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渾河戰役」中失敗的是由戚家軍訓練方式訓練出來的軍隊,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戚家軍,所以不能說戚家軍在「渾河戰役」中全軍覆沒。

1、此戚家軍已非彼戚家軍

我們從歷史記載可以得知,戚家軍是因戚繼光而得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繼光為剿滅倭寇而在義烏招聘了農民和礦工近四千人成軍。之後通過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打造出了威名,號稱「戚家軍」。

之後這支軍隊縱橫浙、閩、粵,歷十餘年,大小八十戰,所向披靡,根除了多年的倭寇之患。到了隆慶元年,戚繼光本人率領老部下3000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編練車步騎營三萬。於隆慶二年全殲朵顏30000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帥兀良哈鐵騎50000入寇,戚繼光又率8000銃騎出塞包抄,全殲50000蒙古軍,活捉長禿。

到了明末踏上遼東戰場抵抗滿期八旗的「戚家軍」,主將是年近七旬的老將陳策,副將童仲揆。唯一與戚家軍有關聯的就是戚繼光的族侄戚金,但其率領的也只是按照戚家軍訓練方法訓練出來的300親兵。整支出現在遼東戰場上的「戚家軍」已經和戚繼光無多大關係了,戰鬥力也與抗倭時期真正的戚家軍想去甚遠。

從兩者領導者及其戰鬥力可以看出。最後滅亡的戚家軍已非早先的戚家軍了,所以真正的戚家軍不是在「渾河戰役」中覆滅的。

2、兩者面對的敵人不同

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初始目標就是消滅大明沿海的倭寇之患,並依靠戚家軍的強橫戰鬥力達成了目標。之後由於蒙古人的入侵邊疆而北上,並以戚家軍3000人為底子再次訓練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終其戚繼光一生還未真正與滿清八旗軍隊交過手。

而到了「渾河戰役」事情的「戚家軍」面對的是如日中天的滿清八旗,號稱滿萬不可敵,牛掰的很。滿期八旗的戰法與蒙古人與倭寇是完全不一樣的,能騎射也能下馬攻堅。

3、兩者背後的支撐力量不同

戚繼光從東南抗倭到北鎮薊州期間胡宗憲、譚綸、梁夢龍,以及執政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對他的工作都很支持。尤其是張居正,常把那些作對的官員調開,甚至免除職務,所以戚繼光能久鎮北邊,發揮所長。

古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個全力支撐的朝廷才是戚繼光能率領軍隊打勝仗的重要原因之一。

史載:新任的遼東經略袁應泰婦人之仁收留的上萬蒙古饑民,成為了後金軍的內應,斬關落橋讓後金軍攻入瀋陽。

而處於「渾河戰役」的「戚家軍」則是外無援軍內有敵人,即使再強橫的軍隊也無法發揮出真正的戰力,失敗是必然的結局。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封候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家軍是中國最精銳的部隊之一。當時,天下承平日久,明軍腐化墮落,不堪一擊。甚至出現,龍山之戰,上萬人被幾百個倭寇追得雞飛狗跳,抱頭鼠竄,剩下戚繼光一個光桿司令的奇景。平時搶劫百姓十分兇惡,戰時跑得比兔子還要快。老百姓「寧可遇倭賊,毋遇官軍;遇倭可逃,遇兵難逃」。痛苦迷茫中,戚繼光突然發現一絲曙光。就是偶然找到了視民間械鬥是家常便飯的浙江義烏人,那個真叫悍不畏死,老子打死了,兒子接著上。咱家啥都缺,唯獨不缺倔犟。咱家啥都有,唯獨木有孬種。為了爭礦產,義烏礦工和永嘉礦工合計3萬人,一次打了4個月,鋤頭釘耙,槍炮齊鳴,死傷2500人左右。官府只敢在旁邊看看。這種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連戚繼光也是大為驚訝。「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於是想盡辦法,從零開始,從民風彪悍的浙江義烏地方,招募樸實憨厚的礦工,農民。經過三年的刻苦訓練。以重金打造成能征貫戰之師。戚家軍軍紀嚴明,武器精良,陣法巧妙。曾國藩練湘軍,學的戚繼光。天天捧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看。戚家軍軍紀到了變態的地步,臨陣詐稱疾病者,斬首;臨陣拋棄軍器者,斬首;臨陣退縮者,斬首;一人退卻則一人斬首,全隊退卻則隊長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斬首;至於殺平民冒功、姦淫婦女者,更是必死無疑。三大紀律,八項規定。戚家軍也有軍歌的哦。

