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起初是一個熱血革命青年,可是後來慢慢變成了背負罵名的大漢奸,實為可惜!

汪精衛,原名汪兆銘,1883年生於廣東三水,1944年死於日本,享年62歲。他是個文化人士,精衛是他的筆名,歷史上多稱他為汪精衛。

汪精衛器宇不凡,筆才和口才相當了得,有當世美男子和大才子之稱。「精衛」之名是引用《山海經》里的神話故事「精衛填海」而起,意思是不畏艱難,堅持永恆奮鬥。取這個筆名,說明他是個有信仰和追求,並願意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付出生命的人。

汪精衛出生書香門第,儒學文化氣息濃厚,而儒學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愛國。因此說他是漢奸,還有些不信。

汪精衛的重大生平事件:

1,刺殺清政府高官的熱血青年

1905年,孫中山組建同盟會,主張推翻滿清政府,到1908年間舉行了6次武裝起義,但都是失敗,大量革命青年為此失去寶貴生命。粱啟超等保皇派趁機批評革命黨是暴力革命,說革命黨領袖自己躲在海外,卻嗦使別人在國內搞送死的暴力革命。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說革命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作風,批評領導人進行的是「嗦使別人送死而為自己謀取名利」做法。一時間引起了海內外很大反響。同盟會內部也出現反孫中山的言辭。

為了挽救革命和同盟會,作為同盟會骨幹的汪精衛此時主動提出自己要去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要用鮮血來證明同盟會的領袖並非怕死之輩,以便讓所有人重新樹立起革命信心。

在汪精衛心裡,刺殺是否成功是其次,主要是要用鮮血來回擊那些反革命的冷潮熱諷。他在《致南洋同志書》中寫道:「吾儕同志,結義於港,誓與滿莤拼一死,以事實示革命黨之決心,使灰心者復歸於熱,懷疑者復歸於信。今北上赴京,若能喚醒中華睡獅,引導反滿革命火種,則吾儕成仁之志已竟」。

汪精衛赴京行刺的消息傳出後,海內外對孫中山的看法大為改變,人們重新樹立起對革命黨同盟會的信心。

汪精衛最有名的《革命之決心》說:現在四億人民正如飢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飯。但燒熟米飯所需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燒自己化為灰燼,把自己的熱給了米,使米變成了飯。釜則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作為革命黨人,一是薪,為薪的人化自己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二是釜,為釜的人需要有堅韌的耐力,願意把自己當作鍋釜,煎熬自己來煮革命之飯。

無論汪精衛怎麼說,胡漢民都堅反對他赴京行刺計劃,臨走時不敢向胡漢民告別,怕被阻止,於是咬破手指給胡漢民留下血書:「我今為薪,兄當為釜」。胡漢民見到血書哭暈過去。但是汪精衛的刺殺行動最終失敗,被捕入獄。

汪精衛在獄中每日作詩,最有名的是《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詩中幾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飲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其中「飲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被當時愛國青年廣為流傳。

2 ,革命先鋒者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竊取孫中山的信任,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命蔡元培,宋教仁等多個南方政府人員組成臨時政府,也曾邀請不到30歲的反清精英汪精衛出任廣東省都督,但汪謝絕,兌現他革命成功後「不做官」的承諾。這年9月攜陳璧君一同留學法國。

1912年8月,為了在議會中對抗袁世凱的強權,同盟會聯合其他的黨派成立了中國國民黨,孫中山任理事,宋教仁為理事代理,實權掌握在宋教仁手裡。隨著政局發展,袁世凱和國民黨鬧翻。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殺,南方革命派舉行反袁運動即「二次革命」。在此其間,汪精衛應孫中山之招回國共同參加運動。

「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失敗後孫中山流亡日本,汪留亡法國

從上面來看,此前的汪精衛一直是個先進的革命人士。

從「二次革命」失敗後,汪精衛的人生觀發生了變化。汪原以為推翻了滿清政府,中國就會變成一個民主強國,可是竟然是如此結局。汪精衛漸漸產生悲觀情緒,從一個狂熱的革命青年,變成了一個躊躇多疑的政治家。

3,從聯共到反共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被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7月2日,汪在政府成立慶祝儀式上宣布:「國民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揮師北伐,統一中國」。發言得到軍民熱烈歡迎,並高呼「擁護汪主席」。這是汪人生中最輝煌的日子。

汪精衛遵守孫中山「聯俄,聯共,撫助工農」的3大政策,並任命共產黨員擔任政府要職務。比如,共產黨人譚平山為中央黨組織部長,毛澤東為宣傳部長,林伯渠為秘書長,使共產黨勢力在國民黨內取得較好發展。然而,一個多月後,廖仲愷被暗殺,汪陷入窘境。

