,如果我們突破5億美元的話,就可以在天花板上跳舞了。也許有朝一日,我們能達到10億。但我想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誰知道到後面會發展成什麼樣呢?我反正不知道。」

是的,哪怕是喬布斯無法一眼看透未來!

當然,沒人可以。

喬布斯的天才在於實際主義:現在就創造出有利條件,去利用好即將慢慢顯現的未來機會。

喬布斯從根本上一直都知道,可選擇性與變現的潛能來自於控制,來自於無限可複製的軟體。

而控制,則來自於集成。

所以喬布斯回歸蘋果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對Macintosh操作系統的授權,大批批評者堅稱授權才是唯一之道。蘋果不像微軟有一個生態體系,正因為這樣微軟才可以通過授權Windows來賺錢。

將你最重要的差異點模塊化,但是又沒有一定程度的鎖定的話,就是自殺:而蘋果的確因為授權計劃而差點死掉。

在用戶體驗方面,集成是有好處的。思考Macintosh操作系統的授權災難,非常有用,因為Mac的克隆版本被普遍認為比蘋果自家的產品還要好。對蘋果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需要一定的控制權來賺錢,而唯一可行的控制方式只有回歸集成。

這正是App Store如此出色的原因:蘋果的主要動機很有可能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但這也創造了一個新的集成點:在iPhone與app分發之間的集成點,以及新的賺錢手段。如果喬布斯今天還健在的話,他一定會對App Store居然這麼賺錢感到驚奇,但我覺得它的盈利性根本就沒什麼值得驚訝的。

老虎證券提示:證券投資是一項有風險的投資行為,投資者需要根據多方信息綜合分析制定投資決策,本文只為投資者提供投資知識學習資料,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意味著美股泡沫越來越大,不是指蘋果公司有很大的泡沫,而是指美國科技股的泡沫有點大了。我想說適度的泡沫是有益於經濟發展的,但是泡沫過大的話遲早會回歸的,尤其是這樣的緊縮周期,就像過於美好的夢總會有醒來的那一天,這個夢幻般的泡沫總會有變小或者破滅的那一天。我不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但是總是和現在的大環境格格不入,和目前的經濟周期也是大相徑庭,總覺得這個過程中一定有什麼非市場行為在改變著美股的軌跡。

特朗普前兩天還在炫耀,A股自從中美貿易糾紛以來跌了27%,美股還漲了不少。他說的確實是事實,但是總覺得這個定價的邏輯在哪裡肯定是有問題的。

在A股中奮鬥的散戶朋友們,除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現在有一個泡沫也在威脅著我們,就是美股泡沫,美股泡沫一旦破滅,A股肯定無法倖免,肯定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波及。

摩根大通最近出了一個針對美股的分析報告,美股已經長牛九年,按理說早就應該出現一波像樣的回調,不過一直沒有出現,當然它的分析報告還分析了美股的基本面指標,也就是PE和PB,都沒有很明顯的泡沫特徵,我想說它的分析在當時當刻是沒毛病的,但是要考慮財報的延後、美國同全世界的貿易糾紛的發展、美元加息節奏加快的趨勢等因素,它的分析可能就不會一樣了,這份分析報告最後給出的結論是,一到兩年不會出現大的風險。但我還是要提醒大家,屁股決定腦袋,摩根大通給出這樣的結論可能有水分,多一些警惕,少一些輕信,自己思考的時候多考慮一些極端情況,這樣當風險來臨的信號比較明顯時,就不會猶豫。


我依稀記得上小學的時候,介紹現代美國的時說到

"美國利用其強大的金融業掠奪世界的財富,華爾街是美國最強大的戰鬥力量之一「

如今蘋果這麼一個根正苗紅的實業公司,市值等於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富國銀行華爾街四大金融公司總和

而中國A股的工行,建行,農行,平安,中國銀行五大金融公司,市值之和佔A股總共3500家公司50多萬億市值的八分之一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穿越到了另一條世界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