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樂隊生活在哪個時代都將成為傳奇。從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籌備階段,瑪妮就已經開始托腮期待這部電影了。雖然不是所有觀眾都對Queen(皇后樂隊)熟識,但是《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這些歌曲已經耳熟能詳到不會英文、不聽搖滾的朋友都能跟著哼唱幾句,這次《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全球範圍內被追捧也算是意料之中。

Queen(皇后樂隊)的傳奇經歷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他們的故事就如同他們的音樂一樣,搖滾激昂又充滿個性。這支4人組成的英國搖滾樂隊,成軍於1970年。至今,他們的唱片銷量達3億張,是世界上最暢銷的音樂家之一。2018年他們獲得了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樂隊影響了二十世紀後期幾乎所有的重金屬樂隊,獨特的歌劇式搖滾為後來的前衛金屬指引了方向。

1.尋找

這部電影並沒有酷炫的敘事結構,選擇按照時間順序,重現了皇后樂隊的建立和發展,主唱佛萊迪·摩克瑞作為靈魂人物串聯起了所有的故事。與其說它是Queen(皇后樂隊)的傳記片,不如說是佛萊迪·摩克瑞的個人傳記。飾演佛萊迪·摩克瑞的拉米·馬雷克,他在其中的個人表演也勝過了整支樂隊的鋒芒。

佛萊迪·摩克瑞從出場就被打上異類的標籤,亞裔的臉孔,與傳統家庭氛圍的格格不入,甚至連「四顆門牙」也成為他毛遂自薦加入樂隊的阻礙。

但是他從來沒有停下自己的步伐,用一首歌就征服了心怡的樂隊,四個愣頭青誤打誤撞地就此結盟,誰也沒想過日後會成為殿堂級搖滾樂隊。

也許真的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準備到完美,你要我有,一拍即合就夠了。這個世界上原本就沒有 「規則」和「應該怎樣」,更何況「規則」可以被打破,「經驗」可以被改寫。

四顆門牙的佛萊迪·摩克瑞可以高歌,同性也能夠相戀,6分鐘的歌曲也值得被傳唱……問題的關鍵從來不是「應該怎麼樣」,而是「你想怎麼樣」。

佛萊迪·摩克瑞在每一段經歷中都天真、大膽地做著自己,恣意瀟灑,縱情高歌。

這纔是傳奇之所以能成為傳奇的原因。

2.迷失

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即便天才如佛萊迪·摩克瑞也是一樣。

他在電影中初見瑪麗的段落令人難忘,「確認過眼神,遇見對的人」。佛萊迪·摩克瑞來到瑪麗工作的商店,大膽地試穿著女裝,瑪麗也大膽進入男更衣室為他嘗試不同的造型,第一次接觸就火花四濺。

佛萊迪·摩克瑞說瑪麗是他一生的摯愛,是最懂他的人。可是在美國巡演的過程中他卻發現,似乎自己真正愛的是同性。

聲名與複雜的環境也同樣讓他迷失。樂隊關係緊張,佛萊迪·摩克瑞甚至拋棄了樂隊成員獨自創作發片,在成功的幻象中放縱沉淪。

困境令人壓抑,順境卻也一樣驚險。放縱和肆意生活能帶給人極致的快樂,但到底什麼纔是人生的終極渴望,只有摔倒過的人才能明白。

不曾迷失過的人也不會找到真正的自己,佛萊迪·摩克瑞在淋過一場大雨後徹底清醒。他明白自己要回家了,去擁抱曾經的夥伴,去找回真實的自己。

3.燃燒

當佛萊迪·摩克瑞拿起電話說出「We are family」時,瑪妮瞬間感覺又被好萊塢電影套路了,但仍忍不住熱淚盈眶。

佛萊迪·摩克瑞告訴樂隊夥伴自己查出了艾滋病,預知死神即將到來的他,想要拚命抓住的,是他最愛的東西——音樂與生活。

電影復刻了佛萊迪·摩克瑞人生最後階段的高光時刻,那場空前絕後的LIVE AID萬人演唱會看得人熱血沸騰。

而電影沒有表現的是,佛萊迪·摩克瑞即使虛弱到無法走路,也要齜著牙幹滿一杯伏特加,用最後一絲力氣飆出錄音室裏的完美高音。

「崇高的思想、美好的語言、有意義的作為」,佛萊迪·摩克瑞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父親當年對他的期望與要求,終其一生都在打破規則,衝破自由極限的理想和把天吼出一個窟窿的決心始終沒有變過。

作為皇后樂隊的靈魂人物,佛萊迪·摩克瑞的才華無與倫比:比帕瓦羅蒂還要寬廣的音域,獨領風騷的舞颱風格和對音樂的超強感知力……

他註定是為音樂而生的天賦之子,也註定在一系列「不合羣」和「不合時宜」中沉淪掙扎,尋找自己。

過短的生命是佛萊迪·摩克瑞為曾經付出的代價,可也是這些沉淪與迷失才讓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綻放最耀眼的光華。

生命只有一次,說後悔、從頭來過都是在浪費時間,想要什麼就去做。

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

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運氣這東西不會讓人成為傳奇。斬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等4座小金人,獲得第76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的《波西米亞狂想曲》,講述了在機場做行李搬運工的弗雷迪·莫庫裏,在微笑樂隊主唱退出時加入其樂隊,從此開啟皇后樂團的搖滾傳奇的故事。大概由於影片講述的是真實的故事,因而打動了不少觀眾。

