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立县历史已有2200多年,为历代政治要区和军事重镇。

从地图上看,荥阳作为洛阳的门户地带,连接着淮水、泗水,北邻邙山、黄河,南连索河、嵩山,西到虎牢,地形险峻,四通八达。荥阳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在古代这里就是战略要地,重要的军事关卡,引得各路兵马挥剑争夺。

早在公元前203年,刘邦就凭借着荥阳成皋的险要地势,使得项羽攻城乏术,最终,因粮食短缺,兵力补给不足,而不得不提出“中分天下”的要求。之后,以荥阳鸿沟为中界线,分成汉、楚两地。此后,刘邦更是一路追击,在荥阳与项羽进行了持续性的对抗,与此同时,由韩信从后面包抄楚军,断了楚军的后援补给,最终,使得战事逆转,刘邦获取了最终的胜利。

三国演义中,讨伐董卓的战斗也主要是在荥阳进行,著名的“三英战吕布”就发生在这里。刘关张此战精彩至极,不仅为各路诸侯赢得了胜利的先机,更一举取得虎牢关和汜水关两个重要关卡。失去了荥阳,洛阳就失去了天然的门户屏障,董卓不得不离开洛阳,将都城转至长安城内。虽然,这段故事只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情节,但却因为战事精彩跌宕起伏而被千古流传。

在唐朝之初,实际上,是三分天下的。

这三股力量分别是:唐朝、以及,隋末尚存的两股割据力量王世充与窦建德。这样的政治格局必然不稳定统一是必然趋势,谁能赢取先机谁就离一统天下不远了。620年,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对占领洛阳的王世充进行了进攻。由于,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不能强攻,同时,王世充兵马强劲,又是到其家门口作战,所以,李世民使用了一个迂回进攻路线。

在李世民拿下磁涧之后,便兵分两路:一面派兵用来阻断王世充南北方向的援救通道;另一面则亲自带兵屯于邙山以包围洛阳,从而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之后,被包抄的王世充见情况不妙,只得派人向由窦建德带领的另一股割据力量求救。话说,窦建德还是非常够意思的,也是有一定远见的,知道帮助王世充抵抗李世民,这样做对于自己也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当时在河北地区已经建立夏朝的窦建德,在收到王世充的求助信之后,亲子带领十万精兵去支援洛阳,但是,这样并没有能阻挡得了李世民的进攻:一方面,李世民将王世充团团围住,作为困兽之战,全面制约住了王世充的兵力;另一面,李世民经过奋战,夺取了虎牢关,并倚仗着天然险要地形,对窦建德的十万兵力进行了一场拉锯战,不断消耗其兵力和粮草。

遥想当年,楚霸王项羽在这里也历经了两年的战事,硬是因为地势原因损兵折将消耗殆尽,最后,由强变弱,最终,失了大好江山。窦建德来到虎牢关之后,先是采取了强攻的作战方式,一个月的时间,与李世民对峙折将不少,但却未能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之下,窦建德的谋士为其献策,建议其从北侧渡黄河,绕开唐军的主要兵力,从山西发起进攻。

这样的话,既可以开疆扩土,又可以从没有群兵把守的地点形成突破,同时,如果唐兵听到了这样的消息,一定会从洛阳撤兵,那么,王世充被围困的情况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其实,这样的战略方式是正确的,但当时已经“打红眼”的窦建德哪里听得进去,执意要在虎牢关与李世民决一胜负。就这样,三方在洛阳、虎牢关开始了“拉锯战”。

王世充困兽之战没有得到缓解,而窦建德这一方又不断遭到李世民的进攻骚扰,更被唐军破坏了夏军的粮草通道。战事上不占优势,重要的粮草通道又被敌军所制约,最终,使得夏军将士的士气受挫,军心也开始动摇,战斗力持续下降。最后,李世民趁着夏军溃不成军疲惫不堪之时,向夏军发起了最为猛烈的进攻,一举击败夏军并将窦建德俘虏,夏军十万精兵就此完结。

几个月后,李世民将窦建德押到长安城斩首示众,时年四十九岁。王世充在城内,得知窦建德被抓后斩首,十万精兵毁于一旦,知道自己大势不在气数已尽,只得开城投降。就此,隋末的两大割据力量被李世民全数歼灭,得到了河北和河南的全面统治权,平定了天下统一了江山。可以说,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其对战略战术的正确把握,对周围地形的合理利用。

而王世充与窦建德这两股势力的溃败,几十万精兵都未能抵挡唐军进攻,期间,除了缺少地利之外,个人的意气用事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

公元621年七月九日,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李渊历数他的罪行,王世充回答说:“我是死有余辜,但您的爱子曾许诺不杀我。”李渊释放了他,将其流放蜀地。某日,忽然来了几个唐官称李渊有旨,要王世充接旨,王急忙出应,不料。那几人立刻乱刀齐下,王世充的人生就此落幕。

参考资料:

【《旧唐书》、《荥阳历史》】

相关文章