武器上,戚家軍普遍配備了先進的鳥銃,還使用了威力巨大的「虎蹲炮」重型火炮,因其射擊時像猛虎蹲坐的樣子而得名。戚家軍還裝備了特別打造的軍刀和棉鐵甲。有人評論,戚家軍的武器裝備,在當時絕對是東亞第一、世界前列。

在陣型上,戚繼光改進了天才唐順之發明的鴛鴦陣。這種陣型以12人(原來5人)為一個作戰基本單位。戰鬥時,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有鴛鴦陣,三才陣,二才陣各種變化。在北方發明了步兵,騎兵,車兵,炮兵混合大陣。三萬人的大軍中,有火統手,弓箭手,火炮手,盾牌手,狼先手等等各種兵種。

戚家軍,作戰流程,在相隔百步時,以火炮轟擊;五十步時,以鳥銃射擊;隨後長槍手每人射箭九支,鏜鈀手每人放火箭一支;隨後刀盾手投標槍。也就是說倭寇在與鴛鴦陣短兵相接之前,要挨上一次火炮齊射、一次鳥銃齊射、108支箭、6支火箭、6支標槍。只會玩武士刀的倭寇哪裡吃得消啊。

2,1559年吸收浙江義烏、金華等地的農民、礦工組建起來的戚家軍,最初只有3000人左右,在北方,最多時期也不過3萬人,(花費了朝廷7800萬兩白銀,占朝廷4年的財政收入)。兵在於精,不在於多。在浙江的抗倭戰鬥中戚家軍曾多次創造了己方個位數陣亡而倭寇陣亡數百甚至上千的經典戰例,戚家軍抗倭的十餘年裡殺敵總數超過十萬,一路征戰下來殺敵和被殺比例通常高達50比1,而自身卻一直保持著精兵模式,(畢竟是用錢砸出來的)戚家軍其實是戚繼光的家丁部隊,不屬於明軍正式編製。成為了當時亞洲最能打的部隊。朝中有人好做官,戚繼光的後台支持是一代名相,首輔張居正,1582年,(萬曆十三年)張居正死後被清算,1585年(萬曆十五年)56歲的戚繼光也被迫解甲歸田。1588年,59歲戚繼光病死,英雄末路,臨死前,連買葯的錢??都沒有了。真讓人寒心,手腳冰涼,一直寒到腳後跟!

3,萬曆朝鮮戰爭,戚家軍將領吳惟忠率帶領3000名戚家軍參戰。平壤戰役攻佔了平壤城外的制高點。按照作戰之前的動員明軍首個登城者有300兩的賞金,出國作戰者有43兩的年俸,可是戚家軍在朝鮮血戰日軍,回國之後卻被拖欠餉銀,公元1595年,戚家軍3200人被當時的薊鎮總兵王保,誘騙到演武場之後,全部殺害。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山河變色,天地不容。可憐我大明悍勇之血性將士,木有戰死在沙場,切成了自己人的刀下冤魂。從此,正宗的戚家軍,已經名存實亡了。一個國家連當兵刀口舔血的錢都要貪,亡國不遠了。

4公元1621年後金對大城市瀋陽發動了進攻,秦邦屏率領的4000川兵和戚繼光侄子戚金率領的3000浙兵前往瀋陽支援,結果瀋陽守軍幾乎不戰而降。總兵陳策下令還師。游擊周敦吉等一再請戰,諸將激動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

川兵和浙兵在無奈之下,只能在渾河附近,對抗數萬的後金騎兵,大戰強敵之前,川軍和浙江兵還互相看不順眼,瞧不起,分開列陣。這時候,戚家軍除了是義烏人,和推著戚繼光發明的戰車,其他和戚家軍已經八杆子打不著了(戚家軍本來是步兵,騎兵,車兵,炮兵,弓箭手,火槍手,炮手混合編隊的,因為,朝廷捨不得花錢,就剩下步兵,車兵了,木有弓箭手,彈藥也不足)。開始後金騎兵也沒能佔到便宜,打頭的精銳紅巴甲喇軍經惡戰被擊敗,當即退卻下來,八旗軍上下震驚!但是漢奸李開芳以千金重賞瀋陽的剛剛投降的明軍炮手,用紅衣大炮轟擊明軍陣地,打破明軍密集的步兵陣型,後金箭雨鋪天而降,鐵騎往來衝殺。重甲步兵推著盾車緩緩而進。我軍前仆後繼,死戰不退,傲然挺立,蔚然不動。苦苦鏖戰多時的川浙兵與八旗兵打得勝負難分。明朝支援部隊在幾公里遠的白塔埔,先按兵不動,後一觸即潰。

