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不是一部一般的抗戰片,甚至不是一部一般的電影,不熟悉許鞍華的藝術追求的影評人難以理解是當然的。

對這部電影的幾個誤解,包括:一、主角塑造不飽滿,主角不齣戲。其實這部電影的主角是誰?不是劉黑仔和方蘭,而是方蘭的媽媽,葉德嫻飾演的一個香港最普通不過的中年師奶。但她象徵了一個普通人在大時代的覺醒過程,正是千千萬萬這種普通人,不喊口號、不信奉什麼主義,卻是抗戰成功最大的犧牲者。明月幾時有?明月有的時候,她們都已經化作了光復的山山水水。

二、敘事不清晰、線索多而亂。許鞍華拍攝《黃金時代》的時候就遇到這種詬病,這實在是不懂現代文學和現代電影,它們嘗試還原現實的多種層面的複雜性,呈現一個同時代共生的眾生相,而且每個人之間互相影響,但又並行不悖,編織成一個時代的網路。這種散文化甚至散文詩化的敘事形式,蕭紅、廢名、沈從文等大家都很擅長。

三、平凡瑣碎。相對於其他抗戰主旋律電影的槍林彈雨,《明月幾時有》的槍戰場面極少,更多的是戰時的柴米油鹽,可這難道不正是一個民族不墮落淪亡的象徵嗎?多艱難也要有尊嚴、齊齊整整地吃頓飯、辦好一個婚禮、延續一份希望,這些才是未來勝利之後重振生活的基石。角色們常常說「勝利後見」也就是這份信念。

如果要下一個定義,《明月幾時有》樹立了新的抗戰片的典範,因為它實際上是關於人性的,關於亂世中那些最樸素的價值觀的,摒除假大空,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真實、誠懇和詩意。


聽說《明月幾時有》是這一屆的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我今天二刷了一遍。當初被電影的題材所吸引,看了第一遍,只是那時並沒有留下深刻的映像,相反,倒是有些失望。今天我二刷,為了確認我是不是感知遲鈍,沒有好好欣賞這部影片。

我是看抗戰劇和諜戰片長大的,我父親除了看新聞聯播,每天晚上在電視機前看的目不轉睛的就是諜戰劇和抗戰劇了,我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和父親有相同的喜好。以至於上了大學,劇荒的時候,也會找一些諜戰劇或抗戰劇來看。

對於《明月幾時有》,我想或許有那麼一點點的資格來做一個淺顯的評價。以下只談個人感受,無意冒犯。

許鞍華導演出手的作品,自有其氣質。《明月幾時有》這部電影,像一幅油畫,也像一首詩,不浮華,不矯揉,靜水流深的故事娓娓道來,是一部佳作。許鞍華導演作為女性導演,有其細膩的情感表達,從來都不是大張旗鼓。

故事

許鞍華導演擅長在大時代里捕捉小人物默默無聞的靈魂。恰恰是那些默默無聞的靈魂,在大時代里安靜的選擇了他們的信仰,並為其安靜的付出生命。

影片的故事中,三個主要人物:兩個中文老師,一個游擊隊隊長。他們的情感表達克制隱忍,就像影片伊始,面對男友(李錦榮)的求婚,方姑說:結什麼婚啊,先活下去再說。

這句話影響力了整部影片的基調。在活下去這個不確定的因素麵前,他們就像在黑暗中行走一樣,雖然彼此攜手,卻只讓感情流淌在心底,任何承諾都不作數。

方姑(周迅):老師,善良單純,文雅安靜,一次偶然,幫助自己崇敬的矛盾先生一家撤離,在此之後,接受游擊隊隊長(劉錦進)的邀請加入地下工作。

李錦榮(霍建華):文藝,愛做飯,愛生活。在決定去執行潛伏任務的前夕,他像自己心愛的女友(方姑)求婚,他說:我們結婚吧,我們馬上行禮,找家酒樓擺一桌,只要我們都活著,我每天都給你做好吃的。遭到拒絕後,他說:我要走了。方姑很生氣,他至始至終沒有說自己要去哪。在營救方姑母親的行動中,方姑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他回到學校潛伏,直到身份暴露,被日本人殺害。

