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2月初,日軍佔領威海衛,丁汝昌率隊逃往劉公島。在困守孤島十餘天后,在突圍無望、後援無繼的情況下,丁汝昌仰藥而死。丁汝昌殉國數日後,1895年2月17日,李鴻章在代奏電文中說:「丁提督於未被圍之先,已派員將水師文卷送煙,誓以必死,孤忠慘烈,極可憫傷……並懇將丁汝昌所得處分開復,以示大公。」

但是在清流黨和頑固黨人的交相攻擊下,清廷仍舊下旨:「已革海軍提督丁汝昌……雖此次戰敗死綏,仍著毋庸議恤。」更是批評他「畏葸成性」、「僨軍誤國」,可見此時清廷對其是相當不滿。所以說,如果丁汝昌不選擇自殺,清廷也會嚴加懲治,最輕也應是流放新疆。

但是到了宣統年間,在朝野各方的努力下,清廷終於為丁汝昌平反昭雪,《清史稿》評價他:甲午之役,海陸軍盡覆,辱莫大焉。汝昌雖有罪,而能以一死報國,尚知畏法。汝貴、志超喪師失地,遺臭鄰邦,靦然求活,終不免於國典,何其不知恥哉?


丁汝昌也不了解此人,因為也沒細細有個記載他本人的詳細資料,以我個人的看法,服毒自殺可能是失敗後迫使他用死來當替罪,縱觀歷史,如果一場戰役,失敗了總得讓人頂罪,官大一級壓死人,他又不是一把手,敢承認自己失誤的大官畢竟是少數,誰不願坐在大椅子上舒服。丁汝昌一死,那麼許多過錯罪名全扣在他頭上。李鴻章就沒有任何責任可擔。而且北洋水師當時可有名氣的軍隊。丁汝昌又是陸軍。此人剛正不阿,得罪李鴻章的可能性極大,勝也必死,敗也得死的結局。丁汝昌與日本的戰役,他是個好將軍,那些士兵與他情同手足,他覺得無臉面對死去的士兵們的妻兒老小這小節,大節是愧對自己的祖國,敗在這樣小小的倭國手中,有失大國的臉面,以死明志。總體來講,丁汝昌之死,他是想用死來喚醒國人,在強盜面前,委屈求全結局是可悲的,面對列強,只有用武力。人性在強者面前才會低頭。


丁若不自殺,年輕氣盛的光緒必定將其治罪。

但光緒縱有殺丁之心,恐怕也無殺丁之力。

畢竟卑鄙懦弱如葉志超之輩,也未必能斬立決。更何況丁汝昌有英勇殺敵之舉。

關於丁汝昌之死,我特別想提一句的是:

1905年晚清預備立憲,在派人考察各國憲政,軍隊建設後,清廷認識到:

當年甲午海戰之敗,不應該讓丁汝昌一個人負責,是整體實力不如人!

於是,清廷於1906年下詔,給丁汝昌平反,重新予以官方評價。

晚清愚昧之事頗多,但至少在這一件事上,頗讓人感慨良多。成為晚清歷史上不多的溫暖而靚麗的一抹色彩。


告訴您個秘密,丁汝昌在自殺前,李鴻章已經電令他戰死。


自殺了就是民族英雄,即使不自殺帶著殘部見了皇上也是個殺頭之罪


滿清大多數旗人長期不勞而獲,做為人數居的漢人,心裡會怎麼想?丁自裁或許是因為對滿清朝廷的悲觀和絕望,德不配位,真正應該下罪己詔的是葉赫拉拉氏!


在專制獨裁的國家,武將永遠是狗。打了勝仗,是皇帝領導英明;吃了敗將,就是武官剛愎無能。武將不造反自己當皇帝,永遠都是替罪羊;衝鋒陷陣時當炮灰,皇帝一旦坐穩江山好後,立刻火燒慶功樓,一個也不留!!!!


一隅之力對全國之力,誰去也敗,可惜這些兵,打仗真的不含糊,精準率達到百分之四十五,二戰在厲害海軍精準率只有百分之七,還有戰艦對靈動機勁的巡洋艦不敗才怪,還不是一個檔次,北洋戰艦老化了,巡洋艦又是當時最先進那有不敗之理,想想老舊戰艦都打的這麼精準,換世界最先進戰艦真可以統治海戰,丁汝昌。


丁汝昌的棺材被捆上了鐵鏈,充分證明了光緒憤恨到什麼程度。但是,比丁汝昌責任大得多的李鴻章,卻安然無恙,為什麼?因為處置李鴻章已經遠遠超過了光緒的權力範圍,除了慈禧,任何人都動不了李鴻章。而慈禧是把李鴻章作為命根的,正是通過李鴻章,她才能掌握絕對權力,架空光緒,指揮一切。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又怎麼可能去追究李鴻章的責任呢?李鴻章不能動,光緒除了拿丁汝昌出氣之外,還能怎麼辦?


身為北洋水師提督的丁軍門,思想守舊、吸毒蓄娼、殆軍誤國,雖死焉能贖其罪衍。設使此人不自裁,也會罪責難逃,加上為領導頂缸的因素,難逃菜市口一刀之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