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首先,筆者想要澄清一點的是:寫這篇文章主要是針對於家長;另外,再一次寫關於學琴類的話題是受到兄弟李鵬程發表在《新民週刊》的文章《遠離音樂的音樂考級》的讀後啟發;第三,筆者實在忍受不了當今家長「執迷不悟」地「追尋考級的腳步」,以至於一步步讓自己孩子偏離「遠離音樂」道路的舉動。

請允許筆者以5個問題作為文章主要脈絡:

考級為了什麼?

考級有什麼好處?

考級應該考什麼?

不考級好不好?

有什麼可以與考級相媲美?

考級為了什麼?這個問題首先問問一部分所謂的教師,你們心裡是怎樣想的?你們自己會彈多少曲子?你們自己有多少本領?是不是隻會那麼幾首考級曲目然後煞為負責地「一勞永逸」地教孩子?還是你們只配教考級曲目?恕筆者直言,你們知不知道讓孩子整天只彈考級曲目葬送了孩子多少美夢和理想?你們為了讓自己過得舒服,讓孩子一年就彈那麼三首,你們高興了,孩子和家長怎麼想?他們在音樂這塊是空白的,他們渴求你們的幫助。你們用了你們所謂的「知識結構」教育初級孩子?恰恰啟蒙是最難教的,如同打地基一樣。

初學的孩子學鋼琴本應該是在打下紮實的基本功的同時讓自己更多接觸好聽的兒歌等等,你們憑什麼剝奪他們的權力讓他們陪著你「玩兒」?另外,你們自己不覺得沒日沒夜聽這幾首曲子乏味嗎?如果你們不覺得,可想而知,你們根本不具備最基本的審美觀,讓他們陪著你「抄冷飯」。是不是你們不讓孩子們考級你們就失業了呢?或者你們自己也聽膩了,但是還是要教——下文不用筆者說,各位家長都心中有數。

我們還經常聽見,很多老師只讓孩子彈一首曲子的開始到一半處,然後就去考級了。到了考場,有的評委有意聽完,卻面臨學生根本彈不完整的尷尬局面。但問,這樣的考級為了什麼?當評委都是傻子還是顯得「老師」特別有本事呢?

再來問問家長,你們向老師提出考級,是真得為了檢驗孩子掌握了多少嗎?亦或是考驗老師是不是具備資格教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怕別的同事問起來自己孩子沒考過級,心裡不踏實和不平衡呢?捫心問問自己給孩子考級到底出於什麼想法吧!

絕大部分家長還會煞有理由地和筆者交流:「我們不走專業,就隨便學學!」每當聽到這話,一種莫名的生氣湧上心坎:請問孩子們在學校學習的文化課也可以隨便學學嗎?以後就都是孩子們的專業了?你敢和你們的老師說無所謂學嗎?還有甚者,家長完全把責任丟給教師,恕筆者直言:孩子每週就45分鐘至1個小時的課,除此之外的6天你們不管還讓我們老師來做保姆嗎?學校學習當然不同,每天都有課,每天都有作業,家長可以不管,但是孩子如果成績不好,教師同樣還是會找你們談話的?這一點請將心比心。

考級有什麼好處?誠然,適當的考級是有益的。這不僅表現在孩子們會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學幾首曲子,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背譜功底,享受上臺的一瞬間的成就感和榮譽感。但是這一切都是基於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練習方式。

我們不可否認,優秀的認可、成功的讚許和證書的獎勵可以很大程度上鼓勵孩子繼續努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給他們設有一個學習目標,但是請不要本末倒置,取得真正的好成績,纔可以有這些獎賞,而這一切必須來源於自己前期的努力。

然而,很多家長為了使自己在面子上掛得住,常常不擇手段地弄到這張華麗的證書。而琴童考級高通過率有時候直接和琴行的名聲掛鉤——琴行可以以此為招牌;有時還會請評委到自己門店「走一遭」。

考級應該考什麼?在此,給大家一個思考的問題,英語四六級為何從100分制調整到710分制,並且經常改變題型,這個大家自己心裡都有桿秤。同樣是給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設立的考試,為何偏偏現在鋼琴或者其他樂器的門檻如此之低。

根據筆者的經驗,真正的考級應該是像英皇的那樣,視唱、練耳、樂理、曲目彈奏(事先準備)、短曲視奏(考時發譜)等等做到全面綜合考察。更重要的是,曲目彈奏在選曲安排上,給考生留有足夠的選擇空間:「9+選3」。9意思是三組每組三首總共9首,「+」是考試組委會還允許考生準備一些同等難度的曲目(一般在目錄頁下方列出)作為備選。這樣的安排充分體現出為考生著想的原則。

首先,薄薄一本考級譜,如果學生彈膩了,老師或者家長(年長的學生亦然)完全可以讓孩子調節著彈(曲目難度本事設定在一定級別內,家長可以做到放心使用)而不必拘泥於一開始選擇的考試曲目,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能力發揮的準備考試。

其次,這樣的安排方式,其實就是滿足每個人自己的喜愛偏好。有些曲目孩子A喜歡,但是孩子B可能並不能產生共鳴,孩子C甚至有可能反感或討厭。此外,大量備選曲目不僅可以讓孩子邊考邊積累,還可以讓考生在覺得自己暫時不適合某些曲目的同時,有更多其他曲目的選擇餘地,而不是最根本的抵觸或最終選擇放棄。這其實已經是「認識和學習」的曲目泛彈過程了。