總兵陳策、童仲癸再派使者向總督袁應泰叩首求援,死道友不死貧道,袁書獃子,竟以後金強大,派兵也扭轉不了戰局為由,拒不答應。雙 方血戰到天色將晚,明軍傷亡殆盡,就像抗戰時常德保衛戰的余程萬虎賁軍,彈盡,糧絕,援無。八旗援兵源源不斷的趕到戰場!最後的時刻終於到了。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剩下的將士,不願苟且偷生,抱取義成仁之志,決死回馬殺向數倍於已的後金八旗軍陣中,最終除極少官兵突圍倖免回遼陽外,總兵陳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部義無反顧、視死如歸,悲壯殉國。明軍全軍覆沒。後來清朝人魏源也感慨其為:"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為了穩定軍心士氣,禱念在此役眾多的陣亡者,努爾哈赤還在十六日專門舉行了祭奠亡靈的大會。戰後,明廷派人來撫慰勞軍,問剩餘的浙軍有何請求。這些最後的戚家軍流淚說:「我們不要賞賜,請把我們編入其他部隊,與八旗軍決一死戰!」後來,他們被編入其他部隊,參加了瀋陽之戰,全部戰死沙場。曾經馳騁疆場數十年、所向無敵的戚家軍,終成絕唱。瓦罐不離井邊破,做大將難免陣前亡!碧血丹心啊!

5浙江金華、義烏等地也因為戚家軍連年徵招而男丁銳減,家家舉番,戶戶掛孝,處處悲涼之景,時時慘淡之像。再也無力組建起一支像樣的部隊了。杜莆的詩。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每當讀到這裡,悲憤莫名。歷史是複雜的東西,有可歌可泣,就有陰暗苦難。佛教八苦。人生無常。唯先輩拳拳愛國之心不能忘。兄弟們,戰場上見了!

小知識,鴛鴦陣。

這是一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鴛鴦陣陣形以12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重箭、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笑,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椏杈,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長槍手未刺中敵人,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最後一名為負責伙食的火兵。「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

先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這個只能說是被明朝自己作死的!從編製上看戚家軍不屬於朝廷的中央軍,因為張居正的緣故(戚家軍是張居正組建的),在張居正死後這支部隊在明朝高層眼裡就是個異類後娘養的,高層有意借清軍之手除掉這支部隊排除異己,這是戚家軍戰敗並覆沒的主因。

戚家軍戰鬥力強大並不是天生的,這個是由真金白銀堆出來的。戚繼光在遼東按著戚家軍的編製組建一支3萬人的部隊,這支部隊有火銃8000支,大炮100多門,總共花了6700萬兩白銀,這是當時明朝4年的所有財政收入,這樣的一支部隊戰鬥力確實非常強,名副其實亞洲第一軍。但是呢,也可以看出這支軍隊的弱點所在,那就是燒錢,除了組建這支軍隊花了大筆錢,養這麼一支部隊也得非常花錢,明軍90%的軍費都被戚家軍給花掉了(這也讓其他明軍是眼紅嫉妒恨,他們巴不得看戚家軍出醜,不願出手相救)。

明庭高層戚家軍在戚繼光死後切斷了對戚家軍的財政撥款,這使得戚家軍的後勤被斷,光有槍炮卻沒有彈藥。俗話說得好,有槍沒彈藥不如燒火棍,這火器沒了彈藥真心不如刀槍劍戟好用,戰敗是遲早的事,這是戚家軍會在與清軍交戰中戰敗的主要因素。


關於這種問題,我也是回答了無數遍了,還特意寫過頭條的原創文章。今天再說最後一遍吧。

必須聲明,渾河血戰中的浙軍,應該說跟戚家軍之間是沒有半點關係的。你要硬扯,也只能說大家都是浙江人。至於統軍的將領,主將陳策,是廣東東莞人,一直以來都在四川任職;副將童仲揆是南京人,卻一直在江西任職;周敦吉是四川永寧參將;最後唯一和戚繼光有關係的,就是戚繼光的族侄戚金,卻也是被革職了十一年,最後去援遼的時候,所帶領的也只有300真定親兵。

此外這支浙軍還是一支新兵隊伍。根據《神宗實錄》記載,原來的精銳浙兵老兵,已經在薩爾滸之戰中,被打的全軍覆沒。而那支浙兵也是和戚繼光沒有半毛錢關係。薩爾滸之後,原來的浙兵僅有8000殘兵留守在遼陽城內,之後明政府從浙江新招募了三支浙兵,分批趕往瀋陽前線。陳策統領的這一支,是於上一年七月招募的新兵,別說戚家軍了,連精銳之師都算不上。

