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原是鄭國人,曾為鄭國小吏,公元前375年(韓哀侯二年),韓國滅掉鄭國,申不害於是成為韓國的百姓。

公元前362年,韓昭侯即位。當時各國都在設法進行變法改革,以求富國強兵之道,當時七雄中韓國最為弱小,為了擺脫這種局面,韓哀侯迫切期盼改革。

申不害認為這是一個飛黃騰達的機會,就學了一點刑名、法術的理論遊說韓昭侯。

公元前354年,魏國出兵伐韓,韓昭侯及眾大臣束手無策。危急關頭,申不害審時度勢,要解國家危難,最好的辦法是示弱,建議韓昭侯執圭去見魏惠王。韓昭侯採納申不害建議,親自執圭去朝見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下令撤兵,並與韓國約為友邦。申不害亦由此令韓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為韓昭侯的重要謀臣。

公元前353年,魏國起兵伐趙,包圍了邯鄲。趙成侯派人向齊國和韓國求援。韓昭侯聽從申不害意見,與齊國一起發兵討魏,迫使魏軍回師自救,從而解了趙國之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韓昭侯從申不害處理外交事務的卓越表現及其獨到的見解,便力排眾議,於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為相,以求變革圖強,「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申不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革新。

一.「法」、「術」治國。

申不害是早期的法家。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 。

申不害是主張「法」和「術」的,所以人們有時稱他為「法術士」,他的所謂「法」,就是法治的意思,「術」就是用一種貫徹「法」的手段或方式,他在相韓昭侯時曾努力把他的「法」的思想付諸實踐,作為他治理韓國的準則,把「術」用到在韓國推行政治改革、貫徹法治的實踐活動中去。

申不害在政治上主張「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建立起遵循法治的新興封建階級的高度君主集權統治。

二.重視農業、手工業

他特別注重農業生產,認為國家要富強必須要糧食,這是一種重農思想的表現,這種重視農業生產的思想,是法家人物所共有的。

同時,他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製造。所以戰國時代,韓國冶鑄業是比較發達的。當時就有「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三.整肅軍兵

他主動請命,自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公元前343年,魏國攻韓,韓國不堪一擊,很快一敗塗地,只能向齊國求救,因而爆發了馬陵之戰。韓國並沒有因為申不害的改革而使國力增強,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於韓都(今新鄭)。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暗地裡都在尋求強國之道,各國君主求賢若渴,能夠給君主提出建設性治國理念的士人是稀缺人才。

申不害在戰國時期從一個鄭國小吏成為被韓昭侯重用的謀士,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兩個事件是執圭稱臣救韓,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出兵伐韓,魏國當時是數一數二的強國,兵隊訓練有素,硬碰硬肯定是不行的,在滅國關頭,申不害建議韓昭侯執圭去見魏惠王。申不害明白魏惠王的性格,此時示弱俯首稱臣,魏惠王將會欣然接受並退兵,韓國可以解燃眉之急。韓昭侯採納申不害建議,親自執圭去朝見魏惠王,示弱並承認魏國的強大,此舉令魏惠王大喜並下令撤兵,申不害的謀略贏得了韓昭侯的賞識並開始重用。

圍魏救趙,歷史有名的故事,這裡不再贅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