劉錦進(彭于晏):游擊隊隊長,神槍手。他聰明機警,果決勇敢,執行力爆表,在護送文人離開香港的任務里,只一個眼神就確認那個冒充的特務,並在熱絡的寒暄中將其一刀致命。也是在這次行動中,他認識了方姑,在任務結束後,他帶著兩塊糕點來見她,邀請她加入地下組織。兩人間一直瀰漫著未到道破的情愫。這是影片最有希望又最悲傷的地方。

影片結尾,他特意去跟她告別,他笑嘻嘻的說:「我們,我們可以這樣告別已經很幸好了。沉默了一會,他說:唉,你知道我跟我戰友怎麼告別的嗎?嘭!再見了,咔咔!永別了,呵呵!」

她說:你要活著回來。

她說:我原來的名字叫孔秀芳,到年底就27歲了,你要記住我的名字,總會找得到的。

他:記住了。

她:那麼勝利後見嘍。

他:一言為定。

他猶豫著克制著向她走近,離別前兩人終於有了一個擁抱。擁抱過後,他轉身利索的跑到河邊,把船推向水中,跳上船朝她揮手作別。鏡頭轉向她,站在岸邊,提著一盞燈,在夜色里踮腳張望。鏡頭回到江面,那艘孤獨的小船向右移,時間變了,我們看到岸上豎起的高樓大廈。

這樣一個離別就這樣淹沒在那個時代的洪流里,悄無聲息,那些年輕的人啊,那些還未說出口的愛情,藏在心裡的愛情,也都這樣,悄無聲息的在時間的長河裡悄無聲息的遠去。

這是整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分。

畫面

就像行文伊始說的,這部電影的質感,像一幅油畫。許鞍華導演的電影畫面里,總是瀰漫著濃濃的時代的氣息。除了技術層面上(場景,燈光,調色,服裝,道具等)的把控外,我個人覺得這種氣息出自許鞍華導演的文學素養。因為懂得,所以尊重,因為愛,所以尊重。因為尊重,所以真實。「真實」是電影的力量支撐。

雖然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是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我個人難以理解的地方,在我看來這個電影的敗筆。

開篇,一個年邁的老人開始講述當年地下黨護送文人離開香港的故事,影片由此拉開,這個年邁的老人,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他一點點講述那些殘破的記憶。引出幾個小人物的故事。講實話,在我看來,這個角色破壞了影片的質感。同樣也是由「回憶」串起來的影片《黃金時代》據說也是一部佳片,慚愧的講,《黃金時代》在我看來,是失敗的。

我不認同電影可以如此這般講述。

但是同樣是用「回憶」串起來的電影《東邪西毒》卻有一種魅力!張國榮飾演的歐陽鋒在講述別人的同時,他自己才是那個故事的中心,雖然他常常避而不談。王家衛有天才的敘事能力,他能像詩一樣的講述故事。

對於許鞍華來說,她的詩裡面更多了一份無法抑制的悲傷。

當然這只是個人見解,恕我見識淺薄,暫不自知。

歡迎留言,共同探討。


許鞍華導演電影《明月幾時有》可以下載了,這是一部劇本有毛病、演員很出色、掌握主旋律真諦的電影。

{!-- PGC_VIDEO:{"thumb_url": "243100027df1827a41d9", "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427685205217116673, "media_id": 1563892423901186, "neardup_id": 7541679452038868018, "vname": "u7231u526au8f91-6-4 5 u5f20u78a7u6668(000006000-000417673).mp4",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5192917},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32498771},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0259275}},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43100027df1827a41d9", "vid": "1fe69a0a409b4d778a2e03a062646197", "thumb_width": 640, "item_id": 6427685205217116673, "vu": "1fe69a0a409b4d778a2e03a062646197", "duration": 252, "user_id": 58872328157, "md5": "", "thumb_uri": "243100027df1827a41d9", "hash_id": 10983975774946764087} --}

劇本的毛病是非常明顯的,前後兩個故事幾乎沒什麼關聯。前一個主講滯留香港的知識分子大撤退,包括茅盾、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等,如此大篇幅誤讓觀眾以為這是本片全部內容,敘事有驚無險,其實是方姑母女走入故事中心的鋪墊。如果能拍得更簡潔一些,方姑志願加入東江縱隊、單獨執行任務的情節就可以更多,讓觀眾見識一個飽滿的方姑。