知道了這支隊伍的背景,現在在看看他們打仗的情況。

因為是新兵隊伍,所以浙兵的戰鬥力很差,在和川軍混編時,經常發生矛盾,所以在渾河布置陣地的時候,浙兵留在了距離瀋陽較遠的南岸,試圖依託戚繼光改良的偏廂車憑藉火器優勢來同八旗軍決戰。

但是在熊廷弼的戰報中聲明,來援浙兵的火器裝備並不充裕,而且渾河附近地勢廣闊平坦,不利於沒有機動騎兵掩護的車陣作戰。而且就《滿文老檔》的描述來看,努爾哈赤並沒有像擔心北岸的川軍土司兵那樣忌憚南岸的浙兵,僅僅是三輪衝鋒,浙兵的火藥就損耗殆盡了。隨後八旗軍突破了戰車,開始對浙軍的新兵蛋子進行了瘋狂的屠殺。最後全體官兵幾乎損失殆盡,也沒有出現網文中流傳的鴛鴦陣。反倒是不少士兵被八旗軍趕到了河裡淹死了。幾位總兵也是血戰不降,


全軍覆滅的原因很多,第一個原因就是不願意跑。展開來聊聊。

戚繼光平息倭寇後,在張居正主政時期,從福建調往薊州,作為薊州總兵,負責對付北方的蒙古或者說北元。調任不久,因為要整備軍隊,就要求調派部分戚家軍骨幹負責訓練。由於張居正要求戚繼光對敵採取守勢,基本上除了一次蒙古俺答入侵無功而返外,基本上十五年無戰事。

戚繼光作為軍事將領,很顯然希望能夠主動進攻,也做了對應的安排,針對蒙古騎兵的衝擊力,也改造了鴛鴦陣的部署。正前方為騎兵,次後方為「殺手「10人,中間為火炮戰車,貌似今天的步兵裝甲車,多開射擊口,用佛狼機為主要進攻武器。最後方為步兵。作戰時,用騎兵和殺手延緩騎兵衝擊,火炮戰車圍成圓形方陣,射程250尺,負責殺傷馬匹,步兵以鴛鴦陣接敵。

在渾河血戰中,根據歷史的記載,最初上戰場的是四川兵,後面是浙江兵。四川兵被全面殲滅後,主將轉到浙江兵營。因此來看,當時的浙江兵營屬於中軍或者後軍的位置。帶兵的是戚繼光的後世子孫戚金(此人曾經隨劉綎參加萬曆抗日援朝)。努爾哈赤開始全力進攻浙江營。估計當時也是沿用的戚繼光的戰術,雖然經過屢次衝擊,三千浙江兵還是抵抗住了後金的進攻。此時,援軍已經緊急趕來,明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一路順利,後金的阻擊部隊望風而逃。明軍一直殺到努爾哈赤的附近,但是後金軍進行反擊後,援軍被擊退。困在浙江兵營內的主將陳策、童仲癸以及戚金再次向外求援,總兵袁世泰以敵人強大為由拒絕派援兵。而此時,後金援兵已經來到,激憤之下,合營決戰,120多名將官帶著殘餘部隊反向衝鋒,終於絕大部分遇難,僅有幾十個人衝出包圍圈。

從此戰雙方陣亡的人數來看,後金記載的將領就有九人,兵士數千。由於戚繼光最初的部署,這批浙軍只有火器,沒有弓箭也是全軍覆滅的另外一個次要因素。

大家如果想有對這場戰鬥有直觀的感受,可以參看美國的西部片,最初墾荒的白人在野外遇到印第安人進攻的場景。

補記:此戰雙方投入兵力,明朝是兩萬三千人,後金是六萬人。戰役結束後,明朝預估為兩萬人,後金為三萬人。資料來源為維基。


塞北野戰與清軍對抗,不是戚繼光守長城的主力軍!


1,大明矯枉過正,抑商過頭沒錢。2,物是人非,環境,兵,將,裝備質量,戰術都不行了,被克制了。步兵干騎兵,又不靈活,剋制那是機槍出來後。3小冰河。關寧鐵騎,人手倆三眼銃騎馬,戰鬥力就還不錯。唉,衰退時期就是什麼都不行。搞不定了。


渾河血戰,應該是天啟元年1621年的一場後金與明的野戰。後金以數萬大軍對抗7000明軍。後金方面為八旗兵,明為4000川兵和浙兵3000。戰況異常慘烈,後金慘勝。明除數十人衝出包圍外全部戰死。


漢族人最大的缺點,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第一那支浙軍不是戚家軍,原本的戚家軍在錦州兵變時已被斬盡殺絕。起因是文官貪污軍餉。第二那支浙軍沒訓練,裝備稀爛。第三兵種沒有配合。只有步兵沒騎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