「馬日事變」的爆發,致使多數共產黨人被害,共產黨要求國民政府懲處「不法軍官」,可大部分國民黨官員袒護許克祥。

「馬日事變」得不到妥善解決,共產國際便密令武漢的中共組織「工農革命軍」改組國民黨武漢政府,沒收地主的土地實行公有制,並派印度人魯易將此密令即《五月指示》交給武漢的中共中央。可是魯易把指示交給汪精衛。

《五月指示》寫到,一無視國民黨禁令,實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二在湖南和湖北組織一支由2萬共產黨人和5萬人的工農革命軍。三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驅逐有舊思想的,由工農取而代之。四組織革命法庭審判反革命軍官。

汪精衛看完《五月指示》大吃一驚:原來共產黨加入國民黨是為了顛覆國民黨。汪於是認為共產黨根本沒有和國民黨合作之意。從此,汪精衛成了一個堅決的反共者。

4,開始背負漢奸的罵名

抗日戰爭爆發後,汪精衛覺得中國不可能戰勝日本,他根據以前的革命經歷,開始思考別的實現民族復興之路。因此在抗日戰爭面前,汪精衛猶豫不決,以致被「親日派」擺布,為最終奪取國民黨的最高權力願望,實施其「對日和平」的政治主張,踏進了投降日本的道路,意圖曲線救國。

在猶豫,妥協之時,梅思平,陶希聖進行反覆勸誘降日活動。懦弱自卑的汪精衛患上了「恐日病」,1938年12月29日,汪發表近衛第三次聲明,走向賣國道路的深淵。

汪精衛在叛國艷電文中,對抗戰的理解是:抗戰年余,創巨痛深,倘猶能以合於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之目的已達。

蔣介石怒斥日本妄圖獨霸東亞滅亡中國的陰謀。而汪為日辯解「第一為善鄰友好,第二為共同防共,第三為經濟提攜」。汪還說「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為吾人對於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

汪精衛看到中日之間軍事力量的差距,認為「抗戰必敗,抗戰必亡」,卻看不到中國和中國人民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和堅韌性,喪失應有的判斷力和良知。

從上面看出,汪精衛對抗日的悲觀想法,認為民族復興就需要聯合日本。這是愚昧,沒有民族自信心的表現。

好可惜,以前的熱血革命青年最後成為一個全民口中的大壞蛋!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1938年12月,汪精衛等人出走河內,發表震驚全國的《艷電》,公開投靠了日本,鼓吹親日言論。消息傳出後,全國各界對此極表憤慨,紛紛發表譴責文電。

早年汪精衛是以革命鬥士形象出現的,自從刺殺攝政王載灃之後,汪精衛博得了極大的政治資本,一度成為革命黨領袖之一。並且為孫中山所看重,並有一批追隨者,甚至1925年作為孫中山遺囑草擬人和見證人,這個分量非常重。孫中山去世之後,作為國民黨新星的汪精衛,水土不服,加上派系鬥爭嚴重,汪精衛逐步被邊緣化,成為一個沒有地盤的空頭政治家,雖然偶爾與蔣介石抗衡,並聯合其他派系迫使蔣介石下野,但基本難以撼動蔣介石在國民黨的第一位置。

蔣介石掌握著軍事權力,汪精衛卻並非如此。在政治結構中,如桂系、黃埔系、CC系、土木系等等一系列政治集團,汪精衛已經難有容身之所。而汪精衛的性格是比較好面子的,權力欲和表現欲非常強,慢慢心態不平衡,走向變態的道路。只想當第一的心態是非常危險也非常可悲的,他把和蔣介石競爭失敗的私怨訴諸公開,用出賣自尊換得日本人的支持。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汪偽政府成立於南京,汪精衛擔任該政權的「國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長,黨羽周佛海、李士群為主要成員,徹底淪為漢奸。

汪精衛從具有革命理想到失去底線,淪為民族敗類,有一個具體的過程。他的性格佔了很大因素,陳璧君家族早年對他的支持,養成了他投機性特點,意志不堅定,容易妥協。沒有軍權使得他如履薄冰,競爭失敗又讓他不甘居於人後。汪精衛等人宣揚的曲線救國,實質上是對自己權力欲和被邊緣化的粉飾,活生生的投降主義,對中國抗戰期間的民族感情和鬥爭士氣影響惡劣。

總之,在權力結構和個人命運雙重驅動下,汪精衛的蛻變既可悲,也可惜,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爭議到底的人物,也是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一個人物。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鑒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汪先生可不是漢奸,時人暗痹,不知其賢罷了!江山是主戰派打敗戰,扔掉的!汪先生可沒賣國過,沒他,十個南京大屠殺都不夠吧?


從一個愛國忠誠,到一個叛國漢奸,是由於汪精衛沒有堅信祖國,沒有一個做大事的格局,沒有迎難而進的信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