事實上,周迅、葉德嫻這麼好的表演不得不被茅盾兩口子干擾……

所幸,後一個故事漸漸深入,足以從平凡人的選擇反映抗戰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

許鞍華導演跟諾蘭拍《敦刻爾克》是同樣的構思,除了劉黑仔隊長的武俠精神有些跑題,什麼當街能殺一隊日本兵,帶著手榴彈在鬧市鋤奸,以及後來相距日軍幾十米躲過射擊,這幾乎是神劇橋段,大部分時候展現的是一點一點積累鬥爭經驗的老百姓,代表人物就是方姑和她媽。

周迅和葉德嫻的一顰一笑、生氣猶豫,始終抓住觀眾的心,她們無非是傳遞情報,絲毫不轟轟烈烈,卻扣人心弦,原因就在於她們把弱小呈現得非常自然,走路快不起來,說話慢條斯理,而做事堅決果斷。真真是咬人的狗不叫,抗日的人不鬧。

尤其方母被捕、方姑放棄救援,方母和春夏就義,方姑與劉黑仔告別時的表演感人至深。梁家輝出演的老游擊隊員憶當年也非常令人信服。

攝影將人物與景色安靜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實現了「哪有歲月靜好,有人默默犧牲」的明暗對比與真理,它瞬間讓人想到,影片結尾時老游擊隊員的匆匆離開,因為沒人再記得這些,也沒有可能再讓人們記得那麼深。

影片對日軍主要角色的刻畫無新意,不過很符合本身的氣質,殺人、放人都不手軟,對霍建華的處理也算是入木三分吧,反襯了殘暴。當然,從廢紙簍偷情報亦比較神劇。

總體而言,《明月幾時有》是又一部令人喜歡的不張牙舞爪的抗日題材電影,周迅再一次證明了自己是演繹中國近現代革命者最好的女演員,如同張國榮飾演的同一類角色。


本片構建在真實歷史故事背景下,卻將浪漫英雄主義與辛酸寫實並存,讓那份觀影所帶來的感動,不同以往!

許鞍華導演的這部片,真的非常許鞍華

看起來是主旋律 卻呈現了更多生活的真實

片中主要圍繞葉德嫻與周迅所扮演的這對方家母女,在抗戰期間因時局變化而產生的主動或被動的改變。

故事第一幕,方母以包租婆身份去跟茅盾夫婦(郭濤、蔣雯麗飾演)溝通,希望亂世中能留住租客,光是這一幕,許鞍華就展示了很多細節:方母將糕點放盤子里時,發抖的手猶豫著沒捨得拿第三塊,當確定對方留不住後直接將糕點端走;而蔣雯麗則在方母走後,將用來招待她的那杯水重新又倒回了茶壺。物資極度匱乏可見一斑。

母女倆去參加方蘭表姐的婚禮時,出現了為省點錢2家共用一個媒婆的狀況,另外婚宴上菜需要數人頭,然後老闆還交代別帶走餐具等細節,讓人對彼時香港普通市民生活一覽無餘。

還有路旁倒地無人理會的屍體,大家拿著工具搶水的混亂,通過各種生活畫面,呈現了香港歷史的真實。

有手撕鬼子的彭于晏 也有文弱不屈的霍建華

用兩種極端的表現方式,刻畫了不同戰線上的人物群像。

彭于晏的角色刻畫,屬自帶主角光環的英雄形象,很有港式武俠的風味。武可強攻,文可智取,沒有任何愁眉苦臉的表情,明顯的浪漫英雄主義表述方式。

而霍建華所飾演的角色,一個教中文的老師,原來跟周迅是戀人,分手後在日本人那混了個文職,負責偷送日方情報。於彭于晏的自帶光環相比,這是一個苦哈哈的形象,甚至被日本人用槍逼著做七步詩。

本篇著重刻畫的,其實還是方家母女。

我們可以看到,寧肯挨餓也要將家裡兔子放生的方蘭,如何一步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而她那自私而有著小聰明的母親,被捲入革命洪流後又是如何迸發出人性的光輝。

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人在各司其職,默默奉獻。

印刷和派送傳單的女孩,藥店老闆,傳遞情報的春夏,帶路的村長,還有十來歲的小游擊隊員,等等等等,正是這麼多不知名的普通人,同時在朝一個方向做著艱苦努力,才能挨到最終的、明月重新升起。