對於良性的考級而言,孩子準備考級曲目的週期一般安排在3-4個月左右為適宜。然而事實上,很多考生被折騰了大半年甚至一年或更多時間來準備3首曲目,這之間還沒有任何新曲子加入進來。孩子審美疲倦了,反而適得其反。那麼到底有沒有必要用大半年甚至一年時間來「琢磨」呢?不同於專業學習鋼琴的學生,初學孩子學習鋼琴,更多的應該以積累曲目為主,打下紮實基礎,培養良好的喜悅感和審美觀。筆者個人提倡「泛彈精學」的教法,即讓孩子大量廣泛接觸作品的同時(設定為70分通過的方式),選幾首個別代表作品仔細幫助他們提高到一定要求(設定為80分良好通過的方式),這樣既不失有效地學到必要的知識,又能積累一些精緻演奏的保留曲目。而適當的較長時間磨幾首曲子僅在特殊極端情況下,或者等孩子讀高中之後,較為恰當。到那時,他們自己也慢慢形成了一定的美感,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彈奏才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筆者個人覺得,剛開始不接觸樂理並不科學。首先,樂理並不是家長想像中的只有專業人士才應該掌握的理念。樂理知識可易可難,比如「高音譜號怎麼書寫,『C』還可以用什麼拍號表示,三連音八分音符可以用什麼表示」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們在初學時候掌握,或者應該具備一定知識儲備的(即記憶後遺忘,遺忘後提醒再記,忘了不怕,就怕老師不涉及)。當然,筆者不提倡孩子在學有一段時間後強塞、為了考級去強化這些基本樂理知識。正確的方式是在剛開始就循序漸進,如同孩子們上學時學漢字,都是要從最基本的拼音開始學起,而很少有老師只教孩子念、寫和記。然而,恰恰是最基本的樂理,大多是很多所謂的「老師」忽略和忽視的部分。久而久之,這就解釋了即使大量學生考出十級,但是卻連「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分不清,弱起小節不知是何物,落提該怎麼彈」都見怪不怪的現象了。

儘管如此,英皇考級的優勢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家長知曉和意識到,自然也只有較少的琴童接觸,更多的教師和家長還是幫孩子選擇較容易通過的考級組類別。當然,非英皇類考級本事雖有結構缺憾,但偶爾靠靠也無大礙,而最要的關鍵還是在於家長想讓孩子得到什麼。

不考級好不好?目前,在筆者和自己上海音樂學院朋友圈教學經驗範圍內,不鼓勵「多次考級」,但是求「考一次就精一次」的理念。筆者本人堅決反對「三級跳考」,而且是每年都考,每年都跳的「大無畏」做法。另外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馬上要小學畢業了,不把10級考出以後沒時間耗在鋼琴上——首先這樣的想法是荒謬、狹隘和急功近利的。考級曲目只能說明那3首曲目達到了設定該程度的難度,而並不能也絕不可能說明學生就一定具備達到該級別的程度。

換句話說,10級曲目有時都是我們音樂院校或者專業從事鋼琴演奏職業的鋼琴家的保留曲目,你能說孩子過了10級就能和我們相提並論了嗎?另外通過級數,是及格?是良好?還是優秀?家長或是有些所謂的「老師」有過追求嗎?另外,筆者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比賽,這不僅僅是鍛煉和積累經驗,更重要的是,比賽一般是允許觀眾全程觀摩,評委一般也超過兩位,並儘可能聽選手演奏完——這是與考級有較大的區別之處。

此外,考級的背後的貓膩太多太多,而且有很多家長也都有經歷。就以江蘇的考級內容來說,基本上10年沒有大的曲目更換了,這樣就讓社會上所謂的老師有機可乘。他們對所有曲目做到了「爛熟於心」,但是竟然從不給學生示範,原因自然是他自己會不會彈或者有沒有達到那樣的程度都成問題。筆者還真得見識到一個事情,就是一個孩子考演奏級沒有通過,而且的確跟了社會上整天只帶家教的「老師」學琴,當家長通過關係致電至組委會,對方地回復讓筆者目瞪口呆,看清了江蘇整個考級市場:「哎呀,您怎麼不提前來打招呼啊?」試想,一切都以打招呼來解決通過,那麼還要孩子考級幹嘛,直接走走後門了事了,這樣的考級請問你們覺得可取嗎?

有什麼可以與考級相媲美?答案就是「多一分勤奮,少一些急躁」。任何考級僅僅是檢驗一個學生在一段時間裡學習是否有進展、改善或突破的手段或方式之一,更多的還是在於孩子們平時紮實的基本功,這點請不要本末倒置!而這些話已經有上百位業內專業老師提及,可還是有很多家長因「好面子」而最終毀了孩子的興趣。考級本身沒有錯,而把這樣的形式與功力拉上鉤,年年為了考級而考級,最終只得物極必反,變得「弊八利二」。這好比喫水果,每日達到一定的量即可,但是如果過量得喫則反而營養過盛,傷害孩子的發育成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