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愛上藝術電影,這一點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就可以感受到:中國電影導演中心的“影享”沙龍邀請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的主創進行電影藝術的分享,每天都吸引了衆多年輕人前來觀看電影並與全球影人一起探究電影的幕後創作。

最新數據顯示,觀看藝術電影的中國觀衆年齡在25歲以下的,佔據42%,這意味着更多的年輕人正在愛上藝術電影。

這一點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就可以感受到,比如,中國電影導演中心的“影享沙龍”邀請了“天壇獎”15部競賽影片的主創進行電影藝術的分享,每天都吸引了衆多年輕人前來觀看電影並與全球影人一起探究電影的幕後創作。

與此同時,正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放映的《波希米亞狂想曲》累計票房已過9000萬,充分證明了藝術電影正在中國年輕觀衆羣體中紮根 。而且,北京一直是藝術電影市場發展的重陣,在全國藝聯中,有5.6%的銀幕和17%的專線發行收入來自北京的貢獻。

不過,在中國電影行業的整體繁榮之中,藝術電影還是屬於“兩極分化”中的另一極。在2018全年的600億票房之中,前十名的影片,就佔據了212億,這其中,幾乎都是商業性質比較強的電影。而藝術電影,在票房上,往往表現平平。有不少藝術電影,嘗試用更爲商業、接地氣的方式,吸引更多普通觀衆觀看藝術片,但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藝術電影論壇也在爲藝術電影尋找更多的出路,專家們認爲目前藝術影片的宣發還是太常規,跟商業片並無太大區別。藝術片屬於口碑電影,絕不能採用商業影片一下子鋪開的手段,而是應該多采用平臺上映模式,利用口碑和評論慢慢擴大發行規模。

北京國際電影節入圍影片

此外,整個社會的觀影情緒也很重要,社會環境的滲透力度、宣傳廣度、意識形態的表達會給觀影情緒帶來極大變化。這幾年“小鮮肉”主演的影片不好賣了,表現正能量、大情懷的現實主義題材受歡迎,也與整體的消費情緒相關。因此,專家們認爲,如果多引進歐洲三大電影節獲獎影片,一兩個星期上映一部藝術片其實不難做到,而且還有利於觀影氛圍的培養。

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入圍影片《日暮》

打造一箇中國藝術電影粉絲社區的計劃目前正在有關人士的醞釀之中,調查顯示,藝術電影的影迷一個月至少看一部到一部半的藝術電影,這些用戶的參與評論、分享和影評的活躍度更高,互動次數高達800多萬次,是普通用戶的3倍,他們是真正熱愛電影的一羣人,並不把電影當成娛樂消遣,甚至把電影當成終生的愛好甚至事業。

“影享”沙龍展映影片《野梨樹》

預測未來三年,中國觀看藝術電影的人羣可以覆蓋1800萬人,這個龐大的數字也會推動中國國產電影,中國觀衆的成長。

專家表示,雖然藝術電影在中國呈現出上升勢頭,但是,還需要電影行業的深耕細作,對此,中國影人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實事求是的面對市場。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