周迅與葉德嫻 精湛演技大大加分

我其實覺得在本片中,葉德嫻演得比周迅更有神采,完全將一個歷經風霜的,自私、固執卻本性善良的小市民形象演活了。

母女倆常有對手戲,甚至有看飆戲的過癮。

當討論到租客不辭而別後,說到房租和剩下的物件都歸自己時,母女倆相視一望,那種帶著一點狡黠的心領神會,簡直太到位了。

還有一場戲,葉德嫻勸周迅不要不自量力去對抗日本人,說敢殺日本人的都是英雄好漢,你這麼瘦,又笨手笨腳,自己死不要緊,不要連累同伴,哈哈哈哈,想到當今流行的豬隊友,實在為方母的幽默折服。

周迅的戲,發揮空間最大的一場是她在權衡,是否要犧牲這麼多人去救媽媽,那嘴角眉梢,那逐漸盈眶的淚,只有這種時候,才最能體會好演技和爛演技的差別。

本來不想說,不過還是要說兩句,霍建華塑造的人物形象總是那麼空洞蒼白,完全看不到內心翻滾的波瀾,要不咱就還是拍拍電視劇算了,別到大屏幕上給人家做襯托啦。

另外有兩場戲有點讓我不解——

一次是周迅第一次執行任務是,箱里的傳單被2個中國兵搜出來,兩人緊張的耳語說一定有埋伏,然後居然讓周迅關了箱子快走。

還有一場是葉德嫻被捕前,也是一個中國病搜到了她袋子里的傳單,然後她說自己不識字的,那個兵也慌忙將傳單丟進水裡,並交代她當心,以後別干傻事。

在這裡,許鞍華導演是想用群眾演員的滑稽表演來烘托氣氛么?

還是想讓我們知道,其實,更多的中國人心都是向著中國人的,雖然他們表面上在為日本人幹活。

總的來說,我覺得本片不同於以往看過的所有抗戰片,值得在影院里花上130分鐘。

<end>


時值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許鞍華的電影《明月幾時有》如期上映。這部以香港著名的「東江縱隊」真實事迹為藍本,講述小學教師方蘭和她青梅竹馬的男友李錦榮、游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佔領的香港頑強抗爭的故事,在當前的背景下頗有點獻禮的味道。

對於熟稔抗戰題材電影的觀眾來說,香港作為電影故事的發生地似乎一直遊離在這個宏大的主旋律電影題材之外。也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才會促使電影人選擇這樣的一個切入點來主動靠近這個話語體系。

然而,作為一個長期處於被殖民狀態的渺小的島嶼,香港人的家國情懷總是處於一種糾結狀態,猶如一個被拋棄的小孩長大後回到父母身邊面對家人那種愛而無措的心情。

體現在電影文本中,便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將革命故事去英雄化、去浪漫化,展現在翻滾的大時代里夾雜著個人悲歡的掙扎與抉擇。

拋開《明月幾時有》這部電影個案本身,個體化的表達與群體形象的塑造兩種創作傾向在主旋律電影中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

去年國產電影《湄公河行動》以一種新的方式展現主旋律電影,這種充滿熱血的、英雄的、浪漫化的英雄電影仍然是在以一種「超人」式的主人公的塑造方式來展現群體特徵。

無獨有偶,去年上映的梅爾吉布森的《血戰鋼鋸嶺》通過講述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的真實經歷來展現美國主旋律精神的電影,兩者在展現主旋律精神上無疑是共通的。

同樣,與《明月幾時有》遙相呼應的還有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除卻電影技術上的革新,李安用一場橄欖球公開賽的中場表演過程中,揭露比利林恩等這群士兵戰場上經歷給他們留下的心理創傷和個人的掙扎。

我們看到,這兩部電影試圖將沉沒在宏大題材群像式表徵之下的個人化意緒表達出來,試圖以一種更加深沉、更加個人化的方式來展現主旋律精神。

兩種創作趨向在市場和口碑方面都有天差地別的表現,前者贏得了市場,後者贏得了口碑,那麼,電影尤其是主旋律電影最終指向的是什麼?