弗雷迪出生於一個印度裔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傳統的普通人,希望他能夠成長為一個帕西好男孩,他將「善思善言善行」作為對兒子的教誨。

弗萊德不願遵循父親的期望,他對音樂懷著滿腔熱情,常常在夜晚觀看樂隊的演奏。最終,他在臺上大放異彩,實現了自己的人生。

樂隊中的四人,無一出身於音樂科班,卻天賦異稟,有著出眾的才華;他們喜歡音樂,愛到癡狂;他們性格各異,卻完美結合。倘若沒有音樂,他們的人生或許只是庸庸碌碌,沒有追求,亦無激情。

用弗萊迪的話說,「我們四個格格不入,沒什麼歸屬感。我們為其他格格不入的人演奏,那些總是待在後面,心裡清楚自己格格不入的異類。我們是屬於他們的樂隊。」

他們的搖滾樂在酷似歌劇唱詩般的華麗配樂中加入了大段的重金屬吉他riff和solo。他們的專輯首先在美國火了,後來巡迴於各地的演唱會也甚是火爆。既然如此,他們的音樂更像是創作給普通人聽的,而不是小眾羣體。

再從皇后樂隊日後風靡的狀況來看,我們似乎更加懷疑弗雷迪對於樂隊的定位,如果說,他沒有錯誤地解讀皇后樂隊,那麼世界上怎會有如此多異類?

其實,弗雷迪並沒有說錯。格格不入的人並不在少數,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格格不入的人,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如此。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容貌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各異的外表之下,本該靈動著無數有趣的靈魂,然而有太多人已經忘記了本來的自己,人生目標趨於同一。

人生的目的本不是完成某項使命,而是釋放自我,皇后樂隊的音樂喚起了人們長期被壓抑的內心,那顆渴望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的心。

這個世界有很多束縛,很多無奈,不少人要麼活成了父母希望的樣子,要麼活成了混跡於社會的老油條。當他們卸下面具,回歸本真,才發現真實的自己早已遠去。

的確,生活於特定的社會,做自己並不容易,可能需要放棄很多很多,可能還要直面道德的拷問。權衡好複雜的生活並非易事,於是它才成為更多人心中的一個美好心願,在音樂中被激起。

生活仍將繼續,願你不要丟棄那顆追求自由的心。倘若有一個契機,有朝一日你也能衝出層層重圍,變得「格格不入」,那纔是真正屬於你的人生。


每個年代都有特異獨行,不被當時規則束縛的音樂,70.80年代是搖滾音樂爆發的時期,天蠍.老鷹.齊柏林飛船.滾石.史密斯飛船.肉塊.深紫.黑色嘆息.......皇后樂團更是走出自己一條華麗搖滾的風格,曲風千變萬化歷久彌新,30年後再聽絲毫沒有任何年代的感覺。

在卡帶的年代要一直重複聽一首歌是有多麼的辛苦。

這pose服裝纔是我心目中的經典,當年沒買12吋人偶,後悔......


任何一種成為偉大的可能都需要運氣與實力的結合

在今年的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口碑大熱的音樂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斬獲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4項含金量極高的大獎。

電影成功的背後與主創團隊的完美配合關係密切,但同時,也是因為很走心地講述了搖滾界的傳奇「皇后樂隊」從組建到嶄露頭角,從低谷邁向巔峯,並在電影最後完美復刻了1985年「LIVE AID」演唱會的巔峯時刻!讓我們在這個並不搖滾的年代感受到了穿越屏幕、穿越時間的熱血,各類獎項實至名歸。

但站在後來人的視角看,皇后樂隊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流光溢彩的搖滾世代

搖滾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末期的美國,20世紀50年代開始迅速風靡全球,並在1960年和1970年形成一股熱潮,皇后樂隊1971年組建,並在這個對搖滾風格極其包容的時代嶄露頭角。

如東風而來的運氣

皇后樂隊原本只是一個東拼西湊的學校樂隊,原主唱的退出,讓原本在機場當搬運工的「牙叔」弗萊迪·墨丘利順勢加入,而鼓手羅傑·泰勒也只是個牙科學生。就是這樣的非正規軍,為錄製第一張唱片甚至賣掉了汽車,也就是在那次錄製中,被唱片公司的伯樂撿回了家,從此開啟傳奇之路!

清晰的定位和頂級的包裝

在唱片公司經理詢問男主,皇后和其他樂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時,男主說:我們的音樂是為那些不合羣的人做的。的確,搖滾樂是最適合宣洩情緒的音樂,而皇后樂隊所有的作品無論是聽唱片還是感受現場,都能讓一眾不合羣的人為了音樂走到一起,這是搖滾樂的魅力,也是皇后樂隊的魅力。

他們的故事是命中註定的成功,同時也是在平凡中孕育而出的偉大。

queen的傳奇與運氣沒太大關係,或者說幾乎沒關係。

如果說一個只有能力,沒有什麼實力,聽命於公司的樂隊成為傳奇,這往往是受命運的眷顧。

而queen的傳奇就是因為他無可替代,翻遍歷史也無法找到第二個queen。他們不受命運擺布。


所有的運氣都是靠實力累計。

有優於長遠的發展眼光看待事物,使他們做的決定能夠進一步走下去,歌也能常唱不衰。

當然了,如果沒有好運,皇后樂隊或許不能走的那麼順利。

成功本就是一大半的實力+一些些好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