按照當前的電影創作實踐來看,人性主體的表達是最終目的。如果說,《湄公河行動》、《血戰鋼鋸嶺》等電影指向的是愛國愛家形而上的精神的張揚和表達的話,那麼《明月幾時有》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則是指向個體化的生存境遇和個人掙扎的表現。

我們看到,《明月幾時有》里消解了誇張的戲劇衝突,將筆力傾注於個人日常生活的表現,方姑的抗戰方式更多的是表現為散發傳單、遞送情報;方蘭母親為自己的飯碗而殫精竭慮;無所不能的劉黑仔卻身處無力救出方姑母親的掙扎的局裡。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無論是戰勝方還是戰敗方,戰爭對個體造成的傷害是一樣的。而目前這種表現方式還難以得到市場和觀眾的認可。

《明月幾時有》中,方蘭曾朗誦茅盾的《黃昏》片段: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

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

遠處有悲壯的笳聲。

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這像一個隱喻,在歷史的大潮中,個人最終會隱沒在幽寂的大海似的時代中。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當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都會覺得這是個愛情文藝片,實際上,在文藝的背後,是為民族和平而挺身的勇敢與艱辛。

在這部電影中我記得這樣一段話,一個日本大佐問那個做卧底的教書先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幾』和『何』有什麼區別。」我並不清楚這兩個的具體區別,那個教書先生的回答我也記不清了,但是我知道這句話並不僅僅是一句詩,它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希望,「明月」就是人們嚮往的和平,也就是日本人滾出中國的一天。

這部電影中並沒有過多的戰爭、激烈、殘暴的畫面,反而是從個人來體現,沒有那些抗日戰爭電影的激情卻體現了百姓的心聲,深入生活,深入百姓,我覺得這樣的電影讓人感受更加的深刻。電影中多次出現的畫面讓我記憶猶新,每當女主的母親在晚上聽到代表著日本人來的聲音都會快速把燈熄滅,那種畏懼而又憤恨的神情直刺人心。

說實話,影片一開始我並不喜歡女主的母親,就像女主說的那樣,她的母親貪心、精明,但她的心腸好,當然,原話我已經記不清了。隨著劇情的發展,我感覺女主不再是方蘭而是她的母親,從一開始的討厭她到後面為她的結局而心痛,我甚至感覺這部電影就是為了來刻畫那個母親。我不知道這部電影是成功還是跑題,我只知道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讓我難以言喻。後面女主為了大義而放棄救她的母親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表達,說她殘忍但是民族大義擺在眼前,說她顧大局但那畢竟是她的母親啊,我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會怎麼選,反正我難以抉擇,這真的很殘忍。或許抗戰時期還有很多這樣殘酷甚至比這更殘酷的事情吧。

我記得電影里出現的一段話,這是在女主的母親死前也出現的一段話。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遠處有悲壯的笳聲。夜的黑幕沉重的將落未落。不知到什麼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不單是風,有雷!風挾著雷聲!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我並不知道該怎麼解讀這段文字,也沒辦法說清它在電影中的作用,可能跟我語文不好有關吧。但我的感受卻很清楚,是那麼的深刻,感覺這和電影名字的文藝對了起來,讓整部電影不失時代感,也不讓電影名字顯得蒼白無力。

但我又覺得這部電影沒有力量,它沒有抗日那種悲壯,反而是最普通不過的情感,女主勇敢但並沒有多少筆墨來刻畫,她的形象並沒有那麼立體。它給人的是一種情感的衝擊卻不是愛國情懷和抗日激情的碰撞,我想到一句話「小橋流水人家」可能用來形容這部電影更貼切吧。我甚至不知道這部電影除了表達那個母親對女兒的愛之外還想表達什麼。我只覺得最後那個母親不會出賣別人、保護那個女孩的行為讓人敬佩。

最後的最後,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衡量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但一部電影的價值不應該用投入了多少資金賺到了多少票房來計算,而要看它帶給人的東西夠不夠深刻有價值。我不能說這部電影是成功的,但它是有價值的。


謝邀。

1

《明月幾時有》作為一部講述紅色抗日英雄的主旋律電影,我相信許鞍華已經做到了她所能做到的最好。

儘管我仍然認為這是一部失敗的電影。

2

不過我並不認為這部電影的失敗是因為敘述雜亂、缺乏衝突,節奏冗長。

恰恰相反,《明月幾時有》的失敗在於因為種種羈絆,而未能在平靜(即缺乏衝突)、緩慢(節奏冗長)、日常(即敘述雜亂)走得更深入。

3

顯然,許鞍華在紅色主旋律戰爭電影的命題下很高明地加入了個人擅長經營的對平凡個體的關注與表現。

然而,我感到不滿足的是,這部電影還是沒能更從容地對小人物(尤其是葉德嫻飾演的方母,本來她應該是許鞍華電影當仁不讓的主角才對)展開書寫。

另外梁家輝述說回憶的戲也顯得蠻奇怪,似乎是被刪去了很多戲的感覺。

4

歷史往往被打扮,被隱瞞,被刪節,被污染,那麼其中一個好的方式是回到歷史的細節中。

《明月幾時有》有大量的歷史細節,這些細節就是在對歷史無聲地清洗與控訴。

儘管最終的結果是失敗的,但許鞍華的努力卻值得致以敬意。

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在局限在歷史中的人,在無所不在的枷鎖中竭力突圍。

突圍不成功幾乎是註定的宿命,可貴的是突圍的努力。

5

最動人其實是電影裡面的路人,尤其是那個撐起傘的青年,眾人跟隨他而去,一言不發。

而周迅飾演的方姑撐著傘在碼頭張望的那一幕,詩意盎然,情感充沛。

在歷史的壓迫下,有理想的小人物卑微地死去,可是她的精神存活在那裡,並激勵著黑暗中面對著銀幕的觀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相較於《黃金時代》,對《明月幾時有》的滿心期待而有些失望。

影片中周迅、彭于晏、霍建華、郭濤、黃志忠、蔣雯麗、梁家輝、鮑起靜、春夏、呂良偉、王菀之、梁文道、李燦森、張兆輝、馮淬帆、苑瓊丹等一眾實力派與香港老星的加入成了影片的不二光環,但真正撐場的也只有葉德嫻和梁家輝,彭于晏成了調動觀眾趣點的藥丸,霍建華則略顯尷尬。

影片的畫面質感有些偏電視,電影感不強。攝影方面很溫和,最動人的是最後橫移鏡頭古今變化帶來的滄桑感和時代思考。配樂而言,久石讓的操刀確實為影片的氛圍營造立了大功,令人回味悠長。

影片根據真實歷史和人物進行改編,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游擊隊「東江縱隊」真實事迹為基礎而進行故事。影片整體的風格依舊很「許鞍華」,以半紀錄形式呈現戰火年代的平凡兒女的英雄頌歌,歷史時代感厚重、人文氣息濃郁,凸顯出了宏大的格局與史詩氣質。

然而,紀錄插敘又似乎打破了敘事的軸線與節奏,少了對核心人物的專註與凝視,看似寬闊而有力的表達也在點和線的拓展上夭折,抹殺了影片本應具備的格局與氣質,非常惋惜。

最後,你只會覺得這是一部關於D的獻禮片,鬆散而沉緩的韻味會使你忘記了其他的呈現與表達。

PS:博納的票補確實還蠻厲害,不到十五塊的票價也確實超值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許鞍華導演的《明月幾時有》,被很多人稱為「紅色主旋律題材」。

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7月1日恰逢香港回歸20周年,所以在這個時間上映的許鞍華的新作《明月幾時有》有著獻禮和主旋律應景之意。

在過去的香港電影中,香港導演執導「紅片」的比較鮮見,但在最近幾年,卻儼然成為一種大趨勢。

《明月幾時有》也是出品方博納影業繼《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後,博納的第三部「紅色主旋律大片」。

不過,與徐克和林超閑這樣玩轉商業類型片敘事的老炮兒導演把「主旋律題材類型化」的做法不同,許鞍華的做法則反其道而行之——

主旋律題材「文藝化」。

《明月幾時有》雖然取材於抗戰史上的東江游擊隊的真人真事改編,但在許鞍華的女性細膩視角里變得更像是一篇頗具意境的散文詩。

許鞍華將大時代的風暴與普通人的悲歡離合相融合,把一段別樣的歷史的鏡頭緩緩推出。

這部電影其實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主旋律題材,導演許鞍華也並沒有照著諜戰商業片那樣拍,反而透露出一股淡淡的詩意。

有關「東江游擊隊」的影視劇有很多,那些角色身上抗日英雄的光環讓他們變得充滿傳奇,而許鞍華則試圖還原這群風雲時代里「大人物」們的人間煙火日常。

儘管電影取材於真實的歷史和事件,但除了再現「東江縱隊生死大營救」事件之外,影片則將用更大篇幅放置在人物塑造上,而非故事層面。

這顯然與我們過去看過的所有抗戰題材都不太一樣,影片因此顯得既不算寫實,也不夠主旋律。

英文譯名或許更為直白一些:Our Time Will Come. 我們的時代終將到來。

影片涉及的太多的時代劇的要素,在每一個方面上,許鞍華都試圖去放置在電影內,可惜卻做出了一種生硬而且擰巴的感覺。

而這也成為這部電影最大的爭議點所在,電影的故事結構散亂,人物雖然眾多,但故事和人物之間交集卻很少,簡單來說就是人物表演凌駕於劇本之上。

而且強行用梁家輝的回憶和旁白作為串聯整部電影的主線,但是斌仔這個角色在電影中幾乎完全被邊緣化,甚至完全刪去都不影響整個劇情推進。

另外,演員的表演水平參差不齊。

確實周迅和葉德嫻的表演都堪稱亮眼,但女歌手王菀之飾演的那個角色真的不是個智障嗎???

最後,許鞍華確實是很優秀的導演,但她也的確不適合大製作大格局的故事。

從三十年前的那部金庸武俠電影《書劍恩仇錄》開始,就已經表明許鞍華在此類重敘事電影里經常失控,尤其是故事平鋪直敘,節奏很容易拖沓。

之前的《黃金時代》起碼是在文學和電影之間後遭到了某種關聯,符合了觀眾的一種對於藝術的想像。

但《明月幾時有》做為抗戰題材很明顯不適合這種改編,電影既想向類型化靠攏,又帶著文藝導演的去類型化風格。

只能認可的是許鞍華對於電影風格的堅守,但主旋律文藝化的嘗試,並不能苟同。


《明月幾時有》:告別英雄敘事,你我都可以成為戰士

《明月幾時有》並沒有大火,就像電影中的人物:平凡,但有力度。他們,並不是無所不能的英雄,而只是試著從改變自我到改變社會、投身革命的小市民,但許許多多這樣的市民構成了久經風霜的香港,構成了鴻篇巨製的歷史敘述。作者給出了從歷史到當下的思考:我們每個人是否也能、也要成為一名歷史長河中平凡而有力度的小人物呢?

前方劇透!貫穿電影的三條線

作為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獻禮片,《明月幾時有》在一些人看來,似乎有些過於主旋律了。它講述的是香港四十年代東江游擊隊抗擊日軍的故事。整部電影有三條故事線:

● 一條是以圍村為中心的「正面戰場」。

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是游擊隊短槍隊隊長,他在一次護送文化人離港的行動中結識了小學教員方蘭(周迅飾)。當時茅盾一家正租住在方蘭和方母家中,方蘭毫無準備地被拉入游擊隊的行動中,護送茅盾一家前往碼頭。在一次懲處漢奸的任務後,劉黑仔找到方蘭,希望她加入游擊隊市區中隊。從此,作為香港普通市民的方蘭成為一名游擊隊戰士,負責宣傳品的製作發放,情報、物資的運輸和傳送等工作。在日常瑣事和目的地間從走,方蘭完成著她的工作,直到搬至圍村,徹底成長為一名戰士。

為了讓女兒多些休息,方母(葉德嫻飾)也開始將游擊隊的工作添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然而,在一次同女兒同事阿四(王菀之飾)運輸情報的過程中,方母同阿四被捕。在面對船上印度兵的審查時,葉德嫻從無措到直面現實時的演繹,精彩地表現了一位普通人在國家機器面前的渺小與勇毅。終究因為敵強我弱,因為害怕游擊隊戰士的全體犧牲,同所有其他抗戰片一樣,方蘭決定放棄營救自己的母親。在夜晚密林之中的那條公路上,方蘭第一次抱頭哭泣,她說,自己的母親自私但心地善良,但現在這樣似乎比以前好,因為媽媽可以不用再為自己擔心。

● 第二條故事線以日軍司令部為中心。

國語教員李錦榮(霍建華飾)和英文翻譯張詠賢(春夏飾)以地下黨員的身份潛伏在日軍司令部中,以獲取情報提供給游擊隊。但因為方母和阿四的被捕,他們的身份依次暴露。張詠賢同方母在牢獄中相互支撐,共同直面死亡;而李錦榮終究沒有因為與大佐的個人情誼逃脫國家間因對立而存在的暴力。

● 第三條線連結了當下,用回憶的方式敘述。

由梁家輝扮演的計程車司機彬仔貫穿了兩條線索,將整部影片整合起來。青少年時代的他是劉黑仔、方蘭的隊友,也是他所不曾知道的李錦榮、張詠賢的隊友。抗戰勝利後,彬仔做了一名計程車司機。年青人們當然不會知道,這位說話有些吞吐的中年人在年青時候曾經做些這些事情。

「勝利再見!」這是影片的最後,劉黑仔被調去惠州,與方蘭間的相互道別。時間不會停下,所有的人物都被裹挾在時局之中,然而對他們來說,憑藉著那句「勝利再見」,未來唯有自己解放自己。最後的鏡頭從六十多年前的香港大山深處移至高樓林立的維多利亞港,將歷史與現實連結起來。

從「英雄史觀」到「人民史觀」的敘事

影片不是單一的線性敘事,它在時間線上拉出了多個斷斷續續的小故事,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以東江游擊隊為中心的全民抗戰的多個面向。對於這種敘事方式,許鞍華說,「我不是為了一個敘事方式才拍一部電影,是為了這個故事和故事表達的情緒,再找一個敘事方式,就像《明月幾時有》,它需要用這個方式講」。相較於《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的敘事對象轉向了更為普通的香港市民,這種分散性的人物敘事,破除了「英雄史觀」,而使觀眾看到了革命事件中的不同面向,看到在時勢中,並非每個事件都有偉大的計劃。歷史不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在生活中的無意變遷么?

相較於「明月幾時有」這個中文名字,它的英文名「Our time will come」似乎更值得回味,也更直白一些。許鞍華的作品向以細膩表現香港社會而著稱,她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看似平淡,卻始終能夠感受到一股衝勁兒在支撐著整部影片。在高樓圍城之間,那些殘存的親情與友情被慢慢地拾掇起來。然而,除了像這類表現港人日常生活的影片,許鞍華也拍過像《千言萬語》這樣赤裸的政治片,這部在香港回歸一年後拍的片子,許導在片中思考的問題甚至表現手法,都彷彿與《明月幾時有》有幾分相似,似乎都蘊含著一些用過去折射未來的意味。

當歷史投射現實:每個人都是戰士

最近,香港某媒體搞了一個在文藝青年看來絕對不是主旋律的專題,其回顧了九七年香港回歸時社會的樣子。同時,它進行了投票,問,如果能夠重來,你希望重回97還是把握當下,投票結果對半分。香港處於政治漩渦中,社會被一步步撕裂,這種痛楚,我想,就像面對疾病無法醫治一樣,香港人不願接受卻必須直面。香港媒體用這種方式來喚起人們20年前的記憶,這不失為一種喚醒記憶的方式。許導回到20世紀40年代香港那個炮火連天的年代,或許也正是想以此來激勵港人勇毅地走向未來,「同心創前路」。

生活的複雜,把每個人都捲入其中,無法逃脫。就像劇中方蘭的表姐,面對混亂的時勢,她想要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活,儘管婚禮需要一切從簡、打折扣,但讓生活看起來不偏離軌道才是正經事。然而,婚禮最終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落幕。接受現實固然需要勇氣,但如果要成為一名戰士,就必將要直面現實。

許鞍華導演在為演員講戲

受益於「抗日神劇」的恩惠,革命題材的所謂主旋律片在今天的年輕人心中並不怎麼入流。但在我看來,革命史正是我們需要重新去尋找價值的地方。這不是為了去追逐那些所謂的「英雄史觀」,而是要在歷史中尋找那一個個星叢,警醒自己,我們的前人曾在那樣一個年代深切地熱愛著這一片土地,他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而我們這代人也將繼續幹下去。

曾同許鞍華一同合作過的導演關錦鵬說:「許鞍華拍戲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她有某種執著。她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自己電影中滲進很多歷史的關照,這份歷史關照就成為許鞍華電影很獨到的地方。」我想關錦鵬所說的「歷史關照」,指的正是這樣一種歷史感。它不是試圖回到過去,而是一種當下與過去的連結。這種連結,恰恰與「現實感」密切相關。面對當下,我們可以從過去找到不同的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於同一段歷史,不同的導演或作者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抑或是,不同時代的導演或作者可以不斷地去重述、去理解同一段歷史。革命史於我們,總是常讀常新。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戰士,我們需要與膽小而又逃避的自己戰鬥,與生活中的慾望、誘惑戰鬥,與眼前的不公戰鬥。今天,你或許會嘲笑「我們的時代終將來臨」這樣雞血的話,但我選擇去相信。

本文首發於土逗公社

作者 | 阿滾

編輯 | 默默然

美編 | 黃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